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國內ERP專題
-
2 # 心向青山
語文,“語”和“文”是不同的。
語,就是口語;文,就是書面語。
古代隨著民族的融合,口語的變化也很快,但“文言文”這一書面語的存在使“經史子集”得以傳承。
文言文也有變化,但表達還是很穩定的,所以懂文言文後看兩千年前的先秦典籍也沒有障礙。
古人平時肯定不說文言文,但“之乎者也矣焉哉”這樣的大約少不了。
一個參考就是明清古白話小說,比如《水滸傳》中的古白話,我們現在基本上也能看懂。所謂白話,基本就是很接近當時人的口語。
魯達聽了道:“呸!俺只道哪個鄭大官人,卻原來是殺豬的鄭屠。這個潑才,投托著俺小種經略相公門下做個肉鋪戶,卻原來這等欺負人!”回頭看著李忠、史進道:“你兩個且在這裡,等灑家去打死了那廝便來。”史進、李忠抱住勸道:“哥哥息怒,明日卻理會。”兩個三回五次勸得他住。以上魯智深所說的應當與明朝人的口語很接近。
即使到了今天,雖然都是白話文,但是我們的口語還是與書面語有不少差異的。
-
3 # 澤芝君
古人說話肯定不是文言文,至少普通老百姓不會天天之乎者也,禮乎?這個樣子。
關於這個問題有人肯定問,那為啥古文都是文言文。這樣我們就要說到慣用語和官方語。我們可以發現文言文和我們的白話語法是不一樣的,比方書寫史書,用官方語,而不用慣用語,為啥?
因為每一個時代都有每一個時代特有的“梗”,當然這肯定不是梗,而是這個時代特有的文字語言習慣,你比如“的確涼”,你現在問00後他們知道嗎?如果不學歷史的話,他們肯定會蒙。對吧,這就是屬於一個時代的慣用語。
可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你學習一下文言文能夠讀懂嘛?當然可以。這樣只要我們學習一下文言用法就能夠讀懂中國上下幾千年的文學作品,史記內容等涉及到文字語言的東西。而不用去學習每一個時代特有的慣用語。
再比如,被稱為大文豪的莎士比亞的作品,我們讀的順暢嘛?有沒有覺得很尬?覺得難以理解?可能有人說這是因為翻譯問題,錯了,其實外華人也覺得很尬,因為莎士比亞用的是他那個時期的慣用語寫的作品,現在的我們其實一臉懵逼,啥,啥,這都是啥,沒錯吧。
在民國時期,文人們開展新文化運動,推崇白話文,胡適還寫了中國第一首白話詩。他們為啥要推崇白話呀?因為他們為了啟發民智,用白話就啟發民智啦?沒有發現嘛?他們是寫詩用白話,寫文章用白話,寫信用白話,為啥嘞?因為白話好懂,老百姓們說的都是白話,我教書教的就是白話,作為說白話的人你聽不懂嘛?肯定聽得懂。so,啟發民智的作用。
所以,白話才是正統,文言只是為了文化的傳承,如果民間都說文言,四書五經誰讀不懂?咋會有那麼多文盲,讀書人還讓老師幫忙分析翻譯,還句讀之不知,是不會說人話了嗎?
