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Y圓子同學Y

    早在一戰時的沙皇俄國,俄國軍隊的戰鬥力只能說是弱雞,主要原因士兵裝備差勁,工業化水平底下導致的。而到了二戰時期的蘇聯卻依靠自己強大的工業和機械化部隊反推速度。主要原因是由於蘇聯的兩個五年計劃獲得的成就,甚至超過了英法幾百年的工業化成就,為何蘇聯的五年計劃這麼強?

    一、實行計劃經濟,集中全國之力蘇聯的五年計劃就是集全國之力建設重工業,包括鋼鐵、發電、機械製造、水泥、採礦等工業。瘋狂建設各種工廠,技術和裝置就直接從西方國家購買。正常的經濟發展都是先發展輕工業,在資本積累後再逐步轉變為重工業。蘇聯不可能慢慢發展,當時各國間的火藥味已經非常大了,不盡快發展重工業的話很可能在未來被別國侵佔。而蘇聯的計劃經濟集中了全國之力發展重工業,企業也不用考慮市場問題,這一切都是由國家直接包辦。

    二、由農業為工業化提供資金蘇聯雖然是集全國之力發展重工業,但基本的資金還是要有的,比如購買裝置,技術人員的費用等等都非常燒錢。這些資金從哪來?只能是當時人口眾多的農民,因此,蘇聯農民的日子過得也很清苦,畢竟都上交給國家了。

    三、蘇聯地大物博重工業的發展跟礦產資源是分不開的,蘇聯國土面積龐大,什麼資源都不缺,只要大力發展採礦業就可以了。

    四、規模優勢當時的蘇聯不只是國土面積遠超歐洲其他國家,人口也是如此,即便工業化的水平不如英法等國高,但總體工業生產能力還是遠遠強過歐洲的。二戰時蘇聯有著德國比不過的規模優勢。生產的武器雖然不及德國的質量好,但是蘇聯強大的生產能力輕鬆就能彌補這點,初期的慘敗只是很多兵工廠為了躲避戰火往後搬了,來不及生產。待到蘇聯穩下來後,遷址後的兵工廠生產能力全開,為蘇聯的反推做好了物質基礎。

    五、技術成熟重工業已經在英法等國發展了幾百年,技術愈發成熟,蘇聯只需要買來就可以直接用了,然後擴大生產規模就可以飛速發展了。蘇聯的重工業發展之快就是發揮了落後工價發展工業的後發優勢,省去了研發時間,全國之力的發展幫助蘇聯工業達到了歐洲前三。

    德國

    納粹上臺後軍工投入大受約束1933年,希特勒在大選中取勝,從此走上了擴軍備戰路途。二戰爆發,因而仍然遲遲不敢下降國內消費品供應。 德國大眾兵器"壓倒"高手兵器"德國軍工產品質量精巧,卻有一個最大缺點,那就是數量嚴重不足。

    在戰役中,德國共出產了1輛坦克和1架飛機,蘇聯卻出產了8輛坦克和5架飛機,同時蘇聯還得到美國、英國大將坦克和前千架飛機的幫助。這就使得蘇聯戰場上能投入的坦克、飛機數量遠超德國。蘇聯兵器製作業有一個名言:能大量出產和適用的兵器才是最佳的兵器。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那種大規模戰役中的確是如此。德華人出產兵器的理念,與他們製作工業機器很類似,著重質量精益求精,其兵器出產也貫徹了這一準則,著重精細、高質量和長時間經用。實施這一出產準則,必定形成兵器報價高、產值低。何況德國工業在二戰後期還慘遭盟軍戰略轟炸。

    有人描述德華人出產的是"高手兵器",蘇聯人出產的是"大眾兵器"。在投入少數兵器或單個對挑的小規模作戰比賽中,"高手兵器"一般會佔優勢,但是一旦到了耗費無窮、需求不斷投入巨量兵器的大戰中,"大眾兵器"就會佔優勢。正因而,在兩年多的時間內,德國只出產1800輛"虎"(包括虎王)型和6000輛"豹"型坦克,對比蘇聯卻出產了近50000輛t-34以及2000多輛的IS2,僅重型坦克IS2作為後起之秀,數量上都能超過德國虎。在兩邊比武中最終是蘇聯的鋼鐵激流佔了上風!如果戰爭在繼續進行下去半年,德國就會見識到IS3的威力,那麼蘇聯不但是在數量上的超越,技術上也超越了!

