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制墨全部採用手工製作,主要工序有煉煙、和料、製作、晾乾、描金等。
1、煉煙:是用不完全燃燒的方法從松枝或油脂中提取煙塵,分別得到松煙和油煙。燃燒時要嚴格控制火候、出入風口,掌握收煙時間,才能保證煙炱黑度、細度、油分、灰分。
2、和料:是先將膠用文火熬烊,投入色素原料和新增原料,充分攪拌,杵搗均勻。據說和料要反覆錘敲達“十萬杵”,煙料和膠合料才能達到細膩均勻的程度,製成坯料。
3、製作:將坯料按規格搓拓成渾然無縫隙的墨果,壓入墨模成形,成為各種形狀,墨面印上了精細的裝飾圖案及文字。
4、晾乾:墨成形之後還要晾乾,有平放、入灰、扎吊三種方法。平放晾乾的初期,墨要不斷翻轉,使乾燥收縮時自然拱翹的墨體自行恢復平整。
晾墨環境的溫度、溼度要嚴格控制,風大、Sunny直曬、過分乾燥都會導致墨內水分析出不均勻,以致產生碎裂紋。另外,溫度過大也不好,會使墨出現黴變,影響墨的質量。
5、描金:墨乾燥後,還要將墨面上的款識紋樣作描金添彩處理。一般以上金色和銀色為主,故名描金。描金層要求光亮、整潔、色層均勻。描金的作用,不僅是好看,而且有密封作用,使墨保持一定的溼潤度。
擴充套件資料:
在人工制墨髮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來做為書寫材料。墨的發明大約要晚於筆。史前的彩陶紋飾、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簡牘、縑帛書畫等到處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遺痕。文獻記載,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繩(木工所用)、墨龜(占卜)也均曾用墨。
中國考古發掘出來公元前14世紀的骨器和石器上已有墨跡,還從湖北雲夢縣發掘出來戰國時代的墨塊。《莊子》中有“舔筆和墨”句,說明在春秋戰國時代,已經開始用毛筆和墨水了。《述古書法纂》載:西周“邢夷始制墨,字從黑土,煤煙所成,土之類也。”
古代寫字,以竹挺點漆,後磨石炭為汁而書,叫石墨。秦漢多用松煙、桐煤制墨。現知最早的煙墨,在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和江陵鳳凰山西漢墓發現。當時的墨,是一些小圓塊,沒有模製成錠。至漢代,終於開始出現了人工墨品。
這種墨原料取自松煙,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後來用模製,墨質堅實。據東漢應劭《漢官儀》記載:“尚書令、僕、丞、郎,月賜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愉麋在今陝西省千陽縣,靠近終南山,其山右松甚多,用來燒製成墨的煙料,極為有名。
魏、晉、南北朝墨的質量不斷提高。北魏賈思勰著有《齊民要術》,其中寫下了中國最早一篇講制墨工藝的《合墨法》。唐代制墨名工奚超、奚廷珪父子,製出了“豐肌膩理,光澤如漆”的好墨。宋代墨工潘谷是造墨高手,蘇東坡、黃山谷等書畫家極為推崇。
明代邵格之、程君房、方於魯等各樹一幟,歙縣與休寧兩派制墨,爭奇鬥勝,所制精品,距今三百餘年,仍彩色煥發。清代制墨,主要向“精鑑墨”(專供鑑賞的墨)和“家藏墨”(多作收藏或饋贈親友之用)兩方面發展,成為精美的工藝美術品。
古代制墨全部採用手工製作,主要工序有煉煙、和料、製作、晾乾、描金等。
1、煉煙:是用不完全燃燒的方法從松枝或油脂中提取煙塵,分別得到松煙和油煙。燃燒時要嚴格控制火候、出入風口,掌握收煙時間,才能保證煙炱黑度、細度、油分、灰分。
2、和料:是先將膠用文火熬烊,投入色素原料和新增原料,充分攪拌,杵搗均勻。據說和料要反覆錘敲達“十萬杵”,煙料和膠合料才能達到細膩均勻的程度,製成坯料。
3、製作:將坯料按規格搓拓成渾然無縫隙的墨果,壓入墨模成形,成為各種形狀,墨面印上了精細的裝飾圖案及文字。
4、晾乾:墨成形之後還要晾乾,有平放、入灰、扎吊三種方法。平放晾乾的初期,墨要不斷翻轉,使乾燥收縮時自然拱翹的墨體自行恢復平整。
晾墨環境的溫度、溼度要嚴格控制,風大、Sunny直曬、過分乾燥都會導致墨內水分析出不均勻,以致產生碎裂紋。另外,溫度過大也不好,會使墨出現黴變,影響墨的質量。
5、描金:墨乾燥後,還要將墨面上的款識紋樣作描金添彩處理。一般以上金色和銀色為主,故名描金。描金層要求光亮、整潔、色層均勻。描金的作用,不僅是好看,而且有密封作用,使墨保持一定的溼潤度。
擴充套件資料:
在人工制墨髮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來做為書寫材料。墨的發明大約要晚於筆。史前的彩陶紋飾、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簡牘、縑帛書畫等到處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遺痕。文獻記載,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繩(木工所用)、墨龜(占卜)也均曾用墨。
中國考古發掘出來公元前14世紀的骨器和石器上已有墨跡,還從湖北雲夢縣發掘出來戰國時代的墨塊。《莊子》中有“舔筆和墨”句,說明在春秋戰國時代,已經開始用毛筆和墨水了。《述古書法纂》載:西周“邢夷始制墨,字從黑土,煤煙所成,土之類也。”
古代寫字,以竹挺點漆,後磨石炭為汁而書,叫石墨。秦漢多用松煙、桐煤制墨。現知最早的煙墨,在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和江陵鳳凰山西漢墓發現。當時的墨,是一些小圓塊,沒有模製成錠。至漢代,終於開始出現了人工墨品。
這種墨原料取自松煙,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後來用模製,墨質堅實。據東漢應劭《漢官儀》記載:“尚書令、僕、丞、郎,月賜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愉麋在今陝西省千陽縣,靠近終南山,其山右松甚多,用來燒製成墨的煙料,極為有名。
魏、晉、南北朝墨的質量不斷提高。北魏賈思勰著有《齊民要術》,其中寫下了中國最早一篇講制墨工藝的《合墨法》。唐代制墨名工奚超、奚廷珪父子,製出了“豐肌膩理,光澤如漆”的好墨。宋代墨工潘谷是造墨高手,蘇東坡、黃山谷等書畫家極為推崇。
明代邵格之、程君房、方於魯等各樹一幟,歙縣與休寧兩派制墨,爭奇鬥勝,所制精品,距今三百餘年,仍彩色煥發。清代制墨,主要向“精鑑墨”(專供鑑賞的墨)和“家藏墨”(多作收藏或饋贈親友之用)兩方面發展,成為精美的工藝美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