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1
回覆列表
  • 1 # 影片好笑

    “火箭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一項創造。中國是最早發明火箭的國家。”早期的火箭只能在大氣層內飛行,也是一種航空器。現代火箭,有的可以在地球大氣層以外的宇宙空間飛行,稱為航天器。古代火箭與其他非火藥武器和火器相比,有許多優點:1.發射和飛行速度較快。一般發射時間在一分鐘以內,發射後飛行速度為每秒百米以上,能迅速到達目標。2.不僅可以單枚發射,還可以將多枚捆綁起來,同時發射。這種集束火箭火力集中,威力大,能殺傷大面積目標和淺近縱深目標。3.早期的火炮、火槍射出的彈矢,只能造成物理性破壞,而火箭則能造成化學性破壞。有的火箭頭塗有毒藥,射中人馬後能很快致死。火箭還能縱火燃燒,給對方陣地構成很大威脅。4.火箭本身和發射裝置構造簡單、輕便,便於攜帶和運輸,機動性好,既適用於步兵、騎兵,又適用於水軍。在中國古代火箭被廣泛用於戰爭,並不斷得到改進和提高。《三國志》載,魏明帝太和二年(公元228年),魏明帝“使將軍郝昭築陳侖城;會(諸葛)亮至,圍昭……(亮)起雲梯衝車以臨城。昭於是以火箭逆射其雲梯,梯燃,梯上人皆燒死。”這是中國首次關於火箭用於戰爭的記載。當時的“火箭”,只不過是把引燃物綁在箭桿上,藉助弩弓等機械力投射出去,目的在於縱火或延燒,只是一種帶“火”的箭。公元10世紀,唐末宋初時代,已經有火藥用於火箭的文字記載。這時的“火箭”只是用火藥取代早期火箭箭桿上的引燃物,仍由弩弓投射出去,還不是靠自身噴氣推進的火箭。公元12世紀出現了利用噴射作用和爆炸作用的火藥武器。這時的火箭與今天的火箭原理一樣,可以說已是真正的火箭了。10~13世紀,宋、金、元之間的戰事頻繁,軍事需要推動了火藥和火藥武器的迅速發展。12世紀60年代初,中國境內南宋和金兩個對峙政權,在長江下游和州(今江蘇省。和縣)對岸的採石附近的江面上,進行了一場激烈的水戰。宋軍使用原始火箭彈——霹靂炮打敗了金軍。1161年(宋紹興三十一年)金帝完顏亮遷都汴京,發兵南下,企圖統一中國。完顏亮率步兵、騎兵34萬,水兵3萬分道南下:一路水兵由海上直攻臨安;一路由風翔取大散關向四川進攻;自率主力出壽春向江淮進軍,宋將劉鑄由揚州開赴淮陰守淮東,命王權進駐壽春。王權畏縮不前只進至廬州,探悉金軍勢大,首先撤退,過和州後,棄軍先渡,情勢非常混亂。劉鏑奉命撤退守江,由淮陰經揚州退駐瓜州。金軍很快佔領廬州、和州、揚州。金將肖琦到揚州後,率部爭奪瓜州渡口。宋將吳超在運河沿岸阻擊金軍,在皂角林中設伏,用強弩射金兵,肖琦被圍,死戰得脫,因河岸狹窄不便使騎兵活動,金兵撤退時被俘數百人,宋軍取得小勝。後四日,宋軍棄瓜州,退守鎮江。完顏亮率軍進駐和州,準備由採石,(安徽當塗西北)渡江進攻。宋虞允文奉命犒師至採石,收容了王權散兵1.8萬人,以步騎兵排在江岸,海鰍船排列在江中,準備迎擊金軍。金軍舟船自楊林渡口進攻,將到南岸時,見宋軍嚴陣以待,少數登上南岸,即被宋軍全部殲滅。宋海鰍船由民兵踏機,衝入金船群中,金舟底闊如箱,行動不便,大半被撞沉,金兵多死江中,少數逃回皆被完顏亮殺死。