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餘捌丶

    到了戰場上,一部分人下馬徒步作戰,也有的坐在戰車上進行戰鬥,但是,許多人是騎在馬上跟敵人廝殺的。騎兵比別的兵種紀律更嚴,技術更熟練,而且更加機動靈活。作戰時唯有使用騎兵方能實施機動。——杜普伊《武器和戰爭的演變》

  • 2 # 上將噯福斯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本來沒有必要回答。但是為了批駁網上一些瓜皮的謬論,我就花點時間,專門這點東西。

    馬鐙,是一個劃時代的偉大發明,有了馬鐙,騎士可以穩穩的站在馬鐙上,左劈右砍,橫衝直撞。簡直是坦克一般的存在。

    那麼馬鐙出現之前,騎兵是怎樣作戰的呢?

    很多人以為馬鐙發明至少,騎兵只能緊緊爬在馬背上,不能劈砍,不敢亂動,一不小心就會掉下馬背。甚至宣揚馬鐙發明之前的騎兵都是騎馬的步兵,騎著馬趕路,到了戰場下馬作戰。

    何其荒謬!這些人對騎兵一無所知。

    騎兵就是騎兵。沒有馬鐙,照樣左劈右砍,騎馬射箭!

    第一,是騎馬射箭。

    騎馬射箭,一直是中國北方遊牧民族橫行歐亞的絕招。

    戰國時期,匈奴就有強大的騎兵部隊,他們主要的作戰方式就是騎射。所以趙國才向匈奴學習,開始“胡服騎射”!

    冒頓單于,就是騎馬射箭把他爹射死的。他有“控弦之士”40萬!也就是有弓騎兵40萬。《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人:

    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士力能毌弓,盡為甲騎。其俗,寬則隨畜,因射獵禽獸為生業,急則人習戰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其長兵則弓矢,短兵則刀鋌。

    意思是,匈奴人從小就能騎馬射箭,長大了全是帶甲的騎士。遠了就用弓箭射擊,近了就用刀砍殺。

    第二,就是長槍大戟,鐵劍鋼刀,突刺砍殺。

    以關公斬顏良為例。

    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傳》。

    看,三國志,寫的清清楚楚,關羽是騎著馬衝進萬軍之中,可能是用長矛刺死了顏良,又一刀砍掉顏良的腦袋。全程馬上操作!

    再以呂布為例。

    紹與布擊張燕於常山。燕精兵萬餘,騎數千。布有良馬曰赤兔。常與其親近成廉、魏越等陷鋒突陳,遂破燕軍。

    呂布自己騎著赤兔馬,衝鋒陷陣!

  • 3 # 致守仁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馬蹬的發明,讓騎兵在古代戰場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步兵殺手,真正意義上的坦克。

    馬蹬發明以前,中原王朝的騎兵作戰主要是用弓箭遠距離騷擾敵人,為正面戰場的步兵提供支援,或者是追殺敗軍,打掃戰場用的。

    至於說是用來趕路的就有點奢侈了,古代中中國產馬地少之又少,數萬數十萬大軍趕路很難湊夠那麼多馬,湊夠了光人吃馬嚼就得費不知道多少糧食,而且馬嚼了還是白嚼了,因為他不上陣呀。如果一批一批送,那就是添油戰術,去一批滅一批,那仗沒法打。

    春秋戰國乃至秦漢為什麼戰車那麼流行,就是因為騎兵在馬上坐不住,只能依靠戰車作為載體衝陣。

    沒有馬蹬並不代表就不能再馬背上輾轉騰挪,但是打仗不是你一個人玩,沒人干擾你你能在馬背上跳舞,有人拽你一把你照樣摔個七葷八素。

    古代沒有馬蹬的時候,騎兵是堅決不能搞正面戰場大規模衝擊的,原因很簡單,你挺個長槍衝入敵陣,沒有馬蹬的話衝擊力敵人扛不住你也扛不住,第一輪騎兵就只剩騎了,兵全在下面躺著。

