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聖恆標
-
2 # 郭哥聊科學
因為宇宙1、空間的廣袤、2、恆星的渺小、也因為我們3、人類的侷限,所以我們在夜晚看到的是,漫天的星斗如寶石般鑲嵌在夜空當中。
用一個實驗來證明我的觀點宇宙這麼大,我當然無法在實驗室弄出來一個宇宙。但是我們可以在漆黑的夜晚,來到一個沒人的足球場來做這個實驗。
1.1、實驗條件:1、一個完全漆黑,沒有任何其它人造光源的足球場;2、若干防風蠟燭;3、打火機。
1.2、實驗過程:在足球場的四周點燃若干蠟燭,然後走向足球場的中心,邊走邊觀察燭光的變化。
1.3、實驗結果:
1.3.1、蠟燭點亮的瞬間,燭光一下子照亮了附近的空間,但隨著距離的增加,距離燭火越遠的地方越暗;
1.3.2、隨著距離燭光的距離越來越遠,我們看到的燭光的亮度越來越暗;
1.3.3、當我們距離足夠遠的時候,我們甚至看不到燭光了。
1.4、實驗分析:
1.4.1、蠟燭發射出來的光以火焰為中心,以球面向四周擴散;
1.4.2、在蠟燭附近,由於有地面的反射光,所以我們能在滌棉紗看到一小片以蠟燭為中心的圓形光斑;
1.4.3、當我們逐漸遠離燭火的時候,我們看到的燭光逐漸變暗;
1.4.4、當我們離燭火足夠遠的時候,燭光看不到了(亮度低於我們肉眼的識別能力)。
1.5、實驗推論:
1.5.1、宇宙的體積太大,而恆星的數量和所佔空間的比例太小
我們現在把實驗分析推廣到宇宙當中,從目前天文學觀測到的結果我們可以知道,其實宇宙中,恆星的體積和它所佔的空間的比,要遠遠比我們在操場上蠟燭所佔的空間比例。
1.5.2、恆星距離我們太遠,我們能看到的只是某個方向上發射的星光。
1.5.3、其它方向的光線不能進入我們的眼睛,我們在操場上點燃蠟燭能看到一個地面上的光斑,是因為有地面的反射。而星光發出後,宇宙中沒有背景物體來反射星光,所以我們看不到背景。
1.5.4、我們只能感知進入我們眼睛的光線,形成視覺。恆星的光線,以恆星為中心,成球形向宇宙中發出,但是,只有我們眼睛看過去的方向的光線才能被感知,其它方向的光不能進入我們的眼睛,我們當然就是“視而不見”的。
銀河拍攝證據如果大家仰望過星空,當然了,現在的空氣條件下,我們很難看到銀河。但是,別人拍過的銀河照片總是看過的吧。
從照片上,我們能看到一條閃亮的光帶。這是由於,我們的太陽系位於銀河系的一個旋臂上。銀河是我們站在地球位置,看向銀河系中心的方向,是恆星最多的方向。
從銀河照片,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如果恆星足夠多,位置足夠近,相互位置在我們視線方向能重疊,我們也是可以看到一個很明亮的背景的。
可惜,當我們把目光放到銀河系之外的時候,其它方向並沒有那麼多,那麼密的恆星,我們自然也就看不到明亮的背景了。
全文總結小夥伴們,我們從前面這個實驗可得出我在本文開篇給出的答案,由於我們人類觀察點的侷限,也由於恆星相對於宇宙的尺度來說,還是太小了,宇宙更沒有給恆星發出的星光提供一個反射星光的背景,於是,我們只能看到一個漆黑的夜空中點綴的點點星光了。
-
3 # 鍾銘聊科學
很早就有學者在思考“為什麼夜晚的天空是黑暗的?”,你可能覺得這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現象了,這其實並不好解釋。我們可以來現象一下,如果宇宙是無限大的,那麼在宇宙中必然存在這無限多的恆星,也就是說有無限多的光源,它們的光總會找到地球上,那地球就應該不沒有黑夜和白天之分,而應該一直都是白天才對。
提出這個問題的學者叫做奧伯斯,這個問題就是著名的奧伯斯佯謬。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的樣子,其實還真的難住他所在的時代的人。那這到底是咋回事呢?
