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樓哥看歷史
-
2 # 澳古說歷史
自1402年朱棣成功取代朱允炆,在南京登基稱帝后,活著的第一代藩王共有20位:周王朱橚、楚王朱楨、齊王朱榑、蜀王朱椿、代王朱桂、肅王朱楧、遼王朱植、慶王朱栴、寧王朱權、岷王朱楩、谷王朱橞、韓王朱松、沈王朱模、安王朱楹、唐王朱桱、郢王朱棟、伊王朱㰘、吳王朱允熥、衡王朱允熞、徐王朱允熙。
這20位藩王中,周王朱橚、楚王朱楨、齊王朱榑、蜀王朱椿、代王朱桂、肅王朱楧、遼王朱植、慶王朱栴、寧王朱權、岷王朱楩、谷王朱橞、韓王朱松、沈王朱模、安王朱楹、唐王朱桱、郢王朱棟、伊王朱㰘等17位藩王為太祖朱元璋的子嗣,吳王朱允熥、衡王朱允熞、徐王朱允熙為孝康皇帝朱標的子嗣。
靖難之役後,朱棣奪走自己哥哥朱標一脈的皇位後,為免朱標子嗣在日後威脅到自己一脈的統治,便對朱標一脈的藩王或降爵,或廢為庶人禁錮鳳陽,沒有一絲叔侄之情,也絲毫沒有顧念到哥哥朱標曾經對自己的關愛。
吳王朱允熥、衡王朱允熞兩位藩王,朱棣登基後,先是將他們由親王降爵為郡王,朱允熥降封廣澤王,朱允熞降封懷恩王。之後,隨著朱棣皇位日漸穩固,朱允熥、朱允熞在同一時期被召回京城,廢為庶人,禁錮鳳陽。
徐王朱允熙因年幼,加之朱棣需要用他來彰顯自己的仁德,故而朱允熙雖被降爵為敷惠王(後改甌寧王),但並未將他廢為庶人,而是讓其以郡王的身份居住在懿文太子的陵墓,世奉懿文太子之祀。
然而,朱棣對侄子雖不咋樣,對自己的兄弟卻算可以,雖藉機剝奪了他們手中一些權力,可親王爵和其他一應物質待遇卻悉數保留,讓其後代與明朝同享榮華富貴。
周王朱橚、齊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等4位藩王,在建文朝受削藩波及,被建文帝削去親王爵,貶為庶人。朱棣登基後,將這4王一一恢復原爵,同時為以示自己的仁德,允其返回原封地。
遼王朱植、寧王朱權、谷王朱橞等3位在靖難之初支援朱允炆的藩王,在朱棣登基之初因為各種原因雖都未被削爵,但卻受到不同的懲戒。遼王朱植,靖難之役時由於他的封地廣寧州離朱棣的封地很近,朱允炆害怕他會支援朱棣,因此召他回南京,朱植在接到詔書後,選擇聽從朱允炆的命令,回到南京。朱棣登基後,埋怨朱植在靖難之變時不支援自己,所以很不喜歡他。雖未削去他的爵位和封地,但卻在永樂十年(1412年)藉機削其護衛,只留下軍校廚役三百人供他差使。
寧王朱權,他原也是支援朱允炆的,但因被朱棣誆騙,又被其平分天下的信口胡謅所迷惑,最後選擇支援朱棣奪位,將麾下最為精銳的朵顏三衛騎兵交由朱棣指揮。然而,朱棣登基後,卻不信守諾言,不但未與他平分天下,還千方百計地限制他、防範他,將其改封南昌。
谷王朱橞,靖難之役時,朱橞應建文帝詔,帶兵三千赴京師護衛金川門。朱棣兵圍北京時,朱橞見朱允炆大勢已去,便開啟城門投降。朱棣登基後,念朱橞獻城有功,封朱橞駐長沙,贈衛士3000,加贈歲2000石。然而,朱棣也知他的投降實屬迫不得已,並非是真心的,所以對他很是防範。果然,朱橞在之後真有造反之心,妄圖勾引蜀王朱椿結盟造反,推翻朱棣。永樂十五年,此事被朱棣查覺,遂將其廢為庶人。
剩下蜀王朱椿、肅王朱楧、慶王朱栴、韓王朱松、沈王朱模、安王朱楹、唐王朱桱、郢王朱棟、伊王朱㰘、吳王朱允熥、衡王朱允熞、徐王朱允熙等12位在靖難之役秉持中立態度的藩王,朱棣登基後,爵位依舊,封地依舊,未有變化。
朱允炆一朝20位在世的第一代藩王,在朱棣登基後,只有3位藩王被貶為庶人、1位藩王被降爵為郡王,其餘16位藩王皆未有變化。除此,也只有1位藩王死於非命,即徐王朱允熙,他葬身於大火之中,其餘19位藩王,包括之後被貶為庶人的,皆是善終。
