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巴達 Sparta (公元前7世紀末~公元396年)
古代希臘的重要城邦。史稱拉凱達伊蒙。位於伯羅奔尼撒半島南部的拉科尼亞。
國家形成和早期發展
在邁錫尼文明時期(約公元前16世紀上半葉~前12世紀),拉科尼亞境記憶體在過國家。公元前1100年左右,多利亞人開始入侵拉科尼亞,經過長期鬥爭消滅了原有國家。約公元前10世紀,多利亞人建立了斯巴達城。該城由 4個村莊組成,直到公元前4世紀末完全沒有城牆,到公元前8世紀末,斯巴達人建立起一個基本統一了拉科尼亞的城邦。約公元前 735~前 715年,斯巴達初步征服了西鄰美塞尼亞;繼而於公元前 7世紀末鎮壓了當地人的大規模起義,將該地區完全佔領。約在此過程中創立了斯巴達國家。公元前 9~前 7世紀,斯巴達在向外擴張的同時,內部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原始公社逐漸解體,並逐步形成一整套有特色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傳統上把這些制度的產生歸功於傳說中的立法者利庫爾戈斯的改革。
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
斯巴達社會分為3個等級:
①斯巴達人。城邦中的全權公民,完全靠剝削奴隸勞動生活,最盛時約有9000戶。斯巴達成年男性公民加入一種軍事性質的所謂“平等者公社”,成為斯巴達國家的統治階層。
②“邊民”,一譯“庇裡阿西”。被征服的邊區城市的居民,約有 3萬戶。為自由民,在本地有自治權,但是沒有斯巴達城邦的公民權。主要務農,也有的從事工商業。
斯巴達國家的政體屬貴族共和政體。 城邦的主要政治機構包括:
①國王 2人,分別由兩個王室世襲。主要權力在宗教和軍事方面,平時主持國家祭祀和處理家庭法案件,戰時一個國王領兵出戰,另一個居守。由於兩個國王擁有平等的權力,往往互相牽制,使王權受到限制。
②長老會議。兩個國王是當然成員,另有成員28人。長老任職終身,出缺時從年逾60的公民中□選補足。長老會議為公民大會準備決議案,主持刑事審判,並處理國家行政事務。
④監察官 5人。每年改選一次,原則上每個斯巴達公民均有被選舉權。據說,監察官原是國王手下助理司法事務的官員。約在征服美塞尼亞之後,他們的權力逐漸增大,不僅可以監督斯巴達城邦的一切官員,而且後來竟然有權審判以至處死國王。每次國王出征都有兩名監察官隨行,實地監督。
為了鎮壓人數眾多而又反抗性很強的黑勞士奴隸,斯巴達城邦規定了嚴格的公民軍事訓練制度。公民的孩子出生後,經體格檢查合格才許收養。男孩 7歲就要離開家庭,編入兒童連隊,受初步的組織紀律訓練;12歲以後要受嚴格的軍事和體育訓練。男子成年結婚以後,平時必須生活在軍營中,參加聚餐和操練,直到60歲才可退伍。
公元前6世紀中葉以後的斯巴達
公元前6世紀中葉起,斯巴達逐步與伯羅奔尼撒半島大多數城邦組成伯羅奔尼撒同盟,成為希臘一個城邦集團的領袖。憑藉這個同盟,斯巴達經常干涉雅典等邦內政。公元前 5世紀初,它沒有派兵支援小亞細亞希臘城邦反對波斯的起義。公元前480和前479年,斯巴達人在波希戰爭中曾任希臘諸邦盟軍統帥,與雅典等邦聯合反對波斯的侵略。此後,隨著提洛同盟的建立和雅典勢力的增長,斯巴達與雅典的矛盾日趨尖銳。公元前 464年大地震後,黑勞士乘機起義,為了挽救危局,斯巴達一度求助於雅典。