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cmg助力車

    最好不要這樣,但無法克服只能由老人帶孩子,那也要建議老人不要過分溺愛孩子,別把孩子崇壞了,生活養成、上學學習、與同學友好相處等各方面都要嚴格要求,正確引導,不慣毛病,同時父母要堅持每天或經常隔空與孩子溝通交流,關注、監督自己的孩子學習,關心孩子的健康成長,透過傳遞愛心方式引導孩子學習、成長,促進孩子追求健康向上的知識和技能,為將來獨立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 2 # 枯木葉葉

    父母儘量還是將孩子帶在身邊,即使自己苦點累點都行。讓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帶孩子有幾點不好:1、一般老人年級都比較大了,看不住孩子了,會存在安全隱患。2、老人一般文化水平都不高,不能很好的輔導孩子,至少小學階段,家長的課後輔導還是很重要的。3、老師有事跟家長溝通時,跟老人溝通會存在障礙。如果真的因為條件的限制,不能將孩子帶在身邊,那麼就應該頻繁跟老師聯絡,瞭解孩子的一些情況,做一些恰當的措施。

  • 3 # 湘西老楊在中山

    2004年因剛結婚,原來家裡就很窮,結完婚就沒錢了。我一人外出打工,當時一個月500塊,包住,不包吃,吃有食堂但要用飯票,一個月我留120元,90元買食堂飯票,30元買日用品,剩餘380全寄回快生小孩的老婆用,直到女兒快一歲。都是這樣熬過來的。女兒斷奶後老婆就出來一起打工,女兒交給爺爺奶奶帶了有一年。結果小傢伙不得了,她要什麼必須買,否則地上滾,還學壞到商場偷拿了東西就吃。沒辦法,我只好把爸媽和女兒接出來租了兩間房,4年後還添了一小子,一直到現在。又孝順了父母也照顧了孩子,雖然苦一點,但一家人在一起也很開心。

    其實這個情況在多數外出務工者的身上很常見。題主說夫妻異地就更麻煩了。一般現在隔輩教育只能說:要麼把小孩寵上天,要麼怕小孩受委屈不敢管太嚴,最後管不住。身邊有很多例子:我一個堂哥小孩沒上學就丟給爺爺奶奶帶,爺爺奶奶把小孩寵得無法無天,初中未畢業就同社會上的人混,偷、搶都做。最後沒辦法堂哥堂嫂只好不打工回去了。

    前面的親身經歷告訴大家,孩子是從小看大的。孩子在3到16歲最好由父母帶在身邊,因為這個時期是孩子的成長關鍵期。我們先看看孩子的成長期都有哪些?

    一、嬰兒期(0-1歲):

    從出生到一歲,這個時期一般孩子都在媽媽身邊。沒什麼影響,只要不要認孩子餓著、生病、多跟家裡人親近親近,增強孩子對周圍人或事有信任感就沒什麼了。隨著信任感的建立,孩子對未來的希望感也同時建立。

    二、幼年期(1-3歲):

    這段時間,將幫助我們在未來的人生中將幫自己建立自信、毅力與自控力,當碰到困難我們不會退縮或等別人來幫助自己,而是擁用“我能行、再試一次”的心態。

    當孩子順利渡過嬰兒期,這時他就可以主動控制自己的一些行為,但父母還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角色。這時,孩子需要修煉一定程度的自主與獨立能力。

    家庭的最佳狀態是允許、有耐心、鼓勵但不逼迫。讓孩子獨自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讓他透過嘗試瞭解自身能力極限,讓他知道有些事情有危險不要嘗試。透過這種方式慢慢增強孩子的意志力、獨立性與邊界感(自我約束)。

    講得通俗點就是孩子一個好奇認知期,孩子好奇,好動,好學。聽到音樂會聽,會跳,看到吃的想吃,看到別的孩子幹什麼就學。稍大一點就什麼東西都要去摸、拿、玩。慢慢地會去揣摩大人的心理。這時就要注意好的讓孩子盡情學,危險的壞的告訴孩子不可以做,自己能力所能及的事自己學著的。如:孩子聽到音樂想跳讓他跳;孩子要摸刀、燙的東西、玩尖銳的東西、不能吃的東西放嘴裡去,就要告訴孩子危險不能做;孩子摔倒了要鼓勵孩子自己爬起來,吃飯要鼓勵孩子自己吃,孩子大小便要引導和鼓勵孩子自己脫褲子等,不要讓孩子全依賴父母,尤其父母不幫就哭、就賴皮,如果一哭,父母去幫他,他就學不會自主和獨立,他會無限期的找這個哭,找那個哭直到達到他的目的。這個階段很多父母都做不好,更何況爺爺奶奶呢。所以這個時期孩子在父母身邊比在更疼小孩的爺爺奶奶身邊會更好。

