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浩辰是我

    說明文三要素 1.被說明物件的特徵, 2.說明的順序, 3.說明的方法. 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對事物、事理進行介紹、解說的一種文。說明文一般有三個特點:第一,內容上的科學性。說明文的內容必須真實準確,以確鑿的材料為依據,如實反映客觀事物的特徵、本質及規律,具有嚴密的科學性。第二,結構上的條理性。事物和事理有時往往是比較複雜的,為了給讀者以明確的認識,說明其特徵時必須有一定的條理和順序。常見的說明順序有時間順序(程式順序也是時間順序的一種)、空間順序和邏輯順序。這種說明順序往往體現在文章的結構層次上,所以閱讀說明文時,理清結構層次與把握說明順序是一致的。第三,語言的準確性。說明文的實用性很強,語言表達“失之毫釐”,其結果就會“謬以千里",所以說明文語言要求準確無誤,給讀者以科學的認識。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說明文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各門學科的教科書、科普讀、知識小品、解說詞、說明書等都是說明文。可以說,說明文和我們日常學習、生活、工作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絡。   怎樣閱讀分析說明文?   第一,把握說明物件及特徵。閱讀說明文,首先要準確地把握說明物件,從而區分事理說明文和事物說明文,進一步理解說明內容。接著還要重點把握說明物件的特徵。這是分析一篇說明文的關鍵。只有準確地把握說明物件的特徵,才能深入理解說明物件,以此為突破口,進而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中心內容。要 準確把握說明物件的特徵,必須認真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尤其要注意仔細揣摩關鍵詞句(中心句、過渡句、體現作者思路的句子以及文章中反覆出現的句子)。   第二,理清結構,分析說明順序。說明文的結構並不複雜。常見的結構形式有“總(概說)——分(具體)”式、“總(概說)——分(具體)——總(概說)”式、“分(具體)——總(概說)”式、並列式、遞進式等。理清結構,可以幫助我們瞭解作者的思路,更清晰地領會內容要領。說明順序是多種多樣的。採用什麼樣的說明順序,取決於說明物件的特點和說明目的。常用的說明順序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三種。有時一篇文章可交叉使用幾種說明順序,如<中國石拱橋)一文,除了按先古後今的時間順序外,又按先概括後具體、先整體後區域性的邏 輯順序進行說明。各種順序在語言上都有一定的標誌。閱讀時抓住有一定標誌作用的語言,可以更加順利地分析說明順序。總之,說明文的結構和說明順序密不可分,相輔相成,分析時可同步進行。   第三,分析說明方法。為了說明清楚事物的特徵,須採用恰當的說明方法。常見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列數字、比方、作比較、分類別、下定義、作詮釋、配圖表等。閱讀說明文,瞭解它採用的說明方法,一要看用怎樣的說明方法,說明什麼物件,有什麼作用,二要看所用說明方法是透過怎樣的語言形式表達出 來的,這樣分析才透徹、紮實。   第四,體會說明文的語言特點。準確、簡潔是說明文語言的主要特點。當然,說明文的語言風格也是多種多樣、各有特色的,有的以平實見長,有的以生動活潑見長。以此為據,可概括為平實說明和生動說明兩種方式。一般來說,以說明事物為主的說明文,重在抓住事物的特點,用簡明的語言平實地加以說明。 而科學小品,講究趣味性、文藝性,須要作必要的生動、形象的說明。   在各地中考中,說明文閱讀能力的考查點主要是:   1.能弄清說明物件,把握其特徵,對全文有個整體上的感知;   2.劃分文章的結構、段落的層次,理清說明順序,掌握文章謀篇佈局的思路;   3.分析文章說明方法及其作用;   4.找出文中的重點詞句(中心詞、關鍵句),理解它們在文中的作用(從表意、結構方面分析);   5.理解語言的表達特點,準確地對詞語的修飾、限制作用進行評析。   一 把握說明物件及其特徵   口知識概說   讀一篇說明文,首先要弄清說明物件,把握說明類別,然後把握說明物件的特徵。《大綱》規定,初中生能“整體感知課文的大概內容”,能“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關鍵性的語句”。