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靖姑娘

    正常。說明你漸入佳景,已經能夠很好進入禪修,達至解脫境界

    冥想(meditation)是國外翻譯過來的一個單詞,在英文裡,它指的是禪修的意思,是瑜伽實現入定的一項技法和途徑,把心、意、靈完全專注在原始之初之中;最終目的在於把人引導到解脫的境界。

    瑜伽者透過冥想來制服心靈,並超脫物質慾念;感受到和原始動因直接溝通。透過簡單練習冥想,即可幫助人們告別負面情緒,重新掌控生活。

    應用領域:瑜伽

    效果:把心、意、靈完全專注

    三種狀態

    根據瑜伽師們的說法,自我,即人,由於受到自然界三種狀態的矇蔽,所以是受控制、受支配的。如果一個人處於愚昧無知狀態的影響支配下,就會希望獲得某一特定型別的感官享受,例如,如果一個人是處於愚昧無知狀態的影響支配下,他可能想睡眠或被麻醉;如果一個人處於激情狀態的影響支配下,他可能要作性的享樂;如果一個人是處於善良狀態的影響支配下,他可能要享受在公園或農村度過和平寧靜的一天。因此,所有這些情況,是人的慾念的性質由自然界中哪一種影響支配著他的狀態來決定的。

    冥想

    按瑜伽師的看法,只要一個人仍然是受到物質自然界的三種狀態即愚昧無知、激情和善良的支配,他就不是自由的——還沒有從物質慾念的羈絆中解脫出來。要從物質慾念中解脫出來,他就必須超脫自然界這三種狀態的影響。每一個人都被愚昧無知、激情和善良所矇蔽著。可是,在任何特定時刻這三者中總有一種佔著主要地位。

    愚昧無知是最糟糕的狀態,這種狀態的結果是瘋狂、幻覺妄想、怠惰等。

    激情狀態優於愚昧無知狀態,但它意味著重大執著、不可控制的慾念、追求和緊張的努力等等特徵。

    而善良狀態比其他狀態更純潔,光輝四射。處於這種狀態的人們培育、發展智慧,但是他們卻受到幸福這一概念的制約。

    處於善良狀態的人仍然只是對自己的幸福感興趣。換言之,雖然他的慾念,要比處於愚昧無知或激情狀態的人的慾念更純潔些、更微妙些,但他仍然是以私己為中心的。當愚昧無知狀態或激情狀態開始影響他的身心,從而剝奪了他從善良狀態所獲得的幸福時,這樣的人就會感到非常難過和沮喪。他還沒有超脫所有這三者的影響——對於這三種影響的自然活動,他不能夠保持作為一個不受影響的、超脫的見證人的地位。他還沒有達到對整體作出愛心服務的那個高度上——因此,他並沒有真正獲得解脫。只有當這個被禁錮在肉體中的生靈能夠超越這三種狀態時,他才能從出生、死亡、衰老和此三者的痛苦中解脫,而在今生也能享受甘露。

    只有對自身幸福不感興趣的人才能夠真正幸福,這個見解,在愚昧無知的人看來,似乎是怪論,令人糊塗——但是,對於有智慧的人來說,則是合乎邏輯和容易理解的。 實現瑜伽至善境界的人就是這樣的人:當愚昧無知、激情或善良狀態在他的身心發揮著作用時,他意識到這種情況、但卻體會到自己超脫這種影響或不為所動。這樣的一個人既不對這些影響唯命是從(即不對自己的身心唯命是從)也不因為這些影響正在發揮作用而感到憎惡。他是作為一個超脫的見證人來體驗這一切的。如果說,他既不把注意力放在這些影響的命令要求上,也不對這些影響唯命是從,那麼,他又注意什麼,聽命於什麼事物呢?回答是他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對整體的服務上,因為他受到精神之愛的力量的鼓舞或推動,而這種力量是超越愚昧無知、激情或善良等狀態而與它們迥然不同的。這樣一個解脫了的瑜伽士可以比喻為一個專心致志地做自己的工作而對天氣不太在意的人。可能是Sunny普照的晴天(這可以比擬為善良狀態〕,或者雲霾密佈的陰天(這可以比擬為激情狀態),或者是雨天(這可以比擬為愚昧無知狀態)。雖然他知道:“啊,今天有太陽”或者“啊,今天下雨啊!”但他仍然埋頭做自己的工作。

    據瑜伽師的看法,從物質自然界三種狀態的影響下獲得解脫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例如,如果一個原先主要地是處於愚昧無知狀態的人從事瑜伽練習和採取瑜伽生活方式,他就逐漸愈來愈多地處於激情狀態下,還多少處於善良狀態下。然後,隨著他繼續練習下去,他就會逐漸地、愈來愈多地處於善良狀態的影響下,而愈少處於激情狀態的影響下,甚至更少處於愚昧無知狀態的影響下了。然後,他還逐步超越善良狀態的影晌。這樣一種狀態就叫做純化了的善良狀態,或超然狀態。或入定(Samadhi)。

