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倒看世界

    曹操滅袁氏的戰爭

    1. 200年,河北霸主袁紹與中原霸主曹操大戰於官渡,袁軍在白馬、延津受挫之後發動合戰,結果袁軍大勝,據《三國志》記載,此戰後曹操中軍"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並且缺糧,陷入絕境。曹操幾次想要撤退回許都,被荀彧、賈詡等勸阻。

    2.袁紹謀士許攸建議袁紹分兵奇襲許都,袁紹認為已經勝券在握,因此不聽。此時許攸家人犯法,被審配捉拿,許攸因此大怒潛逃投靠曹操。曹軍突然間奇蹟般的開了全圖,將袁軍部署、軍糧情況搞得一清二楚。

    3. 許攸稱袁紹囤糧重地烏巢防備鬆散,建議曹操奇襲,曹操採納,結果大獲全勝。

    4. 烏巢被燒,袁軍突然間軍心動盪,此時手握重兵攻打曹營不成的袁軍大將張郃、高覽怕袁紹追究,直接率軍投降,曹軍又奇蹟般的獲得了消滅袁紹的有生力量。

    5. 曹操大舉反攻,大破袁紹,袁紹8萬大軍僅剩幾百人逃回河北。袁紹自起兵以來,幾乎百戰百勝,從來沒有失敗得這麼慘過,因此憤恨成疾,不久去世。他死得如此匆忙以至於連繼承人都沒有安排好,部屬一方擁立愛子袁尚、一方擁立長子袁譚,此時仍然強於曹操的袁氏陷入內戰之中。

    6. 曹操將各自為戰的袁譚、袁尚、袁熙等各個擊破,但是過程當中。袁尚仍然率軍擊敗過曹操主力,可見袁尚其實也很能打(所以曹操只說過劉表兒子若豚犬,可從來沒說過袁紹兒子若豚犬),如果袁尚或袁譚順利接班,沒分裂,那麼最後結果都還不好說。

    綜上,一連串小機率事件(並且全部都可以歸結為袁軍內部問題),只要有一個不發生,曹操可能就不能統一北方,即便不是袁紹獲勝,可能也還要繼續混戰多年。但是這個蝴蝶效應偏偏就全部發生了,如果沒有它,可能連三國鼎立都不會存在。

    因此若干年後,小說家將其歸結為,是老天也在幫曹操。

  • 2 # 淺聊明史

    我認為是朱元璋打天下時的洪都保衛戰

    陳友諒部下胡廷瑞獻江南重鎮龍興(今江西南昌)城於朱元璋,朱元璋改龍興為"洪都府",以其侄朱文正為大都督,大將鄧愈為江西行省參政,駐防洪都。1363年4月,陳友諒乘朱元璋出兵救援安豐(今安徽壽縣)、江南兵力空虛之隙,發兵號稱60萬,圍攻洪都。守將朱文正按朱元璋堅壁挫銳的計謀,頑強堅守,抗擊陳友諒軍。當時,洪都的城牆被攻破多處,守軍且戰且築,攻守雙方踩著屍體作戰,傷亡都很慘重。但朱文正發揮卓越的指揮才華,沉著應戰,堅守洪都85天,大量消耗陳軍的有生力量,為朱元璋進行反攻贏得了時間。最終以陳友諒不得已撤圍,朱軍獲得戰略性勝利宣告戰役結束。

  • 3 # 花近高樓1

    春秋時期越國滅吳之戰,其精彩程度堪比傳奇小說。

    在夫椒之戰中,越國大敗,越王勾踐帶著老婆,去吳國給吳王夫差做奴隸。平時幹些餵馬、倒馬桶的粗活兒。

    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有一次吳王生了病,勾踐直接從馬桶裡撈了塊便便嚐了嚐,然後低三下四的說:大王您的便便味兒酸偏苦,這是身體將要痊癒的前兆。

