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國米42
-
2 # 國家人文歷史
義和團,原本是清末長期流行在山東、直隸(今河北)一帶的民間秘密會社,他們畫符請神,認為自己刀槍不入。在當時民族危機空前嚴重、西方列強企圖瓜分中國之際,練義和拳的農民,以“扶清滅洋”為口號,動縱火燒燬了教堂和教徒房屋,掀起多場教案。後八國聯軍進行干涉攻入北京,清朝皇室便下令剿滅義和團,與八國簽訂了《辛丑條約》,中外勢力共同影響下,義和團運動失敗。
首先,他們發動了一場農民組織的反帝愛國運動,義和團運動的目的便是保衛清朝,消滅洋人。於是他們大規模地對洋教徒和依附了洋教的華人進行打擊。算是努力地在扮演中國傳統文化的“維護者”,也一定程度上扮演了“愛國者”的形象。最後引發《辛丑條約》的簽訂也是他們無能為力之事。
同時,他們大多是一群頑固迷信中國民間傳說信仰的農民,練氣功和拳腳棍棒,迷信刀槍不人,而且暴亂隊伍最後失控,在北京城燒殺搶掠。所以也可以稱為中國封建迷信思想的盲目固守者,在“滅洋”的過程中也對中國民眾和物質財產等造成危害。
不過,不得不承認,客觀上他們在近代史中發揮了一些積極作用,他們英勇戰鬥的精神使列強不敢為所欲為,改變了列強的對華政策,減緩了當時列強殖化中國的步伐,正如當時諺語所講:“老百姓怕官,官怕洋鬼子,洋鬼子怕老百姓”。
同時他們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清政府的統治威嚴,清除了朝廷體制內的守舊頑固派,其後掌握朝政的慈禧太后也認識到若想避免清朝滅亡,中國勢必進行改革,因而在1901年清政府延續戊戌變法的思潮,啟動了一場政治體制改革——新政,以求避免清朝滅亡。
-
3 # 鐵馬冰河wu
晚清時,積貧積弱的中國屢遭列強尤其是日本的掠奪與羞辱,給廣大民眾帶來了無盡的苦難與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也理所當然的培育起了他們仇外、排外的憤懣情緒 。然而,本應奮發圖強的華人卻集體走入另一個極端,畸形的歷史母體隨之孕育出了一個異形怪胎——以祭神拜臺方式出現的非理性反抗組織——義和團。短短數月間,中國北部七省遍地可見義和團民喧鬧的身影,好比烽火燎原,聲勢浩大,氣焰駭人。
義和團最先興起于山東,並得到山東巡撫李秉衡的暗中支援與保護。甲午戰爭後的次年,山東大刀會由先前只仇視日本人轉而仇恨所有洋人。大刀會眾殺死了兩名無辜的德國傳教士,李秉衡得知後,不僅不懲辦殺人鬧事者,反而公然加以庇護。德國駐華公使館向大清總理衙門提出抗議,要求將李秉衡革職拿問並嚴懲兇手。總理衙門不敢怠慢,更不願開罪洋人,在請慈禧懿旨後立即將李秉衡革職調離,改派毓賢接任山東巡撫。
義和團起源於山東民間組織大刀會 。 甲午後, 它打出旗號自稱扶清滅洋、替天行道,或天兵天將下凡、保清滅洋,並改稱義和拳,這表明它是盲目的忠君愛國與愚昧迷信之合體 。但是,義和拳(團)不是民眾自發形成的產物,它的出現和壯大, 和一些短視愚昧的朝臣與封疆大吏對之默許甚至褒獎分不開。後來,連慈禧太后都對這群烏合之眾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可以這麼說,義和 拳是“奉旨造反” ,不過,它造反的物件是所有在華的洋人。
接替李秉衡擔任山東巡撫的毓賢,依舊公然袒護義和拳 , 拳民焚燒教堂、斬殺教士、教民時,他聞之則喜,或縱容,或庇護,或召見。山東拳首朱紅燈獲毓賢召見後,即奉命將義和拳改稱義和團,並豎起“毓”字黃旗,有了半官方背景,於是更加無所顧忌的燒教堂,殺教民。之後,總理衙門大臣許景澄和軍機大臣榮祿害怕事情鬧大至不可收拾,便請示慈禧,將毓賢調任山西巡撫,改派袁世凱代理山東巡撫。
袁世凱到山東後,對義和團採取了與毓賢完全不同的應對辦法。他就任巡撫不久,立即派兵圍剿義和團,並捕殺其首領朱紅燈。山東團民見家鄉難以容身,紛紛竄入臨近的直隸省。直隸總督裕祿對義和團大肆吹噓的神功與忠勇深信不疑,並明裡暗裡加以保護,使直隸義和團的勢力迅速擴大,並逐漸蔓延至北方七省,最後又蜂擁至津、京地區。
史載,義和團民在北京成群結隊搗毀教堂,誅殺、搶掠洋人、傳教士、教民,將京城攪得擾擾攘攘、亂如鼎沸。八十歲高齡的大學士徐桐深信義和團神功附體、刀槍不入,於是力薦團民參與清軍圍攻外國各駐京使館的戰鬥。慈禧太后急欲依仗義和團的神功戰勝洋人,她頒旨嘉許並招撫義和團,隨即向列強宣戰,併發瘋般地命令清軍和團民猛攻各國駐京使館。
