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咳是感受時行疫邪引起的肺系時行疾病。臨床以陣發性痙攣性咳嗽、咳畢有特殊的 吸氣性吼聲,即雞鳴樣回聲,病程可拖延2~3個月以上為主要特徵。發病年齡以5歲以 下為多,一年四季均可發病,尤以冬春兩季多見。無合併症者,一般預後良好。由於預防 保健工作的加強,其發病率已大為降低。本病古代亦稱 “時行頓嗆” “天哮嗆” “鷺鷥咳” “疫咳”。
現代醫學稱本病為百日咳,是由百日咳嗜血桿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重症或體 弱嬰兒患本病時易發生肺炎、腦病等嚴重併發症。
【病因病機】
一、病因
頓咳發病的外因為外感百日咳時邪,為風熱疫邪; 內因為素體肺氣不足,痰阻氣道。
二、病機
1. 基本病機 咳毒襲肺。
2. 常證病機
(1) 邪犯肺衛 小兒肺常不足,易感外邪。百日咳時行疫邪自口鼻而入侵於肺衛,肺 衛失宣,肺氣上逆。
(2) 痰火阻肺 百日咳疫毒侵襲於肺,氣鬱而不解,與伏痰搏結,鬱而化熱,煉灼津 液,釀為痰濁,阻遏氣道,肺失清肅,肺氣上逆而痙咳陣作,待黏稠痰液吐出,氣機通 暢,痙咳暫獲緩解。痙咳發作時,因氣機失調,血行不暢,而見面赤耳紅,弓背彎腰,涕 淚俱作; 邪熱傷及肺絡,而見咯血、衄血等; 嗆咳不已,可傷及他髒,氣逆犯胃則可見嘔 吐; 氣逆犯肝則兩脅作痛; 大腸、膀胱氣化失約則二便失禁; 嬰幼兒體稟不足,臟腑嬌 嫩,神氣怯弱,痰熱壅阻,肺氣閉鬱而見喘促發憋; 若痰熱矇蔽心包,擾動肝風,可見抽 搐、昏迷的變證。
(3) 氣陰耗傷 咳嗽日久,邪氣漸退,正氣已虛,而出現肺燥陰虛和肺脾氣虛之象。
【臨床表現】
本病分為三期。
初咳期: 為時約1周。咳嗽初起類似感冒,但有逐漸加重之勢。可伴有流涕,鼻塞, 痰白而稀,晝輕夜重。
痙咳期: 從第2周開始,可達6周。主要表現咳嗽連連不斷,咳後有雞鳴樣回聲,吐 出痰液後咳嗽暫時緩解。咳時可伴面紅目赤,涕淚俱作,彎腰屈背。痙咳每日發作數次或 數十次,可因進食、激動等誘發。
恢復期: 咳嗽逐漸緩解而消失,為2~3周。此時咳嗽漸漸好轉,發作次數逐漸減少, 發作程度逐漸減輕,直至消失。可伴神疲乏力,納少多汗等。
【診斷與鑑別診斷】
一、診斷要點
典型的陣發性痙攣性咳嗽一經出現,臨床診斷即無困難。最初發病時,無特徵性症 狀。下列幾點,應作為懷疑本病的依據:
1. 咳嗽總是日輕夜重,且越來越重。
2. 咳嗽雖劇烈,但很少陽性體徵。
3. 與頓咳患兒有接觸,或當地有本病流行。
4. 發病第2周白細胞總數,尤其淋巴細胞比例明顯增高。
二、鑑別診斷
1. 百晬嗽 又名乳嗽,是指小兒出生百日內出現的氣憋痰嗽,非陣發性痙攣性咳嗽。
2. 咳嗽 咳嗽一般非連續十幾聲、數十聲發作,有的可發生陣發性痙咳,但很少有 雞鳴樣吸氣性吼聲。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 辨虛實 本病初咳、痙咳期為實證,咳聲高亢,咳畢伴有回聲; 恢復期為虛證, 或邪少虛多,咳嗽綿綿低弱,可伴痰喘,或呈嗆咳。
