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醫健情心
-
2 # 老劉談胃腸
是的,腸息肉都需要活檢。因為只有透過活檢才能明確息肉的性質,才利於下一步的治療。
什麼是活檢活體組織檢查簡稱“活檢”,是指應診斷、治療的需要,從患者體內切取、鉗取或穿刺等取出病變組織,進行病理學檢查的技術。這是診斷病理學中最重要的部分,對絕大多數送檢病例都能做出明確的組織病理學診斷,被作為臨床的最後診斷,也是疾病診斷的“金標準”。
為什麼腸息肉要活檢腸息肉一般可分為炎性息肉、錯構瘤息肉和腺瘤息肉,其中炎性息肉、錯構瘤息肉幾乎不會癌變,而腺瘤性息肉與大腸癌關係密切,屬於癌前病變。只有透過活檢才能區分息肉的性質,如果活檢是良性的,剛開始每年只需查一次腸鏡,連續 2~3 年檢查不復發,可以改為每 5~10 年查一次。如果是腺瘤樣息肉或者多個息肉、息肉直徑>2 釐米,廣基的絨毛狀或混合型息肉,有重度不典型增生或伴原位癌,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密切隨訪腸鏡
-
3 # 腫瘤專家姜爭
需要。腸息肉切除必須進行活檢,不管是良性還是惡性,都需透過病理來排除癌變。
有患者問,我腸鏡檢查後,發現一個息肉,醫生直接切除了,為什麼還要拿過去活檢?答案很簡單,為了看息肉性質,是否有惡變趨勢,一般來說,醫生會根據經驗,觀察息肉外形是否可直接切除,如果病理結果為惡性,可能需要進一步治療,為健康隱患著想,腸息肉切除後最好做一下病理檢查。腸息肉可能會出現哪些症狀?大部分情況下,腸息肉是無明顯症狀的,很多人是在腸鏡檢查中無意發現的。
對於體積較大的息肉,可能會出現便血、腹痛、腹瀉等症狀,直腸息肉還可能出現肛門脫出情況,此時要注意觀察,及時就診。
腸息肉都需要切除嗎?對於癌變機率較高的腺瘤性息肉,一經發現是必須要切除的,但對於炎性、增生性息肉,視情況透過消炎治療後,會自行消退,如果體積較大,建議切除。
腸息肉一次可全部切除嗎?一般來說,初次腸鏡發現多顆息肉,醫生會在檢查中和患者溝通,切除到什麼程度,但腸鏡過程過長,會增加患者不適,即使是麻醉也會增加患者風險,出血等併發症風險會增加,所以還需要區別處理。
腸息肉切除後如何護理?一般來說,摘除息肉後,應臥床休息,減少出血、穿孔併發症,同時應進食流食,觀察是否有便血、腹痛等症狀,如果息肉較大,使用鈦夾止血,1個月內要避免劇烈運動、搬抬重物,以免創面出血。
腸息肉切除後,需要定期複查,一般來說,術後2-3年,需每年複查一次腸鏡,之後可每5年複查一次,如果是良性腸息肉,複查頻率可相對放寬些,如果出現便血、腹痛、腹脹等症狀,一定要及時就診。
日常飲食要均衡,避免長期食用辛辣刺激、肥膩食物,避免長期久坐,多運動,多飲水,多食新鮮蔬菜水果,保持樂觀積極心態。
-
4 # 小醫健康說
腸鏡檢查現在很普及,也逐漸被大家接受。不少人在做腸鏡過程中發現了腸息肉,基本上都建議做活檢。腸息肉的活檢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完整切除後做組織病理活檢,應用於單個或數個腸息肉,也是主流的活檢方法。另一種是取部分的粘膜組織作病理化驗,應用於家族性腸息肉病,因息肉眾多而且常區域性融合,一般不能完整取下整個息肉作活檢。
那為什麼腸息肉要活檢?一句話概括就是:為了取得疾病診斷的病理證據,病理是疾病診斷的“金標準”。簡單來講,腸息肉依靠腸鏡下肉眼診斷是不能確診的。
有些病人也許會說:“醫生,你幫我看看,如果腸息肉是良性的,就不用切除或者活檢了。”醫生表示,面對這樣的要求,他也愛莫能助。腸息肉的型別有多種,如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而在肉眼觀察下,並無太大區別。其中,腺瘤性息肉是工人的癌前病變,有研究表明,95%以上的結腸癌來源於結腸腺瘤,相當於一個“定時炸彈”。
總的來說,發現腸息肉是需要做病理活檢的,醫生需要依據活檢結果做出分析,制定患者下一步的治療方案和隨訪方案。
-
5 # 骨科木匠劉醫生
明確告訴大家,發現腸息肉必須活檢!
