-
1 # 高念遠
-
2 # 抱庸詩書
王靜安一家之言,未可全信。
王靜安在《清真先生遺事》中不吝讚美之辭,說周邦彥“兩宋之間,一人而已”;在《人間詞話》中再度盛讚清真――“詞中老杜”,則非先生不可。我覺得王靜安以詞中太白形容蘇東坡未嘗不可,但以詞中老杜來稱謂周邦彥,並不是很妥當。
不妥之一:杜甫是詩聖,周邦彥能稱詞聖嗎?清真詞渾厚而不失綺麗,沉鬱而不乏風流,的確算得上是宋詞大家。但將其定位為詞中杜甫,顯然底氣不足,他還遠遠達不到獨領風騷、一騎絕塵的地步。
不妥之二:杜甫被稱詩史,是現實主義,清真先生則是婉約詞作的重量級代表,根本扯不到一塊去。周邦彥的詞,婉約主其宗,脫不了雕紅刻翠的粉底,將清真比杜甫,太牽強附會。
不妥之三:論婉約詞情境技藝手法,清真果能力壓夢窗乎?構詞造境,歌詠鋪陳,白石少遊摩肩相論不置可否,然吳文英絕不輸周邦彥。
說論詞者各有喜好,王靜安雖一代學者,未必是金口玉言。以上三點,足可推翻王靜安之論。詞中有太白,然未必有杜甫,如果硬往上靠,稼軒遠比清真更合適。
-
3 # 老街味道
問題:王國維為何將周邦彥比作杜甫?
前言知道王國維曾經把納蘭容若說成“北宋以來,一人而已”,就不奇怪古人常常有點誇張的評價自己喜歡的人。
但是對於周邦彥,王國維早先並不太認可,在《人間詞話》裡確實貶低了他的作用。
一、對於周邦彥的兩種評價王國維《人間詞話》曾評價周邦彥:
“美成深遠之致不及歐、秦,唯言情體物,窮極工巧,故不失為一流之作者。但恨創調之才多,創意之才少耳。”但是王國維對於周邦彥的批評,隨著他研究的深入,漸漸轉變。後來王國維的《清真先生遺事》又評價:“
先生於詩文無所不工,然尚未盡脫古人蹊徑。平生著述,自以樂府為第一。詞人甲乙,宋人早有定論。惟張叔夏(張炎)病其意趣不高遠。然宋人如歐、蘇、秦、黃,高則高矣,至精工博大,殊不逮先生。故以宋詞比唐詩,則東坡似太白,歐、秦似摩詰,耆卿似樂天,方回、叔原則大曆十子之流。南宋唯一稼軒可比昌黎,而詞中老杜,則非先生不可。昔人以耆卿比少陵,未為猶當也。"王國維說前人將柳永比杜甫,不太恰當,南宋詞人,辛棄疾可以比作韓愈,和杜甫相比的,只有周邦彥才行。
二、周邦彥與杜甫杜甫是“集大成者”,。詩歌到了杜甫的時代,各體完備,格律詩已經被納入進士科舉考試中。因此在詩歌形式上,杜甫可以“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他不僅各體都能手到擒來熟練使用,並且讓格律詩達到了頂峰。
周邦彥詞的"集大成"在這方面和杜甫很像, 清真詞 集北宋詞自晏殊柳永到秦觀、賀鑄等人的成就並具有自己的特色。他發展了柳永以賦為詞的手法,形成自己善於勾勒、剪裁的典雅作風。
二者的區別詩杜甫的集大成是“思想、內容、形式”三方面的集大成。思想上,深刻而崇高,杜甫詩風沉鬱而頓挫,作品裡充滿了憂國憂民的思想。內容上,杜詩具有前所未有的廣闊性:“杜逢祿山之難,流雍隴蜀,畢陳於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號為詩史”。其三在形式上,杜甫“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杜甫在形式上的集大成,也在於他所處的時代,如果他生在謝靈運時期,四聲還沒有發現,他沒有條件去集大成。
而周邦彥的作品在思想和內容上比起杜甫要單薄得多。
結語王國維在研究宋詞時,把周邦彥和納蘭性德都抬的很高,對於這些詩話詞話作者動輒評價某人某作品“第一”“之首”“一人”的現象,大家應該見多不怪。
納蘭的“北宋以來,一人而已”,王國維取了一個“真”字。周邦彥的“詞中老杜”應該更多是的事詞的形式方面,有繼承和開拓之功。
-
4 # 智慧生活說
看了各位的回答,感覺都沒有抓到重點。王國維為什麼對杜甫和周邦彥推崇?我們其實應該從唐詩和宋詞這兩種文學創作形式根源著手。
今人看古人作品,往往思想內容重於一切。實際上,古時候文學創作很講究規矩的。