  • 2 # 老王53088741

    蘇聯的人口,土地,資源遠高於德國,而且擁有不錯的工業基礎,再加上計劃體質下政府不計成本的生產產量肯定大於德國。而且蘇聯的軍工產陪我,普遍在設計上追求簡單易用,適應能力強,易於大規模批次化生產。而德國的武器設計更追求精密,精度再加上德華人一向嚴謹的工作態度,導致設計的武器更復雜,在量產上當然吃虧。

  • 3 # 駝背鳥

    當時蘇聯工業和後勤生產基本上沒有被德國有效破壞。蘇聯武器相較的國武器來說,結構簡單,易於快速生產補充。完備的生產設施加上易於快速生產的武器,所以戰場上蘇軍武器生產量遠遠大於德國,戰爭後期軍事資源基本上都消耗殆盡,德軍武器無法得到有效補充!從另一方面來說打的就是後勤,德軍後勤被聯軍不斷破壞,戰場上武器也沒辦法得到有效補充,所以後期德軍的戰鬥力是有限的,戰爭失敗也是註定的,早晚的事情!

  • 4 # 最愛喝mocca

    德國軍工產品品質精良。但數量不足。在二戰中德國共生產了4萬多輛坦克和八萬多架飛機。蘇聯卻生產了10萬多輛坦克和13多萬架飛機。同時還得到了美國和英國的一萬多輛坦克和近兩萬架飛機的支援。另外,蘇聯生產武器的成本低於德國。雖然粗糙,但作戰威力並不遜色。有人形容德國的武器是精英武器,蘇聯的武器是群眾武器。一旦消耗大的情況下。群眾武器就會佔優勢。正因為如此,最終蘇聯的鋼鐵洪流佔了上風。

  • 5 # 小馬哥與小馬嫂

    最簡單的來說,蘇聯人口多,土地廣闊,礦藏儲備豐富啊,生產槍支彈藥的基本條件都滿足,再加上蘇聯本身後期也注重發展重工業,技術方面的成熟,也是必要條件,所以在戰略儲備當面當然遠超納粹德國。

  • 6 # 天河水鄉

    社會主義蘇聯初期利用計劃經濟優勢快速工業化建立起雄厚的軍事工業。但在二戰中與德軍相比科技水平,軍事思想,軍事裝備還有差距。蘇的優勢在於資源,人力,和國土。只能揚長避短生產大量武器利用人力和資源優勢耗死德軍!

  • 7 # 鐵血檔案

    蘇聯其實是一個農業大國,而德國早就完成了工業革命,躋身為世界工業大國!那麼,就像問題問的那樣,為啥蘇聯的軍備生產數量反而超過了德國呢?下面我們來仔細分析一下!

    1.蘇聯工業遷移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揮兵百萬越過蘇聯國境線,正式發動了對蘇聯的侵略戰爭。在戰爭初期,由於對情報掌握和戰鬥準備不充分,導致西線全面潰敗。但是,蘇聯當局立刻做出了一個決定,不惜一切代價掩護工廠撤離。正是因為這個決定,是的蘇聯的工業基礎得意儲存完整,也為日後的軍工生產提供了保障!

    2.蘇聯社會主義優越性

    蘇聯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制度也為蘇聯的軍工生產提供了一個重要制度保障。這種制度可以把全國的人力、物力以及一切資源充分調動起來,把最優勢的資源安排到最需要的地方去!蘇聯人民面對德國的侵略,無私的把一切資源上交給國家,也包括自己!男人們爭相報名去參軍,婦孺老幼也被號召去後方,全身心地投入到軍備生產中去!而德國就不一樣了,資本主義一向強調個人享樂主義,除了法律強制要求,沒人願區工廠生產軍備。更何況,希特勒上臺的政治基礎,也正是這些被他許下的美好生活的謊言所欺騙了的民眾。為了滿足人力需求,德國不得不強迫猶太人和戰俘進入工廠,可這幫人有幾個真心實意工作的?不是偷懶就是破壞,生產效率可想而知!

    3.蘇聯武器實用思想

    蘇聯和德國在武器設計方面有著天壤之別!德國日耳曼民族有一個很大的特點,那就是嚴謹!做任何事情都力求完美,一絲不苟。生產質量也會追求極致,絕不會允許殘次品流入市場。所以,德軍使用的武器也繼承了這一優良傳統,效能方面不得不承認,在世界各國處於領先水平。但也存在一個巨大缺陷,那就是產量嚴重不足!面對戰爭這樣無底洞式的消耗,生產數量顯得尤為重要!再者,德國發動戰爭初期就以“閃電戰”而聞名,快速結束戰爭才是他們需要的,可萬萬沒想到會陷入蘇德戰場的大泥潭!蘇聯在武器方面,講究的是實用和低成本,在保證基本功能的基礎上不再浪費資源。這樣一來,再加上生產者賣力工作,產量自然會大大的超越納粹德國!