京津義和團接受招撫後,所有武器和給養全由清廷提供。團民協助清軍共同把守城門,並聯合巡邏哨探,夜查戶口,武裝巡街。當朝顯貴載漪、載勳、啟秀、剛毅等更是以義和團領袖自居 ,團民可以成群結隊隨意進出其衙門和府邸。直隸總督裕祿則視團民如赤子,待團首如上賓,其總督衙門裡竟有義和團設的壇口。
義和團提出的忠君愛國口號與慈禧攬權愛國思想不謀而合 ,也與載漪等滿蒙親貴貪戀權位、保住既得利益的小目標保持一致。因此,以慈禧為代表的大清統治者是義和團的總代表,也是拒絕與時俱進、頑梗愚昧和無知迷信的集中體現和化身。
儘管義和團的愛國(抑或愛清)熱誠毋庸置疑,且敢用血肉之軀去搏擊橫飛的槍彈炮擊,勇氣雖然可嘉,但作出的卻是無謂的犧牲,表現的尤其愚不可及。所以,這些人前赴後繼,其行為越是英勇悲壯,對歷史以及社會進步的阻礙也越大。最終,被洋人擊敗的大清竟惱羞成怒,悍然舉起屠刀,屠戮的物件竟然是昔日親密的盟友與夥伴——義和團民。
在最終意義上,義和團不過是一種被利用的廉價工具而已,更是一群愚忠愚孝、盲目排外、毫無現代意識的行屍走肉 ,它不過是供奉在一個封閉落後的小農社會祭壇上的祭祀品,或一幫無知無畏為專制王權殉葬以及稀裡糊塗淪為神權和愚昧的直接犧牲品。最後,軍機大臣榮祿命武衛軍將炮口對準正洶洶圍攻使館的義和團民時,這種忠勇和犧牲更是顯得毫無意義,甚至比被肆意宰割的牲畜之命更微不足道。
【插圖源自網路】
-
4 # 張律明
民國最後一輪美國駐華大使司徒萊登在他的回憶錄中寫到:他父親有事到山東去,看到馬(馬車)路兩旁的樹上掛滿了頭顱,都是義和團被割下的頭顱用辮子掛在上面,血還在滴。為何要掛在樹上,掛在樹上的頭顱就是告誡後人不要再輕舉妄動。
義和團與清軍一起抗擊八國聯軍進攻北京城,他們非常迷信地告訴清軍,只要用女人的衛生巾掛在城門口,八國聯軍打不進來了,因為洋人是妖怪,妖怪與女人的臭氣熏天的衛生巾碰到一起,就是以邪克妖。清軍聽了義和團的鬼話,將馬桶裡的大糞倒在城門口,將女人的衛生巾用繩子掛在城牆下。想不了到八國聯軍衝進城門,除了聞到一股臭氣,什麼也不知道。由於,義和團在前面攻外華人駐華大使館時就領教了洋槍洋炮,所以八國聯軍還沒有進入北京城時,清軍和義和團就一鬨而散了。
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城,李鴻章與洋人們簽字了“辛丑條約”,老佛爺慈禧太后立即翻臉,命令袁世凱抓捕義和團,稱他們為匪拳。但是,義和團在臨死前不忘大清的恩德,大喊:皇上萬歲!砍頭時大叫:皇上,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好漢。“辛丑條約”簽定,清政府賠款四萬萬兩,等於當時的華人每人一兩。沙皇俄羅斯看機會難得,又割了中國一塊土地,將黑龍江對面的華人全部殺光。
-
5 # 喇叭與利劍
清末義和團在近代史上扮演的是反抗侵略角色。評價是有角度的同角度立場的贊。站在西方人的維護洋教救是錯誤的,汙為暴徒,當然也有看客式,幫洋吆喝式助威式,試想有人欺負你,別人挺身幫助你,你當看客替欺負你的吆喝助威,大家評。義和團起源於山東,是傳教士教徒依附洋教的華人,與華人民發生矛盾,洋教霸佔田地房屋,欺男霸女,無惡不作,他們反抗。清朝為趕洋人扶植義和團。八國聯軍打進北京,清朝為江山,與八國聯軍議和。義和團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聯合絞殺下失敗。義和團武器不行,善於技擊武打,外華人長於用槍炮。義和團用刀矛,無法。武器落後是恥辱。為鼓舞士氣,用所謂刀槍不入,荒謬。義和團體現中華民族反抗封建反抗侵略的中華民族脊樑。
-
6 # 青年史學家
毫無疑問,義和團運動在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影響,雖然從興起到終結時間跨度也就兩三年,但是義和團的影響卻是深遠的。可以這樣說,沒有義和團,清末的歷史乃至整個中國近代史都要改寫。既然義和團運動如此重要,那麼義和團運動在中國近代史中到底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呢?