次日虞允文指揮舟師監視楊林河口,用神臂弓射殺金兵,又派人到上游放火,燒燬金殘餘船隻。11月,完顏亮在採石渡江失敗後,乃移兵瓜州,企圖從瓜州渡江奪取鎮江。虞允文知劉鑄病重,鎮江空虛,乃將部隊交給李顯忠,分兵趕往鎮江,在江中試航車船,繞金山,航行如飛,金兵均甚驚駭。完顏亮治軍殘酷,下令限期渡江,凡逃跑、落後者都要殺死,軍心更為動搖。這時,完顏褒(後改名顏雍,史稱金世宗)已在遼陽繼位,於是,部隊將領起事,殺死完顏亮,表示退軍講和,金兵陸續撤退。1161年採石戰役中,宋軍以少勝多,打敗金軍,其主要原因是:宋軍將領虞允文指揮得當,步、騎、水兵密切配合,水戰中使用了輕便靈活,機動效能好的海鰍船衝撞金舟,還使用了火力強,能打擊較遠目標的霹靂炮。關於採石戰役中使用霹靂炮,宋史和金史中均未記載,有關霹靂炮的原始史料,主要來自南京詩人楊萬里(1127-t205年)作的《海鰍賦後序》。《海鰍賦後序》約寫於1170年,是採石戰役後九年。此文後來收入《誠齋集)卷44中。這種霹靂炮用紙筒製成,內裝炸藥和發射藥,炸藥內混有石灰。發射時點燃藥線,發射藥燃燒從筒內噴出火焰,借反作用推力將武器射向敵方。然後發射藥引燃炸藥,發生巨響,紙筒炸裂使石灰散為煙霧,敵方人員睜不開眼而喪失戰鬥力。霹靂炮的發射和爆炸同今天的“二踢腳”非常相似。1161年採石戰役宋軍使用霹靂炮攻擊金軍,是中國軍事史上第一次在戰爭中使用火箭武器。1232年(宋紹定五年、蒙古窩闊臺汗四年、金正大九年)4月,蒙古窩闊臺汗遣大將速不臺率大軍攻打金都城汴,京,金守將赤盞合喜令部下以“震天雷”、“飛火槍”等兵器抵抗。“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鐵罐盛藥,以火點之,炮起大發,其聲如雷,聞百里外,所圍半畝之上,火點甲鐵皆透。大(蒙)兵又為牛皮洞,直至城下,掘城為龕,間可容人,則城上不可奈何矣。人有獻策者,以鐵繩懸‘震天雷’者,順城而下,至掘處發火,人與牛皮皆碎進無跡。又飛火槍,注藥以火發之,輒前燒十餘步,人亦不敢近。大(蒙)兵惟畏此二物雲。”雙方激戰六晝夜,金軍靠從宋軍那裡得到的火器,成功地守住了都城,蒙軍遭到損失後撤兵,雙方暫訂議和。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汴京之戰。“飛火槍”顧名思義,就是“能飛的火槍”。其構造是在普通槍的嗆身加裝一火藥筒。發射時,飛火槍上的火藥筒噴出的氣流產生反作用力,使飛火槍自行飛去。飛火槍是中國的一種火箭兵器。到了明朝時代,中國火箭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軍隊裝備火箭已相當普遍,火箭這種兵器的種類已多達幾十種,並且出現了“二級火箭”。這些火箭基本上可分為三類:單級火箭、火箭飛彈和多級火箭。1.單級火箭單級火箭分為單發和多發的。單發的一次發射一支箭,多發的一次發射幾支、十支到一百支箭。發射的方式分為用架、用筒、用桶、用匣等。(1)單發火箭這類火箭有飛刀箭、飛槍箭、飛劍箭和蒸尾箭等。這四種火箭,箭桿長六尺,直徑五六分,箭鏃長三寸,箭翎長七寸;藥筒長八寸,直徑一寸二分,縛於箭鏃之下,引線向後,箭頭分別呈刀、槍、劍和燕尾型。