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野大伯

    這要看你臨什麼書體,楷書的話,應一字一字的練合適,行書、草書應通臨為吇。

    楷書,字型較為獨立,端正,筆畫布白勻稱,每筆筆畫都是相對獨立,重心平穩,所以只要每個字練精就可以了。行、草書則須每行每列之間的氣韻,如逐字臨的話,達不到筆斷意連的效果。字與字之間或大或小的布白,字形或長或短,筆畫或粗或細,都是根據作品要求而變化,沒有定法。我們臨帖就需要領會其中的奧妙,所以我建議應通臨合適。

    我才疏學淺,這是我個人觀點,供參考。

  • 2 # 劉青荷187

    臨帖是每一位書法者必經歷的學書路,成人學書法與兒童,青少年不同。我個人認為,成人練習書法,每一次練習要達到一個目標,一種領悟就好。臨全帖或一字一字臨帖,這看自己的綜合文化基礎。臨全帖易快速掌握規律性東西,特別是行草書,楷書也知道不同筆畫在不同字的變化。而一字一字臨這是基本筆畫不牢實採用的辦法,基本筆畫功力好,建議通篇臨效果更佳。

  • 3 # 平淡釋真281

    不論什麼書體點劃、單字關都是要過的。下功夫學好單字,一是認字(真、行、草、篆等能寫對就不易),二是學習結構。米芾就是集古字的高手,很多書法愛好者都是從集字開始的。整篇臨習涉及字組、章法等更復雜的學習內容。個人感覺單字和整篇臨習相互促進,同時進行最好。另外臨創結合學習效果更好一些!

  • 4 # 西廨七叔

    在臨習中,單字或者通篇都不是孤立的。因為一幅書法作品,從筆畫到單字再到通篇都是一個完整的整體。我們在臨習的時候,首先是整體效果的認同(自己看著都不喜歡的字,一般不會去臨)其實是理解和掌握這幅作品的表現形式,比如,用筆,結字,佈局……在臨習的時候,認真體會自己的書寫(或創作)和原帖的差異,找到自己需要完善和修正的地方。或者著重單字,或者著重通篇,根據具體情況來定。

  • 5 # 董一點兒詩書

    談一點個人體會,首先回答您的問題,先要臨單字,其次再通臨全篇。這是臨書過程中的兩個階段,但事實上遠不止於這兩個階段。

    初學書者以摹入手,即所謂描紅,用半透明薄紙蒙在字帖上描;其次對臨,對臨便是對照著臨,從一個筆畫到一個單字再到全篇,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對臨講究力求相似,從筆法到結構再到章法,俱要細細研究學習,直到以假亂真,這就是入帖,入帖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但其中也有許多趣味,真學書者自能體味;再次背臨,不看碑帖,而默寫其形,若有一字對臨千百遍後,自然心中存乎其形,若有一篇對臨千百遍後,自然通篇瞭然於胸,背臨起來自然得心應手,背臨是一個化古人為自己的過程;最後意臨,即所謂出帖,意臨時已不求形似,而求其精神骨力,李世民講:“吾臨古人之書,殊不學其勢,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勢自生耳。”便是這一層境界,董其昌也說:“臨帖如驟遇異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頭面,當觀其舉止笑語精神流露處。莊子所謂 "目擊而道存者也" ”我們看趙孟頫臨《集王聖教序》,粗看很像,細看又不全似,再細咂摸,又全是大王筆法,比原碑拓本還要精妙。王鐸臨本,粗看就已不像,雖筆筆皆出右軍,卻又自成風貌,這兩位便都是出帖。一入一出,書道乃成,否則只是書奴爾。

    以上幾個階段可以相互穿插,但大體順序節奏不能顛倒打亂。

    臨帖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與古人交流的過程,心慕手追,拈花一笑,如果加上鑑賞考證,這其中的知識情趣如汪洋大海一般,任人遨遊其中,一生賞玩不倦。所以古代許多大家到老還在臨帖,董其昌晚年依然臨習古人碑帖,文徵明八十九高齡去世之前還在臨寫《蘭亭序》。有學生問我:“老師,我臨帖幾年就能創作了?”哈哈,這就是孩子話了。

    最後,分享一則小故事:翁方綱與劉墉都是清代造詣很高的書法家。翁方綱的女婿戈仙舟是劉墉的學生,有一次戈問翁,說您和我老師誰的書法更高明呢?翁從鼻子裡哼了一聲:“你去問你的老師,他哪一筆是古人的?”戈委婉地把這話告訴了劉,劉墉哈哈一笑:“你去問你的老泰山,他哪一筆又是自己的?”翁劉二人間的高下如何,恐怕不是我輩敢於妄評的,但其中的妙理,卻使人在會心一笑之餘,不免深思。

  • 6 # 墨池煙雲

    學書,臨帖是必然的,但是臨帖前要讀帖。黃庭堅說過“古人學書不盡臨摹,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隨人意”。所謂字書有三要,天分第一,多見次之,多寫又次之。讀,就是詳細觀看和揣摩帖中字的點畫、用筆、結體和神韻等,然後再去臨習。

    讀帖還能鍛鍊人的眼力心力。只有使帖字入於眼,記於心,方能臨時出於手,顯於紙。如果眼觀不準,心記不住,手是難以表現出來的。 臨不好帖的主要癥結不在手上,而在眼上。

    當然也不是說不臨帖,至於怎麼臨,我覺得,篆、隸、楷書要和行草書分開。正書分類臨,比如同一個偏旁部首或者同一個字根的字,歸為一類,細細臨摹。然後再通臨。最後達到字字純熟。

