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支付問題解析
-
2 # 成神
你好,勤奮在任何領域都有用,而且如果您要做好,勤奮是必須的。拿我身邊的人做比較,2016年大家一起入市炒股票,有的人至今把虧損當作自己運氣不好,成功和失敗都不去總結原因,不問問股票為什麼漲跌,十幾年沒總結出半點交易經驗,跟新手一樣。而我早已形成自己的操盤系統,我所做的就是每天堅持覆盤,學習編寫指標,近期的長期的,用自己總結出來的經驗鍛鍊盤感,驗證能否用於實踐。這就是勤奮在股市形成的效應,當日金融投資不限於股市,但勤奮卻不限於金融投資,勤奮是成功的根本。
-
3 # 伍治堅
在金融投資領域,有一個既十分正確,又有違常識的道理。那就是:在投資中,"勤奮",未必管用。
投資:“勤奮”未必管用
在大部分人看來,投資就像其他任何事情,有付出才會有回報。這裡的付出,包括:仔細鑽研公司研報;做實地考察收集各種資訊;放棄休息時間認真盯盤;每天閱讀大量新聞;對世界上發生的各種事件瞭如指掌,一有風吹草動就需要及時應對等等。
比如,一個“負責任”的投資者,可能需要把現在中美貿易戰的來龍去脈都搞清楚:美國會向中國徵收多少懲罰性關稅?中國會報復徵收多少關稅?這些關稅額,對於中國的經濟有多大影響,對於股市有多大拖累,什麼時候賣出,什麼時候再開始抄底等等。
但是,大量實證研究顯示,這樣的投資方法,其實並不管用。
勤奮不管用的原因,有這麼幾個:
第一,別人對於資訊的消化和使用速度,比你快。
在1980年代的美國市場,一條關於公司盈利的訊息,從對外公佈到反映到公司股價上的時間,僅需要7秒鐘左右。而隨著科技進步,投資者獲取資訊的成本也越來越低,市場在消化新的資訊上的效率也越來越高,所耗費的時間越來越短。
這方面,最極致的代表是高頻交易。邁克爾·劉易斯在其著作《高頻交易員》中就曾經指出,專門從事高頻交易的公司,不惜投資數千萬美元鋪設光纜,或者挨著證券交易所安置大型伺服器,其目的只是為了獲得0.0001秒的時間優勢。
除了這些高頻交易公司外,市場上還有數以千萬計的各種投資者:基金公司、投資銀行理財部門、銀行交易部、公司高管等等。所以,投資者在市場上基於資訊進行交易,就好像和100萬人一起賽跑。從中勝出的難度,可想而知。
第二,任何一個個人的資訊量,都比不上市場總的資訊量大。
證券市場上的參與者多達億計。其中的每一個人,都會基於自己掌握的資訊,做出最優的決策(買或者賣)。因此最後市場上顯示的證券價格,已經綜合了這麼多數以億計的投資者掌握的所有資訊。個人投資者在讀了新聞報道,或者券商研報後,再去進行交易,其實是在無效資訊的基礎上進行買賣,自然不可能獲得好的投資回報。
第三,即使獲得了正確的資訊,也未必能轉化為盈利。
2016年11月,特朗普出乎意料地獲得了美國總統選舉的勝利。在此之前,絕大部分的分析機構對大選形勢的預測是:
1)希拉里會輕鬆戰勝特朗普,當選美國第一位女總統。
2)如果特朗普當選,美國經濟可能陷入衰退,股市會大跌。
現在我們假設,投資者逆向思維,賭特朗普勝選。在賭特朗普贏希拉里輸的情況下,比較符合邏輯的交易決定,是去賣股票。
但是,現在回過頭來看,在2016年11月賣空股票,顯然是一個非常糟糕的決定,會讓投資者遭受很大的損失。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第一、未來很難預測。第二、即使預測對了,也未必能夠轉化為盈利。
第四,交易,是有費用的。
買賣股票,或者買賣基金,我們需要支付的費用包括:券商佣金、摩擦成本、託管費、申購/贖回費、管理費/業績分成等等。交易的頻率越高,意味著交易費用越高。有一些投資策略,在扣除費用前可能可以獲利;但是在扣除了這些所有的費用後,投資者拿到手的淨回報,則未必還能保持盈利。
不擇股,不擇時
如上所說,既然勤勞在投資界並不能致富,那麼普通投資者應該怎麼做呢?