    吳王一高興,身體立馬好了,馬上下令放勾踐回越國。

    勾踐回到越國的第一件事就是選美,結果西施和鄭旦光榮入選,經過大夫范蠡精心調教後,送到吳國給了夫差。

    與此同時還培養了大批能工巧匠,送到吳國,幫助吳王大興土木。

    培養了很多音樂家,讓夫差蓋房子聽戲兩不誤。

    打造大量精良武器進奉給吳王,只有有了好武器,才有發動戰爭的積極性。

    越國的糧食豐收了,勾踐命人精挑細選顆粒兒最飽滿的稻穀送給吳王。可能是怕吳王浪費柴火,勾踐還善解人意地把稻穀先蒸了一下,這樣稻穀顆粒看著更加鮮亮飽滿。

    吳王也是小心眼兒,看勾踐送來的稻穀挺好,便分給農民做種子,結果連續三年,吳國顆粒無收,沒糧食的滋味,想想都難受。

    反正總而言之,勾踐只要有好東西,都會一股腦的送到吳國去。勾踐執政理念只有一條:練兵,多生孩子少收稅。

    經過一連串的操作,吳國國力大不如從前。與國力一起受損的,還有吳王的身體。

    萬事俱備,只欠動手,但勾踐還是不敢,因為吳王身邊還有一個狠角色伍子胥,這哥們曾帶兵打敗過楚國,把仇人楚平王從墳裡刨出來,鞭屍三百。

    吳王只要有伍子胥在,勾踐就沒有獲勝的把握。可惜伍子胥只會打仗,很多事不是能打就能解決的。

    對付伍子胥沒花幾個錢,買通了夫差身邊的寵信,關鍵時刻在吳王面前多說伍子胥的壞話,久而久之,吳王也討厭了不肯同流合汙的伍子胥,便逼著他自盡了。

    到了現在,再也沒有人能阻擋勾踐復仇的腳步。勾踐起兵伐吳,戰爭毫無懸念,吳軍不戰自潰,勾踐大獲全勝。

    倒是吳王夫差最後表現的很有骨氣,被俘後不願為奴,橫劍自刎。

    越王勾踐經過數年一系列的籌謀,終於實現了絕地逆襲,一舉滅掉了吳國。

  • 4 # 度度狼gg

    1940年秋季的蘇北大地,出現了一個奇怪的戰爭場面:“國民革命軍”第89軍、獨立第6旅進攻新編第四軍部隊,而日本侵略軍、汪偽軍卻在旁邊觀戰,挑起戰爭的這個“江蘇省主席”韓德勤與他的老鐵顧祝同一樣,專幹同室操戈的罪惡勾當。

    1940年7月8日,粟裕率領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北渡長江挺進蘇北抗日前線(陳毅已經先期抵達),與葉飛部匯合後改建“蘇北指揮部”,陳粟分任正副指揮。所率部隊整編成為三個縱隊九個團共7000餘人,半個月後新四軍長途奔襲黃橋鎮,準備建立以此地為中心的蘇北抗日根據地。

    韓德勤這個“省主席”控制的地盤其實只有六個縣,蘇北其它城鎮都在日偽和土頑手中,韓德勤打日本人很慫,但他與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從陸軍小學到保定軍校始終是同期同科同學,關係好到“可以穿一條褲子”。現在陳粟率軍來到蘇北抗日,他反而要把新四軍“驅逐”出去,活脫脫“外戰外行、內戰內行”的嘴臉。

    從表面上看,新四軍蘇北部隊幾乎是必敗之局:蘇北平原沒有山地可以依託,周圍全都是日偽頑等敵人,韓德勤本來就是江蘇人氏且在蘇北經營多年,江南的新四軍主力和山東的八路軍距離遙遠增援不及,陳粟可以說是“孤軍奮戰”,最關鍵的是敵我兵力懸殊太大。

    韓德勤調動了自己的兩大嫡系第89軍(兩個師)和獨立第6旅,這兩支部隊都是抗戰爆發時由江蘇保安團升格的,由於改編時間較早,因此裝備和戰鬥力都要強於其它保安部隊,被稱為“蘇北王牌”。第89軍擁兵10000餘人,軍長是黃埔二期的李守維,獨立第6旅旅長是黃埔四期的翁達,手底下也有3000餘人。

    同時,韓德勤還命令蘇北雜牌軍陳泰運、泰州的李長江、李明揚兩部會攻,總計出動兵力26個團30000餘人,分左、中、右三路同時進犯黃橋,敵我力量對比超過五比一(新四軍戰鬥兵員只有5000餘人),形勢非常險惡。韓德勤以中將李守維為前線總指揮,下達了七日之內必須攻克黃橋的死命令。

    面對來勢洶洶之敵,有人建議陳粟放棄黃橋向其它地區轉進,粟裕堅決不同意,認為這是新四軍在蘇北的立足之戰,必須正面迎敵:“黃橋北靠長江,退無可退,只能破釜沉舟,我們這一仗打成平手還不行,或者小勝都太可惜,非要乾淨徹底的打個殲滅戰不可”!

    針對敵人陣營的實際情況,粟裕做出瞭如下佈局:第一,由陳毅出面致信雜牌軍陳泰運和泰州“二李”兩部,曉以大義,使其在韓德勤嫡系部隊進攻黃橋時行動消極,遠遠落後於李守維、翁達兩支部隊。第二,以全部兵力的四分之一死守黃橋東門,阻擊第89軍主力。第三,集中兩個縱隊四分之三的主力埋伏在北門之外,首先消滅翁達的獨6旅,然後集中力量再打擊李守維89軍。

    1940年10月3日的中午,李守維第89軍開始炮擊黃橋外圍我軍陣地,黃橋戰役正式打響。防守黃橋鎮的陶勇第三縱隊以不足2000人的兵力,抵抗著敵人的瘋狂衝鋒,至次日下午,第89軍已經發動了七次全線進攻,一度接近了黃橋東門,三縱陣地笈笈可危,粟裕手裡也沒有任何預備隊可以增援。

    至10月4日黃昏時分,隱蔽在北門外待機的一縱、二縱終於等來了翁達的“梅蘭芳式部隊”:全旅清一色中正式步槍、每個連九挺捷克式輕機槍,粟裕一聲令下,兵力並不佔多少優勢的新四軍立即發起攻擊,入夜10時,李守維也得到了獨6旅遇伏的訊息,遂加大對黃橋的攻擊,東門陣地險象環生。

