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2-“太陽中熱者,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等等。
3-方劑如:麻杏石甘湯、白虎湯、三承氣湯、白頭翁湯等。
附:第6條文:
①原文: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瘲,若火燻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②
一開始是太陽病,但出現了下面的症狀,“發熱而渴,不惡寒”,那麼病就已經傳變了,不再是太陽病了!那麼是什麼病啊?——溫病!
太陽病和溫病是有關聯的,溫病是可以從太陽病傳經而來的!
太陽病一般是不渴的!渴是陽明病的典型症狀之一,陽明病基本都渴,而且渴的厲害,“渴欲飲水,欲得飲水數升,門板齒燥,苔黃舌燥”等等都是描述陽明之渴的。
當然口渴並非只屬於陽明病,其他經病也可以有口渴,比如少陽病,厥陰病以及其他經病的個別情況。
太陽病是發熱與惡寒並見的,現在發熱而不惡寒,所以不是太陽病了!
發熱是三陽病的共性,太陽病發熱與惡寒並見,而且不渴;陽明病發熱而不惡寒,而且渴的厲害;少陽病發熱不惡寒,或往來寒熱,也渴,但不是很厲害。
由此可見,本條講的症狀,不是太陽病是肯定的了!但到底是陽明病還是少陽病,不好說!因為陽明病可以發熱而渴不惡寒,少陽病也可以發熱而渴不惡寒,所以既可以是陽明病也可以是少陽病!而醫聖張仲景給下了定義:為溫病!
可見這裡的溫病,既包括陽明病也包括少陽病!
事實上溫病大師吳鞠通先生溫病條辨裡講的溫病,也包括陽明病,少陽病,甚至還包括厥陰病,少陽太陰合病,陽明太陰合病等等,但他沒有分清門類,反而另立名目,所以造成了一系列混亂!
那麼,我們現在看清楚了:溫病,包括陽明病和少陽病兩種情況。
但典型的溫病,只是陽明病而已,少陽病算不上典型的溫病。
事實上,溫病條辨裡溫病初期的方劑,辛涼輕劑桑菊飲,辛涼平劑銀翹散,對少陽病和陽明病初期,都是有效的,卻又都算不得好方子!辛涼重劑白虎湯,就只能用於陽明病,絕不能用到少陽病中!而吳鞠通把三個方子並列,只是程度區別,所以即使是吳鞠通判定為輕證的情況,也可以用白虎湯,只要劑量小一點就是了,無過病則即可。由此亦可說明,吳鞠通所謂的溫病,其實主要就是傷寒論裡的陽明病而已!只是他並沒有把少陽病區分出去,都混在一起講,所以就比較亂了!
接下來: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
前面一句講太陽病傳經而為溫病,如果這時候你認識到了這個變化,及時調整治法,採取適當的治法,那病也可以很快痊癒,但治法不當,仍然用太陽病的治法,那肯定不行!
這裡說的就是,已經傳變為溫病了,醫生還用太陽病的治法,還去發汗,那就麻煩大了!
結果,發汗已,身灼熱,也就是說發熱比原先還厲害,是灼熱,滾燙的熱。
如果是太陽病,用汗法是對的,汗後脈靜身涼,病就好了!
但是溫病不能用汗法,如果發汗,就會出現上面的情況,身灼熱,病就加重了。
那麼這種身灼熱的情況,屬於什麼病?——風溫。
風溫是溫病的一種,實際就是陽明病,也是發熱而渴不惡寒的,而且發熱比一般的溫病更甚。也就是說,陽明病發熱比少陽病更甚!
所謂發熱更甚,並非指溫度計測量的體溫更高,而是指陽明病發熱遠遠超過身體所能控制的程度!體溫高到了失控的程度!少陽病一般還沒到這種程度。
有的人體溫高到39度可能就失控了,有的人燒到40度可能還打撲克呢!人的耐受程度不一樣!
陽明病就是體溫失控的情況。那麼為什麼體溫會失控?
因為邪陽鴟張,銷鑠陰液,陰液外越,陽無所制,因而更熱。如此惡性迴圈,體溫就失去控制了!
這話說的這麼繞啊?
好吧!我們用現代科學術語來解釋一下吧!