2. 辨寒熱 初咳期痰液稀白者為風寒,黏稠偏黃者為風熱。痙咳期痰液黏稠難出者 為熱,色白稀薄者為溼。
3. 辨常證與變證 常證以陣發性痙攣性咳嗽為主,可見面紅目赤,涕淚俱作,彎腰屈 背等。變證以嗆咳不已,痰熱閉鬱肺氣,或內陷心肝為主,可見喘憋氣促、昏迷抽搐等。
二、治療原則
1. 基本治則 瀉肺祛毒。
2. 具體治法 本病治療以豁痰降逆貫穿始終,根據不同時期分別治以宣肺、清肺、 潤肺之法。
3. 劉弼臣教授治頓咳經驗 劉弼臣教授認為,頓咳之所以出現與一般咳嗽不同的臨 床症狀,是因其發病多由感受溫疫之氣侵犯於肺,煉液成痰,粘附於氣道,阻遏氣機,宣 肅失常,壅塞不宣,以致肺氣上逆,故咳聲連續陣作不已。久而不愈,膠固不化,形成頑 痰,必須待其儘量吐出,氣機通暢而痙咳始得暫時緩解。有時痰鬱化火,迫血妄行,則吐 血、衄血、咯血、白睛出血。甚至痰涎壅盛,閉塞喉間,常有立時窒息斃命的危險。尤其 2歲以下的嬰幼兒,由於臟腑嬌嫩,形氣未充,更易發生危險。故臨床治療必須抓緊時 機,給予肅肺滌痰、降逆鎮痙,常可縮短病程,迅速達到止痙咳的目的。
三、分證論治
(一) 初咳期
1. 風寒證
證候表現: 鼻塞,流清涕,咳聲重濁,日漸加劇,痰液清稀,面色淡白,形寒肢冷。 舌質淡,舌苔薄白,脈浮。
證候分析: 寒冷季節感受疫癘之邪,肺衛失和,肺氣不宣而見咳嗽聲重,痰液清稀; 外邪與痰涎相引,交阻搏結,故日漸加重; 風寒外束,則見形寒肢冷,舌質淡,舌苔薄 白,脈浮。
治法: 疏風宣肺,祛毒止咳。
方劑: 杏蘇散 (《溫病條辨》) 加減。
方解: 方中杏仁降氣除痰,宣肺散寒; 蘇葉微發其汗,疏散表寒; 桔梗宣肺祛痰; 枳 殼利氣除痰; 前胡疏風下氣化痰,以助杏仁、蘇葉之力; 半夏、橘紅、茯苓、甘草理氣健 脾化痰; 生薑、大棗調和營衛,溫中益脾。
加減: 若風寒表證較重,可加荊芥、防風,以加強祛風解表作用; 咳嗽加劇,痰濁內 阻,去姜、棗,加百部、紫菀以加強化痰止咳之功。
2. 風熱證
證候表現: 咳聲高亢,痰液黏稠,咽紅,舌質紅,舌苔薄黃,脈浮數。
證候分析: 感受風熱時邪,熱鬱於肺,肺氣失宣,則咳嗽聲重; 熱灼津液,煉液為 痰,故見痰液黏稠; 熱結於咽,而見咽紅; 舌質紅,舌苔薄黃,脈浮數為風熱在表之象。
治法: 疏風清熱,瀉肺祛毒。
方劑: 桑菊飲 (《溫病條辨》) 加減。
方解: 方中桑葉、菊花、蘆根甘涼輕清,疏散風熱; 杏仁、桔梗、甘草降肺氣,祛痰 利咽; 連翹、薄荷清熱透表。
加減: 若咽紅疼痛較重者,可加蟬蛻、板藍根,以疏風清熱利咽; 痰液黏稠不易咯出 者,加青黛、瓜蔞、天竺黃以清熱化痰。
(二) 痙咳期
證候表現: 陣發性痙攣性持續咳嗽,咳後有深吸氣樣雞鳴聲,涕淚俱作,入夜尤甚, 吐出痰液後陣咳方暫停。伴精神煩躁,面赤唇紅,便幹溲黃,舌質紅,舌苔黃,脈滑數。 小嬰兒可見喘促發憋,昏迷,抽搐。