    而有了馬蹬就完全不一樣,有了馬蹬,隋唐時期就能組織起大規模具裝鐵騎在戰場上當坦克使,對敵軍步兵陣營產生毀滅性的衝擊。對騎兵也能絲毫不落下風,尤其是對遊牧民族,隋唐和北邊遊牧民族打仗,向來是騎兵對騎兵互相沖殺,而且往往能佔據很大的優勢,最經典的例子就是隋朝楊素於開皇十九年在靈州和突厥達頭可汗遭遇,楊素一改以往中原王朝面對北方騎兵時防守為主的作戰方針,採取以騎兵對騎兵正面接敵,結果大敗達頭。

    馬蹬在中原王朝最早的記載是在漢朝,但是有理由相信馬蹬這東西應該是遊牧民族發明的,被我們借鑑了去。畢竟人家才是天天和馬匹打交道的人,咱們之前沒有馬蹬,所以才有的戰車,這是對戰馬兩種不同的運用。

  • 4 # 成都地產逍遙君

    馬鐙是個重要的發明,因為裝備了馬鐙之後的騎兵部隊開始成長為能夠正面硬撼重步兵方陣的部隊,這個時候意義上古代冷兵器世界“重型坦克”才算成型了。

    沒有馬鐙,但是有馬鞍,馬鞍出現的要更早一些。最原始的馬鞍至遲在公元前7世紀已經在亞述帝國的軍隊中出現了。其實,實際上就是用一條肚帶綁縛在馬的臀部和腹部的鞍布。而在這之前,沒有馬鞍的騎兵們在騎馬時不能讓雙腿自然垂直於馬的兩側,只能彎曲雙膝緊夾住靠近馬頸的背部,防止因為奔跑的顛簸而落下來。

    而馬鞍出現之後,突擊騎兵這一兵種才算是建立起來,開啟了戰車時代謝幕的新篇章,比如日後的斯基泰重騎兵,馬其頓夥伴騎兵,漢突騎皆是如此。當然,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在馬鐙沒出現之前騎兵的表現自然也有所不同,這非常容易理解,遊牧民族往往比農耕民族更佔優勢。

    表現差的比如西歐那些蠻族後裔,法蘭克人啊,撒克遜人啊之類的,法國中世紀早期的墨洛溫王朝就是典例。

    蠻族人的部隊依賴的主要是徵召輕裝步兵,能裝備起完整甲冑的就算是相當精銳了,在這種落後的生產力下和軍事制度下,所謂的騎兵就是騎馬步兵,馬匹主要是交通工具而非作戰工具,騎兵往往是由貴族部隊組成的,往往逞個人之勇,而不像同時期的東羅馬帝國重騎兵那樣善於叢集衝擊和迴旋作戰,騎兵戰術水平比較低劣,作為下馬騎士和步兵方陣配合起來後甚至擁有更強大的戰力。

    而同時代遊牧民族的騎兵無疑要更佔優勢,就像帕提亞人和匈奴人,作為馬背上長大的民族,儘管沒有馬鐙使得馬匹控制相當困難,但他們還是憑藉天賦而成為了同時代最強大的騎兵之一,而受過精良訓練的馬其頓夥伴騎兵更是可以在馬背上使用長達3.5至4.25m的緒斯通騎槍,根據不同的資料顯示,有的學者認為是單手握住騎槍的前部,進行自上而下的刺殺,有的認為是雙手持握,像東方重騎兵那樣進行衝殺,但無論都能夠證明,受過精良訓練的騎兵部隊即使沒有馬鞍也不至於在馬上作戰時像普通人那樣要牢牢抓住馬鬃顧不得攻擊。

    (晚期羅馬帝國閱兵式中的斯科拉瑞具裝騎兵,未裝備馬鞍)