首先,義和團是近代中國反洋教運動的一個縮影。近代中國,西方基督教大範圍傳入,而西方基督教中又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天主教、一類是新教,有一個非常弔詭的現象就是但凡天主教傳教的地方很容易引發教案,即傳教士容易與地方民眾發生衝突,但是新教則不然。義和團興起的山東、直隸地區恰巧主要是天主教的傳教區,所以民教矛盾比較尖銳,特別是在甲午戰後,列強紛紛擴大在華勢力範圍,教會成為其幫兇,因而山東、直隸等地的民教矛盾被激化,所以就爆發了排外的帶有強烈本土色彩的義和團運動。
其次,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和蓬勃發展還與清廷政局的演變有很大關係。戊戌變法失敗後,清廷統治層中的新派人物幾乎全部被清除,保守派當政。保守勢力一度策劃在1899年更換掉光緒帝,但是因為遭到部分地方大員和西方列強的反對而作罷。因而以端郡王等為首的保守勢力對列強非常痛恨,所以他們就利用義和團運動的興起發起對西方國家的攻擊。義和團運動也因而意外的成為清廷黨爭的犧牲品,後來慈禧太后轉而主張剿滅義和團就可以看出在清廷最高統治者心目中,義和團完全就和玩物一樣,利用即可。
不過,也不能完全忽視了義和團的革命推動作用,民國以後的革命活動中,義和團還是發揮了比較重要的借鑑作用的。
-
7 # 季我努學社
1900年,義和團打著“扶清滅洋”的口號進入天津和北京。義和團的迅猛發展,讓外國列強大為恐慌,英法俄日美德意奧等國以此為藉口向中國增兵。6月17日聯軍攻陷大沽炮臺,慈禧太后聽聞後,決定對外“宣戰”。清廷雖然有勇氣對十一國宣戰,但是卻沒有宣戰的實力,天津、北京相繼陷落。
義和團
慈禧太后攜帶光緒帝逃往西安,在逃亡的途中,她釋出上諭,命令各地的清軍剿滅義和團,列強在佔領區裡也大肆捕殺團民,在列強和清軍的聯手打擊下,許多義和團組織陷於崩潰。雖然後期各地還有零星的義和團活動,但是大規模的義和團運動已經失敗。這就是1900年前後義和團運動由盛走向消亡的大致過程。對於義和團運動發展的過程,目前異議較少。但是關於清末義和團在近代史上到底扮演了什麼樣角色,即義和團的歷史地位及作用問題卻始終沒有形成統一的看法。
義和團
19世紀20年代之前的絕大多數知識分子對義和團持批評的態度,因為那個時候西方被看成是文明的代表詞,而義和團大肆破壞電線、鐵路,這就難免使得他們遭到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鄙夷。比如說,五四運動爆發後,學生上街遊行,都一定要強調自己不是義和團員。但是20年代後隨著革命思想的傳入,有些知識分子對義和團的看法發生了改變。陳獨秀認為義和團運動的作用不亞於辛亥革命。但是還是有一些知識分子對義和團仍舊持否定的態度,比如說梁啟超,他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就說,八國聯軍入京,東南互保的形成,俄國出兵東三省等等這些事件都是義和團運動所得的業報。1949年建國後一直到80年代之前,由於意識形態的原因,義和團運動被抬上神壇。到了80年代之後,隨著政治環境的改善,對義和團運動的認識開始有了一個驅魅的過程。
義和團
為什麼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對義和團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會不同呢?其實這牽扯到了歷史與現實的問題。柯文的《歷史三調:作為事件、經歷和神話的義和團》已經很好的闡釋了這個問題,對義和團運動的評價只不過是不同時期的知識分子根據需要製造出來的神話而已。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認識清末義和團在近代史上扮演的角色呢?我想我們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真實的還原義和團運動的歷史,然後再去談評論問題。
參考文獻:
1. 陳宣良著. 中國文明的本質 第4卷
2. 姜德長著. 說唱中華五千年
3. 張琦主編. 一本書讀懂世界歷史和中國歷史
回覆列表
應該說義和團運動是中國漢文化精神能力和行動能力的一次展現。中國的歷史其實就是漢文化的逐步強大史和逐步衰敗史。強大史就是漢文化在驅除外蠻,衰敗史就是漢文化逐步被奴役。義和團運動實際上是行動能力和精神能力都到了最低點。這才有了以後的五四等運動。先有了精神的反彈。後面行動能力也逐漸增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