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663809514616

    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xī)月。 描述高作者:(唐)李白 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跡。西當太白有鳥道,能夠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勇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巖不行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東),涼武昭王暠九世孫。或曰山東人,或曰蜀人。白罕見逸才,志氣宏放,飄然有超世之心。 悉數註釋 1.《蜀道難》:樂府舊題,屬"相和歌辭·瑟調曲"中的調名,內容多寫蜀道的艱險。今存《蜀道難》詩除此之外,尚有梁簡文帝二首,劉孝威二首,陰鏗一首,唐張文琮一首。李白此詩大約是在長安送友人入蜀而作,本陰鏗《蜀道難》"蜀道難如此,功名詎可要"之意。 2.噫籲嚱:蜀方言。宋庠《宋景文公筆記》捲上:"蜀人見物驚異,輒曰"噫籲嚱"。" 3.蠶叢、魚鳧:傳說古蜀國兩位國王的姓名。《文選》卷四《三都賦》劉逵注:"揚雄《蜀王本紀》曰:"蜀王之先,名蠶叢、柏濩、魚鳧、蒲澤、開通。從開通上到蠶叢,積三萬四千歲。""《華陽國志·蜀志》:"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死作石棺,石槨,華人從之。故俗以石棺槨為縱目人冢也。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魚鳧。魚鳧王田於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為立祠? 4.爾來:從那時以來。四萬八千歲,誇大面大約言之。 5.太白:太白山,又名太乙山,在長安西(今陝西眉縣、太白縣一帶)。鳥道:只需鳥能飛過的小路。 6.地崩句:《華陽國志·蜀志》:"秦惠王知蜀王好色,許嫁五女於蜀。蜀遣五丁迎之。還到梓潼,見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攬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喊拽蛇,山崩時壓殺五人及秦五女並將從,而山分為五嶺。" 7.六龍回日:《初學記》卷一天部三:《淮南子》雲:"爰止羲和,爰息六螭,是謂懸車?quot;注曰:"日搭車,駕以六龍。羲和御之。日至此面而薄於虞淵,羲和至此而回六螭。"螭即龍。高標:指蜀山中可作一方之標識的最高峰。一說高標山又名高望山,乃嘉定府之主山。 8.逆折:水流回旋。回川:有漩渦的河流。 9.猿猱:蜀山中最善攀援的猴類。 10.青泥:青泥嶺,在今甘肅徽縣南,陝西費勁略陽縣北。《元和郡縣誌》卷二十二山南不苟言笑興州長舉縣:"青泥嶺,在縣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東,即今通路也。山崖萬仞,山多雲雨,行者屢逢泥淖,故號青泥嶺。" 11.捫參歷井:參、井是二星宿名。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別離指配於地上的州國,叫做"分野",以便透過調查天象來占卜地上所配州國的吉凶。參星為蜀之分野,井星為秦之分野。捫:用手摸。歷:經過。脅息:屏息不敢呼吸。 12.膺:胸。 13.子規:即杜鵑鳥,蜀地最多,鳴聲悲哀。《文選》卷四左思《蜀都賦》:"鳥生杜宇之魄。"劉淵林注引《蜀記》曰:"昔有人姓杜名宇,王蜀,號曰望帝。宇死,俗說雲宇化為子規。子規,鳥名也。蜀人聞子規鳴,皆曰望帝也。"王注:"按子規即杜鵑也,蜀中最多,南方亦有之,狀如雀鷂,而色慘黑,赤口,有小冠,春暮即鳴,夜啼達旦,至夏尤甚,晝夜不止,鳴必向北,若雲"不如歸去",聲甚哀切"。 14.喧豗:水流轟響聲。砯崖:水撞石之聲。轉,滾動。 15.胡為:為什麼。 16.劍閣:又名劍門關,在四川劍閣縣北,是大、小劍山之間的一條棧道,長約三十餘里。《華陽國志》、《水經注》卷二十、《元和郡縣誌》卷三十三均有記載。 17.一夫句:《文選》卷四左思《蜀都賦》:"一人守隘,萬夫莫向"。《文選》卷五十六張載《劍閣銘》:"一人荷戟,萬夫趦趄。形勝之地,匪親勿居"。 18.錦城:《元和郡縣誌》卷三十一劍南道成都府成都縣:"錦城在縣南十里,故錦官城也。"今四川成都市。 19.諮嗟:嘆氣。 唐孟棨《本事詩·高逸》第三:"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舍於逆旅。賀監知章聞其名,首訪之,既奇其姿,復請所為文。出《蜀道難》以示之。讀未竟,稱歎者數四,號為謫仙,解金龜換酒,與傾盡醉。"