就是說,人體功能的發揮,既體內生化反應的順利進行,有賴於酶的催化作用。而酶的催化作用與體溫密切相關,體溫略有升高,則酶的催化效率就會大增,生化反應大大加快,因而體溫大增。體溫升高進而又促進酶的催化作用,如此惡性迴圈,體溫即失控。於是一直高燒不退,持續高燒。
總之,陽明病的實質就是全身性的功能極度亢奮,體溫高到失控,進而耗傷津液的症候。
所以,典型的陽明病可不是一般人都能得的!他身體必須相當強壯,陽氣相當充足,否則他根本熱不到這個程度,所以就不可能是陽明病!
那麼風溫還有那些具體表現?下文就是比較詳細的介紹:
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
翻譯:
風溫作為一種病,它的脈,寸關尺都是浮的,明顯地出汗,身體感覺很沉重,睡眠多,打鼾,說話困難。
這是對風溫的主要症狀的描述。
其實風溫就是陽明病,是陽明病的經證、外證。這裡不是對陽明病的全面描述,因為後面的陽明病篇還有進一步的描述。這裡只是把他拿出來和太陽病進行鑑別而已!
其實上古時期對疾病型別的劃分和命名都是比較亂的。比如傷寒的概念,就有大中小三個層次的內涵,溫病的概念也是比較亂,中風的概念也很複雜!
但傷寒論問世以後,醫聖張仲景確立了自己的概念體系,之後隨著傷寒論被廣泛認同,對傷寒論的概念體系也逐漸有了共識,即以傷寒論的概念體系為主體。但張仲景寫書的時候,社會上還沒有認可他的概念體系,所以醫聖引用當時的概念來表述也是可以正常的。
這裡講溫病,其實是引用當時醫界流行的概念,並不是醫聖在傷寒論中建立的概念體系。所以,傷寒論其他條文就不再提溫病或風溫。因為溫病風溫之類概念本身不嚴密,所以醫聖擯棄了這些提法。
為什麼上文講溫病即包括陽明病也包括少陽病,就是因為概念體系不一樣啊!在六經辯證體系,肯定不會這麼攪毛!
具體講條文,脈陰陽俱浮,陰陽指寸脈和尺脈,寸為陽尺為陰。實際上是三部脈全包括了,因為關脈本來就比較浮一點。所以陰陽俱浮,實際是說三部脈全都浮!
那麼這就是傳說中的浮脈了?
錯!
這根本就不是浮脈!
這個脈最大的特點就是浮,但絕不是浮脈!
浮脈指的是脈體比較浮,其他指標相對比較正常的脈。
但這裡的脈相除了浮之外,還有洪,大,數等等特點!
洪大脈是陽明病的指標性脈相,但這裡沒有提,只是說浮,為什麼?
——還是為了鑑別了!
前面講太陽病,講傷寒和中風,脈都是浮的,這裡風溫脈也浮,是不是很容易混淆啊?
嗯!是的!所以要鑑別一下!
太陽病裡,傷寒和中風,脈都是浮的,但一般是寸關脈浮,尺脈未必浮,或者有點浮,但不太厲害。因為尺脈候裡,太陽病是表證,所以尺脈不會明顯的浮!
風溫不同,他是裡外都熱,全身上下里外全熱,而且是非常的熱,氣血極度亢奮,血脈鴟張,所以三部脈都很浮,而且洪大有力,而且數急!
所以,這是需要分清的!否則會出大問題的!
接下來講,自汗出。
還是鑑別診斷!跟誰鑑別?跟太陽中風鑑別!
太陽中風也有出汗!但太陽中風的出汗不是特別大,有時甚至只是面板微微發潮而已。當然也可以是大汗,浸透衣服的那種。但中風的汗再怎麼大,也比不上風溫的汗更大!
風溫或稱陽明病的汗,那是真正的大汗淋漓,嘩嘩的!眼睜睜看著汗珠子直滾!
這裡的自汗,和我們現在所講的自汗完全不是一回事!我們現在講的陽虛自汗陰虛盜汗,是陽氣不足的表虛不固,是虛汗。而風溫的汗,那是實證的汗,邪熱逼迫津液外越的大汗淋漓!完全不同!
往下看,“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
還是鑑別診斷!
身重是與太陽病的疼痛相鑑別,尤其是與太陽傷寒的身疼痛相鑑別。陽明病也可以有疼痛,但不是很明顯,尤其是初期的經證外證階段。即使是太陽病傳經而來的陽明病,太陽病階段的疼痛到了陽明病階段也基本消失了。因為此階段外寒已解,只是裡證,所以表證的痛沒有了!