證候分析: 時疫之邪不解,由表入裡,鬱而化火,煉液成痰,痰熱互結,阻塞氣道, 肺氣不利,而見陣發性痙攣性持續咳嗽,咳後有深吸氣樣雞鳴聲; 痰液咳出,氣道得以通 暢,故咳嗽暫緩; 火熱內盛,則見精神煩躁,面赤唇紅,便幹溲黃。舌質紅,舌苔黃,脈 滑數。小嬰兒由於肺本嬌嫩,正氣不足,咳嗽無力,痰閉氣道,而致呼吸不利,或喘促發 憋; 或因痰盛化火,火熱生風,出現抽搐等危象。
治法: 瀉肺祛毒,滌痰鎮咳。
方劑: 葦莖湯 (《備急千金要方》) 加味。
方解: 方中葦莖清肺洩熱為主; 冬瓜仁、薏苡仁清利痰熱為輔; 桃仁活血祛瘀以清 熱結。
加減: 痙咳劇烈加全蠍、鉤藤解痙鎮咳; 咳後泛吐,加旋覆花、代赭石、姜竹茹以鎮 咳降逆; 痰多黏稠,加黛蛤散、天竺黃、膽南星以清化熱痰; 咳嗽作喘,加葶藶子以瀉肺 降氣; 咯痰帶血加白茅根清肺止血。小嬰兒出現抽搐、昏迷等重證,應及時處理。
(三) 恢復期
1. 肺陰不足
證候表現: 咳嗽次數減少,但呈嗆咳狀,痰少質黏難咯,伴口乾,唇燥,盜汗,手足 心熱。舌質紅,舌苔薄,或光而無苔,脈細數。
證候分析: 痙咳日久,耗劫陰津,陰虛肺燥而嗆咳; 陰津不足,加之餘熱煎灼,故見 痰少而黏稠; 陰虛內熱則見口乾,唇燥,盜汗,手足心熱; 舌質紅,舌苔薄或光而無苔, 脈細數乃肺陰不足之象。
治法: 瀉肺祛毒,滋陰止咳。
方劑: 沙參麥冬湯 (《溫病條辨》) 加減。
方解: 方中沙參、麥冬、玉竹清潤燥熱而滋養肺胃陰液; 天花粉生津止渴; 甘草瀉火 和中; 扁豆可健脾胃; 桑葉清散肺中之燥熱,散邪止咳。
加減: 若嗆咳較劇烈,可加杏仁、馬兜鈴以清肺降氣,化痰止咳; 盜汗、手足心熱, 加地骨皮、銀柴胡、浮小麥以清肺除蒸,斂汗護陰; 痰液黏稠,或大便偏幹,加瓜蔞以清 化熱痰,潤腸通便。
2. 脾肺氣虛
證候表現: 咳聲不揚,咳而無力,痰液稀薄,神疲乏力,氣短懶言,自汗,納少,體 瘦。舌質淡,舌苔薄,脈細弱。
證候分析: 久咳耗傷肺脾之氣,肺氣虛則咳聲不揚,咳而無力,氣短懶言; 脾氣不 足,痰液難化,則痰液稀薄;氣虛衛外不固,則自汗; 脾氣不足,運化失健,氣血生化乏 源,則神疲乏力,納少,體瘦,舌質淡,舌苔薄,脈細弱為脾肺氣虛之象。
治法: 益氣健脾,瀉肺祛毒。
方劑: 人參五味子湯 (《幼幼整合》) 加減。
方解: 方中人參、茯苓、白朮、甘草健脾益氣; 麥冬、五味子潤肺斂肺; 生薑、大棗 補益脾胃。
加減: 若自汗較重,加黃芪、浮小麥益氣固表; 痰較多者,加陳皮、半夏以溫化 痰溼。
四、其他治法
1. 中成藥 鷺鷥咯丸: 清熱化痰,肅肺止咳。每次1/2~1丸,每日2~3次,適用於 頓咳初期,或痙咳期。
2.針灸療法 主穴取合谷、尺澤、肺俞,配穴取豐隆、曲池、內關、少商、風池。 每次取3~5穴,每日1次,不留針。5天為1個療程。
3.拔火罐療法 取穴: 身柱、肺俞、風門、氣門。每日1次。
4.推拿療法 運八卦,掐合谷,推肺經,掐揉二扇門,掐揉五指節,推脾胃,揉魚 際,揉太淵,掐尺澤。每日1次。
5. 單方驗方
(1) 大蒜 對頓咳的療效甚好,以紫皮蒜為佳,可製成50%的糖漿,每次10mL,5 歲以上每次20mL,每日3次,療程7天為1個療程。
(2) 鵝不食草 為解毒止咳之品,用於頓咳的治療。每日10~20g,水煎,分3 次服。
