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槍的小鵪鶉

    太平軍主要組成部分是流民,戰鬥力可想而知,之所以能拿下南京,靠的是當時清庭統治不利,天災人禍造成的大量災民作為兵源。雖然稱帝后進行了整編,戰鬥力得到很大提升,但是內部腐化矛盾重重,而且曾國藩及時發出了著名的《繳粵匪詔》,確立了意識形態,軍隊士氣大震!很快就平定了這波起義。

    而八國聯軍不一樣,雖說不是列強的一線部隊,但戰鬥力肯定比流民組成的太平軍要強得多。最關鍵的是當時中國經歷了甲午戰爭的慘敗,別說軍隊,連民眾士氣都已經跌入谷底,加上《東南互保》,尚算勁旅的新軍拒絕參戰,剩下混吃混喝的清軍自然是一簇擊潰……

    在這裡就不能不說意識形態的重要性,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中國和南明那會很相似,同樣是內憂外患,同樣是面對打不死的小強似的起義軍,同樣是北京都被端了,而且同樣是皇帝死了……但清庭運氣就比較好,馬上穩定了內部,剷除了八大臣,同時扭轉輿論導向,把太平軍視為南方流寇,號召民眾同心協力剷除流寇就能有好日子過,如此一來,清庭又回到了正統的位置,穩住了洋人,回過頭來很快平定了叛亂。

  • 2 # 頭上朗月

    其一,無疑,天京事變是一次轉折點,使得晚清看到了反擊的希望;具體是:楊秀清"逼宮"洪秀全,於是洪密令韋昌輝誅殺了東王及其部屬兩萬餘人,而北王的暴虐激起了眾怒,洪天王又詔令翼王剿滅了韋昌輝,最終石達開不滿洪秀全任用自家兄弟為王,進而橫遭排擠,遂帶領十幾萬人馬離京,在大渡河功敗垂成,經此一連串的內訌使太平天國元氣大傷;其二,太平軍初期轟轟烈烈,其勢如暴風驟雨,金田首義,金陵定鼎,縱橫捭闔,所向披靡,一度威脅到清室江山社稷,但洪氏自南京建都之後,便固步自封,不思進取,即使做出西征和北伐的系列舉措,但林風祥,李開芳和賴文光都屬孤軍作戰,勞師遠征,並未形成點面結合,規模作戰的經略格局,這樣就給清軍以喘息的機會;其三,1900年,晚清距離其覆亡只十一年的光景,它朝政廢弛,極端腐敗,噤若寒蟬,風雨飄搖,雖然利用曾國藩的湘軍加上西方帝國主義勢力,僥倖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但太平軍十四年艱苦卓絕的武裝鬥爭也極大動搖了清朝的立國"根基";所以,此時此地窮途末路的所謂"八旗子弟"無論從裝備還是精神鬥志上都落下風,未必能抵擋數千之眾的八國聯軍,歷史的事實即是如此;以上個人見解,敬請指正。

  • 3 # 躍到巔峰

    主要是武器裝備差距太大,類似現在的小漁船放上幾支步槍和055大型驅逐艦的差距,拿大刀長矛的和拿火藥槍的戰鬥結果就是拿大刀長矛的死傷無數,而拿槍的安然無恙,在戰鬥打響以前雙方的談判就已經見分曉,八國聯軍咄咄逼人,逼迫清政府接受很多無理要求(如讓徹底清剿義和團),清政府在心理上已經認輸,最後的抵擋也只是政治上給國民一個交代,不是真正的抵抗,更不是徹底的反侵略戰爭,一句話,武器和八國聯軍差太多太多

  • 4 # 知足常樂6144539457

    太平天國之所以會失敗,主要是洪秀全沒有做好長期作戰的戰略部署,缺乏主動的北上計劃方針,攻下南京便滿以為大功告成,江山己定,自己也改南京為天京,自封為天王 ,而楊秀清也想當皇帝,後讓韋昌輝、剷除掉,內訌四起,洪秀全對內部官員幾乎是家族式,也對石達開起疑心 ,導致石達開帶十餘萬義軍出走,幾經受清兵截擊,死的死,逃的逃,沒幾年基本上算完了。

    而洪秀全也不進取,遭左宗棠等的圍截,14年的太平天國宣告失敗結束。

    那麼清政府能輕而易舉地消滅太平百萬義軍 ,卻無法對付八國聯軍的二千多“洋鬼子” ?道理很簡單,武器不一樣,人家機關大炮威力可大,而清軍還在耍刀弄棍,無異於做武術表演,八國聯軍一發大炮便可炸死好幾十個人,甚至還不止,很多清兵臨死都不知為什麼?所以才讓八國聯軍那麼容易得逞,在武器水平不同步的情況下,弱的一方自然很吃虧,但也不公平,但這種不公平也是清政府的自身問題,怨不了外華人。