據此可知《蜀道難》詩作於天寶初年之前。唯"自西蜀至京"有誤,李白天寶初是從南陵奉詔入京。關於此詩之意旨,向來說法不一(參《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比較可信的說法是因友人入蜀而望其提前歸來之作。詩人並未親歷劍閣蜀道,唯以豐厚的幻想、誇大、徵引前史故事、神話傳說等浪漫方法,描繪蜀道山川之險峻,慨嘆蜀道之困難。詩風雄偉壯浪,句法錄活多變,韻散兼用。這是李白浪漫主義的代表作之一。★ 《蜀道難》譯文 李白 唉呀呀,多麼風險多麼高大傲岸!蜀道真太難攀幾乎難於上青天。傳說中蠶叢和魚鳧建立了蜀國,開國的年代真實長遠無法詳談。自從那時至今約有四萬八千年,秦蜀被秦嶺所阻從不交流往復。西邊太白山有飛鳥能過的小道。從那小路走可橫渡峨嵋山頂端。天翻地覆蜀國五勇士被壓死了,兩地才有天梯棧道開端相通連。上有擋住太陽神六龍車的山巔,下有激浪排空紆迴彎曲的大川。長於高飛的黃鵠姑且無法飛過,即便猢猻要想翻過也愁於攀援。青泥嶺多麼彎曲繞著山巒迴旋扭轉,百步之內環繞巖巒轉九個彎彎。能夠摸到參、井星叫人仰首屏息,用手撫胸驚慌不已坐下來長嘆。 好朋友呵請問你西遊何時回還?可怕的巖山道真實難以登攀!只見那悲鳥在古樹上哀鳴啼叫;雄雌相隨飛翔在原始森林之間。月夜聽到的是杜鵑悽慘的啼聲,令人愁思連綿呵這荒蕩的空山!蜀道難走呵幾乎難於上青天,叫人聽到這些怎麼不臉色驟變?山峰座座相連離天還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掛倚貼在絕壁之間。漩渦飛轉瀑布飛瀉爭相喧鬧著;水石相擊滾動象萬壑鳴雷一般。那去向惡劣艱險到了這種境地;唉呀呀你這個遠方而來的客人,為了什麼要來到這個當地? 劍閣那當地崇峻巍峨高入雲端,只需一人看守,千軍萬馬也難攻佔。駐紮的官員若不是皇家的近親;難免要變為豺狼踞此為非造反。清晨你要膽戰心驚地逃避猛虎;傍晚你要警覺防備長蛇的災難。豺狼虎豹磨牙吮血真叫人不安;毒蛇猛獸殺人如麻即令你膽寒。錦官城儘管說是個高興的地點;如此險峻還不如早早地把家還。蜀道太難走呵幾乎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令人難免慨嘆與長嘆! 賞析 這首詩,大約是唐玄宗天寶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長安時寫的。《蜀道難》是他襲用樂府古題,開啟豐厚的幻想,著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奇秀驚險的山川,並從中透露了對社會的某些擔憂與關心。 詩人大體依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頭緒,捉住遍地山水特點來描繪,以展現蜀道之難。 從“噫籲”到“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為一個階段。一開篇就極言蜀道之難,以愛情激烈的讚賞點出主題,為全詩奠定了雄放的基調。以下跟著愛情的高低和天然場景的改變,“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讚賞重複出現,象一首樂曲的主旋律一樣激盪著讀者的心絃。 為什麼說蜀道的難行比上天還難呢?這是由於自古以來秦、蜀之間被高山峻嶺阻撓,由秦入蜀,太白峰首當其衝,只需高飛的鳥兒能從低缺處飛過。太白峰在秦都咸陽西南,是關中一帶的最高峰。民諺雲:“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詩人以誇大的翰墨寫出了前史上不行逾越的艱險,並融匯了五丁開山的神話,點染了奇特顏色,猶如一部樂章的序幕,具有引人入勝的妙用。下面即著力描繪蜀道的高危難行了。 從“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至“使人聽此凋朱顏”為又一階段。這一段極寫山勢的高危,山高寫得愈充沛,愈可見路之難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標接天,擋住了太陽神的運轉;山下則是衝波激浪、彎曲迴旋的河川。詩人不光把誇大和神話融為一體,直寫山高,並且襯以“回川”之險。唯其水險,更見山勢的高危。詩人意猶未足,又借黃鶴與猿猱來反襯。山高得連千里飛翔的黃鶴也不得FIT,輕疾靈敏的猿猴也愁於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難上加難了。以上用虛寫方法層層烘托,下面再詳細描繪青泥嶺的難行。 青泥嶺,“山崖萬仞,山多雲雨”(《元和郡縣誌》),為唐代人蜀要道。詩人側重就其峰路的縈迴和山勢的峻危來體現人行其上的困難情狀和畏俱心思,捕捉了在嶺上彎曲盤桓、手捫星斗、呼吸嚴重、撫胸長嘆等細節動作加以摹寫,寥寥數語,便把行人困難的步履、惶悚的神態,有板有眼地描繪出來,困危之狀如在現在。 至此蜀道的難行好像寫到了極處。