(3) 百部 具有止咳、抑制百日咳桿菌的作用,單味使用及以百部為主的複方,對頓 咳的治療,均有顯著的療效。每次3g,每日3次,水煎加糖口服,7~10天為1個療程。
(4) 白屈菜 其作用與百部類似。用法: 將其幹品製成含生藥100%的糖漿。6個 月~1歲以下8~10mL,1~3歲10~15mL,3~6歲15~20mL,6歲以上20~30mL,每日 3次,口服。8~10日為1個療程,病情重者可適當增加劑量。
【預防與調護】
一、預防
1.發現患兒應立即隔離4~7周。對於疑似病例或與患兒密切接觸者,應留察21天。 患兒汙染的環境及物品,用一般消毒法及採用通風、日曬等清潔措施。
2. 按時接種百日咳疫苗。
3.頓咳流行期間,口服大蒜,或用大蒜液滴鼻,每日1~2次,連用5~7天。
二、調護
1. 發病後要讓患兒充分休息,尤其保證充足的睡眠,夜間咳嗽頻繁影響睡眠者,可 在晚上加服百部10g,五味子6g,夜交藤15g的水煎劑,有助於止咳安眠。
2. 患兒居室應日光充足,空氣新鮮,可到戶外適當活動,但應防止劇烈活動及煙塵、 異味等不良刺激。
3.保持患兒精神愉快,避免精神刺激或驚嚇。
4. 患病期間要注意合理安排飲食,宜進食清淡易消化且富有營養的食物。宜少量多 餐,以免嗆咳嘔吐。
5.患兒發作時心中恐懼,成人要保持鎮靜,教育兒童於痙咳發作時,宜坐起或站立, 手可扶持他物,儘量做到自禁咳嗽,減少發作。對幼小兒,可將其抱起,但不要過緊或過 於拍背,以防痙咳引起窒息。
那是方法不對,和免疫力低下有關。用炒鬼針草20克煲雞湯,不拘時溫服,睡前服。3至5天愈,平時注意溫補。各位老師指正。
頓咳是感受時行疫邪引起的肺系時行疾病。臨床以陣發性痙攣性咳嗽、咳畢有特殊的 吸氣性吼聲,即雞鳴樣回聲,病程可拖延2~3個月以上為主要特徵。發病年齡以5歲以 下為多,一年四季均可發病,尤以冬春兩季多見。無合併症者,一般預後良好。由於預防 保健工作的加強,其發病率已大為降低。本病古代亦稱 “時行頓嗆” “天哮嗆” “鷺鷥咳” “疫咳”。
現代醫學稱本病為百日咳,是由百日咳嗜血桿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重症或體 弱嬰兒患本病時易發生肺炎、腦病等嚴重併發症。
【病因病機】
一、病因
頓咳發病的外因為外感百日咳時邪,為風熱疫邪; 內因為素體肺氣不足,痰阻氣道。
二、病機
1. 基本病機 咳毒襲肺。
2. 常證病機
(1) 邪犯肺衛 小兒肺常不足,易感外邪。百日咳時行疫邪自口鼻而入侵於肺衛,肺 衛失宣,肺氣上逆。
(2) 痰火阻肺 百日咳疫毒侵襲於肺,氣鬱而不解,與伏痰搏結,鬱而化熱,煉灼津 液,釀為痰濁,阻遏氣道,肺失清肅,肺氣上逆而痙咳陣作,待黏稠痰液吐出,氣機通 暢,痙咳暫獲緩解。痙咳發作時,因氣機失調,血行不暢,而見面赤耳紅,弓背彎腰,涕 淚俱作; 邪熱傷及肺絡,而見咯血、衄血等; 嗆咳不已,可傷及他髒,氣逆犯胃則可見嘔 吐; 氣逆犯肝則兩脅作痛; 大腸、膀胱氣化失約則二便失禁; 嬰幼兒體稟不足,臟腑嬌 嫩,神氣怯弱,痰熱壅阻,肺氣閉鬱而見喘促發憋; 若痰熱矇蔽心包,擾動肝風,可見抽 搐、昏迷的變證。
