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4985927470309
-
2 # 王2巖
一、宋前蹴鞠簡況
"蹴鞠"一詞,最早載於《史記·蘇秦列傳》,蘇秦遊說齊宣王時形容臨苗:"臨苗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竿、鼓瑟、蹋鞠者。""蹋"即"蹴",踢的意思。"鞠",球,即古代的足球。
漢代的《西京雜記》、《鹽鐵論》、《蹴鞠新書》、《劉向別錄》中都有關於蹴鞠的記載。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蹴鞠之習依舊流行未衰。
唐代時,蹴鞠仍是一項很普遍的運動,杜甫有詩曰:"十年瞰鞠將雛遠,萬里鞦韆風俗同"。但是,卻有了很大的發展。主要有三:
(1)有了充氣的球:《宋朝事實類苑》中載:"顏師古注霍去病芽域踢鞠雲:"鞠以皮為之,實以毛,蹴蹋而戲也。
"顏謂鞠乃如此,至晚唐己不同矣。"徐堅《初學記》:"今蹴鞠曰戲毬。古用毛纖結之,今用皮,以胞為裡噓氣閉而蹴之。"
(2)設立了球門:《文獻通考》"蹴球蓋始於唐,植兩修竹,高數丈,絡網於上,為門以度球;球二分左右朋,以角勝負,豈非時鞠之變歟?"
(3)踢法多樣:雙球門踢法:唐人仲無顏《氣球賦》中有記載。
單球門踢法:從《蹴鞠圖譜》中可窺一斑。無球門踢法:一人或幾個人單獨踢,稱為打鞠;二人對踢叫白打;三人以上共踢稱為場戶,如三人場戶、四人場戶。
二、宋代蹴鞠的新特色
宋代蹴鞠在唐代蹴鞠的基礎上又有了很大的發展,體現了宋代的特色。
主要有如下:
1.鞠球的製作工藝有了很大的發展
《宋朝事實類苑》中記:"歸氏子弟嘲皮日休雲:·八片尖斜砌作球,火中 了水中揉,一包閒氣如常在,惹踢招拳卒未休""間接地記述了唐代的鞠球。它已不是以前的由兩片球殼合成,而是由六片或八片尖片縫成。
《宋朝事實類苑》又記:"今所作牛彘胞,納氣而張之,則喜跳躍,然亦有不同。"宋代時,球用10張或12張牛皮縫成。"用十張牛皮縫做一大氣球去踢"是當時官員想使公務輕鬆化時常用的一個比喻。陳元靚曾言:"十二香皮,裁成圓錦。"《蹴鞠譜》說其工藝"密砌縫成侵不露線角,嵌縫深窩,梨花可戲,虎掌堪觀,側金錢短難縫,六葉桃兒偏羨。
"宋代鞠球的這種變化,使球更易踢,從而吸引了大量的人來踢。同時,它也反映了宋代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
2.宋代取消了雙球門踢法
唐代的雙球門,對抗性較強。宋代僅保留單、無球門踢法。對抗性減弱,這是蹴鞠運動的退步,但是它的表演性增強,使得宋代的蹴鞠逐漸向雜耍方向發展。
3.宋代球技增強,向著技巧性、準確性方向發展。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有載:"左右軍築球。殿前旋立球門,約高三丈許,雜彩結絡,留門一尺許。左軍毬頭蘇述長腳樸頭紅錦襖,皆卷腳 頭,亦紅錦襖十餘人。右軍毬頭盂宣並十餘人,皆青錦衣,樂部哨笛杖鼓斷。
左軍先以毬團轉眾小築數遭,有一對次數 頭,小築數下,待其端正,即供毬與毬頭,打大月兼過毬門,右軍承得毬,復團轉眾小築數遭。次毬頭依前供毬與毬頭,以大月兼打過,或有即便復過者勝。勝者賜以銀蠱錦彩。拜舞謝恩,以賜錦共披而拜也,不勝者球頭吃鞭,便加抹槍。
"
唐代用"挾"接對方的球,宋代用"踢" 來接,這是比較先進的。能準確地將球踢過又高又小的球門,確實不易,可見技巧之高。
宋代蹴鞠家歸納出了肩(肩如手中持重物),背(用背慢下快回頭),拐(拐要控膝蹲腰取),搭(用伸腰不起頭),控(控時須用雙眼顧),捺(用肩尖微指高),拽(時且用身先倒),膝(右膝左手略微高),拍(胸拍使了低頭覷),月兼(何必頻頻問綠楊).這"十踢法"。
這樣的踢球技術,已接近於現代足球運動技術。
4.宋代出現了專門的蹴鞠組織,且有嚴格的社規。