這類火箭是在宋朝和元朝火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箭頭一般都塗以虎藥(毒藥),能穿鎧甲,射程可達500步。使用時,架在樹枝上或兵器上,在距敵知步左右點火發射。(2)集束火箭又稱為多發火箭。將若干支單發火箭的藥線並聯起來,點火後同時發射出去。這類火箭有五虎出穴箭,5支單發火箭並聯,射程約別步;九龍箭,9支單發火,箭並聯,躬程約4印步;火弩流星箭,10支單發火箭並聯,射程約400步;火籠箭,17~20支單發火箭並聯,射程約300步;長蛇破陣箭,30支單發火箭並聯,射程約200步;一窩蜂箭,32支單發火箭並聯,射程約300步;群豹橫奔箭,40支單發火箭並聯,射程約4印步;四十九矢飛簾箭,49支單發火箭並聯,射程約4印步;白虎齊奔箭,100支單發火箭並聯,射程約300步。10支以下的集束火箭,通常裝入竹筒或木筒內發射,每筒重量約二斤,每名士兵可攜帶4~5筒。20支集束火箭裝入竹編圓筒內,圓筒長四尺,口大底小,外面糊油紙,可以防風防雨。30支集束火箭放入木匣內,箭桿長二尺九寸,火箭筒長四寸,每匣重量約五斤;40支以上集束火箭裝入木匣內。大型集束火箭放在專門設計製造的戰車上,用人力或畜力牽引。集束火箭能同時發射若干支火箭,具有較強的火力,箭頭大多塗有虎藥;除有縱火效能外,還有殺傷效能。集束火箭無論是突擊點狀目標,還是線狀目標,都是一種有效的武器。集束火箭用於戰爭,標誌著中國古代在武器製造和戰術方面都有了新的發展。2.火箭飛彈火箭飛彈是利用噴射火箭原理將爆炸物投向敵方的一種兵器;對敵方不僅有殺傷作用,而且有威嚇作用。這種兵器始於南宋,在戰爭中頗有成效,到了明代有了很大改進,主要有飛空擊賊震天雷和神火飛鴉等。(1)飛空擊賊震天雷這種兵器是球形狀,直徑約三寸五分,用竹篾編成,兩旁安翅膀。球內裝火藥和數枚塗有虎藥的稜角,中間夾一個長二寸、內裝發射藥的紙筒;有引信與球內火藥相連,外面用紙糊十多層,塗成紅色,主要用於攻城。攻城時,順風點燃引線,雷飛人城,紙筒內發射藥燃,完後即引燃竹球內火藥爆炸。爆炸時煙飛霧障,迷目鑽孔,稜角亂釘人。飛空擊賊震天雷靠自身的發射藥推進,原理與現代火箭彈相似,實際上是一種原始火箭彈。(2)神火飛鴉用竹篾或蘆葦編織成烏鴉形體的簍子,如斤餘雞大。外面用棉紙封固,內裝火藥。鴉身裝有頭、尾和翅膀,鴉身下面兩側安裝4支大起火(火箭)。在鴉背上開一,孔,用4根各一尺長的藥線插入孔內,與鴉身內的火藥相連,藥線的另一端分別和4支起火的藥筒底部相連,再將4支起火的引線並聯。使用時點燃引線,利用起火的推力,使神火飛鴉飛到空中,大約可飛行100多尺的距離。當起火裡的火藥燒完了,起火的推力也就消失了,於是神火飛鴉掉了下來。這時候,藥線點燃了鴉身裡的火藥爆炸,藉以焚燒敵方地面營寨或水面船。神火飛鴉在原理上也和火箭彈相同。3.多級火箭明代多級火箭,實際是二級火箭,即利用火箭裝置將另一枚火箭匡向空中,使其繼續飛行到更遠的地方。多級火箭為中國首創,是火箭技術方面的重大突破,是現代多級火箭的先河。這種火箭有火龍出水和飛空砂簡等。(1)火龍出水在五尺長的薄竹筒兩頭裝木製龍頭和龍尾。筒內裝火箭數枚,引線都並聯在一起,從龍頭下方的孔中引出總藥線。龍身下前後各裝兩支大起火,引線並聯在一起,前面兩支起火藥筒底部與從龍頭下方的孔中引出的點藥線連線。