公元前404年,在波斯的幫助下,斯巴達打敗雅典,成為延續27年的伯羅奔尼撒戰爭的勝利者和全希臘的霸主。它的暴虐統治很快引起各城邦的不滿和反抗。公元前4~前3世紀與雅典、忒拜、科林斯長期角逐,漸失優勢。斯巴達公民內部貧富分化加速,失去土地和公民權者日增,“平等者公社”趨於瓦解,公民兵日益削弱。公元前371年斯巴達入侵希臘城邦忒拜,大敗,國王戰死。隨後美塞尼亞獨立,伯羅奔尼撒同盟解體。公元前 3世紀後期,斯巴達的社會矛盾尤為激烈,亞基斯四世和克萊奧梅涅斯三世改革相繼以失敗告終。公元前 192年,斯巴達僭主納比斯被殺,斯巴達被迫加入阿哈伊亞同盟,實際失去了獨立。羅馬帝國征服伯羅奔尼撒半島後,公元396年斯巴達城為哥特人所毀。繼而拜佔廷居民移入,以荷馬史詩中的拉凱達伊蒙稱此地。
斯巴達克 Spartacus(?,色雷斯~前71)
古羅馬奴隸起義的領袖。在戰鬥中被俘並淪為奴隸,被賣到卡普阿一角鬥士訓練所。公元前73年初夏,為爭取自由率70名角鬥奴隸起義,佔領附近的維蘇威山,得到各地逃亡奴隸和破產農民的響應,不久即擴至數千人。他所率義師得到奴隸和貧民的廣泛擁護,隊伍不斷擴大,盛時曾達到12萬人。公元前72年率軍先北後南進行了3次遠征,多次打敗羅馬軍隊。公元前71年春在阿普利亞境內與克拉蘇•迪弗斯決戰,起義軍失敗,斯巴達克在激戰中壯烈犧牲。這次起義予羅馬統治者以嚴重打擊,但因歷史條件的限制和起義者未建立適當的基地,內部發生分裂等,終被強大的羅馬統治者所鎮壓。K.馬克思稱斯巴達克是“偉大的統帥,古代無產階級的真正代表”,V.I.列寧讚譽他為“最大一次奴隸起義的一位最傑出的英雄”。
在人類戰爭史中,反階級壓迫的戰爭佔有相當的比重。在這種戰爭中湧現出的軍事歷史人物的事蹟無不英勇悲壯,可歌可泣。在古羅馬奴隸制時代,奴隸領袖斯巴達克領導的大起義,曾經震動了整個西方世界,其不畏強暴、前仆後繼求解放的鬥爭精神曾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奴隸,譜寫了奴隸解放的光輝詩篇。
在古羅馬,到處都有大規模使用奴隸勞動的大莊園,奴隸被稱之為“會說話的工具”。奴隸主為了取樂,建造巨大的角鬥場,強迫奴隸成對角鬥,並讓角鬥士手握利劍、匕首,相互拼殺。一場角鬥戲下來,場上留下的是一具具奴隸屍體。奴隸主的殘暴統治,迫使奴隸一再發動大規模武裝起義。公元前73年,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奴隸起義——斯巴達克起義爆發了。
斯巴達克是巴爾幹半島東北部的色雷斯人。羅馬進兵北希臘時,在一次戰爭中斯巴達克被羅馬人俘虜,被賣為角鬥士奴隸,送到卡普亞城一所角鬥士學校,受非人待遇。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斯巴達克向他的夥伴們說∶“寧為自由戰死在沙場,不為貴族老爺們取樂而死於角鬥場。”角鬥士們在斯巴達克的鼓動下,拿了廚房裡的刀和鐵叉,衝出了牢籠。在路上,他們正好遇上幾輛裝運武器的車子,就奪取了這些武器武裝了自己,並跑到幾十裡以外的維蘇威火山上聚義。斯巴達克率領起義者在這裡安營紮寨,建立起一個鞏固的陣地。
許多逃亡奴隸和農民都紛紛前來投奔,斯巴達克的妻子和他是同一個部落的,也參加了起義。起義隊伍由70餘名角鬥士很快發展為約1萬人,並多次戰勝羅馬軍隊的一些小部隊,斯巴達克便按照羅馬軍隊的形式將自己的部隊進行了改編,除有數個軍團組成的步兵外,還建立了騎兵,此外還有偵察兵、通訊兵和小型輜重隊。除奪取敵人武器外,起義軍兵營裡還組織製造武器。對士兵進行訓練,並制定了嚴格的兵營和行軍生活規章,不久就控制了整個坎佩尼亞平原。