但是,陽明病是功能特別亢奮的狀態,體內代謝特別快,所以會產生大量代謝廢物,但來不及運送出去,在體內堆積,也就是痰溼,因而會感覺到身體沉重。
多眠睡,也是體溫太高,代謝垃圾太多而影響到了大腦的清明,所以頭腦昏沉愛睡覺。
後世溫病派醫家認為這是溫病逆傳心包所致,實際上本條講的風溫初期,還沒到逆傳心包的程度。這只是發燒太高,老百姓俗話說的燒糊塗了而已!只要燒退了,問題也解決了。
太陽病一般不會嗜睡,少陰病倒是有“但欲寐”的問題。所以這裡列出多眠睡症狀,也算是鑑別了。
鼻息必鼾,就是睡覺打呼嚕。因為高燒,氣血壅滯,聲帶會變厚,鬆弛,所以打呼嚕。這算是與太陽病的咳嗽打噴嚏症狀的鑑別。
語言難出,即說不出話來。因為高燒,大腦反應受限,語言中樞失靈,所以不能說話。當然也可能說胡話,都與高燒有關。
總之,這一段都是講陽明病與太陽病的鑑別診斷!接下來,講如果鑑別診斷不清,沒有采取恰當的治療,就會出問題!當然,也可以理解為風溫治法的禁忌。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瘲,若火燻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若被下者,下指下法,也就是指用通瀉大便的方法治病,尤其是指用大承氣湯通大便。其實下法是陽明病的典型治法,但必須到了陽明腑實證的時候,才能用下法,本條講的是陽明病初期,經證階段,所以不能用下法。可以說是下之過早,是錯的。
那麼會有什麼後果呢?
——小便不利,直視失溲。即小便不順暢,或澀痛,色黃,等等。直視即眼睛直勾勾的,不伶俐,呆滯。失溲,指憋不住大小便,不由自主就出來了!小便雖然想尿的時候不順暢,但你不想尿的時候反而自己就出來了!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就是因為下之太早,腑中不實,下之必傷陽氣。
這是誤治。不過這個誤治還不算誤的太遠。因為這是陽明病的經證,他誤診為陽明病的腑實證了,並用了陽明腑實證的攻下法。這就是大方向弄對了,小細節弄錯了,當然後果也是嚴重的,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被下是一種誤治,下面講的被火,仍然是一種誤治。而且這種誤治就更離譜了。他是完全陰陽不分,把陽明病這種陽證當作太陰病這種陰證來治了!
他為什麼會犯這種錯誤呢?
因為有一種表虛證,也是自汗的,本條風溫,也自汗,大汗淋漓。所以他搞混了,把風溫的自汗和表虛陰證的自汗混了。而表虛陰證的自汗,是可以用溫熱療法的。
本條講的,若被火者,即指一種以火烤的療法。古代這種療法很多,有火燻,瓦熨,艾灼等等,現在艾灸仍然是一種非常常用的中醫養生調理方法,對於陽虛陰證,是非常有效的。
但本條講的是陽明病,標準的陽證,絕對不可以用火攻,不可以用任何溫熱療法的!所以這裡講被火,是完全錯誤的療法。
所以,被火之後,問題就出來了——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瘲,若火燻之。
誤治的結果是出現瞭如下症狀:皮膚髮黃,象煙燻了一樣,嚴重的就象驚癇一樣,經常抽搐。驚癇就是驚風,抽風,象癲癇一樣。瘛瘲就是抽搐。
這是陰液大傷的表現。因為陽明病本身就是消耗津液的,火療更消耗津液,所以津液大傷,就出問題了。
這裡講了兩種誤治及其後果,一個是誤用下法,一個是誤用火攻。
若發汗已,身灼熱,病更重了!這就是不溫病當太陽病誤治的結果!古人寫書不容易,一句話不會反覆說。
那麼除了這幾種誤治,還會不會有其他的誤治?當然有,但不說了,省略了!
那麼誤治的後果會怎樣?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錯一回還沒大關係,尚引日,還有一些日子,暫時死不了。再逆促命期,一而再再而三地誤治,那就促命期了,離死不遠了!
所以說,誤治後果很嚴重啊!
