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雪寒
-
2 # 小咔咔啊
兗州特色小吃
一。饊 子
兗州一向有饊子遍及城鄉。其條勻細,中含芝麻,脆而酥,大嚼一口,香滿齒頰,再嚼一口,餘香入懷,三日不絕。
據宋代莊季裕《雞肋編》載,“饊子”又名“環餅”,或日之“寒具”。蘇軾謫居海南島時曾作詩讚之:“纖手搓來五色勻,碧油煎出嫩黃深。”饊子的形色畢見。
記得在童年時,印象頗深的便是頭帶方巾的小販,肩挑圓圓蘿筐,筐內盛滿金黃色的饊子,走街串巷,吆喝叫賣,一群調皮的孩子會前呼後擁著,學著同樣的聲音叫賣吆喝,好心的賣饊者會把賣剩下的饊子分給孩子們吃,孩子們便帶著這意外的欣喜跑開。每逢集市,賣饊者多聚集在集市一角,或設攤賣饊,或現炸現賣,,濃濃的饊香隨風飄散,沁人心脾。
據傳,兗州息馬地街有一對夫妻,做的饊子口味極佳。其妻身材窈窕,秋波凝睇,楚楚動人,疑是賣酒文君,好似貴妃轉世。一時城內騷動,周近鄉鄰爭相購買。時有一州官,嗜酒好色,久聞饊子店有一賣饊女,就帶一隨從,微服私訪,追尋饊子的清香,走進店裡。州官一見這金黃油嫩的饊子,口水直流,便狼吞虎嚥,大吃一通。飽餐後,竟大搖大擺地走出店門,隨從問日:“秀色可餐,大人有意乎?”州官拍了拍吃飽的肚子沉思後嘆曰:“饊味奇美,色香俱全,秀色不必餐矣。”後此事傳開,眾人皆大笑,小店的生意也越來越紅火。
饊子有如此的美味,源於其精細的製作。餘閒時,我造訪了一位炸饊者。他說,炸饊子挺麻煩,需要精製的麵粉,上佳的豆油、精鹽、黑芝麻等原料,清水和麵,反覆揉搓,擀成圓餅狀 ,用碗口的外緣繞圈切成細條,盤於盆內,上面灑一層薄薄的玉米麵,靜等15分鐘(為了使面柔韌,有彈性),然後把面繞於手上,左右扯動,面拉長後,再把面放在筷子上輕輕拉扯,直至勻細,筷子相互交叉,面即成饊子狀,油沸時就可下鍋。一般一籮筐饊子大約需要20~30斤面,製作時間大致需要6~7個小時,正是“吃來容易做來難啊”!炸饊者說,由於饊子是油炸之物,受潮後便不好吃,人們多把它放在塑膠袋中,以便常吃常鮮。當我把童年的經歷告訴炸饊者時,老漢幽默地說:“我小時候也是如此,沒想到年過半百自己卻成炸饊的了,應是與饊子前世有緣吧!”臨走時,炸饊者非得送我兩袋饊子不可!