    戰至10月5日清晨,獨立第6旅被我一縱、二縱全殲,少將旅長翁達斃命,新四軍主力來不及認真打掃戰場,迅速回師迂迴包圍了第89軍,10000多人被不到7000人完成合圍,你都不知道韓德勤和李守維是怎麼打的仗。新四軍於5日下午發動總攻,經一夜激戰基本全殲敵89軍主力,李守維在逃跑途中溺亡,跟隨韓德勤逃回興化的殘兵只有1000餘人,其它觀戰的雜牌軍乾脆溜之大吉。

    黃橋決戰,粟裕大獲全勝,新四軍從此在蘇北站穩了腳跟,他高興地對陶勇說:“這次韓德勤輸的連褲子都得送進典當行咯”!

  • 5 # 歷史微點

    我東北聯軍初到東北,在與國軍爭地盤的混戰中,逐漸落了下風,讓人家一路給打到松花江邊,敗跡己現,可是在關鍵時刻,經過將帥們的一番佈局,又逐漸恢復了元氣,慢慢的轉守為攻,反敗為勝,最終透過“遼瀋戰役”一舉解放東北全境。

    搶佔東北是一步好棋

    1945年抗戰勝利後,國共雙方都把眼睛盯上了東北,這片地大物博、戰略位置極為特殊的地區,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家都想先下手為強,佔得先機,但我軍在東北有地方武裝,所以還是先國軍一步從蘇聯軍隊管制的地盤上獲得了一些武器和物資。

    在我10萬大軍陸續趕往東北之時,我軍的林總從8月24日以延安出發,一路輾轉,坐飛機,步行,騎馬,騎驢,拖家帶口到達瀋陽時已是10月29日,東北聯軍終於有了軍事主官。

    國軍的兵運速度我們比不了,海運、空運,數天內大批軍隊說到就到,而且藉著雙方高層正在進行停戰談判,佔領了不少城市。當然我軍也不甘示弱,相繼搶佔了四平、本溪、長春、哈爾濱等不少城市,這讓蔣校長大為不滿,他連忙的把養病的杜聿明調回東北,開始動手搶。

    一退再退陷入了困境

    杜聿明回來後,果然效果顯著,雙方撕破臉皮開打後,國軍從攻下本溪開始,節節勝利,特別在四平保衛戰中,東北聯軍元氣大傷,緊接著再丟掉長春,一路敗退而去,國軍乘勝追擊,用機械化部隊將東北聯軍追得相當不好看,人腿怎麼也比不過汽車輪子。

    一路上逃亡、叛變事情的不斷髮生,造成了東北聯軍的大量減員。林總走到距離哈爾濱100公里的五常縣堅決不走了,他實在丟不起人了,高層一再讓他守住四平、長春,他卻無力迴天,一路敗退千里,折損1.5萬餘人,不僅元氣大傷,而且高層在停戰談判中也陷於被動,他還摸不準是否會受到處分,所以他不能再退了,否則他真沒臉見人了。

    精心佈局能反敗為勝

    形勢一片大好,蔣校長親自到東北視察,並準備再調兩個軍來,一舉殲滅東北聯軍,但我們主席高瞻遠矚,洞察了他的企圖,命令山東陳毅部隊發動大規模進攻,逼蔣校長改變計劃。果然,這兩個軍被迫調往山東。

    林總收到了東北局書記、東北聯軍總司令兼政委的任命,懸著的一顆心也放了下來,這才在東北高層領導的陪同下,回到哈爾濱重整旗鼓,他要成為名副其實的“東北王”。

    國共雙方談判最終破裂,而利用停戰期間的寶貴時間,東北聯軍臥薪嚐膽,開始整軍運動,深入農村建立根據地,全面實行土改,大力剿匪,偵察英雄楊子榮就是在這個時期的傑出代表。

    在幾個月的休整中,雙方都在招兵買馬,尋找戰機,這次林總主動出擊,他要一雪前恥。隨即兩方又大打出手,戰成一團。東北聯軍經過“三下江南四保臨江”的戰鬥後,殲滅了大批國軍的有生力量,已基本上扭轉了東北的戰局。

    此時,東北聯軍經過轟轟烈烈的剿匪鬥爭和土改,已經有了比較鞏固的根據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援己與初來乍到時有天壤之別,地方組織和後方基地也已趨於穩定,部隊的人員和裝備都得到了補充,在與國軍的兵力對比上,也已不落下風,憑著這些睿智精心的佈局成果,現在已經有能力與國軍一較高下了。

    此後,東北聯軍雖然又經歷了“三戰四平”之痛,雖然杜聿明、陳誠、衛立煌輪番上陣,可東北聯軍的日益壯大已不可阻擋,最後的結果是:國軍除了在營口跑了1萬餘人的部隊之外,有近50萬人馬被殲,東北全境解放。東北聯軍也由初入東北的10餘萬人壯大為百萬雄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的同情心能不能解釋為一種領地意識?人為什麼會對動物產生同情心,怎麼解釋這種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