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房產老男孩
-
2 # 鴻鵠迎罡
作為中國歷史上極有威望的宰相,魏徵(580年——643年)把儒家思想中忠君、愛國、愛民的品質詮釋得相當完美,以至於後來歷朝歷代的大臣,都把魏徵作為榜樣來學習。
與其說魏徵是唐代開國名相,還不如說他是明君李世民的精神導師,他用高尚的人格魅力,以及經天緯地的治國之道,輔助大唐王朝開啟了“貞觀盛世”,讓唐朝銳變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明君,但他並不是完美的人,在處理一些事情上,他同樣犯下了或多或少的錯誤,幸好,他身邊有剛正不阿的魏徵,能每次敲打他,把他從懸崖邊上拉回來。
身處在皇朝那樣錯綜複雜的關係中,許多臣子為了明哲保身,無論皇帝幹什麼事,做出什麼樣的決定,臣子都會說好,從來不會給皇帝挑毛病。
但魏徵偏偏不是這樣的人,他一身正氣,討厭阿庾奉承,以耿直,剛正著稱,只要李世民的一些決策有私心,一些做法不利於國家和人民,他都會冒著殺頭之罪勸諫,他這份忠義,執著的精神深深感動了李世民,也感動了朝中上下,因此,大唐王朝在初期,形成了非常好的進諫風氣,為將來走入盛世打下了堅實基礎。
比如,在貞觀6年,李世民跟長孫皇后的愛女長樂公主將要嫁給朝中另一大臣長孫無忌的兒子長孫衝,李世民覺得,自己的千金出嫁,又是親上加親,一定要辦得風風光光才對,其他大臣一致同意,唯有魏徵有異意。
魏徵說,皇上啊,我們國家才建國不久,不宜鋪張浪費,貴女的婚禮應當從簡才對。並且,您是皇上,這樣帶頭後,豈不是壞了朝中禮儀,將來人們結婚出嫁時,都效仿您,大肆操辦,豈不是助長了奢侈之風。
李世民冷靜下來後,細細一想,覺得魏徵說得很有道理,於是,就按他的意見照辦了。李世民的做法贏得了臣子的一片掌聲。
在對待對手或戰俘時,魏徵同樣有一顆仁慈、博愛之心,常常以感化教育為主,令對手心服口服。
比如,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誅殺了李建成、李元吉兩兄弟,兩兄弟有許多部下,駐紮在河北一帶,對李世民的做法相當不滿,隨時關注著京城長安的動向,準備向李世民復仇,這也成為李世民的心頭大患。李世民也決定要斬草除根,以免留下後患。
魏徵說,自古以來,仁者無敵,人都是將心比心的,如果你真心對別人好,別人不會視而不見,反過來會敬重你。皇上何不赦免他們,給他們加官進爵,把他們安排在重要職位,為朝廷效力,他們會感激您的。
經過魏徵的極為勸說,李世民最終免去了兩兄弟部下的死罪,按照魏徵的建議,給他們官升一級,他們也感到皇上是真心對他們好,心中放下復仇打算,從此,一心一意為大唐王朝效命,此後,這支軍隊多次為朝廷立下汗馬功勞。
魏徵經過多次直言進諫後,李世民跟魏徵之間,除過君臣關係外,還多了一層朋友關係,只要他們兩人在一起時,完全就是以朋友的身份交談。對李世民來說,魏徵如同他的人生知己。
643年,魏徵病死後,李世民傷心欲絕,為了祭奠這位丞相,他下令朝廷上下5天沒有上朝,並親自提筆為魏徵書寫了碑文。
然後,他就說出了那句話:魏徵是一面鏡子,能把他身上的缺陷和汙點清楚地反射給他,鞭策他激勵他,讓他可以及時改正,做得更好。魏徵去世後,他再也沒有那麼好的人生鏡子了。
-
3 # 知足常樂6144539457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古往今來,敢幹說實際話提意見總是會使人難以接受,反過來奉承稱是的話語總是聽起來那麼舒服順耳,在人性上講,誰不喜歡聽一些讚美的言語。
魏徵是唐朝名相,敢於直諫出名,李世民多次要納妃也遭魏徵反對,李世民說:“你也未免管太多,我封幾個妃子你也要管?”