腸息肉一般是在做腸鏡的時候發現的,內鏡醫生在鏡頭面前看到的腸息肉其實就是一個凸向腸腔裡的東西,這個東西可以是幾個毫米大也可以是幾個釐米大,可以邊境很清楚,也可以邊界模糊,可以是表面光滑的,也可以伴有出血。總之,內鏡醫生不知道這個是腫瘤呢還是其他的東西,於是就稱之為腸息肉!
活檢後行病理檢查可以確定腸息肉的性質。
雖然大家都是腸息肉,有的息肉很好,對人體構不成大的傷害,但是有些息肉就很壞,它很有可能就是一個惡性的腫瘤,比如腸癌。所以,為了解開息肉的"面紗",內鏡醫生會取點息肉送病理科做病理檢查。經過一系列的處理後,病理醫生可以在電子顯微鏡下看息肉有沒有癌細胞,如果發現有癌細胞那就是腸癌。同時,病理醫生還可以給這些癌細胞"染色",也就是做免疫組化檢測,找出這些癌細胞的來源,比如說腸癌最常見的腺癌?還是其他病理亞型?
腸息肉需要切除嗎?
有臨床症狀和惡變可能的腸息肉必須切除,其他的可以考慮切除!腸息肉的臨床症狀可以有腹痛、腹瀉、便秘等。而有惡變的腸息肉主要就是腺瘤性息肉,其中又以絨毛狀息肉惡變的可能性比較大。所以,任何這種息肉肯定毫不猶豫的就切了!
-
6 # 五號醫生吳昊
先上結論:一些扁平的炎性息肉,由於採用電燒的方式切除,無法留取樣本,所以無需做病理檢查,定期複查即可。而有蒂的息肉或亞蒂息肉圈套切除後可直接留存樣本,則做一個病理指導一下後續的複查,效果更好。
大腸息肉是我們經常遇到的一個下消化道病變,由於其存在一定的癌變機率,所以醫生們都建議在發現後及時切除,防止其進一步發展。而在切除息肉之後還需不需要做病理檢查大家是有爭議的,有人說息肉切了就切了,無需再管;有人說不能不明不白的切掉,要參考它的性質並對以後的複查給出指導建議。今天吳醫生就針對大腸息肉活檢的問題來給大家叨咕叨咕(本文不討論那些保守不切息肉而做的活檢,因為在不切除息肉的前提下,活檢是非常有必要的,甚至說是必須的)
什麼是內鏡下活檢在詳細說明腸息肉是否需要活檢前,我們要先知道什麼是活檢。
活檢就是活檢鉗透過腸鏡的鏡身通道,在腸鏡的前端伸出來,夾取想要做病理檢查的標本並送檢的過程。透過活檢組織做病理學檢查,我們能清楚地分辨息肉的性質,並作出後續的診療方案。
發現息肉後,臨床醫生的思維是什麼在發現腸道息肉後,臨床醫生主要是先透過內鏡白光下的直視來簡單地觀察息肉的形態、大小和位置,如果發現可疑息肉則透過內鏡自帶的光染色進一步觀察息肉表面的細緻結構,從而判斷其性質。在有經驗的內鏡醫生眼裡,炎性息肉、管狀腺瘤和早癌其實都是可以透過內鏡下的觀察作出初步診斷的。
面對這些型別的息肉樣病變,除了直接發現早癌或進展期癌以外,臨床醫生最關注的是管狀腺瘤,或叫腺瘤樣息肉。這種被稱為“癌前病變”的息肉樣病變經研究有1.4%~9.4%的機率癌變,如果任其不管的話,在10年左右的時間,就會大機率發展為惡性腫瘤。所以一旦發現,就要把它們掐滅在搖籃中。但如果由於患者或家屬意願而強烈要求不切的話,也一定會建議做一個活檢,因為如果是癌變機率高的型別,還是要盡到告知的義務。
而一些炎性息肉,或增生性息肉,理論上癌變的機率極小,可以暫時放置不管。
腸息肉該不該做活檢在上文中,我給大家介紹了什麼是活檢,活檢的目的是什麼;也給大家講解了面對息肉樣病變,醫生的處置思維是什麼。那麼其實說到這,今天話題的結論就很簡單了,只要有條件就應該做一個活檢,來了解息肉的性質。
不過有一種情況在臨床上是很常見的場景:當醫生髮現小於0.5cm的扁平樣息肉時,如果觀察顯示趨近於良性息肉,則會選擇用電燒的方式切掉,因為如果用圈套容易損傷周圍粘膜。
電燒後的創面會有一層燒焦的粘膜,在這上面做活檢是沒有意義的(因為燒焦了,什麼都檢測不到)。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就不需要考慮病理檢查了。
有人會說,那要不要在燒之前活檢一下呢?理論上可以,但是實際操作中,活檢鉗可能會把大部分息肉直接揪下來,增加出血和穿孔的風險。因此對於直視下可以判斷為良性的息肉,電燒後保持複查頻次就可以了。
總結理論上,息肉樣病變都應該取病理,這決定了日後複查的頻次。但在特殊的,比如扁平樣息肉面前,由於切除方式不同,標本難回收,也可以不用做活檢。所以臨床上的診療過程是在一個基礎的思維之上,就事論事,因人而異的。
-
7 # 小克大夫
由於現在腸道疾病的多發,使得像腸炎,腸道息肉等疾病的發病率也是明顯的提高,而對於腸道息肉來說,是一個比較複雜的疾病。
