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左說春秋

    謝老兵邀。首先糾正一下題目。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的目標是推翻明王朝,也就不存在保衛大明王朝問題。即是清兵入關趕走已登龍椅的李自成,李自成、張獻忠的大順、大西組織的抵抗也並非為保大明。李入京崇禎已死,已經沒什麼大明王朝。

    在民族矛盾和小集團利益面前,他們即是有抗清保國的想法,也是保各自小國。歷史不能假設,如果李張在清兵入關後,能團結一致,號召民眾一致抗清,即使保不了明,也會保一個漢人政權。不至於清兵一擊而潰。

    崇禎罵李自成等逆賊造反,主要因為內亂,分散了兵力,耗空了國庫,讓清兵抓住機會,將李張及南明等抵抗力量各個擊破。大明亡回積弊日久,論責任一為崇禎及前任,二為李自成。李自成入京登極稱帝后,並未嚴肅對待關外清兵。派一個降將駐守山海關,本已荒唐,何況再烤打守將之父,奪走陳圓圓?劉宗敏這樣的大將不去守山海關,而留在京城掠奪財寶和美色。洪吳一降,大順王朝一擊即潰。讓大明人民血淚又流260年。

    總之,崇禎等有罪於明王朝,李自成有罪於漢政權。上世紀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引起老人家的高度重視,在延安即印發全黨全軍,力誡勝利後的驕傲。

    我的意見,並非按題主原要求答,而是重新分析後側答。也許不合機器編輯稽核要求,對我無所謂。題主有意見,可單獨或公開批評。

  • 2 # 愛暢想歷史

    被崇禎痛罵的逆賊,主要是李自成與張獻忠。他們之所以變成明朝忠實保衛者,是因為清朝容不下他們。

    李自成與張獻忠兩人,他們是明末農民起義軍的帶頭大哥。他們趁著明朝與清軍打仗的時機,不斷吸納活不下去的農民推翻明朝統治。明思宗崇禎皇帝知道這些"逆賊",主要是因為活不下去了才造反,所以崇禎總希望這些"逆賊"能夠被朝廷招安。於是"逆賊"李自成與張獻忠,打得過明軍時稱王稱霸,打不過明軍時便向崇禎投降、接受招安。但李自成與張獻忠屢次投降後又造反、造反後又投降,而且他們造反的規模一次比一次大。這導致明軍既要對抗山海關外的清軍,又要鎮壓關內的農民起義軍。明朝最終不堪承受這種兩線鏖戰的消耗,被李自成結束了276年的大一統時代。

    然而李自成入主紫禁城後不久,他和他手下之貪婪本性便暴露無疑。這時的李自成已經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他大肆銬掠明朝官員、縱容手下欺壓百姓。終於,原本深得民心的"闖王"李自成,在他和他部下倒行逆施的行為中民心盡失。

    李自成還縱容手下,搶了鎮守山海關之大將吳三桂的老婆。這使本來打算歸附李自成的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立馬與李自成為敵。由於吳三桂打不過李自成,便以"借清軍入關掃清賊寇"為名,放清軍入關。

    清軍入關後,一開始打著替崇禎皇帝報仇的旗號,紛紛得到明朝遺老的支援。然而清軍的目的是入主中原。他們想要坐穩明朝的江山,就必須清除明朝江山中軍事力量最強的人。於是清軍採用"以漢人殺漢人"的政策,直接將明朝北方的軍事力量編入八旗、綠營,讓他們替清軍效力奪取大明江山。

    由於清朝深知李自成與張獻忠不可能安分守己地受清朝控制,所以清朝允許其它各路軍事力量投降,就是不允許李自成與張獻忠投降。

    李自成與張獻忠,他們一方面被清朝逼得不得不對抗到底;一方面目睹清軍入關後對漢族人的種種暴行而痛恨清軍;一方面獨自打不過清軍。所以他們生時與清軍抵抗到底,死前也紛紛規勸其部下投靠南明政權。由於這些"逆賊"的存在,直接或間接地幫助了南明政權。最終,這些"逆賊"紛紛變成了明朝的忠實保衛者。