-
4 # 書生墨客
古人講話用當時社會流行的口頭語。文言文是用文言寫的文章,而文言屬於古代書面語體,不用做口頭交流。口頭語也可稱為“白話”,但與白話文有區別,白話文是以白話為基礎寫的文章,比起社會口頭語更加嚴謹、規範和有邏輯性。
中華歷史悠久,古代漢語分為三個發展時期:上古期、中古期和近代期。
上古期是指西元3世紀以前,即歷史上商、周、秦和兩漢時期。
中國最早的文章就產生於這一時期,這個時期華人說的話稱為雅言,一般我們叫上古漢語。是最正統的華夏之聲,這個時期的社會口語,更接近文言。那時的文人並沒有刻意去創造某種語體,而是將當時的社會語言規範化,精煉為書面語言。所以,這個時期的“文言”與“白話”差不多,會識字就能讀懂文言文,不識字也能聽得懂。這個時期的人因為缺乏音韻方面的知識所以他們並沒有更我們留下他們語言的發音特點的記載,所以上古漢語的音是什麼樣的,我們到現在都不知道。
中古期是指西元4世紀到西元12世紀,即歷史上的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兩宋、遼、金時期。
這個時期的漢語稱為中古漢語。因為北方長期被異族統治,南方的漢人也是和少數民族雜居,所以華人的口音有了不小的變化,尤其是北方人,他們的語言呈現出胡化的特點,到隋唐南北統一,南北語言一融合形成了我們稱之為中古漢語的語言,雖然他們語言的音韻變化很大,但是語法還基本保留上古的特點,他們的官方書面語言還是文言文,但是他們學習文言文的難度已經要大於上古時期的人,畢竟文言文已經很脫離他們的口語了。漢末的人對於音韻已經有了些瞭解,所以我們透過中古時期的人留下來的音韻書籍,我們現在基本能還原中古漢語的發音,中古漢語的發音,感覺最像北韓話,也有點像越南話和廣東話。
近代期是指西元13世紀到19世紀,即歷史上的元、明、清時期。
這個時期的古漢語稱為近古漢語,近古漢語的發音和我們現代漢語的發音區別已經很小了,語法上區別也不大,所以我們現代人到明清時代基本能和他們交流。這種語言的形成是因為少數民族相繼在北方建立政權,很多北方人被少數民族統治,最重要的就是蒙古民族統一了中國,大概現在說北方話的地方是元朝最早佔領的地方。在此之前,南北的方言差別不是特別大,之後南北方言基本上就不能相通了,聽上去像外語。這個時期文人士大夫的書面語言還是文言文,他們學習文言的難度就完全和們一樣了。但是也有一些下層文人開始用古白話寫作,比如《紅樓夢》就是典型的古白話,這種古白話就是根據當時的社會口語簡單提煉而成的書面語言,和五四以後出現的現代白話作品差別已經很小了。 當然了明清時期的語言和我們還是有點區別的,有些朋友覺得《紅樓夢》雖然是用了大量古白話,但是對於現代人來說還是有點生澀。從五四以後到現在我們就都說的是現代漢語,寫作也完全放棄了文言文,開始用白話來寫作。
文言文的語言,除了實詞部分,其它規則幾乎被凝固,一直保留至今。所以我們所接觸的古代史料感覺都差不多,但是白話卻一直在發展。
-
5 # 夏瞄淺談
其實古人說話,不是滿嘴“之乎者也”哦!他們日常交流還是像現代人一樣通俗易懂的。當然這得從中國古代書面語和口語兩條線的發展軌跡說起。
書面語是在口語基礎上產生的,文言文和白話文都是書面語。只不過前者建立在先秦漢語口語的基礎上,而後者則建立在近代漢語口語的基礎上。
我們來看看最近很火的康熙到光緒的硃批,知道了。是不是很口語化。其實,大約在先秦時期,文言文還是和當時的口語一致的。《論語》《孟子》這類,可以說就是當時口語的實錄,所以古人大概說話也是這個調調。“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當時說話,就是這麼個腔調。
大約在兩漢時期,口語和文言文就有了一定的距離。中國第一部方言著作、西漢揚雄的《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除了以通語解釋方言以外,還注重以今語解釋古語。《方言》卷一就記錄: 假、熾、懷、摧、詹、戾、艐,至也……皆古雅之別語也,今則或同。
宋朝的文人和學者們有時也使用白話文。譬如蘇軾最愛用“呵呵”,在給摯友兼親家文與可寫信時、在給同事和文友鮮于子駿寫信時、在給“河東獅吼”男主角陳季常寫信時,都在末尾加上一句:“呵呵。”
到了近現代,我相信大家高中時都做過這篇閱讀理解:胡適和黃侃打賭文言文和白話文誰更簡潔。胡適對學生說,前幾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給我發信,邀我去做行政院秘書,我不願從政,便發電報拒絕了。覆電便是用白話文寫的,而且非常省錢。同學們如有興趣,可代我用文言文擬一則電文,看看是白話文省錢,還是文言文省錢。 學生們絞盡腦汁擬定了電報,挑出字數最少的一份,寫的是:“才學疏淺,恐難勝任,恕不從命。”胡適念畢,不無幽默地說:“這份電稿僅12個字,算是言簡意賅,但還是太長了。我用白話文只須5個字:“幹不了,謝謝!”