魏徵直說:“你這樣跟隋煬帝有何區別?”直把李世民氣得拂袖回宮,揚言要殺掉魏徵……
象這樣的例子很多,魏徵個性很乾脆,說話也直接了當,從不拐彎抹角、遮遮掩掩,確也有點讓人受不了,何況李世民貴為天子皇帝,一時也聽不進去,但冷靜下來想,魏徵講的可是正理,還冒著生命的危險敢於直言,真的是難能可貴,其實他也可以跟其他大臣一樣,明哲保身。
忠言直諫是要踫上明主才管用,倘若換其他皇帝或許早就人頭落地,畢竟人家是對你好才敢對你說真話,所以在這一方面李世民處理得比較好,也難怪他治理出來的大唐繁榮昌盛,貞觀之治就是他樂於聽諫的豐碩成果。
-
4 # 葉子寫實
李世民, 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生於武功之別館(今陝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李世民在位期間,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
唐太宗是歷史上少有的明君,他在位期間政治清明,知人善任,從諫如流,整飭吏治;經濟上,薄賦尚儉,為政謹慎。唐太宗為人寬容大度,特別注重人才的吸納喝培養,在為王時秦府就聚集了謀士杜如晦、房玄齡,將領秦叔寶、尉遲敬德、段志玄、侯君集、王君廓等,宰相陳叔達、朝臣長孫無忌等。
魏徵原為瓦崗軍的舊部,瓦崗軍失敗後,李密投靠了唐王李淵。魏徵起初投靠的是太子李建成,玄武門之變前,魏徵曾勸李建成把李世民掉離京城安排到別的地方去。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派人把魏徵帶問道:“你為什麼要離間我們兄弟?”魏徵回答說:“太子要是按照我說的去做,就沒有今日之禍了。”李世民見魏徵說話直爽,沒有絲毫隱瞞,於是赦免魏徵,並用魏徵為詹事主簿。
唐太宗經常找魏徵來詢問得失, 魏徵也總是直言不諱,前後上諫兩百多事,李世民全然接納。 其實魏徵的建議也不全是對的,為了讓朝臣能向魏徵一樣敢於直諫,魏徵的每一次建議李世民都恭敬的聽從。
有一次,唐太宗在後花園玩一隻鳥,突然魏徵有事情和他商量。唐太宗怕魏徵看到他在玩兒鳥會說一些不中聽的話就把鳥踹到了懷裡,誰知魏徵可能是看到出這些,說起事來一直不走,後來等魏徵走了鳥已經被憋死了。
貞觀後期,唐太宗認為自己的德治和武功已經很好了,決定效仿秦始皇漢武帝去封禪泰山,又是魏徵直言納諫打消了太宗的念頭為百姓減去了這份負擔。
俗話說“君明則臣直”,正是唐太宗的英明,才能容的下魏徵的耿直。
其實不管是為君還是為人都不能放縱自己,時刻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更要不斷地審視自己,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正是太宗的不斷地自律才出現了歷史上少有的治世。
魏徵死後,唐太宗非常傷心,說:“用銅做鏡子可以整理自己的衣冠;把歷史當做一面鏡子可以知道興衰的道理;用別人等做鏡子就可以知道得失。我用這三面鏡子,就我能夠讓自己不犯錯誤。今天魏徵死了,我就失去了一面鏡子。”
當一個人,特別是處在權利巔峰的人沒有了約束自己的東西,要是出現了偏差就會出現嚴重的後果,所以在宋代御史可以彈劾皇帝,就是給權利一個約束,魏徵就是那個約束唐太宗的人,從魏徵的諫言中能審視自己的過錯。
-
5 # 執斧談史說事
魏徵經常犯顏直諫讓唐太宗李世民難堪,卻被李世民說成是一面好鏡子,原因有兩點。
第一點就是魏徵的許多直諫確實針砭時弊有利於李世民的鞏固統治因此得到認可,第二點就是李世民為了洗掉自己弒兄逼父篡位的名聲竭力要把自己塑造成明君的形象,因此儘管李世民內心可能對魏徵這個曾經的死敵很不滿但是依然選擇重用他。
其實李世民和魏徵一開始是屬於敵對陣營欲把彼此除之而後快的死敵,魏徵本來是隱太子李建成的太子洗馬屬於他這一派,因此竭力勸說李建成早日除掉李世民這個威脅。只是李建成也許是顧念兄弟之情遲遲沒有下手,最終被李世民搶佔先機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於是魏徵就成了李世民的階下囚。
李世民質問魏徵為什麼要離間他和李建成之間的兄弟感情,而魏徵則回答說如果太子早聽了他的話就不會死了,意思就是如果太子聽了他的話死的就是李世民了。而李世民最終也沒有懲罰魏徵反而對他委以重任,就這樣魏徵搖身一變成為了李世民的重臣,其實除了魏徵還有薛萬徹等許多原太子的人馬都得到重用。