  • 3 # 張洵美

    論雲:一言以蔽之 時勢造就耳

    按思廟所謂“逆賊” 大抵謂“流賊” 如題若李自成 張獻忠輩 其輩之發難 始於災異 而貪官汙吏繼激成之 督撫剿撫不得力 釀成大患 卒以亡明

    順治元年四月 吳三桂聯結清國而降 縱之入關 大破李自成於山海 李自成遁回關中 留鎮諸將守太原等地 等到滿清政府控制了畿輔 山東 山西區域性地區 便開始制定對付大順與南明二大勢力 於順治元年十月在北路以阿濟格 吳三桂 尚可喜提兵自蒙古 大同南下陝西 勢必要翦滅李自成 東路則多鐸 孔有德 耿仲明提兵勢必摧折弘光 因為懷慶地區爆發的戰役 多鐸轉而平復 順勢攻打潼關 李自成亦不再支援榆林 延安大順軍 而轉奔東大門——潼關 順治元年十二月以後 阿濟格因破榆林 延安 留姜瓖牽制陝北大順軍而大舉南下 李自成腹背受敵 自以為不能抵抗滿洲八旗 無奈之下 於順治元年十二月十一日馳奔西安 十三日即到 便攜文武官員 家屬 財貨自藍田走商洛撤入河南 而在陝北李錦等部聯合黨守素 賀蘭等又分一路南下 至李自成死湖北鄉兵 群龍無首 堵胤錫 何騰蛟分別招撫李錦 高一功東西兩路幾近五十萬之眾(或家屬在其中)當時王夫之《永曆實錄·卷十三·高必正傳》謂大順李錦之降永曆 本就願意來降 然而機遇巧合下 鬧了一場“笑話” :“諸部從賊久,頗厭剽徙;為虜所大挫,心魂俱褫。聞南京立天子,欲歸附,不知所介紹。擒田野民問之,乃知何騰蛟為楚撫,遂欲因騰蛟降,顧因緣無由得達。方騰蛟之棄左軍而逸也,從九江斜走瑞州,由萬載入湖南,亦不知賊渡江事。猝聞平江、瀏陽間有賊野掠,意為土寇,遣長沙知府週二南帥黃朝宣部兵二千人往擊之。過、一功(顧誠先生考證 高一功在西路南撤軍 王夫之以為高乃東路首領 此誤)既欲降,無格鬥志,按兵徐退。二南誤以為怯,麾兵進薄其營,刃數賊,賊乃合戰,俄頃披靡,二南墜馬,死之。賊追潰卒,呼欲與通語,皆益喪精魄,鶩走歸長沙。騰蛟知為大賊,惴惴惟嬰城守。過等斂兵不欲迫長沙,執土人縱之詣騰蛟所道意,土人得釋即走,亦不為通。久之,稍傳聞至騰蛟所,騰蛟乃募人持白牌齎手書往,過等大喜,遂舉軍降。” 明紹宗像

    而大西孫可望 李定國 白文選 劉文秀之歸順 也是其內部左右斟酌之下的結果 但是孫可望自私自利 並非一心一意為南明 起初 孫部出貴州入湖南 馮雙禮於永曆五年四月出 湖南多有收復 等到李定國又入湖南 攻城略地 在在必克 當六年六月 定國南攻關西 沈永忠已遁嶽州 與廣西隔絕 及定國破桂林 有德敗死 尼堪提滿漢精步 騎援 亦敗死 正是大有可為之日 但是可望何以馮雙禮退駐寶慶 意在定國敗北 縱使得勝 亦必不居衡州 假如當時孫可望親提大軍會和馮部 則摧枯拉朽 定國可乘勝破孔有德殘餘之線國安等部隊 以至於梧州等地最後還是被其掠去 最終爆發了大西內訌 孫可望與李定國的決裂 孫可望攜帶機密投降滿清 使得大西內部勢力大損 最終引來滿清步步進逼 最終滅亡南明 這難道不是天意嗎?《劍橋中國明代史·清軍出征中國南方》

    大抵大西忠順於南明者 第一李定國 稍後則白文選 劉文秀輩 而大順又有高一功 李錦輩 其後堅持衛明抗清 當數李來亨 茅麓山之役 其慘烈可知 至於李成棟 金聲桓 姜瓖者 本為明臣 故略不論

    總而言之 大順 大西之歸順南明 其財力不足以抗衡滿清 曰時勢耳 其華人 彼滿清“夷狄” 曰忠義耳 若顧炎武所謂:“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是滿清之入中國 亡天下 故大順與大西之歸順南明 乃“匹夫之賤與有責” 故有“中國”團結一說 力保天下不亡也

  • 4 # 小約翰

    其實這個問題提的並不確切,對於李自成張獻忠餘部而言,與其說他們是明朝的保衛者,不如說他們是漢族的保衛者。

    明末的農民軍投靠南明,是掩蓋在政治鬥爭下的民族戰爭。無論是李闖殘部還是張獻忠的大西軍,投靠南明並不是因為他們忠於明朝,而是因為他們敵視清朝,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在李、張二人都死以後,漢人政權中就只有南明還頂著帝號,於是各路人馬都開始打起了南明旗號。比如後來的擎天一柱李定國,本來跟明朝政府軍打了十幾年,可是後來成為了南明最堅定的支持者,就是因為他跟清朝有刻骨仇恨。

    清朝初入關時,中原百姓沒覺得有什麼不同。因為中國被異族統治並不是第一次,正常改朝換代而已。而且由於清政府承認大地主的利益,所以清朝初入關時,得到了各路地主的支援。

    後來清朝推行“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剃髮令,這挑戰了漢族人民的底線,極大的破壞了漢族人民的民族自尊。所以本來相對安定的江南地區興起了此起彼伏的民族起義,清朝對其進行了野蠻屠殺。從那個時候開始,如李定國等漢族將領,就已經下定決心和清朝勢不兩立了~