  • 5 # Renai55ance

    馬鐙能增強騎兵的作戰能力,但作用並沒有大到人騎兵天下無敵。

    有的人就喜歡吹馬鐙,這種人人稱“馬鐙神教”,典型症狀是:“沒有馬鐙騎兵幹啥啥不行”,然而事實是:在馬鐙出現前就有大量的具裝衝擊騎兵存在。

    由於我對西方戰爭了解多一些,就用西方的戰例來說。目前歐洲最早的馬鐙是在公元六世紀的阿瓦爾人墓中發現的,所以就舉一些六世紀之前的騎兵例子。

    亞歷山大東征,最喜歡用的就是砧錘戰術,這裡面的“砧”是他的步兵,而“錘”就是他的基友們,夥伴騎兵(夥伴騎兵是從貴族裡選的,而當時率領夥伴騎兵的確實是亞歷山大的基友),夥伴騎兵的主要任務是攻擊敵軍兩翼,將他們往中軍擠壓。而在高加米拉決戰中,波斯一度突破了方陣槍兵,但他們並沒有擴大戰果,而是選擇帶回大流士三世的家眷,而亞歷山大則帶領他的騎兵衝擊大流士的左翼,還和大流士打了個照面,並互擲標槍以示敬意。

    當然,夥伴騎兵並非具裝騎兵,他們未裝備馬甲,但他們的對手不同,波斯受米底人的影響使用具裝騎兵,而米底人則是受斯基泰人的影響。開始的具裝騎兵並未使用馬甲,而是用毛織物護胸來保暖,但到波斯人這裡就不一樣了,他們使用的是鱗甲。從阿契美尼德王朝開始到大流士三世,希臘人對波斯騎兵的描寫都出現了“鐵甲騎兵”一詞,在帕加馬城的雕塑上就出現了馬甲。

    而作為繼業者帝國的塞琉古,在繼承了亞歷山大帝國的同時,也繼承了波斯鐵甲騎兵,與塞琉古一樣繼承了的還有希臘和帕提亞帝國,他們的具裝騎兵相比波斯鐵甲騎兵有一定的發展,比如馬匹的護甲,後期的塞琉古騎兵使用札甲作為馬甲而希臘和帕提亞依舊是鱗甲,但相較於波斯鐵甲騎兵其馬甲的防護面甲加大,不再是僅防護胸部的護胸,而是覆蓋整匹馬(包括頭部)的具裝塞琉古甚至為保護騎手的腿部而給馬甲弄出一個拱形。而騎手自己,希臘人和塞琉古帝國使用青銅肌肉甲,帕提亞則使用鱗甲作為軀幹護甲,鐵環甲作為臂鎧,武器則是統一使用騎槍。羅馬人描寫的帕提亞具裝騎兵時,說道:“其力度之大,可以貫穿兩名羅馬士兵”。

    帕提亞末代國王就是被騎槍擊殺的。左,沙普爾一世,薩珊,右,帕提亞末代國王

    阿契美尼德王朝之後的具裝騎兵都是衝擊騎兵,而到了薩珊帝國時期,就開始迴歸波斯式的騎兵了,薩珊帝國的具裝騎兵開始使用鎖子甲,還給馬匹罩上織物罩袍,同時他們也不再是專業的衝擊騎兵了,而是同時能行使衝擊騎兵和投射騎兵職能的具裝騎兵。

    好了,如果你看到這裡還覺得是馬鐙讓騎兵無雙的,那麼你肯定腦子裡有坑,而且坑裡有s.h.i.t.