當醫生在給患者進行腸鏡檢查時發現有腸道息肉的時候,一般都會給患者進行提取組織然後進行活檢,之所以這麼做,主要是和以下幾點因素有關:
1.明確息肉型別:腸道息肉並不能夠以單穿的息肉去進行概括,腸道息肉也可以分為很多種類,如增生性腸道息肉,腺瘤性腸道息肉,炎性腸道息肉,錯構瘤性息肉等。
2.確定息肉是否屬於癌前病變:雖然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都是屬於良性的腸道息肉,但是腺瘤性屬於癌前病變,具有一定的癌變風險,而活檢可以有效的在早期發現,使得患者可以在早期進行治療,避免了隱患的發生。
3.確定治療方案:雖然現在對於腸道息肉的治療基本上都是以內鏡下的切除為主,但是對症狀較為輕微,且息肉屬於良性和息肉數量較少的患者,可以先透過飲食上的保養進行治療,然後定期的進行復查,但是對於息肉較大,症狀較為嚴重,有惡變傾向的息肉還是應該進行內鏡下的切除。
以上3點就是腸道息肉為什麼要進行活檢的目的,所以當我們發現有腸道息肉時,小克的建議還是應該進行積極的活檢檢查,雖然有些患者害怕息肉活檢之後會發現癌前病變或者是已經癌變,從而在心理上難以接受,於是對於息肉有一種天生的恐懼感,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因為拒絕檢查並不能改變疾病已經發生的事實,並且現在對於腸癌的治療手段手段見多,且預後較好,所以對於疾病來說,我們還是應該積極的應對。
-
8 # 麥吉醫學科普
腸息肉可分為良性與惡性這兩種,在確定患有腸息肉時,建議透過活檢而明確息肉性質,才能根據實際情況而對應治療方式,從而避免腸組織持續受損而影響到吸收與消化。
一般在患病期間,患者以手術治療為主,對於息肉進行全面切除,再做好護理護理,自然能夠使身體正常恢復。
通常在完成手術後,要做好飲食搭配,儘量多吃清淡、流質食物,還要避免激烈運動以及腹部壓迫情況。
-
9 # 神經外科高醫生
在我們的人體當中是不會輕易的出現一些異常結構的,比如說腸息肉,膽囊息肉等等這些情況,但是一旦出現了之後,很容易就可能是一種病變的形式,而且這裡大家也一定要明白一個概念,叫做癌前病變。
癌前病變的概念就是指目前結構雖然現在看起來是正常的,但是他很有可能過段時間就會變成癌症,對於人體產生的損傷是非常大的,而如果能夠在他沒有改變之前就及時的進行處理,這樣可以有效的去預防後期形成更加嚴重病變的機會。
那麼腸息肉就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癌前病變,尤其是,多發的腸息肉,很多時候它都是一種癌症的先期的表現,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及時的進行病理學的化驗,明確具體的型別,這樣是非常有必要的。
這些都是經驗的積累,非常非常多的人,透過他們的自身經歷來去明確了究竟什麼樣的病變形式才是癌前病變,究竟什麼樣的程度下需要進一步的處理,所以及時的明確具體的情況,對於整體的治療非常有必要。
有很多事情,如果能夠在早期進行相關的處理,可以有效的減少後期不良反應的發生。
祝福大家都能夠身體健康!
-
10 # Royel3r0y
感謝提問。
腫瘤性息肉主要包括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管狀絨毛狀腺瘤和鋸齒狀腺瘤。
非腫瘤性息肉主要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錯構瘤性息肉。
腸鏡檢查是發現腸息肉的主要手段,對於在腸鏡檢查中發現的息肉,可以根據鏡下表現初步判斷其性質,活檢的目的在於獲取息肉組織進行病理學檢查。
需要指出的是,活檢結果固然是診斷金標準,但是也有其侷限性,因為活檢結果只能對獲取的標本負責,並不一定反映整個息肉的性質。
在臨床上是否對發現的息肉進行活檢需要由操作醫生來決定,很多時候,對於比較大的息肉,目前可以採取內鏡下手術來完整切除病灶,然後獲得整塊病理,這種情況下,腸鏡檢查時的活檢並非是必須的。
回覆列表
通常,息肉或囊腫是在胃腸內窺鏡檢查中發現的。組織樣本都需要被夾下來用於病理活檢,這不僅對患者負責,而且有助於疾病診斷。大多數息肉是良性病變,所以活檢並不意味著你有癌症。不要太擔心,在病理結果返回後決定下一步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