落實到說明文閱讀上,具體地說,知識和能力訓練點是:   1.整體感知文章的內容,把握說明物件,區分事物說明文和事理說明文;   2.分析文章內容,把握說明物件的特徵。   口複習指路   一 、如何把握說明物件,區分事物說明文和事理說明文?說明物件,即文章說明的話題,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具體事物,包括事物的狀態、性質、功能和特徵等;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質、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絡。《大綱》規定的基本篇目中屬於事物說明文的有《松鼠》、《中國石拱橋》等七篇,屬於事理說明文的有《死海不死》、《天氣陛下》等六篇。把握說明物件可先從標題入手。我們學過的說明文,不少文章的題目就標明瞭說明物件,如《蘇州園林》、《人類的語言》等。所以,把握文章說明物件,一般可從分析標題入手。當然,也有例外,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的說明物件並不是人民英雄,而是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中考中要求分析的說明文常常並無標題,那又怎麼辦呢?那還得認真閱讀課文(語段),逐段(逐句)排隊、梳理,追本求源,找出說明物件。須要提醒的是不要將文章的區域性的說明物件視為全文的說明物件,例如《蜘蛛》一文的說明物件是蜘蛛,而不能以偏概全,只將蜘蛛的生活習性這一方面作為全文的說明物件。   二 、如何分析文章內容,把握說明物件的特徵?   介紹事物的形狀、性質、構成,解說事物的成因、功用、關係等。都必須抓住事物的特徵。所謂“特徵”,就是一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標誌。瞭解事物的特徵,不能停留在表象上,而要了解事物內在的本質。那麼,如何把握事物的特徵呢?也可從兩個方面入手:   第一,從標題著眼。有的標題在指出文章說明物件的同時,指出其特徵,如《雄偉的人民大會堂》一文,標題指出說明物件“人民 大會堂”,也指出其特徵“雄偉”;有的標題用設問句的形式,引導讀者有針對性地把握說明物件的特徵,如《食物從何處來》一文,標題指出說明物件“食物”,同時引領讀者閱讀課文,不難看出“食物是一種能構成軀體和供應能量的物質”一句點明瞭“食物”的特徵是“構成軀體和供應能量”;有的標題用生動形象的比喻、擬人的方法說明事物的特徵,如《天氣陛下》一文運用擬人的修辭方法稱天氣為“陛下”,生動有趣地說明了天氣的威風。   第二,從分析材料入手,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紹了有關事物的哪一方面特徵,然後歸納小結。有的事物的本質特徵,作者已在文章中明確地指出來了,閱讀時要找出這些關鍵句。例如《中國石拱橋》一文中,“這種橋不但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和“中國的石拱橋有悠久的歷史”兩句,就點明瞭中國石拱橋的特 點:形式優美、結構堅固、歷史悠久。又如《蘇州園林》一文中“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一句,概括了蘇州園林的特點“圖畫美”。有的說明文沒有明顯的關鍵句,閱讀時更須要細心琢磨,從中加以提煉。例如:“永定河發水時,來勢很猛,以前兩岸河堤常被沖毀,但是這座橋從沒出過事,足見它的堅固。橋面用石板鋪砌,兩旁有石欄石柱。每個柱頭上都雕刻著不同姿態的獅子。這些石刻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千態萬狀,惟妙惟肖。”這段文字沒有關鍵句,但用了作比較的說明方法和生動形象的描寫。例如:拿兩岸的河堤常被沖毀與這座橋從沒出過事作比較,是為了說明盧溝橋“結構堅固”的特點;用排比、擬人的修辭方法描寫柱頭上石刻獅於的情態,是為了說明盧溝橋“形式優美”的特點。 說明文的結構(重點是段落和層次)比較清楚。通常分為三 部分:開頭引出說明物件,中間詳細說明物件;結尾總結說明對 象。常見的結構形式有:   1.總分式。在說明事物或事理時,段落(層次)之間有一個總分關係,表現為由總到分、由分到總、由總到分再到總。例如,《蘇州園林》一文采用了“總分”式結構,合理安排說明順序。開頭兩段總說蘇州園林的藝術價值和它們的共同特徵。第三至九段分說蘇州園林的具體特徵,其中第三至六段分說始終緊扣蘇州園林圖畫美的特徵,並分別對應第二段總說中的四個“講究”,第七至九段分說,從細部緊扣蘇州園林的特徵。