其實,其實涉及到了三方面問題:
宇宙是不是永恆不變的?光傳遞的速度人是不是什麼光都能看到?宇宙是不是永恆不變的?實際上,前兩個問題我們可以放在一起來看。首先,在150多年前,有個叫做麥克斯韋的科學家統一了電和磁,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而且光就是一種電磁波。
並且麥克斯韋的理論其實可以得到一個光速的表示式:c=1/ε0μ0。
可問題來了,這個ε0和μ0其實都是常數,也就是說光速c也是一個常數。這似乎蘊含著光速在任何慣性座標系下都是恆定不變的,但這和牛頓力學相互矛盾的。於是,科學家們就可以尋找光的傳播介質以此來解決這個問題。結果,他們全都失敗了。
我們現在知道,相對論就是建立在光速不變原理的假設之上的,這個光速不變原理指的就是光在任意慣性系下的速度都不變。這個光速的數值大概是3*10m/s。
所以,問題也就來了,如果光具有傳播速度的,因此走過一段距離是需要一定時間的。如果宇宙是永恆不變的,那由於宇宙是無限大的,有無限多的恆星,光總會跑到地球上,在這種情況下,那地球就應該是一天到晚都是白天才對。
所以,問題又來了,宇宙真的是永恆的麼?
上世紀初,愛因斯坦也認為宇宙是永恆的,於是,他在推匯出自己的廣義相對論重力場方程時,發現方程指向的是一個膨脹的宇宙,為了抵消這個膨脹效應,使得方程可以符合愛因斯坦所認為的永恆的宇宙,愛因斯坦往裡加了一個宇宙學常數。
後來,哈勃觀測到星系都在發生紅移,更深入的研究後科學家發現,星系紅移的本質是宇宙空間在隨著時間膨脹,如果我們倒推回去,那宇宙就應該起源於一個奇點。後來,科學家建立了宇宙大爆炸模型(一開始其實叫做核火球模型)。在這個理論中,宇宙起源於一次138億年前的大爆炸,從那之後宇宙開始膨脹,一直持續至今。
也就是說,宇宙並非是永恆的,而是一直在變化的。這就帶來一個問題,即使從宇宙大爆炸起開始傳播(實際上,光是從宇宙38萬歲時才開始傳播),光最多也就能傳播138億光年,加上宇宙空間的膨脹效應,光走過的路徑大概是461億光年。
也就是說,對於任意一個天體來說,如果用電磁波來觀測,他最多能觀測的距離是461億光年,當然,如果可以用上引力波,這個距離可以增加到465億光年,這是因為引力波子在宇宙大爆炸之初就開始傳播了。
所以,我們只能看到465億光年為半徑的天球內的星光,而這個區域內的天體數量其實是有限多的,而不是無限多的。所以,能傳播到地球的光也就是有限多的,這才使得夜晚天空是黑暗的。
人是不是什麼光都能看到?上文是主要原因,接下來說一個次要的原因,其實宇宙中還存在著一些天體或者星光,我們肉眼壓根是看不到的,這是因為肉眼所能夠看到是可見光,它只是電磁波的一部分。
也就是說,由於我們看的不是全頻段的電磁波,導致我們錯過了很多“光”,如果你能看到全頻段的電磁波,那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其實都要比現在亮一些。
最後,我們來總結一下,夜黑的天之所以是黑暗的,是因為宇宙並不是永恆的,宇宙起源於138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之後一直處於膨脹狀態,而光也是有速度上限的,因此,地球上所能夠接收到最遙遠的光是461億光年外的天體發出的(在發出這光時其實並沒有那麼遠,只是宇宙在膨脹,現在它距離我們461億光年了)。其次,肉眼所能看到只是可見光,宇宙中的一些可見光之外的光,是肉眼看不到的。
-
4 # 貓先生內涵科普
為什麼除了少量星星在閃光,夜裡的天空是黑暗的?——如果同學們問的是貓頭鷹,它一定會給你報以一個安慰的笑容——傲慢的人類啊,因為你們瞎啊!