(3) 氣陰耗傷 咳嗽日久,邪氣漸退,正氣已虛,而出現肺燥陰虛和肺脾氣虛之象。
【臨床表現】
本病分為三期。
初咳期: 為時約1周。咳嗽初起類似感冒,但有逐漸加重之勢。可伴有流涕,鼻塞, 痰白而稀,晝輕夜重。
痙咳期: 從第2周開始,可達6周。主要表現咳嗽連連不斷,咳後有雞鳴樣回聲,吐 出痰液後咳嗽暫時緩解。咳時可伴面紅目赤,涕淚俱作,彎腰屈背。痙咳每日發作數次或 數十次,可因進食、激動等誘發。
恢復期: 咳嗽逐漸緩解而消失,為2~3周。此時咳嗽漸漸好轉,發作次數逐漸減少, 發作程度逐漸減輕,直至消失。可伴神疲乏力,納少多汗等。
【診斷與鑑別診斷】
一、診斷要點
典型的陣發性痙攣性咳嗽一經出現,臨床診斷即無困難。最初發病時,無特徵性症 狀。下列幾點,應作為懷疑本病的依據:
1. 咳嗽總是日輕夜重,且越來越重。
2. 咳嗽雖劇烈,但很少陽性體徵。
3. 與頓咳患兒有接觸,或當地有本病流行。
4. 發病第2周白細胞總數,尤其淋巴細胞比例明顯增高。
二、鑑別診斷
1. 百晬嗽 又名乳嗽,是指小兒出生百日內出現的氣憋痰嗽,非陣發性痙攣性咳嗽。
2. 咳嗽 咳嗽一般非連續十幾聲、數十聲發作,有的可發生陣發性痙咳,但很少有 雞鳴樣吸氣性吼聲。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 辨虛實 本病初咳、痙咳期為實證,咳聲高亢,咳畢伴有回聲; 恢復期為虛證, 或邪少虛多,咳嗽綿綿低弱,可伴痰喘,或呈嗆咳。
2. 辨寒熱 初咳期痰液稀白者為風寒,黏稠偏黃者為風熱。痙咳期痰液黏稠難出者 為熱,色白稀薄者為溼。
3. 辨常證與變證 常證以陣發性痙攣性咳嗽為主,可見面紅目赤,涕淚俱作,彎腰屈 背等。變證以嗆咳不已,痰熱閉鬱肺氣,或內陷心肝為主,可見喘憋氣促、昏迷抽搐等。
二、治療原則
1. 基本治則 瀉肺祛毒。
2. 具體治法 本病治療以豁痰降逆貫穿始終,根據不同時期分別治以宣肺、清肺、 潤肺之法。
3. 劉弼臣教授治頓咳經驗 劉弼臣教授認為,頓咳之所以出現與一般咳嗽不同的臨 床症狀,是因其發病多由感受溫疫之氣侵犯於肺,煉液成痰,粘附於氣道,阻遏氣機,宣 肅失常,壅塞不宣,以致肺氣上逆,故咳聲連續陣作不已。久而不愈,膠固不化,形成頑 痰,必須待其儘量吐出,氣機通暢而痙咳始得暫時緩解。有時痰鬱化火,迫血妄行,則吐 血、衄血、咯血、白睛出血。甚至痰涎壅盛,閉塞喉間,常有立時窒息斃命的危險。尤其 2歲以下的嬰幼兒,由於臟腑嬌嫩,形氣未充,更易發生危險。故臨床治療必須抓緊時 機,給予肅肺滌痰、降逆鎮痙,常可縮短病程,迅速達到止痙咳的目的。
三、分證論治
(一) 初咳期
1. 風寒證
證候表現: 鼻塞,流清涕,咳聲重濁,日漸加劇,痰液清稀,面色淡白,形寒肢冷。 舌質淡,舌苔薄白,脈浮。
證候分析: 寒冷季節感受疫癘之邪,肺衛失和,肺氣不宣而見咳嗽聲重,痰液清稀; 外邪與痰涎相引,交阻搏結,故日漸加重; 風寒外束,則見形寒肢冷,舌質淡,舌苔薄 白,脈浮。
治法: 疏風宣肺,祛毒止咳。