公元前72年初,斯巴達克軍隊已增到6萬人。他將部隊開向阿普利亞和路卡尼亞,在那裡人數達到12萬(據有些史料記載為9—10萬)。被起義的巨大規模震驚的羅馬元老院,於公元前72年年中派遣以執政官楞圖魯斯和蓋裡烏斯為首的兩支軍隊討伐斯巴達克。這時,起義軍內部產生了分歧。大部分奴隸,其中包括斯巴達克,根據敵我雙方力量對比,認為在義大利本土建立政權比較困難,主張離開義大利,衝過阿爾卑斯山,進入羅馬勢力尚未到達的高盧地區,擺脫羅馬統治,獲得自由,或者返回家鄉。而參加奴隸起義運動的當地的牧人和貧農則不願離開義大利,希望繼續與羅馬軍作戰,以奪取失去的土地。由於這種意見分歧,3萬人的隊伍脫離了主力部隊,在伽爾伽努斯山下(阿普利亞北部)被羅馬軍隊擊潰(死2萬人)。斯巴達克聞訊趕來救援,已經來不及了。斯巴達克殺死了300名羅馬俘虜,祭奠了陣亡戰友的“亡靈”,繼續率軍北上。公元前72年,斯巴達克的軍隊沿亞得利亞海岸穿過整個義大利。在齊扎爾平斯高盧省(北義大利)的摩提那會戰中,斯巴達克的軍隊擊潰了卡西烏斯總督的軍隊。起義者受到勝利的鼓舞又因越過阿爾卑斯山有不少困難,斯巴達克改變了原來的計劃,揮師南下,返回義大利,從一邊繞過羅馬,向南方進軍。
面對這支馳騁於義大利的起義隊伍,羅馬統治集團驚慌失措,沒有人敢競選執政官。元老院宣佈國家進入緊急狀態,最後選任大奴隸主克拉蘇斯統率大軍,鎮壓起義軍。公元前72年秋,斯巴達克的軍隊在義大利布魯提亞半島(今卡拉布里亞)集結,預計乘基利基海盜船渡過墨西拿海峽。但海盜不守信用,沒有提供船隻,斯巴達克自造木筏渡過海峽的計劃也未能實現。這時,克拉蘇斯在起義軍兵營後方構築了一道工事,切斷了起義軍撤回義大利的後路。挖的是一條兩端通海的壕溝(長約55公里,寬和深均為4.5米),並築起土圍。但是,起義軍用土和樹木填平了壕溝,突破了工事。在突擊中,斯巴達克的軍隊損失了約三分之二。不久,斯巴達克在軍隊很快得到補充後(達7萬人),於公元前71年春試圖以突襲的方式佔領義大利南部的主要港口——布林的西,乘船渡海駛向希臘,進而到色雷斯(今保加利亞、土耳其的歐洲部分)。羅馬元老院竭力想盡快地將起義鎮壓下去,分別從西班牙和色雷斯將龐培的大軍和路庫魯斯的部隊調來增援克拉蘇斯。為了不讓羅馬軍隊會合,斯巴達克決定對克拉蘇斯的軍隊發起總決戰。他用急行軍快速將部隊開向北方,迎擊克拉蘇斯。在阿普里亞省南部的激戰中,斯巴達克軍隊雖在數量上比羅馬軍隊少得多,但他們仍然英勇戰鬥。斯巴達克身先士卒,騎在馬上左衝右突,殺傷兩名羅馬軍官。他決心殺死克拉蘇斯,但由於大腿受了重傷,只好在地上屈著一條腿繼續戰鬥。在羅馬軍隊的瘋狂圍攻下,6萬名起義者戰死,斯巴達克也壯烈犧牲。約5000名斯巴達克起義軍逃往北義大利,不幸在那裡被龐培消滅;6000名俘虜被羅馬人釘在從羅馬城到加普亞一路的十字架上。但是,一些分散而沒有統一領導的起義隊伍在義大利許多地區仍然堅持戰鬥10年之久。
轟轟烈烈的斯巴達克起義失敗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沒有一個能夠聯合廣大受剝削群眾的總綱領;參加起義的羅馬社會各階層的社會成分和民族成分複雜,對之缺少必要的教育工作;作戰指揮上由於缺少經驗也有許多錯誤等。然而,這次起義的意義遠遠超出了起義的本身,它沉重地打擊了奴隸主統治階級,加劇了羅馬奴隸制的經濟危機,促使羅馬政權由共和制向帝制的過渡。斯巴達克在起義中表現了英勇的鬥爭精神和卓越的軍事才能,馬克思稱他是“古代無產階級的真正代表”;列寧也說∶“斯巴達克是大約2000年前最大一次奴隸起義中的一位最傑出的英雄。”