除了第一代藩王,朱棣登基後,還存在著3位第二代藩王:秦王朱尚炳(朱樉之子)、晉王朱濟熺(朱棡之子)、魯王朱肇煇(朱檀之子)。秦王朱尚炳、魯王朱肇煇爵位依舊、封地依舊,未有變化。
晉王朱濟熺因朱棣對篡位心懷不滿,被朱棣忌恨,加之其弟平陽王朱濟熿又藉機在朱棣面前不斷詆譭他。故而,在永樂十二年明成祖下詔革去他的晉王爵位,並命他去守其父的陵園,改立濟熿為晉王。
除此,潭王朱梓、趙王朱杞、湘王朱柏等3王因絕嗣,故國除,所以未有第二代藩王產生。
總得來看,朱棣對自己的兄弟、侄子還算過得去,還是顧念一絲親情的,未對他們動起手中的屠刀,哪怕是谷王這般曾經意圖謀反的藩王,朱棣也僅僅只是將其貶為庶人,並未有殺弟之舉。單憑這點,朱棣比李世民來,還是更勝一籌的。
回覆列表
發生於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至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的“靖難戰爭”,是明朝第一場皇室內戰。開國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打著“奉天靖難”和恢復“洪武舊制”的旗號,從北平起兵造反。歷經三年苦戰,最終把他的侄子朱允炆趕下了皇位。
朱棣之所以造反,是因為朱允炆上臺後對明朝藩王採取了嚴厲的打壓措施。那麼燕王奪位之後,在建文朝飽受打壓的藩王們結局如何,朱棣又是怎麼對待他們的呢?實質上朱棣對於藩王們的防範之心和朱允炆是一樣的,只是他在政治上更為成熟,手段更為圓滑而已。筆者今天就來逐一介紹明初的這些藩王在永樂朝的命運。
南京城牆
建文時代:冰火兩重天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閏五月初十日,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即位,是為建文帝。朱元璋奉行的國策是“親王戍邊”,親王們坐擁三護衛官軍,駐守在帝國的各個軍事要地。在朱允炆接手之時已經就藩的親王名單如下,他們和皇帝的親屬關係如括號內所示:
秦王朱尚炳(堂弟),封國西安。晉王朱濟熺(堂兄),封國太原。燕王朱棣(四叔),封國北平。周王朱橚(五叔),封國開封。楚王朱楨(六叔),封國武昌。齊王朱榑(七叔),封國青州。蜀王朱椿(十一叔),封國成都。湘王朱柏(十二叔),封國荊州。代王朱桂(十三叔),封國大同。肅王朱楧(十四叔),封國甘州(今甘肅張掖)。遼王朱植(十五叔),封國廣寧。慶王朱栴(十六叔),封國韋州。寧王朱權(十七叔),封國大寧。岷王朱楩(十八叔),封國雲南。谷王朱橞(十九叔),封國宣府。
以上合計十五位親王,而尚未之國的在京親王還有8人。
魯世子朱肇煇(堂弟),韓王朱松(二十叔),沈王朱模(二十一叔),安王朱楹(二十二叔),唐王朱桱(二十三叔),郢王朱棟(二十四叔),伊王朱㰘(二十五叔),靖江世子朱贊儀(堂侄)。
對於這些在外親王,朱允炆和他的智囊團有過一個結論:“諸王年長皆握重兵,久將難制”。而燕王朱棣,則被認為是刺頭中的刺頭,必須有理由要剷除,沒有理由製造理由也要剷除。為了對燕王極限施壓並逼迫他造反,朝廷先後將周王、齊王、代王和岷王廢為庶人。而湘王不甘被羞辱,攜王妃自焚而死。
在朱棣起兵之後,寧王和燕王合兵一處並肩作戰。遼王和谷王則放棄封國,撤回南京。至此,在外親王僅剩秦王、晉王、楚王、蜀王、肅王、慶王六人。有舊人哭,那就必然有新人笑。建文元年二月,朱允炆冊封弟弟朱允熥為吳王,朱允熞為衡王,朱允熙為徐王。那麼在朱棣靖難成功之後,這些宗室的命運如何呢?