南宋周密《武林舊事》把民間球會稱為"齊雲杜"或"圓社"。"齊雲社"直到明代施耐庵寫《水符傳》還提到。南宋掌故家陳元靚曾言:"若論風流,無過圓社","齊雲一社,三錦獨爭先。
"
球社的產生,一是因為蹴鞠技術難以掌握,需專門學習和長期演練,於是專門研究、傳授踢球技術的市民社團便應運而生。二是城市經濟文化的發達,踢球人數日增,要求蹴鞠運動行業化,有組織化。
在齊雲社中,有嚴格的社規,如《齊雲杜規》對運動員修身養性作出了嚴格的要求:要明師,要口決……,同時提倡運動衛生。
這就使宋代趴鞠運動日益規範化、組織化、科學化。
5.專門歌詠蹴鞠的作品出現。
在《事林廣記》中有"圓社市語",它共用中呂宮《紫蘇丸》、《縷縷金》、《好女兒》、《大夫娘》、《好孩兒》、《賺》、《越恁好》、《鶻打兔》、《尾聲》九支曲牌來歌唱蹴鞠運動。
蹴鞠被宋代城市中流行的音樂樣式傳頌著,足見它在市民生活中的影響。
6.宋代整個社會都很普及蹴鞠。
宋代的整個社會階層,上至皇帝、宮室,下到城市百姓,都樂此不疲,這由宋人筆記、現宋代遺存中可見一斑。
《宋史·太宗本紀》:太平興國五年三月戊子,會親王、宰相、淮海國王及從臣蹴鞠大明殿。
《宋史·李邦彥傳》"邦彥俊爽,……能蹴鞠……自號李浪子"
《三朝北盟會編》(邦彥)"嘗自言賞盡天下花,踢盡天下毬……"
《東京夢華錄·駕辛寶津樓宴殿》記"瓊林苑宴殿南面有橫街,牙道柳徑,乃都人擊毬之所。
"
《西湖老人繁勝錄》:"寬闊處踢球。"
《夢梁錄·社會》"更有蹴鞠、打球、射水弩社,則非仕宦者為之,蓋一等富室郎君,風流子弟,與閒人所習也。"
《都城紀勝·社會》"又有蹴鞠打球社……"
《武林舊事·諸色藝人》中"蹴毬",列出了範老兒等五位高手之名。
現今湖南省博物館、中國歷史博物館存有兩面相同的宋代蹴鞠紋銅鏡。
河北邢臺出土的宋代白瓷枕繪有兒童蹴鞠的景況。
現存有宋代婦女踢球的陶瓷枕。
以上所列僅為宋人生活情景的點滴反映,但它在某種程度上也說明了蹴鞠在宋代的普及。
7.宋代蹴鞠附著了商業氣息。
由於賦鞠踢法多樣,觀賞性強,有些商人適應城市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將它引入商業機制,以吸引遊客,如《武林舊事·放春》"將苑使有小圃不滿二畝,而花木合匝,亭樹奇巧,春時悉以所有書畫。頑器冠花器弄之物,羅列滿前。且立標杆射垛及鞦韆梭門門雞蹴鞠諸戲事,以娛遊客,"
三、宋代蹴鞠普及的原因
一定社會現象的產生,離不開社會大背景,也必有其產生的原因。
現就宋代蹴鞠的興盛,試做以下簡析:
1.蹴鞠具有健身的功能
蹴鞠可強身體,體育史家稱它"運動肢節,善使血脈調和,有輕身體之功,勝華倫五禽之戲。"所以它易為人們所接受。
2.蹴鞠具有助興的功能
宋代後宮舉行宴會時,常有蹴鞠表演,以助興。
比賽時,常常是皇帝、后妃邊吃邊看,大臣們在一旁陪待。
3.蹴鞠具有階梯的功能
談到因球技高超而得賞識。且飛黃騰達的來人時,人們都會想到高俅,《揮塵錄》載:"(王晉卿〕至晚遣俅賈往,值王在園內蹴鞠,俅候報之際,睥睨不言。
王呼令對蹴,深愜王意,大喜,呼隸輩雲:"可傳語都尉,既謝蓖刀之貺,並所送人皆輟圄矣。"由是日見親信。逾月王登寶位,眷渥甚厚,不次遷拜,其儕類授以祈恩,上曰:"汝曹爭如彼好腳跡那!"數鬥間建節,尋至使相,思幸無比。"
無獨有偶,在《宋朝事實類苑》中載:"國朝士人柳三複最能之,丁晉公亦好焉……,初柳為進士,欲見晉公元由,會晉公蹴後國,柳往伺之,毬果並出,柳即挾取。
左右以告,晉公亦素聞柳名。即召之,柳自們懷所素業,首戴毬以人,見晉公再拜者三,出懷中書,又再拜、每拜輒轉至背方向膂既起復在 頭上,晉公大奇之,留為門下客。"《劉貢父詩話》)
4.蹴鞠具有聯絡感情的功能
宋代從皇帝到大臣都有許多善踢球的,《宋大祖蹴鞠圖》畫的就是太祖與其餘五人蹴鞠遊戲的情景。
叱吒風雲的皇帝,走下了寶座;恭敬不違的大臣們暫時拋開了君臣大禮,這其中起作用的就是蹴鞠。
5.制球工藝的改進,踢法的變化,使球更易踢。
用牛彘胞充氣,球殼由12張片縫成等,增加了球的彈力,單球門或無球門的踢法,不受場地、人數的限制。