斯巴達克起義對奴隸解放與自由運動是一次巨大推動,在人民群眾爭取社會解放的鬥爭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遺蹟。列寧在評價斯巴達克起義時指出∶“在許多年間,完全建立在奴隸制上的彷彿萬能的羅馬帝國,經常受到在斯巴達克領導下武裝起來、集合起來並組成一支大軍的奴隸的大規模起義的震撼和打擊。”就當時來說,極大地動搖了羅馬奴隸制基礎。奴隸主被迫對剝削奴隸和經營田產的方式作出某些改變,並開始改變控制奴隸的方法和對奴隸的態度。他們儘量收買不同種族的奴隸,避免把同族的奴隸集中使用,提防他們聯合在一起。奴隸主開始把土地分成小塊,交給奴隸耕種,奴隸可以分享一部分收成,奴隸就在這樣的方式下開始演化為“隸農”,而釋放奴隸的數目也漸漸增多。上述情況到公元1世紀後就更為普遍。
斯巴達克起義能夠建立較強大的軍事組織,多次打退羅馬精銳部隊,在軍事上有許多成功之處,如在戰鬥行動中力求奪取和掌握主動權;組織好步兵和騎兵的協同,力主進攻;在戰區內巧妙地機動部隊;行軍隱蔽迅速,設定埋伏,實施突襲;善於各個殲滅敵人。這些對後來的奴隸起義戰爭提供了許多有益的經驗。
古代希臘最強大的的城邦中,雅典第一,斯巴達第二。
斯巴達克領導的古代羅馬規模最大的一次奴隸起義。斯巴達克原是色雷斯人,在一次反抗羅馬的戰爭中被俘,賣到卡普亞的一個角鬥訓練所當角鬥奴隸。公元前73年,斯巴達克和他的夥伴們不堪忍受角鬥士的悲慘境地,決定起義。
斯巴達克與斯巴達克斯是一個人只不過是翻譯的問題而已!
斯巴達 Sparta (公元前7世紀末~公元396年)
古代希臘的重要城邦。史稱拉凱達伊蒙。位於伯羅奔尼撒半島南部的拉科尼亞。
國家形成和早期發展
在邁錫尼文明時期(約公元前16世紀上半葉~前12世紀),拉科尼亞境記憶體在過國家。公元前1100年左右,多利亞人開始入侵拉科尼亞,經過長期鬥爭消滅了原有國家。約公元前10世紀,多利亞人建立了斯巴達城。該城由 4個村莊組成,直到公元前4世紀末完全沒有城牆,到公元前8世紀末,斯巴達人建立起一個基本統一了拉科尼亞的城邦。約公元前 735~前 715年,斯巴達初步征服了西鄰美塞尼亞;繼而於公元前 7世紀末鎮壓了當地人的大規模起義,將該地區完全佔領。約在此過程中創立了斯巴達國家。公元前 9~前 7世紀,斯巴達在向外擴張的同時,內部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原始公社逐漸解體,並逐步形成一整套有特色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傳統上把這些制度的產生歸功於傳說中的立法者利庫爾戈斯的改革。
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
斯巴達社會分為3個等級:
①斯巴達人。城邦中的全權公民,完全靠剝削奴隸勞動生活,最盛時約有9000戶。斯巴達成年男性公民加入一種軍事性質的所謂“平等者公社”,成為斯巴達國家的統治階層。
②“邊民”,一譯“庇裡阿西”。被征服的邊區城市的居民,約有 3萬戶。為自由民,在本地有自治權,但是沒有斯巴達城邦的公民權。主要務農,也有的從事工商業。
斯巴達國家的政體屬貴族共和政體。 城邦的主要政治機構包括:
