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599205356571

      譯文:  秋天花草凋零,微明的燈光使秋夜顯得更加漫長。  已經覺得窗外是無盡的秋色,哪能忍受秋日的風雨使秋天更加淒涼。  秋天的風雨來的何其迅速,驚破了夢中的綠色。  懷著秋日的感傷無法入眠,向著屏風移動流淚的蠟燭。  晃動的燭焰點燃了短柄的燈臺,牽動了愁怨和離別的情緒。  誰家的庭院沒有秋風侵入,那裡秋日的窗外沒有雨聲?  絲綢的被子無法抵擋秋風的力量,秋夜將盡的更漏聲催來更急的雨聲。  整夜連綿的秋雨,就像陪伴著即將離別的人哭泣。  庭院在秋日雨霧籠罩下更加蕭條,窗前稀疏的竹葉上時有水珠滴落。  不知風雨何時才能停止,淚已經打溼了窗紗。  原詩:  秋窗風雨夕  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  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淒涼!  助秋風雨來何速?驚破秋窗秋夢綠。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淚燭。  淚燭搖搖爇短檠,牽愁照恨動離情。  誰家秋院無風入?何處秋窗無雨聲?  羅衾不奈秋風力,殘漏聲催秋雨急。  連宵脈脈復颼颼,燈前似伴離人泣。  寒煙小院轉蕭條,疏竹虛窗時滴瀝。  不知風雨幾時休,已教淚灑窗紗溼。  註釋:  (1)耿耿,微明的樣子。另一義是形容心中不寧。這裡字面上是前一義,要表達的意思上兼有後一義。  (2)助淒涼,庚辰本另筆塗去"悽"字,添改作"秋",當是為復疊"秋"字而改,有損文義,不從。秋夢綠,秋夜夢中所見草木蔥籠的春夏景象。程高本作"秋夢續","續"與"驚破"相反,又與下句"不忍眠"矛盾。  (3)秋情,指秋天景象所引起的感傷情懷。  (4)"自向"句,暗用唐代李商隱《嫦娥》詩中"雲母屏風燭影深"句意,寫寂寞。淚燭,熔化的蠟脂如淚,故名。也是以物寫人。"移",程高本作"挑",燈草才用"挑",燭芯只用"剪"。  (5)搖搖,指燭焰晃動。爇(ruò),點燃。檠(qíng),燈架,蠟燭臺。  (6)"誰家"二句,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小說中所謂擬其格,這類句法最明顯。  (7)羅衾,絲綢面子的被褥。不奈,不耐,不能抵擋。  (8)殘漏,夜裡將盡的更漏聲。  (9)連宵,整夜。脈脈,通"霢霢",細雨連綿。颼颼,狀聲詞,形容風聲。  (10)寒煙,秋天的細雨或霧氣。  (11)滴瀝,水珠下滴。  出處:  《秋窗風雨夕》是著名古典名著《紅樓夢·第四十五回金蘭契互剖金蘭語 風雨夕悶制風雨詞》中林黛玉所作的一首古體詩。林黛玉病臥瀟湘館,秋夜聽雨聲淅瀝,燈下翻看《樂府雜稿》,見有《秋閨怨》、《別離怨》等詞,"不覺心有所感,亦不禁發於章句,遂成《代別離》一首,擬《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詞曰《秋窗風雨夕》。"  《春江花月夜》系初唐詩人張若虛所作,是一首寫離愁別恨的歌行,本詩在格調和句法上都有意模仿它。"代別離"是樂府題。代,猶"擬",仿作的意思。用"代"字的樂府題,南朝詩人鮑照的集中特多。一般情況下,樂府詩不另外再加題目,這裡因為又仿初唐歌行《春江花月夜》而作,所以又擬一個字面上與唐詩完全對稱的、更具體的詩題。  作者簡介:  曹雪芹(1715-1763,一說1724-1764),滿族正白旗人。清代小說家,名沾(zhān),字夢阮,號雪芹、芹圃、芹溪。  曹雪芹先世為漢人,祖籍河北豐潤縣,後移居遼寧鐵嶺,大約在明末被編入滿洲籍,身份是"包衣"(家奴)。曹雪芹的曾祖母孫氏曾做過康熙的奶媽,祖父曹寅做過康熙的侍讀。從康熙二年至雍正五年,曾祖曹璽、祖父曹寅,父親曹顒、叔父曹頫,相繼擔任江寧織造達六十多年之久,其祖曹寅尤為康熙帝所信用。後因受統治階級內部鬥爭所牽連,產業被抄,遷居北京。  他早年過了一段貴族家庭的繁華生活。後因家道衰落,趨於艱困。晚年居北京西郊,貧病而卒。性格高傲,憤世嫉俗,嗜酒健談。曹愛好廣泛,對金石、詩書、繪畫、園林、中醫、織補、工藝、飲食等有研究,具有深厚的文化修養和卓越的藝術才能。他在人生的最後幾十年裡,以堅韌不拔的毅力,歷經十年創作了《紅樓夢》,並專心致志地做著修訂工作,死後遺留下《紅樓夢》前八十回的稿子。 《紅樓夢》內容豐富、情節曲折、思想深刻、藝術手法精湛,是中國古典小說中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形容秋遊的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