靖難成功
永樂時代:溫情面紗下的戒心朱棣發動的“靖難戰爭”,無論他如何為自己洗白,正如劉伯溫之子劉璟所說:“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篡字”。因此其統治的合法性和正統性,是朱棣最為在意和糾結之處。為了標榜自己是太祖信徒,朱棣必須給予藩王們在洪武朝所受到的特權。但是鑑於自己的造反經歷,朱棣又不得不對藩王們做出必要的防範。然而當務之急,還是先進行清算和平反。
廢黜、橫死、貶斥:建文帝的兩個弟弟,吳王朱允熥和衡王朱允熞先是在七月份分別被降封為廣澤王和懷恩王,隨即在十一月被廢為庶人,罪名是“不能匡輔其兄”。
對於尚未成年的徐王朱允熙,朱棣先是將他降封為敷惠王,隨其生母呂氏一起遷居懿文太子陵園。接著在永樂二年三月改封朱允熙為甌寧王,以奉懿文皇太子之祀。但是永樂四年年底,16歲的甌寧王在一場莫名的府邸火災中受驚成疾,最終薨逝。
遼王朱植由於在靖難時站隊建文朝廷,戰後自然受到了打擊報復。遼王在付出了原有的廣寧三護衛的代價之後,才得以遷國湖廣荊州。即使如此,依然在永樂十年被削去護衛及儀衛司,止給軍校尉三百人備使令。
懿文皇太子劇照
平反、復封對於犧牲自己,撕下建文朝廷“仁義道德”假面具的湘王,朱棣內心充滿了感激。所以他在登基之後不久,就派人在荊州為湘王和湘王妃重立衣冠冢。湘王死後,朱允炆賜了一個惡諡“戾”,朱棣改諡其為“獻”。
惟我太祖高皇帝第十一子湘王,純孝乗哲。遇害於苫塊之間,窮苦沉抑。皇帝嗟悼無已,詢諮群言,褒諡曰獻,治其祠墳。—《湘獻王神道碑文》
太祖第九子趙王朱杞早夭,故而湘王也可倫序為第十一子。
至於在建文朝被廢的四位親王:周王、齊王、代王和岷王,自然一一得到了平反和復封。其中周王和齊王被監禁於南京,代王監禁於大同,岷王監禁於漳州。
建文四年六月十七日,周王和齊王復爵。七月二日,下詔重修周、齊二王府宮殿。九月底,齊王復國青州。永樂元年正月,周王復國開封。
至於代王,朱棣在七月份召他來朝並給他平反,又誅殺了在大同城內負責監禁代王的都督陳質。岷王也在十一月從漳州來到南京,並重新復國雲南。
大同代王府
雨露均霑寧王全程參與了靖難戰爭,按理應該得到最高的封賞,至少當年朱棣跟他說過“事成中分天下”的話。但是由於寧王護衛實力強大,深受朱棣忌憚。最終寧王的封國從大寧南遷至南昌,所屬營州三護衛被改編。
谷王雖然在戰爭初期站隊朝廷,但他在六月十三日開啟金川門,是朱棣攻克南京城的頭號功臣。因此戰後谷王獲得了“歲增米三千石”的獎勵,封國也從宣府南遷至長沙。
對於建文朝未受牽連的其他在外及在京親王,朱棣也進行了普天同賞。比如秦王朱尚炳的弟弟朱尚烐封興平王、朱尚灴封永壽王、朱尚炌封安定王。晉王朱濟熺的弟弟朱濟熿封平陽王、朱濟熇封廣昌王。同時魯世子朱肇煇襲封魯王,靖江世子朱贊儀襲封靖江王。
桂林靖江王府
結語:朱棣在靖難之後,對於和建文帝朱允炆有關係的懿文太子系宗室實施了精準打擊,對於建文朝被廢黜的宗室進行了平反和復封,對於其他宗室則採取了大範圍的懷柔,一切的目的都是為了穩定政權。
而在統治日益穩固之後,朱棣對於那些恃寵而驕,甚至暗懷異心的宗室們同樣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打擊。永樂元年,代王和岷王並以“有罪”,被削去三護衛。永樂四年,齊王以“兇悖不軌”,並其諸子一起被廢為庶人。永樂十二年,晉王以“謀為不軌”,並其子一起降為庶人同守晉恭王墳園。永樂十五年,谷王以“謀逆”被削爵為庶人,革其護衛及長史司等衙門。永樂十九年,周王被王府護衛檢舉“謀不軌”,最終以上繳周王府河南三護衛而了結。
說到底,當了皇帝以後,朱允炆也好,朱棣也罷,他們的想法立刻就會高度一致。削藩是肯定要削的,至於怎麼削,能不能削成功,取決於朝廷和藩王之間的實力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