①國王 2人,分別由兩個王室世襲。主要權力在宗教和軍事方面,平時主持國家祭祀和處理家庭法案件,戰時一個國王領兵出戰,另一個居守。由於兩個國王擁有平等的權力,往往互相牽制,使王權受到限制。
②長老會議。兩個國王是當然成員,另有成員28人。長老任職終身,出缺時從年逾60的公民中□選補足。長老會議為公民大會準備決議案,主持刑事審判,並處理國家行政事務。
④監察官 5人。每年改選一次,原則上每個斯巴達公民均有被選舉權。據說,監察官原是國王手下助理司法事務的官員。約在征服美塞尼亞之後,他們的權力逐漸增大,不僅可以監督斯巴達城邦的一切官員,而且後來竟然有權審判以至處死國王。每次國王出征都有兩名監察官隨行,實地監督。
為了鎮壓人數眾多而又反抗性很強的黑勞士奴隸,斯巴達城邦規定了嚴格的公民軍事訓練制度。公民的孩子出生後,經體格檢查合格才許收養。男孩 7歲就要離開家庭,編入兒童連隊,受初步的組織紀律訓練;12歲以後要受嚴格的軍事和體育訓練。男子成年結婚以後,平時必須生活在軍營中,參加聚餐和操練,直到60歲才可退伍。
公元前6世紀中葉以後的斯巴達
公元前6世紀中葉起,斯巴達逐步與伯羅奔尼撒半島大多數城邦組成伯羅奔尼撒同盟,成為希臘一個城邦集團的領袖。憑藉這個同盟,斯巴達經常干涉雅典等邦內政。公元前 5世紀初,它沒有派兵支援小亞細亞希臘城邦反對波斯的起義。公元前480和前479年,斯巴達人在波希戰爭中曾任希臘諸邦盟軍統帥,與雅典等邦聯合反對波斯的侵略。此後,隨著提洛同盟的建立和雅典勢力的增長,斯巴達與雅典的矛盾日趨尖銳。公元前 464年大地震後,黑勞士乘機起義,為了挽救危局,斯巴達一度求助於雅典。公元前404年,在波斯的幫助下,斯巴達打敗雅典,成為延續27年的伯羅奔尼撒戰爭的勝利者和全希臘的霸主。它的暴虐統治很快引起各城邦的不滿和反抗。公元前4~前3世紀與雅典、忒拜、科林斯長期角逐,漸失優勢。斯巴達公民內部貧富分化加速,失去土地和公民權者日增,“平等者公社”趨於瓦解,公民兵日益削弱。公元前371年斯巴達入侵希臘城邦忒拜,大敗,國王戰死。隨後美塞尼亞獨立,伯羅奔尼撒同盟解體。公元前 3世紀後期,斯巴達的社會矛盾尤為激烈,亞基斯四世和克萊奧梅涅斯三世改革相繼以失敗告終。公元前 192年,斯巴達僭主納比斯被殺,斯巴達被迫加入阿哈伊亞同盟,實際失去了獨立。羅馬帝國征服伯羅奔尼撒半島後,公元396年斯巴達城為哥特人所毀。繼而拜佔廷居民移入,以荷馬史詩中的拉凱達伊蒙稱此地。
斯巴達克 Spartacus(?,色雷斯~前71)
古羅馬奴隸起義的領袖。在戰鬥中被俘並淪為奴隸,被賣到卡普阿一角鬥士訓練所。公元前73年初夏,為爭取自由率70名角鬥奴隸起義,佔領附近的維蘇威山,得到各地逃亡奴隸和破產農民的響應,不久即擴至數千人。他所率義師得到奴隸和貧民的廣泛擁護,隊伍不斷擴大,盛時曾達到12萬人。公元前72年率軍先北後南進行了3次遠征,多次打敗羅馬軍隊。公元前71年春在阿普利亞境內與克拉蘇•迪弗斯決戰,起義軍失敗,斯巴達克在激戰中壯烈犧牲。這次起義予羅馬統治者以嚴重打擊,但因歷史條件的限制和起義者未建立適當的基地,內部發生分裂等,終被強大的羅馬統治者所鎮壓。K.馬克思稱斯巴達克是“偉大的統帥,古代無產階級的真正代表”,V.I.列寧讚譽他為“最大一次奴隸起義的一位最傑出的英雄”。
在人類戰爭史中,反階級壓迫的戰爭佔有相當的比重。在這種戰爭中湧現出的軍事歷史人物的事蹟無不英勇悲壯,可歌可泣。在古羅馬奴隸制時代,奴隸領袖斯巴達克領導的大起義,曾經震動了整個西方世界,其不畏強暴、前仆後繼求解放的鬥爭精神曾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奴隸,譜寫了奴隸解放的光輝詩篇。