1-“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2-“太陽中熱者,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等等。
3-方劑如:麻杏石甘湯、白虎湯、三承氣湯、白頭翁湯等。
附:第6條文:
①原文: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瘲,若火燻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②
一開始是太陽病,但出現了下面的症狀,“發熱而渴,不惡寒”,那麼病就已經傳變了,不再是太陽病了!那麼是什麼病啊?——溫病!
太陽病和溫病是有關聯的,溫病是可以從太陽病傳經而來的!
太陽病一般是不渴的!渴是陽明病的典型症狀之一,陽明病基本都渴,而且渴的厲害,“渴欲飲水,欲得飲水數升,門板齒燥,苔黃舌燥”等等都是描述陽明之渴的。
當然口渴並非只屬於陽明病,其他經病也可以有口渴,比如少陽病,厥陰病以及其他經病的個別情況。
太陽病是發熱與惡寒並見的,現在發熱而不惡寒,所以不是太陽病了!
發熱是三陽病的共性,太陽病發熱與惡寒並見,而且不渴;陽明病發熱而不惡寒,而且渴的厲害;少陽病發熱不惡寒,或往來寒熱,也渴,但不是很厲害。
由此可見,本條講的症狀,不是太陽病是肯定的了!但到底是陽明病還是少陽病,不好說!因為陽明病可以發熱而渴不惡寒,少陽病也可以發熱而渴不惡寒,所以既可以是陽明病也可以是少陽病!而醫聖張仲景給下了定義:為溫病!
可見這裡的溫病,既包括陽明病也包括少陽病!
事實上溫病大師吳鞠通先生溫病條辨裡講的溫病,也包括陽明病,少陽病,甚至還包括厥陰病,少陽太陰合病,陽明太陰合病等等,但他沒有分清門類,反而另立名目,所以造成了一系列混亂!
那麼,我們現在看清楚了:溫病,包括陽明病和少陽病兩種情況。
但典型的溫病,只是陽明病而已,少陽病算不上典型的溫病。
事實上,溫病條辨裡溫病初期的方劑,辛涼輕劑桑菊飲,辛涼平劑銀翹散,對少陽病和陽明病初期,都是有效的,卻又都算不得好方子!辛涼重劑白虎湯,就只能用於陽明病,絕不能用到少陽病中!而吳鞠通把三個方子並列,只是程度區別,所以即使是吳鞠通判定為輕證的情況,也可以用白虎湯,只要劑量小一點就是了,無過病則即可。由此亦可說明,吳鞠通所謂的溫病,其實主要就是傷寒論裡的陽明病而已!只是他並沒有把少陽病區分出去,都混在一起講,所以就比較亂了!
接下來: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
前面一句講太陽病傳經而為溫病,如果這時候你認識到了這個變化,及時調整治法,採取適當的治法,那病也可以很快痊癒,但治法不當,仍然用太陽病的治法,那肯定不行!
這裡說的就是,已經傳變為溫病了,醫生還用太陽病的治法,還去發汗,那就麻煩大了!
結果,發汗已,身灼熱,也就是說發熱比原先還厲害,是灼熱,滾燙的熱。
如果是太陽病,用汗法是對的,汗後脈靜身涼,病就好了!
但是溫病不能用汗法,如果發汗,就會出現上面的情況,身灼熱,病就加重了。
那麼這種身灼熱的情況,屬於什麼病?——風溫。
風溫是溫病的一種,實際就是陽明病,也是發熱而渴不惡寒的,而且發熱比一般的溫病更甚。也就是說,陽明病發熱比少陽病更甚!
所謂發熱更甚,並非指溫度計測量的體溫更高,而是指陽明病發熱遠遠超過身體所能控制的程度!體溫高到了失控的程度!少陽病一般還沒到這種程度。
有的人體溫高到39度可能就失控了,有的人燒到40度可能還打撲克呢!人的耐受程度不一樣!
陽明病就是體溫失控的情況。那麼為什麼體溫會失控?
因為邪陽鴟張,銷鑠陰液,陰液外越,陽無所制,因而更熱。如此惡性迴圈,體溫就失去控制了!
這話說的這麼繞啊?
好吧!我們用現代科學術語來解釋一下吧!