  • 5 # 書房記

    首先這個問題問的幾乎沒意義,兩個參照物差距太大,就好比一個是羔羊,一個是大象或豺狼虎豹。

    首先,太平天國不過是一群信仰神教的農民發起的運動,想要建立這樣一個理想國度罷了。不管是首領還是普通士兵都具有極強的軟弱性,喊著扶清滅洋的口號,四處攻擊洋人,最終目的似乎還是要給清政府示好,你想,如果要平息這樣一個諂媚甚至軟弱的百萬大軍,有難度嗎?只要受到攻擊,大家都猶豫不決,最終只能一盤散沙樣各自逃命。

    其次,八國聯軍是什麼樣的軍隊,幾個國家都算得上是工業革命發生早的,武器軍事素養都好,不要拿數量比較,百萬大軍能如何,人家以一當百,就像現在的特種部隊,武器多先進,都是槍炮,太平天國的百萬大軍基本上還是冷兵器,大刀長矛,根本不在一個水平面上。

    最後,清王朝當時的腐朽已經到了潰爛的地步,苟延殘喘,支撐一天是一天,沒有鬥志的王朝,就算有再多軍隊人數,那也不過是一堆無用之物,任人宰割,當時的統治者就投降了逃跑了,剩下的軍隊如何抵抗,人家不費多少力氣就進了京城,無法說,說來都是淚,中國的近代史真是屈辱史,難以言說。

    兩個參照物就天壤之別,怎麼比較,要靠數量人數的話,中國就不會有近代史這段屈辱史,依然會是輝煌無比,可惜不是那樣的,人數越多反倒顯得敗的越慘烈,顯得我們也越是無能。

  • 6 # 大飛哥愛歷史

    太平天國起義爆發時清朝正處於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當時清王朝頭一次見識到了洋人的堅船利炮,滿朝上下面對千百年來未有之變數,以恭親王亦忻為代表的清朝開始變法圖強,開始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因為鴉片戰爭的失敗,面對鉅額賠款,清政府只能向勞動人民施壓,終於在1851年1月廣西桂平縣金田村發動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起,起義軍短時間之內迅速攻佔了清朝多個省份,1853年3月太平軍攻佔南京,建號太平天國並將南京改為天京,自此太平天國和清朝開始形成南北鼎足而立之勢。1856年4月秦日綱帥軍攻破江北大營,同年6月石達開攻破江南大營,自此太平天國進入軍事上的全勝時期。但是此時太平天國內部卻產生了嚴重分化,楊秀清被洪秀全利用韋昌輝殺死,後來洪秀全又殺了韋昌輝,石達開負氣出走,太平天國實力遭到了極大的削弱,而洪秀全卻忙著不斷的享受,完全沒有了起義之初的進取之心,太平天國內部也越來越腐敗。反觀清朝開始重建江南和江北大營,繼續加緊對天京的圍攻。另外,清朝也開始僱傭華爾的洋槍隊對太平軍進行攻擊,清政府透過洋務運動不斷購進西方先進武器,曾國藩的湘軍和李鴻章的淮軍實力也在不斷增強。另外,洋務運動的實行,使的清朝的國力明顯增強,各行各業較之之前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清帝國又開始出現了欣欣向榮的氣象,這一時期被稱為“同治中興”,雙方實力此消彼長,差距越來越大,最終太平天國在中外勢力的聯合絞殺下覆沒。

    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雖然它透過“永安建制”,建立了初步的政權,並且頒佈了《天朝田畝制度》,但它終究是有農民階級建立的,有著先天的侷限性,建立政權後領導層迅速的腐化墮落,爭權奪利,雖然後期有李秀成陳玉成等年輕優秀將領出現,但是由於各種原因最終導致了太平天國的覆滅。

    至於清末“庚子事變”時,清朝精銳部隊面對八國聯軍一觸即潰,完全不是對手。究其原因,清朝在甲午戰爭中慘敗於日本之手,後來戊戌變法的失敗,直接導致清朝各級矛盾越來越激烈,清王朝內部維新派假借洋人之手要求慈禧太后歸政光緒帝,並而慈禧太后為保證自己的統治地位,則利用義和團對洋人開戰。戰爭打響後,東南各省並不奉詔,像張之洞等封疆大吏,認為對洋人開戰根本沒有取勝可能,所以各省督撫力求自保,根本沒有出兵。對洋人作戰的只是董福祥的甘軍和聶士成的毅軍,主力還是義和團,鑑於實力差距太大,所以戰爭的結果很明顯,以失敗而告終。

    因此,清軍面對百萬太平軍能夠勝利,而對付八國聯軍卻慘敗,原因就是對付太平軍時,清朝是傾盡全國之力,到最後也是慘勝。而對付洋人,除了實力差距巨大,更重要的就是這是一場打的糊里糊塗的戰爭,太后、皇帝、義和團、洋人,各方面關係錯綜複雜,官兵不知為何而戰、為誰而戰,所以失敗也就是在情理之中了。

  • 7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八國聯軍的人數,確實並不是很多,最多的時候,也不過3萬人。相對於太平天國的上百萬人,區區3萬人,而且遠道而來,確實應該不算什麼。但問題是,太平天國撼動不了北京城,八國聯軍卻把慈禧攆到倉皇出逃,遠遠地躲到了西安,這是怎麼回事呢?