在古羅馬,到處都有大規模使用奴隸勞動的大莊園,奴隸被稱之為“會說話的工具”。奴隸主為了取樂,建造巨大的角鬥場,強迫奴隸成對角鬥,並讓角鬥士手握利劍、匕首,相互拼殺。一場角鬥戲下來,場上留下的是一具具奴隸屍體。奴隸主的殘暴統治,迫使奴隸一再發動大規模武裝起義。公元前73年,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奴隸起義——斯巴達克起義爆發了。
斯巴達克是巴爾幹半島東北部的色雷斯人。羅馬進兵北希臘時,在一次戰爭中斯巴達克被羅馬人俘虜,被賣為角鬥士奴隸,送到卡普亞城一所角鬥士學校,受非人待遇。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斯巴達克向他的夥伴們說∶“寧為自由戰死在沙場,不為貴族老爺們取樂而死於角鬥場。”角鬥士們在斯巴達克的鼓動下,拿了廚房裡的刀和鐵叉,衝出了牢籠。在路上,他們正好遇上幾輛裝運武器的車子,就奪取了這些武器武裝了自己,並跑到幾十裡以外的維蘇威火山上聚義。斯巴達克率領起義者在這裡安營紮寨,建立起一個鞏固的陣地。
許多逃亡奴隸和農民都紛紛前來投奔,斯巴達克的妻子和他是同一個部落的,也參加了起義。起義隊伍由70餘名角鬥士很快發展為約1萬人,並多次戰勝羅馬軍隊的一些小部隊,斯巴達克便按照羅馬軍隊的形式將自己的部隊進行了改編,除有數個軍團組成的步兵外,還建立了騎兵,此外還有偵察兵、通訊兵和小型輜重隊。除奪取敵人武器外,起義軍兵營裡還組織製造武器。對士兵進行訓練,並制定了嚴格的兵營和行軍生活規章,不久就控制了整個坎佩尼亞平原。
公元前72年初,斯巴達克軍隊已增到6萬人。他將部隊開向阿普利亞和路卡尼亞,在那裡人數達到12萬(據有些史料記載為9—10萬)。被起義的巨大規模震驚的羅馬元老院,於公元前72年年中派遣以執政官楞圖魯斯和蓋裡烏斯為首的兩支軍隊討伐斯巴達克。這時,起義軍內部產生了分歧。大部分奴隸,其中包括斯巴達克,根據敵我雙方力量對比,認為在義大利本土建立政權比較困難,主張離開義大利,衝過阿爾卑斯山,進入羅馬勢力尚未到達的高盧地區,擺脫羅馬統治,獲得自由,或者返回家鄉。而參加奴隸起義運動的當地的牧人和貧農則不願離開義大利,希望繼續與羅馬軍作戰,以奪取失去的土地。由於這種意見分歧,3萬人的隊伍脫離了主力部隊,在伽爾伽努斯山下(阿普利亞北部)被羅馬軍隊擊潰(死2萬人)。斯巴達克聞訊趕來救援,已經來不及了。斯巴達克殺死了300名羅馬俘虜,祭奠了陣亡戰友的“亡靈”,繼續率軍北上。公元前72年,斯巴達克的軍隊沿亞得利亞海岸穿過整個義大利。在齊扎爾平斯高盧省(北義大利)的摩提那會戰中,斯巴達克的軍隊擊潰了卡西烏斯總督的軍隊。起義者受到勝利的鼓舞又因越過阿爾卑斯山有不少困難,斯巴達克改變了原來的計劃,揮師南下,返回義大利,從一邊繞過羅馬,向南方進軍。