時光輪轉,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饊子也不斷地變著口味、色彩。一日,我走到一家飯店,看到服務員端的饊子菜色彩斑讕,煞是好看,有紅色饊、綠色饊、水晶饊子等等,這也是饊子家族的新成員,可謂各具特色,各具風味。
咀嚼著饊子和饊子的故事,我們不由得感嘆饊子雖然是大千世界中一種小小的食品,但它正帶著一長串有趣的童年記憶,帶著濃郁的地方特色,與我們結伴而行。
我相信它必將會隨著兗州人的端信、自信的腳步走向世界。
二。胡辣湯
在兗州的名產名吃中,首屈一指的要算胡辣湯了。有這麼一句話在流傳,“不喝胡辣湯,一輩子不知香”。胡辣湯可說是“隔壇十里香,一聞就要醉”,胡辣湯味美、口辣、色清,喝起來清心透脾,舒肝潤腸。
兗州人愛喝胡辣湯,這種習慣,也不知沿襲了多少年,也不知是哪一位上古的美食家創造了這種可以流傳的美食,一代接一代,代代相傳。
兗州人喝胡辣湯是有講究的,並不是什麼場合下都能喝的,這種講究決定了喝胡辣湯不能安排在中午或晚上,只能作為早點。兗州人的早點花色品種是非常豐富的,水餃、包子、米飯、麵條,但人們卻十分鐘情於胡辣湯。清早起來,晨練的、行路的,呼吸著新鮮的空氣,胡辣湯的香味隨風飄來,就把人們喝湯的食慾引出來了。抓緊找個位置坐下,盛上滿滿的一大碗胡辣湯,猛喝兩口,那感覺簡直是美極了。稠稠的湯汁隨著那份香氣流到腸胃,那種感覺是多麼的愜意,湯中的海帶絲和碎花生米在你的咀嚼下,滿口清香。如果你還感覺味道不夠,可以隨手拿起湯匙來舀一些陳醋調劑。如果是冬天,胡辣湯中的胡椒可以多放些,辣、酸、脆、香,一碗湯下去,你會頓時感覺到精神清爽了,心情舒暢了,渾身充滿了幹勁。
胡辣湯是兗州人早餐的著名品牌。在賓館裡有,小飯館裡有,而最不可缺少的就是早點鋪了。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大家團坐在一起,一人一碗湯,來上兩根油條,邊吃邊聊,興味濃得很喲。若是你昨天晚上酒喝多了或沒有吃飯,那麼早晨喝上兩碗湯,又壓餓,又打渴,又養胃,豈不快哉!
胡辣湯的製作是有講究的。雖然原料一樣,但因製作工藝的的不同而在差異,有的人做的就味香色美,有的人做的則會稍遜一籌。其實胡辣湯的原料也只有那麼幾種,而且非常常見。有面粉、海帶絲、花生米、胡椒粉、食醋,僅此而已。當你把這些東西備齊後,下一步就該是製作了。首先和麵,水不要太多,面要硬,把和好的面放入布兜中,放在水中反覆洗,一遍一遍,慢慢地把澱粉洗掉,剩下的就是麵筋,接著就是開始燒製。把洗面筋的水放在鍋中,加上打碎的花生米,用火燒開,火可以是急火,也可以是慢火,待水燒開後,把切好的海帶絲放入鍋中,再酌量加入胡椒粉,稍過片刻,一鍋味香色美的胡辣湯就燒成了。
燒胡辣湯靠的是經驗。要看湯的顏色,要掌握開鍋的火候,像興隆夜市步行街、舊關口攤點,可以說是做絕了。
三。沫膏
在臺灣刊物《山東文獻》中,有居臺同胞回憶兗州名吃“棗粥”的記述。上了年紀的人認為,“棗粥”即為“沫膏”。