方劑: 杏蘇散 (《溫病條辨》) 加減。
方解: 方中杏仁降氣除痰,宣肺散寒; 蘇葉微發其汗,疏散表寒; 桔梗宣肺祛痰; 枳 殼利氣除痰; 前胡疏風下氣化痰,以助杏仁、蘇葉之力; 半夏、橘紅、茯苓、甘草理氣健 脾化痰; 生薑、大棗調和營衛,溫中益脾。
加減: 若風寒表證較重,可加荊芥、防風,以加強祛風解表作用; 咳嗽加劇,痰濁內 阻,去姜、棗,加百部、紫菀以加強化痰止咳之功。
2. 風熱證
證候表現: 咳聲高亢,痰液黏稠,咽紅,舌質紅,舌苔薄黃,脈浮數。
證候分析: 感受風熱時邪,熱鬱於肺,肺氣失宣,則咳嗽聲重; 熱灼津液,煉液為 痰,故見痰液黏稠; 熱結於咽,而見咽紅; 舌質紅,舌苔薄黃,脈浮數為風熱在表之象。
治法: 疏風清熱,瀉肺祛毒。
方劑: 桑菊飲 (《溫病條辨》) 加減。
方解: 方中桑葉、菊花、蘆根甘涼輕清,疏散風熱; 杏仁、桔梗、甘草降肺氣,祛痰 利咽; 連翹、薄荷清熱透表。
加減: 若咽紅疼痛較重者,可加蟬蛻、板藍根,以疏風清熱利咽; 痰液黏稠不易咯出 者,加青黛、瓜蔞、天竺黃以清熱化痰。
(二) 痙咳期
證候表現: 陣發性痙攣性持續咳嗽,咳後有深吸氣樣雞鳴聲,涕淚俱作,入夜尤甚, 吐出痰液後陣咳方暫停。伴精神煩躁,面赤唇紅,便幹溲黃,舌質紅,舌苔黃,脈滑數。 小嬰兒可見喘促發憋,昏迷,抽搐。
證候分析: 時疫之邪不解,由表入裡,鬱而化火,煉液成痰,痰熱互結,阻塞氣道, 肺氣不利,而見陣發性痙攣性持續咳嗽,咳後有深吸氣樣雞鳴聲; 痰液咳出,氣道得以通 暢,故咳嗽暫緩; 火熱內盛,則見精神煩躁,面赤唇紅,便幹溲黃。舌質紅,舌苔黃,脈 滑數。小嬰兒由於肺本嬌嫩,正氣不足,咳嗽無力,痰閉氣道,而致呼吸不利,或喘促發 憋; 或因痰盛化火,火熱生風,出現抽搐等危象。
治法: 瀉肺祛毒,滌痰鎮咳。
方劑: 葦莖湯 (《備急千金要方》) 加味。
方解: 方中葦莖清肺洩熱為主; 冬瓜仁、薏苡仁清利痰熱為輔; 桃仁活血祛瘀以清 熱結。
加減: 痙咳劇烈加全蠍、鉤藤解痙鎮咳; 咳後泛吐,加旋覆花、代赭石、姜竹茹以鎮 咳降逆; 痰多黏稠,加黛蛤散、天竺黃、膽南星以清化熱痰; 咳嗽作喘,加葶藶子以瀉肺 降氣; 咯痰帶血加白茅根清肺止血。小嬰兒出現抽搐、昏迷等重證,應及時處理。
(三) 恢復期
1. 肺陰不足
證候表現: 咳嗽次數減少,但呈嗆咳狀,痰少質黏難咯,伴口乾,唇燥,盜汗,手足 心熱。舌質紅,舌苔薄,或光而無苔,脈細數。
證候分析: 痙咳日久,耗劫陰津,陰虛肺燥而嗆咳; 陰津不足,加之餘熱煎灼,故見 痰少而黏稠; 陰虛內熱則見口乾,唇燥,盜汗,手足心熱; 舌質紅,舌苔薄或光而無苔, 脈細數乃肺陰不足之象。
治法: 瀉肺祛毒,滋陰止咳。
方劑: 沙參麥冬湯 (《溫病條辨》) 加減。
方解: 方中沙參、麥冬、玉竹清潤燥熱而滋養肺胃陰液; 天花粉生津止渴; 甘草瀉火 和中; 扁豆可健脾胃; 桑葉清散肺中之燥熱,散邪止咳。
加減: 若嗆咳較劇烈,可加杏仁、馬兜鈴以清肺降氣,化痰止咳; 盜汗、手足心熱, 加地骨皮、銀柴胡、浮小麥以清肺除蒸,斂汗護陰; 痰液黏稠,或大便偏幹,加瓜蔞以清 化熱痰,潤腸通便。