就是說,人體功能的發揮,既體內生化反應的順利進行,有賴於酶的催化作用。而酶的催化作用與體溫密切相關,體溫略有升高,則酶的催化效率就會大增,生化反應大大加快,因而體溫大增。體溫升高進而又促進酶的催化作用,如此惡性迴圈,體溫即失控。於是一直高燒不退,持續高燒。
總之,陽明病的實質就是全身性的功能極度亢奮,體溫高到失控,進而耗傷津液的症候。
所以,典型的陽明病可不是一般人都能得的!他身體必須相當強壯,陽氣相當充足,否則他根本熱不到這個程度,所以就不可能是陽明病!
那麼風溫還有那些具體表現?下文就是比較詳細的介紹:
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
翻譯:
風溫作為一種病,它的脈,寸關尺都是浮的,明顯地出汗,身體感覺很沉重,睡眠多,打鼾,說話困難。
這是對風溫的主要症狀的描述。
其實風溫就是陽明病,是陽明病的經證、外證。這裡不是對陽明病的全面描述,因為後面的陽明病篇還有進一步的描述。這裡只是把他拿出來和太陽病進行鑑別而已!
其實上古時期對疾病型別的劃分和命名都是比較亂的。比如傷寒的概念,就有大中小三個層次的內涵,溫病的概念也是比較亂,中風的概念也很複雜!
但傷寒論問世以後,醫聖張仲景確立了自己的概念體系,之後隨著傷寒論被廣泛認同,對傷寒論的概念體系也逐漸有了共識,即以傷寒論的概念體系為主體。但張仲景寫書的時候,社會上還沒有認可他的概念體系,所以醫聖引用當時的概念來表述也是可以正常的。
這裡講溫病,其實是引用當時醫界流行的概念,並不是醫聖在傷寒論中建立的概念體系。所以,傷寒論其他條文就不再提溫病或風溫。因為溫病風溫之類概念本身不嚴密,所以醫聖擯棄了這些提法。
為什麼上文講溫病即包括陽明病也包括少陽病,就是因為概念體系不一樣啊!在六經辯證體系,肯定不會這麼攪毛!
具體講條文,脈陰陽俱浮,陰陽指寸脈和尺脈,寸為陽尺為陰。實際上是三部脈全包括了,因為關脈本來就比較浮一點。所以陰陽俱浮,實際是說三部脈全都浮!
那麼這就是傳說中的浮脈了?
錯!
這根本就不是浮脈!
這個脈最大的特點就是浮,但絕不是浮脈!
浮脈指的是脈體比較浮,其他指標相對比較正常的脈。
但這裡的脈相除了浮之外,還有洪,大,數等等特點!
洪大脈是陽明病的指標性脈相,但這裡沒有提,只是說浮,為什麼?
——還是為了鑑別了!
前面講太陽病,講傷寒和中風,脈都是浮的,這裡風溫脈也浮,是不是很容易混淆啊?
嗯!是的!所以要鑑別一下!
太陽病裡,傷寒和中風,脈都是浮的,但一般是寸關脈浮,尺脈未必浮,或者有點浮,但不太厲害。因為尺脈候裡,太陽病是表證,所以尺脈不會明顯的浮!
風溫不同,他是裡外都熱,全身上下里外全熱,而且是非常的熱,氣血極度亢奮,血脈鴟張,所以三部脈都很浮,而且洪大有力,而且數急!
所以,這是需要分清的!否則會出大問題的!
接下來講,自汗出。
還是鑑別診斷!跟誰鑑別?跟太陽中風鑑別!
太陽中風也有出汗!但太陽中風的出汗不是特別大,有時甚至只是面板微微發潮而已。當然也可以是大汗,浸透衣服的那種。但中風的汗再怎麼大,也比不上風溫的汗更大!
風溫或稱陽明病的汗,那是真正的大汗淋漓,嘩嘩的!眼睜睜看著汗珠子直滾!
這裡的自汗,和我們現在所講的自汗完全不是一回事!我們現在講的陽虛自汗陰虛盜汗,是陽氣不足的表虛不固,是虛汗。而風溫的汗,那是實證的汗,邪熱逼迫津液外越的大汗淋漓!完全不同!
往下看,“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
還是鑑別診斷!
身重是與太陽病的疼痛相鑑別,尤其是與太陽傷寒的身疼痛相鑑別。陽明病也可以有疼痛,但不是很明顯,尤其是初期的經證外證階段。即使是太陽病傳經而來的陽明病,太陽病階段的疼痛到了陽明病階段也基本消失了。因為此階段外寒已解,只是裡證,所以表證的痛沒有了!