    因此,一切習瑜伽者的當務之急是力圖從愚昧無知和激情狀態的影響下解脫出來。實現這一點的辦法是愈來愈多地轉而處於善良狀態的影響之下。循此以往,習瑜伽者就逐步連善良狀態的影響也超越了。

    一個人要超越所有這三種狀態,就必須首先基本上堅守住善良狀態,而不是依附愚昧無知或激情狀態,原因在於善良狀態正是擺脫這三種狀態的出發點。在獲得解脫之後,無論愚昧無知、激情或善良三者哪一種活躍起來,人都始終不為所動。

    因此,所有瑜伽冥想練習的目的都是要使人從物質自然界的這三種狀態的統治下解脫出來——先從解脫愚昧無知和激情狀態開始,最後,連善良狀態也解脫了。

    瑜伽冥想

    在所有的瑜伽冥想體系中,沒有哪一種比得上瑜伽語音冥想的功效那麼直接,久經時間考驗或廣為人們使用。如前所述,瑜伽語音冥想可以和提升生命之氣的功法一起配合著練中,也可以終身單項地練習。

    瑜伽語音冥想又稱曼特拉( Mantra)冥想。梵語詞“曼特拉”可以分為兩部分,即“曼”( man)和“特拉”( tra)。“曼”的意思是“心靈”。“特拉”的意思是“引開去”。因此,“曼特拉”的意思是能把人的心靈從其種種世俗的思想、憂慮、慾念、精神負擔等等引離開去的一組特殊語音。一個人只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他的瑜伽語音上,就能逐漸超越愚昧無知和激情等品質,而處身在善良品質的高度上。從這一步,瑜伽冥想更往深處發展,逐漸演變為完美的禪,而最終地進入入定狀態。

    試圖憑藉注意力使心靈保持專注在某一物件事物上,是違反心靈的能力的。這樣做是困難而徒然的。這實際上也是違反瑜伽冥想術的原則的。在瑜伽冥想術中,人要輕柔地設法把他的心靈集中在某一物件事物上,如果心靈要離開這事物,他就設法逮住它,把它帶回來。但這是做得極為柔和的。

    瑜伽語音冥想練習極為簡便易行。沒有什麼硬性的嚴格的規定。有時候是心與口同時反覆誦唸,有時候只是默唸而已。出聲唸誦時,有時是低聲悄語似地反覆念,有時用普通語音響度念,有時又是用有節奏的歌唱方式來誦唸。有時誦唸與呼吸保持同步節奏,有時又不必如此。有時是坐著念,有時站著念,有時走著念,等等。練習者雙眼有時是閉合的,有時是部分地閉合的,有時是完全張開的。

    誤區

    冥想與調息入靜技法可不必同時練習

    冥想前的入靜技法,如調息術、收束法、契合法,以及一些生命之氣的培養和操控技法。那麼,是不是在練瑜伽語音冥想時,得搭配這些技法一塊兒練,才能獲取最佳的效果呢?

    其實,你不需要練習任何冥想前預備技法,只需練習瑜伽語音冥想,就可以達到瑜伽冥想的最高境界。

      和瑜伽姿勢一樣,收束法、契合法和調息術(呼吸和生命之氣的培養和操控技法)都是為瑜伽語音冥想服務的。如果你覺得任何一種技法,能直接或間接地幫你將心思投人瑜伽語音冥想中,你不妨修煉這些技法。但是如果你不需要靠這些技法就能達到心思專一地沉浸在瑜伽語音冥想上,就別花費寶貴的時間了。

    舉例來說,某人練瑜伽姿勢可能是因為它有保健和強身的作用,並能釋放淺層的緊張與壓力,這樣,他在做瑜伽語音冥想時,輕易即能達到專心一意的狀態。這就是說,他的瑜伽姿勢是為瑜伽語音冥想服務的。同樣地,一些人練收束法、契合法和調息術,或其他能培養或操控生命之氣的技法,是因為感到這些練習可以直接或間接地為瑜伽語音冥想修煉提供幫助。

    瑜伽語音冥想並不需要諸如生命之氣的培養和操控等技法的輔助,相反,這些技法需要瑜伽語音冥想的協助,才能實現真正的、深度的精神價值;否則,它們的價值就只能侷限在身體和心理的層面了。

    如果你已經習慣於練習冥想前的預備技法,那你可以伴隨著瑜伽語音冥想繼續練這些技法。但如果你還不熟悉這些入靜技法,以冥想的實質與調息入靜的主次關係來看,就不必要為此而花費寶貴的時間(但若是有具體的疾病或不適,學練這些冥想前預備技法,可能會獲得一定的益處)。