我的建議是:不擇股,不擇時。購買並長期持有一個低成本的指數基金組合。
先來說說不擇股。
我提倡廣大個人投資者放棄擇股,轉而購買低成本指數基金,原因就在於:普通個人投資者無法透過擇股獲得比指數基金更好的投資回報。即使是職業基金經理,也很難透過擇股獲得比指數基金更好的投資回報。
上圖顯示的是過去15年無法戰勝市場指數的基金的比例。我們可以看到,差不多80%~90%的基金經理,都無法獲得比指數更好的投資回報。
所以,連職業基金經理都很難做到的事,普通的個人投資者能夠做到麼?我們不能說肯定不行,但是機率一定非常小,比職業基金經理的機率更小。
下面,再來說說不擇時。
我提倡廣大投資者放棄擇時,主要基於兩個原因:第一,實證研究表明,絕大部分投資者沒有擇時的能力;第二,股神也不擇時。
第一,擇時是反人性的,因而絕大部分投資者沒有擇時的能力。
擇時的意思,就是在低點買入,在高點賣出。但是我們需要明白一個非常重要的道理:市場在到達底部之前,肯定是不斷下跌的。而下跌的意思,就是絕大部分人都覺得大環境很糟糕,因此選擇賣出。也就是說,市場在底部的時候,肯定是讓人感覺最悲觀、最糟糕的時候。
同理,市場在到達頂點前,肯定經歷了一輪,或者幾輪大牛市。市場上漲的原因,恰恰在於買的人遠遠多於賣的人。也就是說,當市場處於頂點時,恰恰也是大部分人都覺得前景樂觀,後市看好之際。
因此,擇時的本質是要逆大流而行:當別人都感到恐懼和絕望時,逆勢購買。而當別人都覺得興奮和貪婪時,反向賣出。這就意味著,要想透過擇時來獲得投資的成功,你註定要做一名孤獨的“少數派”。
統計資料表明,普通投資者的擇時能力,簡直慘不忍睹。
舉例來說,在2012年,受當時歐債危機和美國財政危機的影響,美國絕大部分的投資者普遍看跌股票。因此,這些投資者將手中的股票基金賣出,買入債券基金。在那一年,從股票基金的資金流出量,接近1000億美元。當年債券類基金的資金流入量,達到了2500億美元左右。
然而,在接下來的一年,即2013年,美國股票(標普500指數)上漲了35%,而美國國債則幾乎沒有變化,投資回報接近0。那些賣出股票基金,買入債券基金的投資者,損失慘重。
熱衷於擇時的投資者,買入的資產回報不佳,賣出的資產卻強勁上漲。這樣的擇時操作,不要也罷。
正是由於這種糟糕的擇時能力,廣大投資者的投資回報,長期處於“亞健康”狀態。
上圖顯示的是美國基民在過去20年的投資業績。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我們回顧過去20年、10年、5年,還是1年,基民們的投資回報,都不如老老實實買入並持有標普500指數能夠獲得的投資回報。
我希望,這些鐵錚錚的資料事實,能夠喚醒那些幻想透過擇時來提高自己投資回報的個人投資者。擇時的難度,要遠遠超出你的想象。
第二,股神不擇時
巴菲特在他的寫作中,多次強調自己從來不擇時。“以一個帶有安全邊際的低價,買入真正有質量的公司,然後長期持有。”這是股神向他的讀者們反覆強調的投資理念。
事實上,巴菲特的投資業績根本不是透過擇時獲得的。
上面這張表,列舉了過去三十多年,巴菲特的投資表現不如市場的幾個階段。
比如,在1989-1993年間,巴菲特的投資業績比標普500指數落後25%,花了3年多才把落後的投資回報追回來。在1998~2000年間,巴菲特的投資業績一度落後市場達54%,以致很多媒體和專業人士驚呼:價值投資不靈了!巴菲特太老了!直到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破裂後,巴菲特提倡的價值投資,才再度迴歸“主流媒體”的視線。
如果我們用“擇時”的標準來判斷巴菲特的投資業績,就會發現,在很多時候,連巴菲特的投資記錄都不合格。但巴菲特的“神奇”之處,就在於他更注重長期回報,選擇去做那個“笑到最後”的人。巴菲特管理的伯克希爾哈撒韋股票,在1980-2016年間的平均年回報為20.2%,而同期的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回報為每年9.7%。就是說,在長達三十多年的時間裡,巴菲特的投資回報是市場平均回報的兩倍。這個業績,讓絕大部分職業基金經理望塵莫及。如果巴菲特去“擇時”,那麼他的長期投資回報,很可能也就沒那麼出色了。
有些讀者可能會說:你舉的例子是美國市場,在中國不適用。那我們不妨來看看中國的投資行家,對於擇時的見解。
高毅資產的創始人邱國鷺,在總結自己的投資經驗時寫道:
其實,把時間維度拉長來看,以10年為期,真正做得好的基金經理很少是依靠擇時的。為什麼呢?因為事前誰能夠真正知道什麼時候市場見頂、什麼時候熊市來襲呢?誰又能事前預測上漲和下跌呢?如果有這樣的人,那麼做股指期貨就行了,做什麼股票呢?