    (八國聯軍進京)

    我覺得主要有這幾個原因:

    第一,八國聯軍入侵,是清朝軍隊最弱的時候。

    清朝為什麼能夠消滅太平天國?不是靠正統的清朝八旗軍,而是靠地主武裝。在天平天國起義之前,清朝是沒有地主武裝的。是因為清朝八旗軍在太平天國的衝擊下,實在不堪一擊,所以清廷只好讓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這些漢人大臣組織地主武裝,和太平天國廝殺。同時,又得力於太平天國內訌,所以清廷才僥倖絞殺了起義軍。

    不過,當太平天國以及後面的捻軍失敗以後,清廷怕地主武裝做大,成割據的藩鎮,於是解散了地主武裝。這樣一來,清廷就沒有了足夠的力量對付外國軍隊的入侵。而慈禧太后不得不依靠不靠譜的義和團來和洋人作戰,這就是清朝軍隊實在戰鬥能力極為低下的表現。

    (義和團運動)

    第二,八國聯軍入侵,清朝並未全力應付。

    面對太平天國,和麵對八國聯軍,清廷的態度是不一樣的。

    “攘外必先安內”,這不是近代才提出的主張,是自古以來就這麼認為的。宋太宗就明確地說過這樣的話。

    為什麼古代統治者總是拼命地打擊內部的起義,反而對外部的侵略多采用妥協的政策呢?因為他們覺得。內部的反抗,將會動搖整個帝國的根基,目的是與現有統治者爭奪天下,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戰爭。而外部的侵略,基本上是抄掠財物,得到好處就會撤退。要想把現有帝國打下來,他們也沒有那樣的能力。

    對於八國聯軍來說,這種情況更典型。因為八國聯軍都隔得比較遠,打下地盤一般也拿不走。他們的目的,更多的是掠奪清廷的資源,獲得清廷的真金白銀。而清廷認為,真金白銀,又不是自己在出,是老百姓在出。因此,犯不著拼了老命和八國聯軍作戰。

    (清軍對抗八國聯軍)

    第三,八國聯軍入侵,清軍有“恐洋症”。

    和太平天國打仗,那是一波流的作戰。雖然過程很艱難,被太平天國佔據了半壁江山。但是,太平天國“其興也勃,其亡也忽”,很快就滅了,所以,所受的影響並不大。

    但是和洋人打仗則不一樣。清廷和洋人打仗,沒有一次打贏了的。兩次中英戰爭,還有中法戰爭、中日戰爭,最終都以失敗告終。這就使得清軍患上了“恐洋症”。西洋人打不贏,東洋人打不贏,所有的洋人都打不贏。並不是說清軍的實力就完全不堪一擊。但是因為有“恐洋症”,心理上一開始就輸了。還沒開始打呢,清軍就害怕了,就退縮了。因此,就算八國聯軍的軍隊人數不多,清軍也是節節敗退,不敢奮起反抗。

    (參考資料:《清史稿》)

  • 8 # 金兔歷史

    首先,糾正一下,侵華聯軍的總人數前前後後約為5萬人,不只是兩千人,而且還有50艘軍艦參與。

    這些侵華聯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其實力可不是倉促組織起來的農民軍所能比的。

    還有,太平天國起義前期,把清政府打的是毫無反抗之力,從南到北,浩浩蕩蕩,一時間,佔領了中國近半的領土。

    後來還是咸豐同治等皇帝任用漢人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花了很長的時間,且恰逢天平天國內部鬧矛盾,才平息了內亂。太平天國起義,自1851年至1864年,前前後後共花了13年的時間才把內亂給平息下來。

    而八國聯軍侵華,自1900年5月開始,到1901年9月結束,前前後後不過一年,且真正戰鬥的時間還不到三個月。

    當然,最重要的是清政府壓根沒有組織起有效的反擊,實際掌權者慈禧太后一見到外華人打了進來,馬上就率光緒等人西逃,途中下的命令不是說要怎麼反抗,而是叫李鴻章去跟洋人議和。

    總之,在慈禧太后的“英明”領導下,幾乎沒有組織起有效的反擊。

    太平天國起義雖然皇帝反映有些遲鈍,但最終還是決定要打,且當時有李鴻章的“淮軍”、曾國藩的“湘軍”、左宗棠的“楚勇”,而八國聯軍侵華,手握重兵,掌握當時清政府最強的一支軍隊的袁世凱,因為“東南互保”,沒有派兵北上。

    剩下的清兵,其唯一存在的意義就是“送人頭”,沒有絲毫戰鬥力,守將更是荒謬,直接把城門開啟,放任侵華聯軍進城燒殺搶掠,有這樣的軍隊、這樣的領導者,清政府靠什麼能打得贏裝備精良的侵華聯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京九鐵路途經多少車站,分別是?全長多少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