杜甫強項是什麼?律詩。杜甫律詩號稱古今第一人。律詩最講究什麼?對仗工整,平仄韻等。在這方面,李白就隨性些。
周邦彥的詞,為什麼會被王國維推崇,比做詞中杜甫。因為根據詞牌填詞也是非常講究格式韻律的。今人推崇的蘇軾,則不太在意這些小節,為此被李清照批評。另外,詞它是需搭配音樂唱的,一般來說,填詞人必須也懂音律,才能真正填出一首好作品。現在我們只是讀詞,要知道古時候詞填了後都是唱的,唱出來好不好聽才是判斷標準。周邦彥可是精通音律的。所以,周邦彥的詞也許內容一般般,但是格式韻律絕對數一數二。
綜上所述,杜甫周邦彥被王國維推崇並相提並論,也就不奇怪了。和個人喜好無關,純粹從文學創作形式的要求講究出發,拋開思想內涵不談,杜甫就是唐詩第一人,周邦彥就是宋詞第一人。
-
5 # 一往文學
王國維把周邦彥比作杜甫,應該有以下三個原因。他在《清真先生遺事》雲: "先生於詩文無所不工,然尚未脫古人蹊徑。平生著述自以樂府為第一,詞人甲乙,宋人早有定論。唯張叔夏病其意趣不高遠。然北宋人如歐蘇秦黃,高則高矣,至精工博大,殊不逮先生。故以宋詞比唐詩,則東坡似太白,歐、秦似摩詰、耆卿似樂天,方回、叔原則大曆十才子,南宋惟一稼軒可比昌黎,而詞中老杜,則非先生不可。"
周邦彥( 1056—1121),字美成,號清真居士,是北宋末期著名的詞人。詞的風格抑揚頓挫,大力創作慢詞,對柳永創制的慢詞藝術有很大的發展,形成了精工典雅的藝術風格,開後世格律派詞派的先河。
王國維把其比作詞中老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1.承前啟後杜甫是處在盛唐與中唐之交的偉大詩人,他轉益多師,不僅在內容上另闢蹊徑,將動亂的社會現實記入詩句中,構成一部"詩史",而且精通格律技巧,他的五律、七律結構完成,渾然一體,開後世無數法門。周邦彥同樣也是一位繼北開南的詞人,總結並吸收了唐五代以及有宋以來詞的創作長處,提出新的詞學審美規範,為格律詞派的發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2. 沉鬱頓挫眾所周知,沉鬱頓挫是杜詩的主要特徵。所謂"沉鬱",主要指詩歌內容深廣,意境雄渾,感情深沉;所謂"頓挫",主要指詩歌表情達意抑揚跌宕,音調聲情起伏迭變。因此,後世評杜詩一般都會將沉鬱頓挫結合起來。
沉鬱頓挫也可以稱之為周詞最主要的特徵。陳廷焯在《白雨齋詞話》卷一中雲: "詞至美成,乃有大宗。前收蘇、秦之終,復開姜、史之始。自有詞人以來,不得不推為巨擘。後之為詞者,亦難出其範圍。然其妙處,亦不外沉鬱頓挫。頓挫則有姿態,沉鬱則極深厚,既有姿態,又極深厚,詞中三昧,亦盡於此矣。"將沉鬱頓挫比詞中三昧,可見對周邦彥的推崇,這也是王國維將周邦彥比作詞中老杜的重要原因之一。這一點從其名作《瑞龍吟》中可以很好的看出來。"章臺路。還見褪粉梅梢,試花桃樹。愔愔坊曲人家,定巢燕子,歸來舊處。 黯凝佇。因念個人痴小,乍窺門戶。侵晨淺約宮黃,障風映袖,盈盈笑語。 前度劉郎重到,訪鄰尋裡,同時歌舞。惟有舊家秋娘,聲價如故。吟箋賦筆,猶記燕臺句。知誰伴、名園露飲,東城閒步? 事與孤鴻去。探春盡是,傷離緒。宮柳低金縷。歸騎晚,纖纖池塘飛雨。斷腸院落,一簾風絮。"上片寫故地尋訪,下片寫物是人非有蒼涼之感,可是話到嘴邊。又以寫景轉去,此寫法,與杜甫極為相似。
3.格律嚴謹杜甫到了晚年,愈發追求詩律的工整精細,他自己在詩中寫道"晚年漸於詩律細",並且說"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用字的準確程度,達到一字之下,他人無法更改的地步。