2. 脾肺氣虛
證候表現: 咳聲不揚,咳而無力,痰液稀薄,神疲乏力,氣短懶言,自汗,納少,體 瘦。舌質淡,舌苔薄,脈細弱。
證候分析: 久咳耗傷肺脾之氣,肺氣虛則咳聲不揚,咳而無力,氣短懶言; 脾氣不 足,痰液難化,則痰液稀薄;氣虛衛外不固,則自汗; 脾氣不足,運化失健,氣血生化乏 源,則神疲乏力,納少,體瘦,舌質淡,舌苔薄,脈細弱為脾肺氣虛之象。
治法: 益氣健脾,瀉肺祛毒。
方劑: 人參五味子湯 (《幼幼整合》) 加減。
方解: 方中人參、茯苓、白朮、甘草健脾益氣; 麥冬、五味子潤肺斂肺; 生薑、大棗 補益脾胃。
加減: 若自汗較重,加黃芪、浮小麥益氣固表; 痰較多者,加陳皮、半夏以溫化 痰溼。
四、其他治法
1. 中成藥 鷺鷥咯丸: 清熱化痰,肅肺止咳。每次1/2~1丸,每日2~3次,適用於 頓咳初期,或痙咳期。
2.針灸療法 主穴取合谷、尺澤、肺俞,配穴取豐隆、曲池、內關、少商、風池。 每次取3~5穴,每日1次,不留針。5天為1個療程。
3.拔火罐療法 取穴: 身柱、肺俞、風門、氣門。每日1次。
4.推拿療法 運八卦,掐合谷,推肺經,掐揉二扇門,掐揉五指節,推脾胃,揉魚 際,揉太淵,掐尺澤。每日1次。
5. 單方驗方
(1) 大蒜 對頓咳的療效甚好,以紫皮蒜為佳,可製成50%的糖漿,每次10mL,5 歲以上每次20mL,每日3次,療程7天為1個療程。
(2) 鵝不食草 為解毒止咳之品,用於頓咳的治療。每日10~20g,水煎,分3 次服。
(3) 百部 具有止咳、抑制百日咳桿菌的作用,單味使用及以百部為主的複方,對頓 咳的治療,均有顯著的療效。每次3g,每日3次,水煎加糖口服,7~10天為1個療程。
(4) 白屈菜 其作用與百部類似。用法: 將其幹品製成含生藥100%的糖漿。6個 月~1歲以下8~10mL,1~3歲10~15mL,3~6歲15~20mL,6歲以上20~30mL,每日 3次,口服。8~10日為1個療程,病情重者可適當增加劑量。
【預防與調護】
一、預防
1.發現患兒應立即隔離4~7周。對於疑似病例或與患兒密切接觸者,應留察21天。 患兒汙染的環境及物品,用一般消毒法及採用通風、日曬等清潔措施。
2. 按時接種百日咳疫苗。
3.頓咳流行期間,口服大蒜,或用大蒜液滴鼻,每日1~2次,連用5~7天。
二、調護
1. 發病後要讓患兒充分休息,尤其保證充足的睡眠,夜間咳嗽頻繁影響睡眠者,可 在晚上加服百部10g,五味子6g,夜交藤15g的水煎劑,有助於止咳安眠。
2. 患兒居室應日光充足,空氣新鮮,可到戶外適當活動,但應防止劇烈活動及煙塵、 異味等不良刺激。
3.保持患兒精神愉快,避免精神刺激或驚嚇。
4. 患病期間要注意合理安排飲食,宜進食清淡易消化且富有營養的食物。宜少量多 餐,以免嗆咳嘔吐。
5.患兒發作時心中恐懼,成人要保持鎮靜,教育兒童於痙咳發作時,宜坐起或站立, 手可扶持他物,儘量做到自禁咳嗽,減少發作。對幼小兒,可將其抱起,但不要過緊或過 於拍背,以防痙咳引起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