當然,如果你問的是螳螂蝦、鴿子等生物,它們的答案也會大同小異。
永恆的燦爛星空貓頭鷹的眼睛除了比同學們的眼睛都大之外,其視錐細胞也是人類的數十倍,這給它帶來了強大的夜視能力,以及超強的光敏性。
簡單的說,貓頭鷹的眼睛對光源的敏感度是人類的100倍。舉個例子對比一下,我們肉眼在晚上可以看到大約6000顆星星,而貓頭鷹君由於光敏度是人類的350倍左右,所以它大概可以看見整整1000000的顆星星!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來個圖:
還有很多人餐桌的最愛——螳螂蝦(皮皮蝦)。
它擁有自然界最令人驚奇的視覺,它的眼睛不僅可以看到紫外線到紅外線範圍內的顏色,並且還能看到偏振光,同時,它還有12種顏色感受器;與之相對的是,人類眼睛只能感知3種,那麼螳螂蝦眼中的黑夜星空,將是怎樣的色彩斑斕,我都不敢下筆想象!
人眼與可見光以及顏色我們所指的看得到,其實就是用眼睛接受可見光。可見光只是電磁波的一個小小的頻段。而在這個小小的頻段裡面,不同頻率的電磁波,又在我們的眼中映射出不同的顏色。
而超出了這個波段,遇到過高或過低頻率的電磁波(紅外線等等)眼睛處理不了,大家就只能一個字——瞎。而白天的太陽,大部分的輻射,就集中在可見光波段,所以我們可以清晰愉快的欣賞風景;而晚上,太陽被地球本身擋住,人類就悲催了,主觀的感受就是天黑了,只剩點點星光——那是星系外遙遠的太陽。
人眼是否殘缺?人眼確實並非完美,它不但黑夜看不清,還經常出現許多低階的錯誤。
但它絕對不是廢物,這點請同學們認識清楚。
如果單單是以畫素為王,來選擇一臺超級相機,根本不需要昂貴的徠卡,人眼本身就是一臺超級相機——畫素高達5.76億!
但是光是畫素高,就無敵了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如果將人眼硬體化,那麼只能等效於一臺50毫米焦距,光圈F4-F32可變,400萬畫素,感光度ISO50-ISO6400,鏡頭約等於3片3組,快門1/24的不停連續拍攝的相機。
雖然配置一般,但是勝在處理器超級強大——大腦處理逆天——也足夠各位使用了。
結語同學們就別糾結晚上看不到色彩斑斕的天空了,真這麼亮,你睡得著嗎!
-
5 # 宇宙觀察
夜空中的星星本質上是和太陽一樣的恆星,或者和地球一樣的行星,此外還有若干人造地球軌道衛星
然而不論是恆星行星還是衛星,它們本身都不可能“一閃一閃亮晶晶”,我們看到的“星光閃閃”不過是地球大氣擾動而已,也就是說假如地球沒有大氣層的話星星根本不可能“一閃一閃亮晶晶”
1823年,德國天文學家奧伯斯從當時的靜態宇宙模型出發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我們的宇宙是靜態無限宇宙,那麼所有恆星的光應該都有充足的時間到達地球,換言之地球的夜晚應該和白天一樣明亮才對,但為什麼夜空確是黑色的呢?”
其實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奧伯斯的問題根本算不上是一個問題,因為他所在年代的“靜態宇宙”早已被如今的“動態宇宙”所取代了,更具體來說就是因為宇宙大爆炸理論成為了有關宇宙的主流理論。
上個世紀20年代開始,美國天文學家埃德溫.哈勃陸續發現了一大批關於宇宙的新現象,其中關於星系紅移和藍移的研究讓他得出來“宇宙空間正在膨脹”這一重要結論,而該結論又強有力的支援了宇宙大爆炸理論。
在以空間膨脹為前提的動態宇宙中,遙遠恆星每時每刻都在遠離太陽系,因此它們發出的光也會因為距離不斷增加而迅速衰減,所以說地球夜空之所以是黑色的,就是因為遙遠恆星的光已經衰減的不可見,或者乾脆它們發出的光目前還沒到達地球。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隨著宇宙空間的不斷膨脹與恆星壽命上限的來臨,地球夜空中的星星會一顆接一顆的熄滅,總有一天地球上的人類將再也見不到太陽系外的恆星。
回覆列表
《遮擋天黑》
地球擋住太陽照,
唯有月球近反光。
星星離你太遙遠,
太空無物黑茫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