19世紀中葉,兗州沫膏惟劉氏一家獨營,後雖有別家仿做,但由於原料不全或製法不當,較劉氏沫膏均顯遜色。劉氏製作的沫膏主要原料為:上等大紅棗、糯米、栗子、核桃仁、瓜子、青紅絲、玫瑰醬等。其製法,先把棗洗淨煮爛,然後把棗搗碎過篩去核、皮,將棗泥汁放入鍋內燒開;再放糯米,用柴火熬到糯米湯呈現棗紅色;然後把白麵粉下到湯內,待開後加慄片、瓜子、碎核桃仁;最後加適量青紅絲、玫瑰醬,攪勻即成味美適口、營養豐富的沫膏。當年因公務或經商、探親訪友來兗州者,總要品嚐一番兗州沫膏,因此這種小吃在海內頗負盛名。
四。壯饃
兗州“壯饃”由來已久,是乾糧中“巨無霸”,烤制食品中的“大將軍”,其直徑約為50公分,厚度達5-7公分不等,每個壯饃,重達10斤以上,縱然張飛、李逵、魯智深等大肚漢也難以一次消化得了。當然,“壯饃”是一塊塊切割賣的。其“味”之香、其“勁”之足,非親口品嚐,難知滋味,真是越嚼越香,越香越嚼,香在口裡,美在心裡。
對於壯饃,兗州民語云“上面烘,下面燒,女人吃了不撒嬌,男爺們吃了好槓腰”。可見壯饃不愧其名,其壯其力是韌勁,是任何美食都難以比擬的。如果說吃壯饃能壯男兒豪氣,能添女子剛強,這絕非空穴來風、廣告用語,不信你吃吃試試。如你還有疑惑,聽我把壯饃的製作工藝簡介一下便明白了。但限於民間工藝秘密,不便公佈於眾,只能囫圇吞棗,賣賣關子,望諸君諒解。
先說“面”,面的講究是重要的,最好是新麥面,韌性足,千萬不能用摻加增白劑的麵粉,以少去麩皮的白麵為佳。
再說“揉”,“揉”的學問可大了,多少水,多少面,摻幾次,揉幾遍,都有講究。“揉”而“壓”之,擀麵仗來回滾動,不斷加以“老面”融合,總之,揉麵不把女人的胳膊摻酸,男人的頭上冒汗,那便很難做成“壯饃”。
還有“做”,面揉好後,做成“平鍋”型,上撒芝麻,下透“氣眼”,型邊印上花紋。
最後一遍工序是烘烤,這是關鍵一環。舊時多用木炭烤制,現用大焦烘烤,烘烤時在特製的平鍋內,用“文火”加工,千萬不能操之過急,心急吃不了好壯饃。要烘得外黃內壯,即外層焦酥香美,內層壯而不硌牙。反正是越有“嚼沫頭”越好。
兗州的壯饃當屬龍橋師家兄弟烤制的最好。祖傳手藝,經久不衰,應感謝這一“特產”後繼有人。大家要想“壯”,不妨多品嚐一下兗州壯饃。
五。麥子煎餅
“涼快涼快好涼快,麥子煎餅黃瓜菜”。在很久以前,兗州流傳著這兩句歌謠,據說,這是一位頗具文才的農夫的傑作。他在汗流浹背鑽出勞作的高梁地時,一陣涼風吹來,渾身清爽,又見送來了香噴噴的麥子煎餅和涼拌黃瓜,隨口吟出了這兩句歌謠。這歌謠雖如打油詩般的平實,但卻道出了勞動者真情實感。而廣泛流傳最重要的原因是,麥子煎餅黃瓜菜好吃,是兗州的名飯。一念這歌謠,就引起共鳴。
麥子煎餅是兗州的主食。傳統做法是將麥子淘淨泡透後,在石磨上磨成沫子,把沫子攤在燒熱的鏊子上,透過抿、刮等工序,待煎餅黃而不糊的時候,揭下來,這種薄如紙的煎餅就做成了。煎餅做法有十幾種,加上油、鹽、蔥花做成鹹煎餅,加上芝麻做成芝麻煎餅,加上辣椒做好辣椒煎餅,加上豆腐雞蛋做成菜煎餅,在工藝上改變一下,揭下來的煎餅放在鏊子上再烙一下,做成脆爽的酥煎餅。
新煎餅麥香濃郁,吃起來筋道耐嚼,易消化,能治胃病,還有美容健齒之功效。吃法多種多樣,可就菜,幹吃,可包各種炒菜吃;可熱泡吃,水中放上蔥花香油,吃起來如熗鍋面葉;可涼泡吃,用涼水放醋,煎餅放進去溼而還脆,吃起來別具一格。吃法名聲最響的就是煎餅黃醬卷大蔥,電影《紅日》中有一組鏡頭,描寫的是山東人吃煎餅的細節。其實煎餅黃醬卷大蔥和麥子煎餅黃瓜菜,兩樣相比,讓我挑,我還是會選擇後者。