發射時先點燃龍頭和龍尾下面的四支起火,推動火龍飛向空中,待推動火龍前進的起火燃燒將完時,連線的總藥線已點燃火龍腹內的火箭,這時,龍腹內的火箭即由龍口飛出繼續前進,飛向目標。這種兵器能在離地面或水面三四尺空中飛行二三里遠。用於水戰時,猶如從水中飛出的火龍,故稱火龍出水。(2)飛空砂筒能飛出去飛回來的一種火箭,是中國火箭技術的重大發明之一,標誌著中國火箭技術進入一個新的水平。其構造是,用薄竹作箭身,長七尺,直徑弓寸五分,箭身前端兩側各綁一個藥筒,一個筒口向前,另一個筒口向後。筒口向後的藥筒前面有一爆竹,長七寸,直徑七分,爆竹的引線與藥筒底部連通,爆竹內裝炸藥和細沙,爆竹頂端裝有幾根薄倒須險。用“竹溜子”(用竹筒製作的發射架)發射。發射時先瞄準敵船和營寨,利用筒口向後的藥筒將飛空砂筒射出,刺在敵船蓬、船帆或營寨的帳蓬上。藥筒內的火藥燒完後引燃爆炸,爆竹炸裂噴射火焰和細沙,敵人救火時,細沙落人眼內,很難醫治,喪失戰鬥能力。爆竹爆炸透過藥線引燃筒口向前的藥筒,飛空砂筒又飛回來。這種二級火箭,第二級火箭與第一級火箭執行的方向相反,作逆行運動,體現了火箭回收的設計思想。明朝年間,火箭兵器發展很快,並廣泛用於戰爭。如1371年朱元璋為消滅割據勢力,藉口明升遣將攻擾邊境,派遣部將湯和、傅友德率水陸軍分路人蜀。西路軍將領湯和派部將廖永忠率軍攻瞿塘關,“以火箭、火炮破蜀”,明升戰敗降伏。1388年3月,思倫發率其部號稱三十萬人馬攻定邊,(今雲南省巍山回族自治縣),明西平侯沐英率精騎三萬,晝夜增援,行軍十五日到達,思倫發驅象披甲列隊,沐英將明軍分為三軍:馮誠為前軍,宓正、湯昭為左右軍;明軍“以火箭、火炮、火銃破思倫發的象陣”,人象皆反走,明軍乘機衝擊,思倫發大敗,斬首三萬餘,俘萬餘,思倫發敗逃。1464年延綏參房能在川(今雲南省騰衝縣)作戰中用“九龍筒”(有九支單發火箭的集束火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朝廷隨即下令依式製造,裝備各軍使用。明朝大將軍戚繼光的戚家軍素以使用火器著稱,尤其善於使用火箭兵器。他編著的《紀效新書)和《練兵紀實)詳細敘述了火切和火器的製造、使用及操練等方面的內容。除戚繼光外,還有趙士楨的(神器譜》、王鳴鶴的(登壇必究)、何汝賢的《兵錄》、李盤的《金湯借箸十二籌)、茅元儀的《武備志》、焦勖的《火攻挈要)等有關火藥、火器和火箭方面的專著。其中茅元儀的(武備志》,文圖並茂,不僅有各種火藥的配方,而且有單發火箭、集束火箭、火箭飛彈、二級火箭等多種火箭的構造及使用,是集中國古代火箭技術之大成。明朝年間,北韓國火銃都監崔茂宜,曾邀請中國火器專家李元去北韓傳授火藥、火銃和火箭製造技術。明代的火箭種類多,並廣泛用於戰爭;火箭方面的專著多,並將火箭技術首次傳到國外。這說明,明代的火箭技術已相當發達。到了清代,除了在明代火箭技術的基礎上略有改進和發展外,清政府引進了一些西方列強國家的火箭製造技術,生產了一些近代火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50多歲男人每天快走15公里140分鐘運動量合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