無怪乎,著有多本投資經典的美國金融作家,查爾斯·埃利斯曾經寫道:擇時,是一個壞主意。永遠不要去嘗試擇時!
總結
曾經參與制造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的美國數學家,斯塔尼斯拉夫·烏拉姆,曾經向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保羅·薩姆爾森,提出過一個問題:能不能舉出一個經濟學中的重要定律。該定律需要滿足以下兩個條件:第一、正確。第二、有違常識。
薩姆爾森給出的回答,是比較優勢理論。
比較優勢理論,既十分正確,又有違常識。一直到今天,堅持認為貿易是零和遊戲,逆差的一定吃虧,順差的一定佔便宜的人群,大有人在。
不擇股,不擇時,在金融市場上主動選擇”無為而治“的懶惰投資策略,恰恰是這樣一個既十分正確,卻又有違常識的投資道理。
這個道理,對於大多數投資者來說,不容易理解,或者需要透過積累一定量的知識和經驗,才能慢慢感悟。我希望這篇文章,可以給一些聰明的讀者帶來啟蒙,幫助他們更早的建立理性投資的良好習慣。
-
4 # feng1908
投機行業是勤奮加天賦的行業。每個人都努力,最後拼天賦。天賦是1悟性2超級記憶力3超級數學邏輯分析能力。三選一可以邁向成功。最後是拼性格和心理因素,這些可以後天培養。總體來說對情商要求幾乎為零,換句話說不是因為情商低,在社會處處碰壁,誰會來到投機市場呢?
-
5 # 木易論
毫不留情的打消你的幻想,在金融投資領域中,做的越多,錯的越多……
我們不都說勤能補拙嗎,那為什麼做的越多錯的越多?通常意義上講,如果你把所謂的“勤奮”用在不斷學習投資知識,積累投資經驗上,那麼你應該更能懂得怎樣才是投資賺錢的方法,對於交易更為勤奮的參與者,最喜歡你們的只會是券商,因為你交易越多,佣金就越多,他們的經紀業務就會有更大的效益,換言之,你為券商做的貢獻就越多,這點你肯定能聽懂。
對於絕大多數普通的市場參與者,最好的辦法是一天交易三次嗎?當然不是,今天碰巧看到李大霄先生髮的訊息,大致說的是如果你想畢業,那麼每天的交易得減到每週,每週的交易得減到每月,每月的交易得減到每年,甚至每十年,這句話適合絕大多數市場參與者,特別是常年處於虧損的參與者。
交易的勤奮,往往就意味著你虧損的機率加大了,這是為何?
簡單的說,市場絕大多數參與者,他們不具備投資知識,不具備相對正確的投資經驗,那麼對於這部分參與者來講,股市投資就只能算是靠“機率”吃飯,注意,這個機率絕對不是成功跟失敗五五分成,而是三七分,也就是說,你參與一隻股票成功賺錢的機率只有三成。
可以想象,有的參與者進入股市十年,一直處於虧損,卻始終找不到虧損的原因,或者說總是抱怨股市黑天鵝太多、政策影響太大,制度不夠健全等等,可實際上,所有成功的投資家從來不會抱怨,至於為什麼,不妨把你所謂的“勤奮”用在看書上,學習投資家成功的經驗並不能讓你成功,但是,你會對市場有深刻的認識,總有一天,你或許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道路……
回覆列表
勤奮,是做好任何事情的根本,但是在金融投資行業,勤奮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想在比行業嶄露頭角,收穫頗豐,僅有勤奮是遠遠不夠的,更多的需要對行業敏銳的嗅覺,任何情況下,保持清醒的頭腦,做出正確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