  • 5 # 於左

    從某種意義上說,確實有這樣的現象,也就是曾經的農民軍、也就是反對明政權的所謂“逆賊”,後來轉變了立場,成為明政權的堅定捍衛者、忠實保衛者。

    在早期,比較有名的例子是劉國能,他原本是陝西的農民軍,歸附朝廷後,成為左良玉的部下,忠心耿耿。後來守衛河南的葉縣,李自成攻下葉縣之後,勸他投降,劉國能寧死不從,結果被殺。

    再比如白廣恩,原本也是陝西農民軍將領,後來投降洪承疇,做到了總兵官的位置,跟隨洪承疇參加過鬆錦大戰。後來又跟隨孫傳庭,參加過郟縣大戰和潼關大戰,兵敗之後,又投降了李自成。

    最有名的,是李自成的舊將高傑,也是陝西人,作戰勇武。投降官兵之後,先是賀人龍的部將,後來得到孫傳庭的器重。南明福王時期設立了江北四鎮,高傑是其中實力最強大的一鎮,可惜後來被害。

    上面幾位,是較早歸順朝廷的農民軍將領。

    崇禎皇帝死後,清軍入關,明室藩王在各地建立政權,力圖恢復朱明江山,而許多農民軍的將領也和他們站到了一起。

    比如李自成死後,部下大概還有將近十萬人,由李過、高一功等人率領,投降南明。後來,南明政權把李過、高一功、郝搖旗、劉體仁、袁宗第等人的軍隊稱為“忠貞營”。他們在湖廣、四川等地堅持了十多年,奮力抗擊清軍。

    順治三年年底,張獻忠在四川被清軍殺死,他的部將劉文秀、李定國、孫可望、艾能奇、白文選、馮雙禮等人率領殘部奔向雲貴一帶,重整力量,歸附南明的永曆政權,在湖廣、四川、雲貴一帶迎戰清軍。

    其中,李定國、孫可望的軍隊最為強大,尤其是李定國,率軍擊斃清軍的孔有德、尼堪,戰績卓著,成為永曆政權的中流砥柱。

    只是大勢難改,李定國和孫可望分裂之後,獨力支撐永曆政權,節節敗退,由雲貴退入緬甸。最終永曆皇帝朱由榔被俘而死,明朝徹底滅亡,李定國也報恨而死。

    當初讓崇禎皇帝咬牙痛恨的逆賊,最後卻是效忠南明小朝廷的最堅定的力量,這樣的歷史演變,說來令人嘆息。

  • 6 # 遺產君

    明朝末年崇禎皇帝上臺後,廢除了針對有錢人徵收的工商稅,國庫入不敷出,沒錢發軍餉,導致北方戰事失利,又開始不斷的加徵賦稅,卻針對的是最下層的普通老百姓,官逼民反,李自成率領的起義軍很快攻陷了北京,崇禎帝上吊明朝滅亡。這個崇禎帝口中的“逆賊”最後還是以天子之禮安葬了崇禎,以德報怨。

    李自成也不是明朝的保衛者,他當初率領農民軍起義就是為了推翻明朝,是為了活命,得到了政權就貪圖享受,不是一個政治家,沒有眼光,沒有理想。滿清的隊伍打到了眼皮底下也不積極防禦,最終被滿清趕出了北京城。失去了政權的李自成且戰且跑,最後死於湖北通山。他的許多部下投靠了南明政權,繼續抗擊滿清,成為了南明政權的中堅力量。

    李自成雖說是農民軍領袖,也積極反擊滿清,也曾向崇禎帝求和共同抗清,但他畢竟是為了自己的小算盤,自己的利益,他目光短淺,打不贏一手好牌,沒有劉邦,朱元璋那樣的氣魄,失敗是註定的。

  • 7 # 夜月下鳴蟬

    我覺得崇禎所謂的逆賊李自成和張獻忠到最後與其說是變成明朝的忠實保衛者,不如說他們本來就是漢族的捍衛者,是民族英雄。

    為什麼呢,一言以蔽之,李自成和張獻忠的農民起義是內部矛盾,而和滿清則是外部矛盾,是和侵略者之間的矛盾,當這種矛盾發生轉移,就會在統一戰線上作出傾向性的選擇,很明顯他們選擇了原來的統治者――明廷。

    就像張獻忠臨死之際對他的幾個養子說的:明朝三百年正統,未必遽絕,亦為天意。我死,爾急歸明,毋為不義。可見李自成張獻忠等人雖然要推翻明朝,可是在民族大義面前是多麼明道理,比那些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洪承疇等漢奸之輩好的不知道多少倍。更可笑的是,今天仍有這些漢奸的後人要來洗地。這幾人可比秦檜。

    總有人說,在內外交困的時候,是要先安內還是先攘外,一直以來我都覺得,如果每一個在內部紛爭中保持有民族大義的人都應該知道和遵守的,那就是一致對外原則。南明不知,即亡。果黨不知,亦亡(敗走大陸,就是大陸亡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晚清對內平息了太平軍的百萬大軍,為何打不過八國聯軍兩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