    瑜伽冥想的最終目的不是讓心思空無一物或者達到“無我”的境界

    而是讓心思感應到具有精神性的超然語音,從而達到淨化意識的效果。

    一般來說,讓思想做到“空靜空無”近似徒勞無功,這種嘗試只會帶來挫折感。哪怕就在“什麼念頭也沒有”這個狀態出現的那一刻,你也會想:“啊,我差不多做到了!我幾乎什麼念頭都沒有!”但這麼一想,不是就有新的念頭進入思維了嗎?!是你正在想“自己什麼也沒想”。根據瑜伽科學,“無我”的境界也是不可能做到的。按照瑜伽的說法,涅槃並不是終止存在的意思,而是終結無知又痛苦的無意義的存在。真正完美的涅槃就是體悟充滿精神之愛、內在智慧和目標的存在。沒有任何一件事對我們來說,比自己的存在更真實;也沒有任何一件事,比能意識到自己的存在更自然。

    因此,認為瑜伽冥想的目的是叫我們意識不到自己的存在或終止存在,這實質是很難的,事實上是不可能的。任何企圖毀滅存在的做法,實際上只是無望地掙扎和浪費時間,根本無法解決痛苦。解決痛苦的辦法不是試圖終止或忘掉自我的存在,而是讓我們的存在更有意義,充滿精神之愛及智慧,最終獲得美滿的生活。

    要是人缺了精神之愛及智慧,就自然難以認識到存在的目的,就會一直處在不快樂的狀態中。不過,透過瑜伽冥想的練習,我們認識到存在的意義。因此,我們追求的不再是結束或忘卻自我,而是明白人生有更長遠的目標,並快樂地生活。

    冥想訓練

    1、隨息法:意念呼吸自然出入,心息相依,意氣相隨,不加干涉,叫隨息。

    2、數息法:默唸呼吸次數,從一到十到百,實者數“呼”,虛者數“吸”。

    3、聽息法:兩耳靜聽自己的呼吸聲,排除雜念。

    4、觀息法:如觀者一樣,去觀察,體會自己的呼吸。

    5、止息法:透過以上任何一種方法的練習,久煉純熟,形成一種柔、緩、細、長的呼吸。呼吸細若遊絲,若有若無。稱止息。也叫胎息。

    6、禪語入定法:(默唸數遍)體會聯想:“獨坐小溪任水流”的意境。

    7、松靜入定法:吸氣時默唸“靜”字,呼氣時默唸“松”字。

    8、觀心自靜法:用自己的心去觀看、體察、分析自己的思緒雜念,任雜念思緒流淌,不加干涉,久則自歸於靜。

  • 2 # 初見yoga

    冥想,其實就是有覺知的呼吸。這項技巧通常配合瑜伽打坐,它能釋放由焦慮和疑感引起的精神壓力,對安定情和保持大腦清醒非常有效,能夠建立愛的冥想,不僅能提高人的專注力,也能改變我們的人際關係。

    冥想的方法:深深地吸氣,將意識放鬆下來,舒展眉心,感覺下一次的呼吸,吸氣然後呼氣。注意呼吸的節奏,或呼吸的速度,呼吸時感受身體肩胸腹的緩慢動作,感覺空氣進入你的體內,經過鼻子透過喉嚨然後吐出感覺空氣進入體內,然後出來,感覺背部靠著椅子,或是地面然後慢侵的放鬆你的腳駐和手掌,靜下小心來重新注意周國的聲音,然後再慢慢地睜開你的雙眼,讓眼睛適應周圍的光線,注意力仍然放在你的呼吸上,學習怎樣靜下心來去感受你的呼吸,就是學習如何活在當下,只要能夠活在當下你就能夠保持敏捷的反應,面對任何事情。有時間可以多練習。學習把注意力放在身體上就可以提高注意力,讓你的身體不再那麼緊翻。不要對往事耿耿於懷。

    在每一次呼氣時,感覺自己正在釋放所有的壓力,特別是呼氣結東與吸氣開始之間的那一段空隙上。可把眼睛睜開也可把眼睛閉上。

    觀想法:

    點燃一支蠟燭,不要放在與眼晴水平的位置。放置在離你一米至一米半遠的地面上。你眼醋稍向下注視著火苗,當你發現你走神就重新把注意力集中在注視火苗上。町著火苗一段時間後,閉上眼晴,繼續注視留在腦海裡的火苗影像。可以一會兒睜開眼晴一會兒閉上眼晴,但每段間隔要在一分鐘以上,這可以延長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用這種方法可以培養內在的視覺。你也可以關想對你來說有意義的人或事物。你也可以在冥想的過程中想象一個可供你休息的寧靜空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電視劇《破冰行動》會爛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