    三、童年早期(3-6歲)

    這段時間我們需要大量的真實體驗。渡過幼兒期的孩子開始更多的掌控行為,但他還無法掌握思想。這段時間將是他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因為他最大的任務就是在幼兒園跑跳遊戲中學習主動性。以前孩子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家庭成員的幫助,他們也有義務幫助。但這時孩子要主動地面對生活中的一些困難,承擔身為小朋友的責任感,學習生活技巧,感受到自己開始長大了。

    家庭成員要鼓勵孩子建立空間與時間觀念,讓他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會導致什麼後果。“你已經長大要開始懂事了”,讓孩子主動做出一些決定,並瞭解該決定可能導致什麼結果或後果。孩子會很瘋,因為他需要透過實踐來學習所有的新事物,他需要有犯錯的機會來發現自身價值並從中學習,他需要的不是批評而是正確的指引。

    如果一切順利他會慢慢從遊戲與嘗試中找到自身價值感,他會認為自己是個有用的人,他還會主動的去做事情,他開始建立責任感。但如果他被限制、嘲笑、批評而非引導,那他就會形成內疚感、遇事缺乏主動性、缺乏瞭解自身價值與意義感。

    這個時期通俗的講是孩子上幼兒園的時期,也是幼兒學齡期,雖然孩子在學校受到老師的引導和教育,老師會要求孩子要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學會與別人友好相處,學會去幫助別人,學會準時起床去上學,學會做作業,學會區別表揚和批評。也就是說孩子開始學會判斷和規矩了,這時家長就想多鼓勵孩子去自主、去體現自身價值。而不是搗亂還去像幼兒期樣幫孩子做,而是放手讓孩子去做,還要督促和監督孩子去做。我小孩讀幼兒園中班時因比較近只送了半個月就自己會去幼兒園上學了,後面悄悄跟在後面送了半個月就不管了,這也是我們這邊治安好,又近所以才這麼做的,但父母也可悄悄跟在後面送,來鍛鍊孩子。不過接一定要家長去接,學校有規定,孩子也想家長接。

    四、童年中期(6-13歲)

    這一個時期會極大程度上影響今後我們對待學習、對待工作、對待人生的態度,不論是被誤導還是被強迫,都難以幫助我們獲得良好的素質。

    時間飛逝,快樂的時光一去不復返,孩子即將進入人生相當痛苦的一段時期—小學學習期。他不能盡情玩耍,開始要把大部份時間花在學習這項相對無聊的事情上。從此刻開始影響孩子的主要因素已經開始從家庭偏向了學校、老師與社會份子。

    這段時間直到青春期,孩子最主要的任務就建立勤奮能力與融入社交環境。以前他總是隨性而為,從來沒試過長時間學習,長時間控制自身行為,他的生活圈子大部分屬於家庭。而一切都將隨著進入校園而改變。

    孩子開始學習付出長時間的努力(勤奮)去完成一項任務從中獲取成就感,此時他更在意所做事情的意義,以前玩只是單純為了快樂,而這時玩是為了戰勝對方。孩子會更希望在努力的過程中獲取一定結果,而這一個個的結果將推動他成長前進,最終培養成他自己勤奮的品質。

    但如要孩子嘗不到勝利的果實,或錯誤的理解勝利的意義,或被團體排斥歧視欺辱,他就開始真正的感受到什麼叫自卑與無用感。所以家長、老師的正確引導將對孩子產生重大影響,這是無可奈何的——孩子這時雖然能控制自己的行為,但還無法控制自己的意識與思想,只能任由他人影響。

    另一個極端是過度勤奮,孩子在被迫的情況下去學那些額外他並不想學的東西。家長原意是對孩子好,想從小把他培養成尖子生。但是孩子在壓迫中飛速成長,思想意識能力比同齡人都更早開發完整,他或許會拔尖,但卻很可能失去人生意義。一切都是別人的安排,一切都是他人意志,讓孩子沒有自主意識,或自主意識被消磨殆盡,有能力但卻意識不到,以至於讓他不太合群因為過於異類。這種情況如果在青春期或大學延續,最終將慢慢滑向憂鬱、迷失。

    這個小學學習時期直接影響到孩子將來學習成績好壞,那麼如何讓孩子愛學,最主要的是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這兩個習慣與前期的童年早期教育都有一定的關聯,如果童年早期教育做好了,這個時期也不會出大問題。我在這裡就簡單的說說我對孩子這個時期的親身體驗,也就現身說法吧!