面對這支馳騁於義大利的起義隊伍,羅馬統治集團驚慌失措,沒有人敢競選執政官。元老院宣佈國家進入緊急狀態,最後選任大奴隸主克拉蘇斯統率大軍,鎮壓起義軍。公元前72年秋,斯巴達克的軍隊在義大利布魯提亞半島(今卡拉布里亞)集結,預計乘基利基海盜船渡過墨西拿海峽。但海盜不守信用,沒有提供船隻,斯巴達克自造木筏渡過海峽的計劃也未能實現。這時,克拉蘇斯在起義軍兵營後方構築了一道工事,切斷了起義軍撤回義大利的後路。挖的是一條兩端通海的壕溝(長約55公里,寬和深均為4.5米),並築起土圍。但是,起義軍用土和樹木填平了壕溝,突破了工事。在突擊中,斯巴達克的軍隊損失了約三分之二。不久,斯巴達克在軍隊很快得到補充後(達7萬人),於公元前71年春試圖以突襲的方式佔領義大利南部的主要港口——布林的西,乘船渡海駛向希臘,進而到色雷斯(今保加利亞、土耳其的歐洲部分)。羅馬元老院竭力想盡快地將起義鎮壓下去,分別從西班牙和色雷斯將龐培的大軍和路庫魯斯的部隊調來增援克拉蘇斯。為了不讓羅馬軍隊會合,斯巴達克決定對克拉蘇斯的軍隊發起總決戰。他用急行軍快速將部隊開向北方,迎擊克拉蘇斯。在阿普里亞省南部的激戰中,斯巴達克軍隊雖在數量上比羅馬軍隊少得多,但他們仍然英勇戰鬥。斯巴達克身先士卒,騎在馬上左衝右突,殺傷兩名羅馬軍官。他決心殺死克拉蘇斯,但由於大腿受了重傷,只好在地上屈著一條腿繼續戰鬥。在羅馬軍隊的瘋狂圍攻下,6萬名起義者戰死,斯巴達克也壯烈犧牲。約5000名斯巴達克起義軍逃往北義大利,不幸在那裡被龐培消滅;6000名俘虜被羅馬人釘在從羅馬城到加普亞一路的十字架上。但是,一些分散而沒有統一領導的起義隊伍在義大利許多地區仍然堅持戰鬥10年之久。
轟轟烈烈的斯巴達克起義失敗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沒有一個能夠聯合廣大受剝削群眾的總綱領;參加起義的羅馬社會各階層的社會成分和民族成分複雜,對之缺少必要的教育工作;作戰指揮上由於缺少經驗也有許多錯誤等。然而,這次起義的意義遠遠超出了起義的本身,它沉重地打擊了奴隸主統治階級,加劇了羅馬奴隸制的經濟危機,促使羅馬政權由共和制向帝制的過渡。斯巴達克在起義中表現了英勇的鬥爭精神和卓越的軍事才能,馬克思稱他是“古代無產階級的真正代表”;列寧也說∶“斯巴達克是大約2000年前最大一次奴隸起義中的一位最傑出的英雄。”
斯巴達克起義對奴隸解放與自由運動是一次巨大推動,在人民群眾爭取社會解放的鬥爭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遺蹟。列寧在評價斯巴達克起義時指出∶“在許多年間,完全建立在奴隸制上的彷彿萬能的羅馬帝國,經常受到在斯巴達克領導下武裝起來、集合起來並組成一支大軍的奴隸的大規模起義的震撼和打擊。”就當時來說,極大地動搖了羅馬奴隸制基礎。奴隸主被迫對剝削奴隸和經營田產的方式作出某些改變,並開始改變控制奴隸的方法和對奴隸的態度。他們儘量收買不同種族的奴隸,避免把同族的奴隸集中使用,提防他們聯合在一起。奴隸主開始把土地分成小塊,交給奴隸耕種,奴隸可以分享一部分收成,奴隸就在這樣的方式下開始演化為“隸農”,而釋放奴隸的數目也漸漸增多。上述情況到公元1世紀後就更為普遍。
斯巴達克起義能夠建立較強大的軍事組織,多次打退羅馬精銳部隊,在軍事上有許多成功之處,如在戰鬥行動中力求奪取和掌握主動權;組織好步兵和騎兵的協同,力主進攻;在戰區內巧妙地機動部隊;行軍隱蔽迅速,設定埋伏,實施突襲;善於各個殲滅敵人。這些對後來的奴隸起義戰爭提供了許多有益的經驗。
古代希臘最強大的的城邦中,雅典第一,斯巴達第二。
斯巴達克領導的古代羅馬規模最大的一次奴隸起義。斯巴達克原是色雷斯人,在一次反抗羅馬的戰爭中被俘,賣到卡普亞的一個角鬥訓練所當角鬥奴隸。公元前73年,斯巴達克和他的夥伴們不堪忍受角鬥士的悲慘境地,決定起義。
斯巴達克與斯巴達克斯是一個人只不過是翻譯的問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