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許飛揚說茶葉
-
2 # 998萬水千山總是情168
戰亂紛飛的社會環境,無力擺脫的現實,激發了他對美好生活的高度嚮往!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追一種沒有壓迫剝削,人人勞動,大家平等的自由的生活。但他的這種生活是無法實現的。從而表達了他對當時社會現實的不滿,而又無能為力的消極避世的思想。他雖然追求美好生活,但那個年代是無法實現的…!
-
3 # 中州耕牛堂主
我認為,《桃花源記》是陶淵明的散文名篇,也是作者虛構的以寄託其社會理想的作品。
《桃花源記》以漁人的行跡為線索,透過漁人意外闖入與世隔絕的桃花源,為人們展現了一幅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勞動,大家平等自由的社會生活圖景。這種生活圖景,是陶淵明的社會理想。儘管這種理想在當時無法實現,但它反映了陶淵明對當時社會現實的不滿和否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同時也流露出了陶淵明消極避世的思想。
下面,我把陶淵明作的《桃花源記》的第二段作部分翻譯,恭請各位網友欣賞:
桃林盡頭,是溪水發源之處,看見一座山。山有小洞,好像有光亮。漁人就下船登岸,從洞口鑽進去。開始很小,剛能擠過一個人。又前行幾十步,突然明亮開闊。只見土地平而寬廣,房屋整齊,那裡有肥皂的良田,美麗的池塘及桑樹竹林之類,田間小路縱橫,村落間雞犬之聲彼此相聞。其中人來人往,耕種繁忙,男男女女的服飾,完全和外面的人一樣。老少是那樣的逍遙,自得其樂。……
-
4 # 韶華依然v1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開始就表現了桃花林奇和美,渲染了一種神秘的氣氛,暗示將會出現奇境。隨後作者虛構了一個自然環境優美,民風純樸,熱情好客,生活富足,沒有階級壓迫,沒有剝削,沒有戰亂之苦的世外桃源。
桃花源記表達了作者對和平、安定、美好生活的嚮往,體現了他的政治理想,反映了人民的願望,表達了他對當時黑暗社會的痛斥。寄託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
後人把世外桃源比喻成不受外界影響的地方或理想中的美好世界。
-
5 # 三悟軒
“出世”還是“入世”,是古代文人非常糾結的矛盾。他們既希望透過“入世”來治國安邦,實現夢想。可面對世俗的權、利、欲之爭,又想借“出世”來自證清白!
陶淵明自己本來就是辭官隱居者,他生性耿直,寧願辭官也“不為五斗米折腰”,實際上他雖然隱居後生活困苦,從他的《五柳先生傳》裡可以看到他曾靠接濟維持生活,但獲得了心靈的自由和人格的尊嚴。
道家有“小隱在山林,大隱在市朝”的說法,認為隱居於山林是隻是形式上的“隱”而已,而真正的隱居是心靈的隱居,即使在世俗的市朝也能排除心靈的困擾,真正達到物我兩忘的心境。從這個角度來看,陶淵明僅僅是個“小隱”。
陶淵明描述的桃花源生活狀態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並且“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這樣的生活沒有戰爭災難、沒有權位爭鬥的醜惡,也正是他在《歸園田居.三》裡的描述相一致: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透過這些的恬淡嫻靜淨化心境、心靈,獲取內心的自由。
魏晉時期盛行隱居之風,陶淵明和“竹林七賢”更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這些人實際上都飽讀詩書,可面對現實,卻又不甘失去自我,才會選擇隱居,這裡面應該是無奈的成分更多,既是對世俗爭鬥的隱晦抗爭,也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回覆列表
《桃花源記》是一首非常出名的詩詞,作者陶淵明是一位隱士,他不與追逐名利的碌碌小人同流合汙,而是選擇隱逸的生活,在大眾看來他確實是消極的。陶淵明的很多作品裡邊有非常深微、幽隱的含義,也使得千百年後的很多詩人都為他而感動。
在詩人裡面,陶淵明只能說是一個自我實現的人,他完成了自己最超越、最美好的一種品格。不過,陶淵明在自我完善的過程是消極的,內向的,真正的是隻完成了自我。我們在看《桃花源記》這首詩裡的時候,雖然,人們追求的是安樂、平和的生活,而在他的那個年代是實現不了的。
陶淵明當年也曾經有過一份用世的志意。可是,這個問題講的不是歷史,不過多的講歷史背景,但是有一點常識的人都知道,陶淵明的東晉時代,那是戰亂的年代,陶淵明是經歷過的,但是他也是不能改變現實,只有無奈。在這樣的背景下寫出了《桃花源記》描寫的是隔離世外的安靜環境,從他個人來看,是想追求美好的生活的。在這在現代人來說也是想逃離現實的,是有一些消極的。
但是總的來說,在那樣戰亂的年代,誰不想過上平靜的生活,但是時代又讓他無能為力,以陶淵明精金美玉般的人品,艱苦卓絕的操守,保持自己不與齷齪之世同流合汙,卻也不能實現那美好的理想!瞭解了陶淵明的時代背景和他的為人,我們在看《桃花源記》記的時候,其實呢,這首詩還是積極追求美好生活的嚮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