但詩人筆鋒一轉,借“問君”引出旅愁,以憂切低昂的旋律,把讀者帶進一個古木荒蕪、鳥聲楚切的境地。杜鵑鳥空谷傳響,充溢哀愁,使人聞聲失容,更覺蜀道之難。詩人借景抒情,用“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等愛情顏色稠密的天然景觀,烘托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淒涼的環境氣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但是,逶迤千里的蜀道,還有更為奇險的風景。自“連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結束,主要從山川之險來提醒蜀道之難,著力烘托驚險的氣氛。如果說“連峰去天不盈尺”是誇飾山峰之高,“枯松倒掛倚絕壁”則是烘托絕壁之險。 詩人先托出山勢的高險,然後由靜而動,寫出水石激盪、山溝轟鳴的驚險場景。好像一串電影鏡頭:開端是山巒高低、連峰接天的前景畫面;接著陡峭地推成枯松倒掛絕壁的特寫;而後,盯梢而來的是一組快鏡頭,飛湍、瀑流、山崖、轉石,配合著萬壑雷鳴的音響,飛快地從眼前閃過,驚險萬狀,眼花繚亂,然後構成一種勢若翻天覆地的激烈藝術作用,使蜀道之難的描繪,幾乎達到了空前絕後的境地。如果說上面山勢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處山川的險峻更令人觸目驚心了。 風景變幻,險象叢生。在非常驚險的氣氛中,最終寫到蜀中要塞劍閣,在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有一條三十里長的棧道,群峰如劍,連山屹立,削壁中止如門,構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形險峻,易守難攻,前史上在此割據稱王者不勝列舉。詩人從劍閣的險峻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繪。他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的語句,勸人引為鑑戒,警覺戰亂的發作,並聯絡其時的社會佈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殺人如麻”,然後表達了對國務的擔憂與關心。唐天寶初年,和平現象的背面正潛伏著危機,後來發作的安史之亂,證明詩人的擔憂是有現實意義的。 李白以改變莫測的筆法,酣暢淋漓地描繪了蜀道之難,藝術地展現了陳舊蜀道逶迤、崢嶸、高大、高低的相貌,描繪出一幅顏色豔麗的山水畫卷。詩中那些動聽的現象宛如記憶猶新。 李白之所以描繪得如此動聽,還在於融貫其間的浪漫主義熱心。詩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對天然景象不是冷漠的觀賞,而是熱心地讚賞,藉以抒情自己的理想感觸。那飛流驚湍、奇峰險壑,賦予了詩人的情感氣質,因而才呈現出飛動的靈魂和瑰偉的姿勢。詩人長於把幻想、誇大和神話傳說融為一體進行寫景抒情。言山之高大,則曰“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狀道之艱險,則曰“地崩山摧勇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詩人“馳走風雲,抨擊海嶽”(陸時雍《詩鏡總論》評李白七古語),從蠶叢開國提到五丁開山,由六龍回日寫到子規夜啼,天馬行空般地賓士幻想,創造出廣博浩渺的藝術境地,充溢了浪漫主義顏色。透過奇秀陡峭的山川景象,彷彿能夠看到詩人那“落筆搖五嶽、笑傲凌滄洲”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難》著作,簡略單薄。李白對東府古題有所創新和開展,用了很多散文明詩句,字數從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參差錯落,長短不齊,構成極為豪放的言語風格。詩的用韻,也突破了梁陳年代舊作一韻究竟的程式。後邊描繪蜀中險峻環境,一連三換韻腳,極盡改變之能事。所以殷璠編《河嶽英靈集》稱此詩“奇之又奇,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調”。 關於本篇,前人有種種涵義之說,斷定是專為或人某事而作的。明人胡震亨、顧炎武以為,李白“自為蜀詠”,“別無涵義”。今人有謂此詩外表寫蜀道艱險,實則寫宦途崎嶇,反映了詩人在長時間漫遊中屢逢躓礙的日子閱歷和大材小用的憤懣,迄無定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時期苦命一生的悲情男子夏侯霸,為何叛魏投降痛恨已久的蜀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