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768938538933

    孔老夫子在《論語》中說過一句: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

    慼慼就是患得患失斤斤計較的意思。一個患得患失斤斤計較的小人必然功於心計,免不了要算計別人。君子光是坦蕩蕩是不夠的,只憑坦蕩蕩的胸懷鬥不過小人,最終只能“小人道漲,君子道消”。但是孔老夫子也不贊同沒憑沒據的處處提防別人,一天到晚揣著一顆“防人之心”,他強調君子自己的賢能,所以孔老夫子還教育了一句:

    “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

    逆,是預計、設想的意思,億,這裡的意思是猜測。孔老夫子說,作為君子,我們不應該事先假設別人是奸詐不誠信的,但是能夠在小人施展他們的奸計之前就能夠覺察,這樣的才是賢能的人啊。差不多就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的意思,但是孔老夫子的意思更進一步,與其有處處防人,不如練好先知先覺的本事,“防人之心”不如“防人之能”。

    王陽明曾經專門論述過這一段話,原文如下:

    歐陽崇問:人情機詐百出,御之以不疑,往往為所欺,覺則自入於逆、億。夫逆詐,即詐也;億不信,即非信也;為人欺,又非覺也。王陽明答:不逆不億而常先覺,其惟良知瑩徹乎?然而出入毫忽之間,背覺合詐者多矣。

    歐陽崇問,人情詭詐多變,如果不加懷疑的處世,往往會被欺騙。若想去覺察別人的詭詐,自己便要先去懷疑別人、猜測別人。這養自己就先落入欺詐不誠信的地步了。如果不這樣,容易被人欺騙,這又是自己不覺悟沒智慧的表現。到底該怎麼辦好呢?

    王明陽回答,不亂懷疑、不瞎猜測,卻又能先知先覺,只有良知晶瑩透徹的人才能做到啊!然而欺詐與誠實的差別實在是太過細微,因此不能覺悟和欺詐不實的人都很多。

    所以“防人之心”其實也很累的,總是揣著“防人之心”的人看別人總是越看越壞,不如在自己的學識、見識、修養上多下功夫,強大自己,自然而然就能夠做到“抑亦先覺”。你自己如果足夠強大,要害你的人自然無從下手,所有陰謀詭計都會原形畢露,不攻自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民國時期各系軍閥實力排名如何?各系有何代表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