煎餅便於攜帶,便於儲存。在兗州歷史發展中,煎餅是立了大功的。解放戰爭中,兗州人民包上煎餅,推起小車支前,一直走過長江。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搞會戰,修水利,煎餅更是主食。兗州農家子弟求學,幾乎全是靠是飽含溫情和希冀的煎餅供著他們完成學業,走出兗州,成為人才。
六。大燒餅
兗州大燒餅是兗州的名吃。名吃必有名堂,名堂是什麼?名堂是兩個特點:一是大,二是有哲學意味。兗州大燒餅,圓圓的,形體大如盤,蠻有山東人的豪氣,一看就有一種坦蕩、真誠、落落大方的感覺。兗州大燒餅不像饅頭那樣單調,它有香、酥、脆、甜、軟的特色。一種食品有一樣人們認可的特色,就很不簡單,把香酥脆甜軟統一在一個大圓之內,就更加難得了,很有點和合的哲學意味。大燒餅是外圈厚、內芯薄,中間抹糖漿粘芝麻。烤制起來,薄的內芯酥了,厚的外圈正好熟了。內芯吃起來香甜酥脆,外圈吃起來鬆軟可口,脆軟相同,相得益彰,脆的更脆,軟的更軟,真好吃也。同一熱度下,一個整體內竟出了一酥一軟的結果,這是多麼天才的創造,應冠以“諾貝爾美食獎”。
兗州大燒餅的做法並不複雜,操作的技術卻要求精而又精。面要發酵適中,和起面來要均勻,水分要適度,火候要精確。做法是將面胎在石頭上用手研抹成外厚內薄的餅胎,抹上糖漿用手指醮了芝麻,輕輕一彈,芝麻天女散花般地粘在芯上,用刷帚把餅胎送進了烤爐。
燒餅烤制用木炭,木炭又分多種,有梨木、松木、棗木等,不同的木炭烤出的燒餅味道氣息也不一樣。據說梨木炭烤的燒餅可止咳,棗木炭烤的可滋補。傳說梨木炭烤燒餅治好了康熙爺的風寒病。這傳說中的科學成分有多少,實不敢說。後來,有人改用焦碳烤制燒餅,雖保留了原有成色,味道也不錯,但可以肯定地說,絕不如用各式木炭烤制的地道。原因不說自明,如同肉食雞不如農家放養的“笨雞”味道好一樣。
大燒餅的吃法,可有多種,最好的吃法是喝羊湯吃大燒餅。幹吃、泡著吃都可。這種吃法缺點是:越吃越愛吃,不知飢飽,往往吃多。
兗州大燒餅好吃的根本原因,用兗州老百姓的話說是:好水好土出好麥。兗州土質肥沃,水質清冽甘甜,從地下抽上來澆地的水,其整體質量包括有益於人體的微量元素,都可達到礦泉水的水平。你想想,這樣的水土上生產出的小麥製作出來的食品能不好吃嗎?
回覆列表
沙鍋米線:興隆塔對過!
米線:十四局!
炒麵:二院對過 多味炒麵
肉夾饃:火車站南一點點``有家專開的
拉麵:文化宮南300M建民拉麵
麻辣燙:御橋下邊四川麻辣燙!!
涼皮:金都商城東邊的涼皮
乾飯鍋:蔣記和實小對過
公園對過的微山湖魚館的麻辣魚和麵皮雞
息馬地北門的光棍雞 菜
粥:狀元的 小肥牛旁邊的也好 不過菜沒狀元好吃 小肥牛的火鍋比較實惠
麻辣串:華聯對過 叫王老五
啃骨頭: 趙村的劉記大骨頭
糖葫蘆:華聯下邊 有時候在息馬地市場口 一個胖婦女那的 水果的 很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