魏徵被李世民任命為諫議大夫後以敢於犯顏直諫著名於世,向唐太宗提出了許多令他難堪但是有利於其統治的建議,這些建議基本上都得到了李世民的採納。李世民甚至還把魏徵當著自己的三面鏡子之一,認為透過魏徵可以更加明白自己統治的得失,就這樣李世民和魏徵之間留下了明君賢臣的千古佳話。
李世民之所以沒有殺魏徵反而允許他對自己犯顏直諫把他當作自己的鏡子,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打造自己明君的形象,讓世人看到自己是有多麼的大度和賢明。其實很多透過殺死自己親人篡位的帝王都渴望洗掉自己身上的罵名,因此更加想要做出大度的行為和政績來證明自己篡位的合理性,而李世民無疑是這些人中的佼佼者基本洗掉了自己的汙點。
所以無論是在唐朝還是後世李世民幾乎都贏得了一片讚美之聲,他用善於納諫的明君形象和貞觀之治的偉大功績成功掩蓋了弒兄逼父的汙點,如果沒有這些光芒那麼李世民絕對會留下千古罵名。因此儘管李世民內心未必就真的容納敢於犯顏直諫的魏徵,以至於曾經在長孫皇后面前發火說要殺掉他,而且在他死後還一度把他的墓碑給推倒了。但是在世人面前卻表現的很怕魏徵,據說有一次李世民在遛鳥時剛好魏徵前來議事,因為害怕被說玩物喪志就把鳥藏在衣袖中結果活活給悶死了。
實際上李世民經常在群臣面前吹噓自己是如何大度的饒恕了魏徵這個曾經的政敵,而魏徵也拍李世民的馬屁說正是因為知道李世民賢明才敢於犯顏直諫,所以說李世民和魏徵君臣間的千古佳話是有水分的。但是不管李世民把魏徵當作自己鏡子的原因是什麼,李世民積極納諫從善如流而魏徵也竭力為國家的長治久安建言獻策最終君臣共同努力打造了大唐盛世,從結果上來看無疑是值得肯定的一件事情!
-
6 # 小南史
魏徵,御史大夫,官職就是那種言官頭子,捕風捉影,沒事就彈劾彈劾帝王以及其他人的那種,總要顯示自己存在的價值吧。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個偉大的君王,這點不容置疑,在他的領導之下,有貞觀之治的盛況,我覺得至於魏徵經常讓李世民難堪,但是李世民沒有對他下毒手是有二點原因的。
1、李世民作為一個帝王,擁有寬廣的胸懷,魏徵有很多建議確實是為了天下百姓著想,並不對皇帝阿諛奉承,李世民也是看中這點,魏徵是為大唐著想,所以並不隨意處置。
2、李世民得位不正,殺兄砍弟囚父,這種行為在當時封建時期來講,是十惡不赦大逆不道的做法,自己漢以來,儒家學說成為治理國家的主要策略,仁孝是首位,李世民這樣的做法,是違背了當時天下讀書人的理念,雖然李世民當時當了皇帝,但是你手下沒人,你還怎麼治理國家,此時的讀書人都十分厭惡李世民,天下讀書人又那麼少,怎麼辦?保留魏徵,因為魏徵也是讀書人啊,讓魏徵好好活著,駿馬得騎,高官得做,這就傳達了一個資訊,李世民作惡只對首領一類的,比如李建成,李元吉等等,其他讀書人還是要任用的。
為什麼我會這麼說,魏徵死後被掘墳鞭屍就是這個道理,要用你的時候,你在怎麼噁心我都只能忍了,用不到了,那就得算舊賬了。
我是揚眉的南石,這是我的一個個人看法。
回覆列表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雖然李世民被稱為天可汗,千古一帝,但是他自身的毛病還是不少。
而魏徵就如同一面鏡子一樣能夠直接指出李世民的問題,這是一般諫官不敢不具備的能力。
當然,之所以說李世民是千古一帝,一方面能夠聽得進魏徵的直諫,另一方面,還能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這是後世很多皇帝不具備的品質,很多皇帝一遇到不合心意的諫官就殺無赦!
當然,這和帝王的格局有關係,如果一個帝王只是我行我素,還冥頑不靈,那麼,魏徵這類諫官必死無疑。甚至還會出現書生誤國之類的謬論。
有一次,唐太宗罷朝,大罵道:“一定要殺了這個鄉巴佬。”長孫皇后聽了,非常納悶,問道:“誰觸怒了陛下?”李世民說:“還不是那個該死的魏徵,屢屢在朝堂上跟我對著幹,讓我下不了臺。”長孫皇后聽完,換了身朝服站在李世民面前。李世民看後,驚訝地問:“皇后,你這是幹什麼?”長孫皇后這般解釋:“我聽說‘主聖臣忠’.現在陛下聖明,所以魏徵敢於直言,能夠在聖明皇帝的後宮裡,我感到非常幸運,又怎敢不祝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