  • 6 # 粗心粗心

    其實在馬鐙發明之前,騎兵在執行戰爭中已經有很明確的分工,在東亞戰場上表現得比較單一,戰場的主力就是輕騎兵,主要用於偵察,騷擾,以及大範圍機動的作戰等等,而中原地區一直保留著車戰一直到南北朝,著名的戰例就是劉裕北伐的時候卻月陣。馬鐙出現之前在西亞的騎兵戰品種要更為豐富一點,比如波斯的具裝騎兵就是純粹的衝擊騎兵,這時候就是典型的近戰騎兵,隨著高橋馬鞍出現開始,騎兵開始出現大量的近戰騎兵,這個戰鬥需要對於騎兵個人騎術的要求開始減少了。

  • 7 # 可食中國

    先說我自己的一個經驗,如上圖,小時候放牛,放的是黃牛,個頭和體格同馬類似,我們每天都是騎著牛出門,然後又騎著牛回家的。有時候牛撒歡狂奔,我的技術好,也能夠穩穩當當的坐在上面。

    再說說上面這張馴馬圖,有基本常識的人都知道,馬最難騎的時候,其實是將一匹Mustang或者說新馬馴服的過程,這個過程要經歷駿馬的狂暴的反抗,隨時都又將人甩下來的危險,但從這幅圖來看,顯然,對於騎馬高手來說,馬背如平地,有沒有馬鞍都不會影響基本的發揮,既然能無鞍蹬就馴服烈馬,那麼至少對於草原上馬背上的民族們來說,拿起武器來廝殺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況且,在馬上作戰也可以有很多武器和作戰方式,比如使用弓箭,可以避免正面的強力對撞,導致從馬背滑落,也可以使用長槍,一隻手勒馬,一隻手握著長槍衝刺,還可以將長槍投擲出去殺中目標。

    另外,依靠馬來作戰,其實不是隻有騎在背上這一種形式,在古羅馬、古希臘,還有我們的春秋戰國以來,以馬來拉戰車作戰的方式也非常常見。

    當然,馬鐙的發明的確是革命性的一個變化,也改變了人類的戰爭方式,使人們對馬的使用,以馬為依託的戰爭發展到極致,這個作用無可否認。

  • 8 # 火器工坊

    確實,馬鐙的發明在騎兵歷史上是非常濃厚的一筆,可以說馬鐙的出現徹底改變了騎兵戰術的應用,而且讓騎兵變得更加強大,在單兵對抗時,騎兵已經佔據了對步兵的絕對優勢。不過並不是說有了馬鐙之後,騎兵才有超強的戰鬥力,事實上在馬鐙發明以前,騎兵便已經是戰場上的大殺器了。

    古典時代的騎兵,大體可以分為3個時期,大體是無鞍期、低橋馬鞍期、高橋馬鞍期

    無鞍期的騎兵,大體上就是沒有馬鞍,或者鋪了一層皮革墊。其中比較著名的騎兵就是亞歷山大大帝的夥伴騎兵和斯基泰人的騎兵。這些騎兵多是憑藉馬匹來提供高機動性讓騎兵快速到達戰場,然後大部分時間都是下馬作戰。

    低橋馬鞍時代的騎兵,透過嚴苛的訓練,也可以做到在馬背上來去自由,自由的揮動兵器。比如塞琉古的具裝騎兵,就屬於這一類騎兵。還有西漢騎兵、匈奴騎兵,都是低橋馬鞍時代的王者騎兵。而且這個時代的騎兵已經可以做到一直在馬上作戰了,並且手持長矛的方式也不再是單一的反握式,同時騎射時也不需要在停下馬匹搭弓射箭,而是可以機動射箭。

    之後是高橋馬鞍時代,這個時候騎兵已經可以保證前後的穩定性,故而可以完成極強的騎牆衝鋒式戰術。像東漢末年的曹操的虎豹騎、拜占庭帝國的甲冑騎士、帕提亞帝國的貴族血騎兵,都會採用這種騎牆衝鋒的戰術。而且在這個時期,具裝騎兵在世界範圍大肆橫行,也是騎牆戰術得以推廣的原因之一。

    可以說除了不能雙手揮動武器,低橋馬鞍時代和高橋馬鞍時代的騎兵已經非常的厲害了,只不過相比於馬鐙發明之後的騎兵,這個時代的騎兵的訓練要比之後更為嚴苛,因此這個時候的騎兵也是一種非常珍貴的軍事資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長跑運動員吃哪種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