這樣寫,脈絡分明,結構嚴謹,充分說明了蘇州園林的特徵。   2.承接式。各層之間按照事物的發展過程,或者按時間、因果、條件等關係安排,前後相互承接。例如《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一文,抓住書籍演變的關鍵因素,按時間順序有詳有略地介紹了書籍演變的歷史過程,既重點突出、層次分明地說明了各個發展階段書籍的具體特點及演變的作用,又古今貫通、脈絡清 楚地從總體上說明了書籍演變的歷史。   3.遞進式。後邊在前邊的基礎上進一步說明,各層之間的關係是由淺入深。例如《人類的語言》一文采用了“層進”式結構,深入淺出地說明了人類語言的特徵及其表現手段,說明只有人類才有真正的語言。全文三段,第一段展示現象,引出話題:強調只有人類會說話,這是人類區別於別的高等動物的一個重要 標誌。第二段分析現象,揭示本質:闡述人類有聲語言兩個“變化無窮”的特點,突出只有人類才有真正的語言。第三段由果推因,深入剖析:點明人類語言採用聲音作為手段的原因,顯示人類有聲語言的巨大作用。   除以上三種結構方式外,還有並列式(各層之間的關係是平行並列的)等。理解並掌握了說明文常見的結構形式,分析結構、劃分段落層次就迎刃而解7(具體情況,結合語段再作分析)。 二、如何理清說明順序?   把事物的特點說清楚,必須有合理的順序。說明文采用的說明順序通常有空間順序、時間順序和邏輯順序三種。那麼,如何分析說明順序呢?   1.認清說明物件,分析說明順序。說明物件的特點決定了說明順序的選擇。有些事物內部構造比較複雜,通常按空間順序說明,或由前到後,或由上而下,或由外及裡,或由中間到四周,或按東西南北方位順序。例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按照瞻仰的路線,主要採用空間順序介紹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建築結構。介紹事物各個階段的特點或製作過程,往往採用時間順序,如《春蠶到死絲方盡》一文的主體部分,基本上是按春蠶幼蟲的生長髮育過程,即從破卵而,四次蛻皮,成熟到老熟,吐絲、結繭這一生長髮育過程來安排說明順序的。介紹抽象事物或事理,多數採用邏輯順序,通常表現為在介紹事物、事理時採用總分、主次、層進等方式,從現象到本質、從簡單到複雜、從原因到結果、從概述到具體地揭示事物特徵的過程。例如《死海不死》:第一部分交代死海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說明死海的特徵——海水的鹹度很高;第二部分說明死海的成因——自然界長期變化的結果。兩部分之間有一個由結果到原因的內在的邏輯順序。因此,認清說明物件,可幫助我們摸準說明思路,進一步理清說明順序。   2.把握語言標誌,“讀”出說明順序。說明文語段中往往藉助一定的詞句表明層次和順序,連線內容,組織材料。例如,時間順序多用表時間變化的詞語,空間順序多用表方位的詞語,邏輯順序多用表邏輯層次的關聯詞等。所以,把握這些語言“標誌”,可順利地理清說明順序。例如《人類的語言》第二段中:“人類語言之所以能夠‘隨機應變,,在於一方面能夠把語音分析成若干音素(當然是不自覺地),又把這些音素組合成音節,再把音節連綴起來,——音素數目有限,各種語言一般都只有幾十個音素,可是組成音節就可以成百上千,再組成雙音節、三音節,就能有幾十萬、幾百萬。另一方面,人們又能分析外界事物及其變化,形成無數的‘意念’,一一配以語音,然後綜合運用,表達各種複雜的意思。一句話,人類語言的特點就在於能用變化無窮的語音,表達變化無窮的意義。”這三句話運用了歸納推理。分析時,要特別注意體現三句話之間邏輯聯絡的語言標誌:“之所以”、“在於一方面”、“另一方面”、“一句話”。“之所以”表明下文闡明瞭人類語言能夠“隨機應變”的原因,有一個倒置的因果關係。“一方面”、“另一方面”、“一句話”表明第一、二句先分說,第三句再總說,三句之間又有一個由分到總的邏輯順序。   3.分清主次,綜合歸納。就一篇文章而言,有時不僅採用一種說明順序,而是將幾種方式揉合起來,從而達到說明透徹的效果。這就要求分析時分清主次,綜合歸納,如《松鼠》一文,主要按照由總到分的邏輯順序說明松鼠“漂亮”、“馴良”、“乖巧”的特點,而第五段介紹松鼠搭窩時,則是按時間順序。又如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介紹紀念碑大碑座上十幅浮雕時,則綜合運用了空間順序和時間順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領結婚證要看日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