但是,陽明病是功能特別亢奮的狀態,體內代謝特別快,所以會產生大量代謝廢物,但來不及運送出去,在體內堆積,也就是痰溼,因而會感覺到身體沉重。
多眠睡,也是體溫太高,代謝垃圾太多而影響到了大腦的清明,所以頭腦昏沉愛睡覺。
後世溫病派醫家認為這是溫病逆傳心包所致,實際上本條講的風溫初期,還沒到逆傳心包的程度。這只是發燒太高,老百姓俗話說的燒糊塗了而已!只要燒退了,問題也解決了。
太陽病一般不會嗜睡,少陰病倒是有“但欲寐”的問題。所以這裡列出多眠睡症狀,也算是鑑別了。
鼻息必鼾,就是睡覺打呼嚕。因為高燒,氣血壅滯,聲帶會變厚,鬆弛,所以打呼嚕。這算是與太陽病的咳嗽打噴嚏症狀的鑑別。
語言難出,即說不出話來。因為高燒,大腦反應受限,語言中樞失靈,所以不能說話。當然也可能說胡話,都與高燒有關。
總之,這一段都是講陽明病與太陽病的鑑別診斷!接下來,講如果鑑別診斷不清,沒有采取恰當的治療,就會出問題!當然,也可以理解為風溫治法的禁忌。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瘲,若火燻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若被下者,下指下法,也就是指用通瀉大便的方法治病,尤其是指用大承氣湯通大便。其實下法是陽明病的典型治法,但必須到了陽明腑實證的時候,才能用下法,本條講的是陽明病初期,經證階段,所以不能用下法。可以說是下之過早,是錯的。
那麼會有什麼後果呢?
——小便不利,直視失溲。即小便不順暢,或澀痛,色黃,等等。直視即眼睛直勾勾的,不伶俐,呆滯。失溲,指憋不住大小便,不由自主就出來了!小便雖然想尿的時候不順暢,但你不想尿的時候反而自己就出來了!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就是因為下之太早,腑中不實,下之必傷陽氣。
這是誤治。不過這個誤治還不算誤的太遠。因為這是陽明病的經證,他誤診為陽明病的腑實證了,並用了陽明腑實證的攻下法。這就是大方向弄對了,小細節弄錯了,當然後果也是嚴重的,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被下是一種誤治,下面講的被火,仍然是一種誤治。而且這種誤治就更離譜了。他是完全陰陽不分,把陽明病這種陽證當作太陰病這種陰證來治了!
他為什麼會犯這種錯誤呢?
因為有一種表虛證,也是自汗的,本條風溫,也自汗,大汗淋漓。所以他搞混了,把風溫的自汗和表虛陰證的自汗混了。而表虛陰證的自汗,是可以用溫熱療法的。
本條講的,若被火者,即指一種以火烤的療法。古代這種療法很多,有火燻,瓦熨,艾灼等等,現在艾灸仍然是一種非常常用的中醫養生調理方法,對於陽虛陰證,是非常有效的。
但本條講的是陽明病,標準的陽證,絕對不可以用火攻,不可以用任何溫熱療法的!所以這裡講被火,是完全錯誤的療法。
所以,被火之後,問題就出來了——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瘲,若火燻之。
誤治的結果是出現瞭如下症狀:皮膚髮黃,象煙燻了一樣,嚴重的就象驚癇一樣,經常抽搐。驚癇就是驚風,抽風,象癲癇一樣。瘛瘲就是抽搐。
這是陰液大傷的表現。因為陽明病本身就是消耗津液的,火療更消耗津液,所以津液大傷,就出問題了。
這裡講了兩種誤治及其後果,一個是誤用下法,一個是誤用火攻。
若發汗已,身灼熱,病更重了!這就是不溫病當太陽病誤治的結果!古人寫書不容易,一句話不會反覆說。
那麼除了這幾種誤治,還會不會有其他的誤治?當然有,但不說了,省略了!
那麼誤治的後果會怎樣?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錯一回還沒大關係,尚引日,還有一些日子,暫時死不了。再逆促命期,一而再再而三地誤治,那就促命期了,離死不遠了!
所以說,誤治後果很嚴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