    4.蘇聯工業原料充足

    蘇聯在戰爭初期損失巨大,好多能源產區被德軍佔領。可蘇聯是一個能源大國,石油、煤炭和鋼鐵儲量驚人,且大多數集中在非佔領區。廣大群眾也把自己家的多餘金屬無常捐贈給國家。這就使得蘇聯在武器生產原料方面得到了充足的供應。況且,生產基地遠在後方,德軍根本無法破壞。但德國方面,雖然有僕從國和佔領國的能源保障。戰爭後期,盟軍逐漸的掌握了戰爭主動權,對德軍的物資運輸線路進行轟炸和封鎖,使德國這個依賴進口的國家喪失了“工業糧食”,減產也是必然。

    5.蘇聯得到了英美援助

    德國對英國本土進行了曠日持久的轟炸,英華人迫切需要蘇聯開闢第二戰場來牽制德軍。於是,對蘇聯進行了技術、資金和物資的援助。雖然蘇聯始終沒有開闢第二戰場,可這些資源都被投入到了生產中去,提高了軍備生產。而德國失道寡助,不僅沒有援助,還要處處小心提防,舉步維艱啊!

    6.蘇芬戰爭的間接刺激

    在衛國戰爭之前,蘇聯也曾跟芬蘭打過仗,也就是所謂的“蘇芬戰爭”。雖然取得了勝利,但從戰損比來看,蘇聯更吃虧一些。面對芬蘭這個軍事小國打得都如此吃力,使得高層不得不把提高軍隊建設和軍工質量提上日程。所以,蘇芬戰爭在一定程度上也間接刺激了蘇聯的軍工生產。

  • 8 # 堅持一切正確的原則立場

    第一,得到了大量美軍的援助,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前只有20%之後就達到了軍援80%,只是飛機都一萬架。第二,社會制度主義的優越性,集中全國大量人力物力資源到前線。第三,戰爭期間,工廠轉移到了大後方

  • 9 # 聯合防務

    衛國戰爭中蘇聯生產的飛機、大炮、坦克、槍支彈藥數量遠超納粹德國,一來是因為蘇聯具備了這個實力,二來是因為當時蘇聯研製生產的各種裝備物資都特別適於大規模生產,三來是為了保衛祖國,蘇聯上下都充分動員起來了,四來是援助物資提供了不少幫助。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沙俄是列強中工業實力相對較弱的,軍備物資產量相對不足,甚至出現過兩三個人共用一支步槍的情況。十月革命之後,蘇聯以工業化為目標迅速發展,尤其是在斯大林的指揮下,蘇聯格外突出工業化尤其是重工業的發展速度,為此甚至不惜犧牲其他一些行業的發展。雖然斯大林的很多做法為人詬病,但效果顯著,各項工業指標提升明顯。例如,鋼產量從1913年的480萬噸猛增到1939年的1879萬噸,僅次於美國和德國;1939年發電量432億度,同樣僅次於美國和德國;製造業在世界製造業中的份額從1913年的8.2%猛增到17.6%,僅次於美國;1939年石油產量3030萬噸,同樣僅次於美國。這些資料就是蘇聯能夠大規模生產生產各種裝備物資的基礎。

    二戰前,包括二戰期間,面對空前規模和烈度的戰爭,蘇聯的各種武器都突出生產的簡便性和快速性。相比之下,德國武器則更重視效能的先程序度,生產難度和速度都遠不如蘇聯。例如,一輛T-34坦克的基礎生產工時只要8000工時,戰時還能進一步壓縮,而一輛德國“虎”式坦克的生產工時則高達28000工時,差距之大可見一斑。另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T-34坦克的各種改進。我們知道,T-34坦克前期一直用的76毫米炮,這個炮穿甲能力很一般,那麼,有沒有更好的炮呢?有的。有一種換裝57毫米主炮的T-34,穿甲能力比76毫米炮高一半以上,但壓根沒投入批次生產。原因很簡單,這種57毫米炮貴很多,而且生產速度也慢不少。

    另外,由於蘇聯前期被打得太慘,所以基本上一開始就進入了最高等級的戰時動員狀態,婦女兒童齊上陣。莫斯科會戰之前,莫斯科周邊挖掘各種防禦工事的人群中基本都是平民,並且有超過一半是婦女、老人和未成年人。後方各種工廠裡面更是有大量的婦女來承擔生產工作,戰前的民用工廠也大量轉為軍用。而德國直到1944年才進入完全動員狀態,差距太大。

    最後,來自盟國的援助物資解決了不少問題,例如,美國援助的大量汽車,至少讓蘇聯汽車工業能減輕不少負擔,把更多精力放在生產坦克上。T

  • 10 # 探測衛星A

    德國相比蘇聯,德國除了要生產常規槍炮飛機外,還必須要生產潛艇、裝甲車、汽車、V1V2飛彈、火車、鐵軌等等,還要生產大量高炮對付美英,一句話,德國一切都要自己生產(部分是被佔領國生產),蘇則把重點定位在槍、炮、坦克、飛機等幾個大類上,當然容易形成規模,其它軍工運輸產品則有大量外援可以依靠,所以體現在飛機,大炮,坦克上往往佔有較大優勢。後期蘇方的攻勢作戰,也可以使戰場上許多損壞的裝備得以修復,更增加了數量優勢,外加後3年美英的戰略轟炸更遏制了德國軍品的產能發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大魚海棠》中的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