6.宋代商品經濟的推動
宋代商品經濟的勃興,城市的繁榮,為市民產生新的精神生活需求提供了新的物質基礎。蹴鞠適應了這一時代發展的潮流,又為宋代特有的市民文化生活注入了新內容。
"再坐千宮花蒲頭,御香菸上紫雲樓。
萬人同向青霄望,鼓笛聲中度綵球。"
這就是對宋代蹴鞠的精彩描寫。雖然宋代以後(尤在明清)受理學的影響,蹴鞠運動逐步走向沉寂。但是宋代時鞠在中國體育史上仍有一席之地,它是中國足球史上大寫的一筆。
回覆列表
古代蹴鞠
中國古代足球遊戲起源於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的戰國時代,到了漢代(公元前206—公元220),蹴鞠不僅是民眾的娛樂活動,而且成為當時軍事訓練的重要手段。蹴鞠活動的主要方式不僅是雙球門直接競賽,有專門的競技場地,有固定的比賽人數,而且在比賽時隊員奔跑摔推猶如戰場衝殺拼搏,對抗性極強,並且設有專門的裁判執法。
中國蹴鞠經歷數千年的發展演變,大體上可分為有球門的對抗比賽和無球門的散踢兩種形式。有球門的蹴鞠比賽又可分為雙球門的直接競賽和單球門的間接比賽。無球門的散踢方式稱作白打,歷時最久,開展得最為廣泛,有一人到十人場戶等多種形式。
漢代時以軍事訓練為主、唐宋時以朝廷宴樂為主的蹴鞠還遠播海外。日本及東南亞某些地方到現在還有蹴鞠組織並開展蹴鞠活動,延續著中國漢唐遺風。
在南宋(公元1127—1279)時期曾出現了專門的蹴鞠組織——圓社,專事負責蹴鞠活動的比賽組織和宣傳推廣,可說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俱樂部的雛形蹴鞠,即以足踢球,是中國古代重要的體育運動之一。
關於蹴鞠的淵源,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帛書《經法》記載:
黃帝擒蚩尤“充其胃以為鞠,使人執之,多中者賞”;劉向《別錄》稱:“蹴鞠,黃帝所造,或雲其於戰國”, 並指出 “所以練武士知有才也,皆因嬉戲而講練之。”戰國時期的齊國都城臨淄盛行“蹴鞠”,臨淄之民無不蹴鞠(《漢書-蘇秦列傳》);《漢書•藝文志》“兵家技巧類”有《蹴鞠二十五篇》(已佚),《漢書•霍去病傳》記霍去病出徵塞漠,“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踢鞠”,《會稽曲錄》亦指出“漢末三國鼎峙,年興金革,士以弓馬為務,家以蹴鞠為學。”對文獻史料的研究表明,至遲在戰國時期,中國已出現了“蹴鞠”,它是兼有嬉戲取樂、強體健身為目的的運動形式;不僅具備了廣泛的民眾基礎,成為軍中訓練的基本科目,而且已演為社會時尚。漢代李尤曾作《鞠城銘》,記錄和描述了當時蹴
無球門的散踢方式稱作白打,歷時最久,開展得最為廣泛,有一人到十人場戶等多種形式。白打則主要是比賽花樣和技巧,亦稱比賽“解數”,每一套解數都有多種踢球動作,如拐、躡、搭、蹬、捻等,古人還給一些動作取了名字,如轉乾坤、燕歸巢、斜插花、風擺荷、佛頂珠、旱地拾魚、金佛推磨、雙肩背月、柺子流星等。
有球門的蹴鞠比賽又可分為雙球門的直接競賽和單球門的間接比賽。
雙球門的直接競賽是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蹴鞠的主要方式,且被用於軍事練兵。進行直接對抗比賽時,設鞠城即球場,周圍有短牆。比賽雙方都有像座小房子似的球門;場上隊員各12名,雙方進行身體直接接觸的對抗,就像打仗一樣,踢鞠入對方球門多者勝。
單球門間接比賽是唐(公元618年~907年)宋(公元960年~1279年)時期蹴鞠的主要方式,主要用於為朝廷宴樂和外交禮儀競賽表演。進行間接對抗比賽時中間隔著球門,球門中間有兩尺多的“風流眼”,雙方各在一側,在球不落地的情況下,能使之穿過風流眼多者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