    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

    上學:早上定鬧鐘準時起床、穿衣服、嗽牙洗臉,10分鐘內做完這些,要求孩子檢查書包後背書包出門,剛開始帶孩子吃早歺(我這邊外面買),送到校車侯車點候車,也和幼兒園一樣,先送半個月,再跟半個月。上車前告訴孩子上課認真聽講。

    放學:前半個月到候車點接校車送回的小孩,問他學校怎麼樣?不幫拿書包,書包孩子自己背,到家吃飯,吃完飯立馬做作業,做完作業,父母檢查簽名後,要求孩子將書包收拾好,包括一把雨傘、一瓶水、早歺費放固定位置。再讓孩子去玩,玩到19:30分左右要求孩子沖涼,衝完涼孩子減少室外活動,在室內玩或看電視。到21:30分要求孩子準時上床熄燈睡覺,確保第二天孩子上課有精神,不打瞌睡。

    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家庭學習: 孩子吃完飯做作業時,父母在旁守著不做聲,直到孩子做完作業,父母檢查孩子作業,發現有錯誤,只告訴孩子說錯了幾個,絕不告訴他哪個錯了,要求孩子自己檢查直到做對為止,如長時間孩子找不到,可以告訴他,讓他改過來,如還改錯,說明孩子不懂做,這時需要父母輔導告訴孩子怎麼去做,並用另外的本子出類似的題目要孩子去做,直到孩子連出幾個都沒做錯為止,這樣才說明孩子明白了,會了。對錯了的題孩子自己改過來的,也要出幾個類似題要孩子做,直到確認孩子會了為止。同時告訴孩子以後要細心,並且上課一定要認真聽懂老師講的課,這樣做作業就又快又對。

    上床前要孩子預習第二天的新課,不管看懂沒看懂也要預習下,如果孩子認真了,有些看懂了,保證他比其他孩子上課舉手發言更積極,受老師表揚多,學習興趣也就提高了。

    學校學習:上課一定要認真聽講,勇躍發言,不要怕錯,回答錯了或老師沒叫到都不要灰心,看看自己的答案對了沒有?錯了又錯在哪裡了。下課、自由活動課、在教室等校車接的時間,都可以把老師佈置的家庭作業做一部分或做完,這樣回到家就會有更多時間玩了。多鼓勵孩子這樣去做,孩子就自然而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了。

    五、青春期(13-19歲)

    在這段時間總的來說就是告訴孩子別急,學會去感受自己與環境,不要立刻接受一些價值觀,也不要武斷的排斥。一切都不要妄下結論,妄斷事非,做一個優秀的觀察者與記錄者。時間會慢慢告訴我們自己是誰,該信什麼!進入青春期了,這是很多孩子苦盼以久的日子,從這時起他不但能掌控行為,還能掌控意識。“我為什麼要聽他們的?你們別想再控制我!”孩子會強烈希望擺脫對成年人的依賴,但卻因為生理變化而感到恐懼與孤獨。為了掩蓋這一切他變得叛逆或過度強調獨立。

    此時孩子的主要任務是找到生活的意義,此意義並不是長久深遠的人生意義,而是“為什麼你要做你現在做的事情”這段時間為了更像成年人,他開始尋找生命中的榜樣!

    如果家庭健全溫馨,孩子就會從父母身上獲取榜樣的力量,傳承他們所秉信的價值觀。如果孩子不幸的沒有一個好家庭,那老天保佑他不要找一個壞人做榜樣,多數人就是這樣學壞的!

    孩子此時的主要任務是自我認同,知道自己是誰並如何融入到環境與社會之中。這個階段他很容易面對角色混亂。因為從孩子向大人轉變的差異實太大,他會感受到無邊無際的壓力,而且時常陷入迷茫。

    如果青少年期沒發展出清晰的自我同個性,孩子成年後就難找到生活的意義。這點是中國青年面對最大的問題,我們的環境沒給青少年樹立一個合理的價值體系,導致我們持繼性迷失,結果把價值單純建立在金錢之上。

    但注意從這此該開始,每個人的人生將操控在自己手上。

    這個時候不要把孩子當孩子看,要與孩子做朋友、做他一個願意同你訴說,並能時不時能幫他的朋友,正確引導他健康成長!

    綜上所述,正確的方法是儘量父母在一起共同把孩子帶在身邊,尤其3-16歲,這些都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期,我相信大家看了我上面的分享,你先考慮考慮你們的父母是否可以勝任帶孩子。如果行,那就抽空多回去看看孩子父母,如果不行,就把父母和孩子接到身邊來。孩子長大了就好。今天就到這,謝謝大家!喜歡幫點關注、點贊、私信一起交流。謝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王寶釧是哪個朝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