這便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中胡適透過《文學改良芻議》主張“不摹仿古人”“不避俗字俗語”等,開始了“白話文運動”,至此,終於讓白話文代替文言文,成為了漢民族的共同書面語。
-
6 # 絳珠999
古代人生活當中是不說文言文的,但是白話也是一種書面語言。
我們平時用的語言叫口語,只不過白話和平時他們說的口語有更多類似的地方,但是白話畢竟不是口語,他終歸還是書面語言。
中國語言大概分四個時期:
第一時期是西周到西晉,這個時期華人說的話稱為雅言,一般我們叫他上古漢語。是最正統的華夏之聲,以這種語言為基礎經過一定提煉的書面文字叫白話文,普通老百姓就是沒讀過書,也是可以聽懂這種文字的。但是在官員和統治階級存在著更高階更精煉的書面語言,那就是文言文,文言文是公卿文人的文字語言,這種書面文字如果沒有讀過書,是不能完全聽懂的,但是並不意味他真的完全聽不懂,文言文他的語法特點還是從當時的口語中來,沒有完全脫離口語。當時的人理解文言一定比我們要容易的多。這個時期的人因為缺乏音韻方面的知識所以他們並沒有更我們留下他們語言的發音特點的記載,所以上古漢語的音是什麼樣的,我們到現在都不知道。
第二個時期是魏晉南北朝開始到宋朝結束。因為北方長期被異族統治,南方的漢人也是和少數民族雜居,所以華人的口音有了不小的變化,尤其是北方人,他們的語言呈現出胡化的特點,到隋唐南北統一,南北語言一融合形成了我們稱之為中古漢語的語言,雖然他們語言的音韻變化很大,但是語法還基本保留上古的特點,他們的官方書面語言還是文言文,但是他們學習文言文的難度已經要大於上古時期的人了,畢竟文言文已經很脫離他們的口語了。漢末的人對於音韻已經有了些瞭解,所以我們透過中古時期的人留下來的音韻書籍,我們現在基本能還原中古漢語的發音,我聽過中古漢語的發音,給我的感覺最像北韓話,也有點像越南話和廣東話。
第三個時期就是明清時代的近古漢語,近古漢語的發音和我們現代漢語的發音區別已經很小了,語法上區別也不大,所以我們現代人到明清時代基本能和他們交流。這種語言的形成是因為少數民族相繼在北方建立政權,很多北方人被少數民族統治,最重要的就是蒙古統一了中國,如果你有點歷史知識的話你就會知道現在說北方話的地方是元朝最早佔領的地方,在此之前,南北的方言差別不是特別大,之後南北方言基本上就不能想通了,聽上去像外語。這個時期文人士大夫的書面語言還是文言文,他們學習文言的難度就完全和我們一樣了。但是也有一些個別下層文人開始用古白話寫作,比如《紅樓夢》就是典型的古白話,這種古白話已經很接近明清時期老百姓的語言了,和五四以後出現的現代白話作品差別已經很小了。
當然了明清時期的語言和我們還是有點區別的,有些朋友覺得紅樓夢雖然是用了大量古白話,但是對於現代人來說還是有點生澀。 從五四以後到現在我們就都說的是現代漢語,寫作也完全放棄了文言,開始用白話來寫作,所以我們說一樓那哥們說白話是用來說的是不正確的,白話畢竟也是書面語言,難道你會用書面語言和朋友說話嗎?顯然不會,只是說白話已經很接近我們的口語了。
回覆列表
不全是
可以透過明代趙南星寫的《笑贊》裡有這麼一節故事說明。
原文:一秀才買柴,曰:“荷薪者過來。”賣柴者因“過來”二字明白,擔到面前。問曰:“其價幾何?”因“價”字明白,說了價錢。秀才曰:“外實而內虛,煙多而焰少,請損之。”賣柴者不知說甚,荷柴者而去。
意思是:
有一個秀才去買柴,他對賣柴的人說:“荷薪者過來!”賣材的人聽不懂“荷薪者”(擔柴的人)三個字,但是聽得懂“過來”兩個字,於是把柴擔到秀才前面。秀才問他:“其價如何?”賣柴的人聽不太懂這句話,但是聽得懂“價”這個字,於是就告訴秀才價錢。秀才接著說:“外實而內虛,煙多而焰少,請損之。(你的木柴外表是乾的,裡頭卻是溼的,燃燒起來,會濃煙多而火焰小,請減些價錢吧。)”賣柴的人因為聽不懂秀才的話,於是擔著柴走了。
到了民國時期,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平時用文言文“多乎哉,不多也”也會引起眾人鬨笑。
說明當時老百姓之間溝通是不以文言文的方式。
文言文多用於正式的文章、公文裡。
或者朝庭論事、官員、文人之間交流或教學,如果在這種場合下用大白話,估計會被恥笑沒文化。
就算是文化人家庭內部交流也不會知乎者也,一定是大白話。否則,一個人生下來日常中就知乎者也多難受。如小孩子:“我要尿尿”,文言文怎麼說啊,小孩子能懂那麼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