到了宋代,形成以杜甫為祖的江西詩派,周邦彥深受江西詩派的影響,效仿杜詩的格律嚴謹,努力開闢新的詞學審美規範,使詞與音樂結合,創作出新的詞學審美規範,達到調美,字嚴,詞工的三重效果,並且在填詞中有明顯的崇雅傾向,為後世格律詞派的發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沈義父在《樂府指迷》裡說:"凡作詞當以清真為主。蓋清真最為知音,而無一點市井氣,下字運意,皆有法度,往往自唐、宋諸賢詩句中來,而不用經、史中生硬字面,此所以為冠絕也。"故之後有很多評論大家認為周邦彥為兩宋詞學的集大成者。
綜上所述,周邦彥與杜甫總的來說在詞調格律、風格及其對前代繼承和對後世影響的方面有較大的相似之處,所以,王國維把周邦彥比作詞中杜甫就無可厚非了。
回覆列表
將周邦彥比作杜甫,出自王國維的《清真先生遺事》:“以宋詞比唐詩,則東坡似太白......南宋唯一稼軒可比昌黎,而詞中老杜,則非先生不可。”其餘的暫且先不說,就說“詞中老杜,非先生不可”,這裡的先生,當然指清真先生,而周邦彥,號清真居士。
那王國維為何要這樣作比,自然要從杜甫說起了。王國維前面說到“以宋詞比唐詩”,這裡文體不同,比的當然不是外在形式。那是內容嗎?杜甫詩的內容很多,包括敘事、記史、自傳、紀行、詠史、山水、述懷等等,種類繁多涵蓋甚廣。而周邦彥詞的題材內容,多為男女豔情和羈旅行役,雖偶有憂思懷古之作,但整體上來說,內容上與杜甫差別也很大。所以二人創作相通之處自然不是內容。那麼是情感表達嗎?貫穿在杜甫詩中的情感,最多的是憂國愛民的厚生意識,而周邦彥詞的情感,多表現個人兒女之情和羈旅愁思,情感上二人也沒有什麼共同點。那麼剩下的,只有藝術手法了。那杜甫與周邦彥的創作手法,有哪些相通之處呢?我們先來看杜甫。
杜甫詩的創作手法,最大的特點就是他自己所說的“沉鬱頓挫”。沉鬱,是感情的悲慨壯大深厚;頓挫,是感情的波浪起伏、反覆低迴。杜甫一生崎嶇坎坷,悲慨滿懷,其詩鬱積著一股強烈的情感力量,每欲噴薄而出時,他的儒家涵養和仁者之心,便將這一口氣又咽下去了,使這股情感變得緩慢深沉、低迴起伏。具體我們可以看一首詩:
《秋興八首 其一》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前面兩聯描繪了一幅蕭瑟陰沉的秋景,為頸聯的抒情起烘托鋪墊作用。於是叢菊孤舟一聯,順勢而出,表現出強烈的故國鄉關之思,深沉悲切。但是詩人並沒有進一步生髮,而是宕開一筆,在尾聯用一幅搗衣畫面的描寫,硬生生截斷了感情的繼續昇華,但這裡的截斷也不是毫無關聯。白帝城在東,杜甫當時所居的夔州在西,詩人聽到白帝城的砧杵之聲,暗含對遠方故國的思念。但又不是寫得那麼直白,只是描繪出一幅畫面,讓讀者自行感受。
這大體就是杜甫沉鬱頓挫的特點,我們再來看周邦彥。王灼曾在《碧雞漫志》裡面稱周邦彥為“奇崛”和“深勁乏韻”,張炎在《詞源》中評價他“渾厚和雅”,陳廷焯則在《白雨齋詞話》中直接說他是“沉鬱頓挫”,那麼周邦彥的沉鬱頓挫表現在哪裡呢?我們且來看他的一首《西河 金陵懷古》:
佳麗地,南朝盛事誰記。山圍故國繞清江,髻鬟對起。怒濤寂寞打孤城,風檣遙度天際。 斷崖樹、猶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餘舊跡鬱蒼蒼,霧沉半壘。 夜深月過女牆來,傷心東望淮水。 酒旗戲鼓甚處市?想依稀、王謝鄰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尋常、巷陌人家,相對如說興亡,斜陽裡。
周邦彥這首詞在抒發懷古幽思之時,同樣的是用景物描寫來開頭。詞的上闕展現了歷史遺蹟的山川形勝,中闕則將畫面拉近,表現出一種物是人非的悲涼之感。同杜甫的沉鬱頓挫一樣,周邦彥在下闕也沒有將感情繼續昇華,而是將筆觸一轉,寫到宋代的市井勾欄,最後化用劉禹錫的《烏衣巷》,將興亡變幻之感寄寓其中。
所以透過對比不難發現,杜甫和周邦彥在創作手法上,都是先用景物的描繪烘托,順勢生髮情感,但在情感要更進一步之時,就筆鋒一轉將其截斷,轉而在一幅寥落的畫面中,表現出含蓄的情思。我想這就是王國維把周邦彥比作杜甫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