    行草書臨習,要在形質的基礎上臨出神韻。多關注章法佈局,行氣,墨色的變化,等等。

    總之要,讀臨兩者結合,讀是引導臨,臨是佐證讀。

  • 7 # 時間DE味道

    臨帖也分階段。

    首先先練好基本筆畫。

    再臨單字,臨之前,先讀帖,首先要看準字形,是正方的、長方的、還是扁的,每個筆畫在字的什麼位置。再下筆臨,臨的越像越好,臨好一個字,再進行下一個。不要貪多,哪怕每天只臨一個字。

    過了單字關,就要通篇臨。先臨一行或幾行,再逐漸通篇臨。主要是掌握章法和行氣。

    此後,就進行創作,創作中發現什麼問題,反過來再臨帖,做到臨創結合。

    所以說,要先一個字一個字臨,再通篇臨。

    當然這不是絕對的,只是大多數人的經驗而已。

  • 8 # 永書101

    不知道你是學習楷書、隸書還是草書,只能是根據自己擅長什麼就回答什麼。

    1、不能單字臨帖

    對於行草書來說,要做到一個字一個字的臨帖很難,因為行草書不僅學習結體、筆畫,更重視的是通篇謀局,強調的是滿盤的氣勢。而且行草書作品中許多字與字之間多有鉤連,如果一個字一個字分開練習,就連把筆畫斷開就很難,而且也完全沒有必要。

    2、如何練習創作

    在我看來,臨帖只是草書學習很小的一部分,學習草書的人需要的是掌握“遵守規矩與打破規矩之間的平衡。”遵守規矩強調的是法度,不能肆意妄為,不能走向醜書,打破規矩看中的是個人的精神、情懷、氣魄等等,要有森嚴法度,又有強烈的個人書法特色。

    我覺得脫離字帖去進行創作練習特別重要。這部分我細說一下。

    當我們一旦到了創作練習階段,此時更不能一個字一個字去練習,除了上邊說過的書法氣勢等因素考量之外,還有學習效率的考量。如果我們每天集中精力選中一首詩詞,通篇練習,反覆書寫,把這首詩詞裡面的每個字都寫透了,完全理解了,再換下一首詩詞再來練習。這樣做效率極高,我有深切體會。用不了幾個月,你會發現,隨便拿來一首完全陌生的詩詞,稍加推敲即可寫出相當高水平的行草書作品,事半而功倍!

    因此,我建議題主,如果你選擇行草書學習,一定不能整天抱著一本帖子,死臨帖,臨死帖,要跳出帖子,通篇謀局,針對性練習,大膽開展創作型練習,快速掌握行草書法要領。

    在這裡,我順便給大家講講一代草聖懷素學習書法的故事。懷素在30歲之前,並沒有老師,也未見有記載懷素臨帖,但懷素大量書寫,甚至種植芭蕉取葉練習,傳為美談。其實,此時懷素的書法水平已經登峰造極,但養在深閨無人知,沒有名氣。35歲之後才開始接觸王羲之王獻之的正統書法,並且楷書接觸達官貴人,開始自我推銷,四十歲就寫出了自敘帖。請問,臨帖重要還是自我練習重要呢?

    隨文附上我的近期書法作品兩幅,請大家品評指教,順祝題主愉快!

  • 9 # 翰墨今香

    初學書法不要通臨,學習楷書的時候最好是一個字一個字的臨,而行草書的話可以把幾個字組作為一個單元去臨。上來就通臨那不是臨帖,最多算是抄帖。那麼如何臨帖呢?我們從楷書和行草書兩個方面來說:

    初學書法楷書的臨帖

    初學楷書的朋友,一開始最好把這個帖子的基本筆畫好好練習一下,你像短橫、長橫、垂露豎、懸針豎、短撇、長撇、捺畫、轉折處的用筆、各種鉤的寫法、以及各種點的寫法等等。這些基本熟悉之後,然後再去臨帖才能事半功倍。

    臨帖的時候一開始就是一個字一個字地臨,把一個字臨的有五六分像了再臨下一個,因為初學也不可能達到完全像,七八分都很難達到,所以我說做到五分像就好,這是第一遍臨可以這樣。

    有人可能會覺得,這樣最多一天臨幾個字就不錯了。是的,一開始是這樣的,但不要小瞧這樣做。可能一天只臨了幾個字,把這幾個字臨好了,對基本筆畫的組合你就熟悉了很多了。一開始你的觀察力、控筆力、分析能力都很欠缺,能一天寫好幾個字就不錯了。但是隨著時間的累積,你的功力在增加,你臨帖的效率就會越來越高。

    單字過關之後,你再嘗試著一次臨一行字,一行一行的過關。等這個也沒問題了,然後再去一次寫一頁或者兩頁,這個階段過去後再去嘗試通臨。

    行草書的臨帖

    行草書的臨帖就不能單字來臨了,單字臨會學不到原帖的那種上下字的呼應、筆勢、開合、攲側的關係。所以,行草書的臨帖可以採用字組臨摹,就是一次臨幾個關係很強的字組。因為有很多行草書有的時候幾個字就是一筆寫下來的,如果強行分開來臨的話,就學不到原帖的精髓了。

    而且,因為到了行草書這個階段,一般也都有了一定的楷書基礎,對控筆有了一定的能力了,所以可以幾個字一起臨。過了這個階段後再一行一行的臨。如果是字數不多的那種,就可以通臨了,字數多的可以一次臨數行了。

    學習書法一定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口吃個胖子,所以初學者切勿好高騖遠,腳踏實地才是學習的正途。

  • 10 # 寫字吧

    “臨,謂以紙在古帖旁,觀其形勢而學之,若臨淵之臨,故謂之臨”。臨帖就是模仿,模仿古人的用筆、佈局、意境。

    臨帖是一字一字的把每種筆畫結構練精好,還是通篇臨帖好,在我看來這是宏觀和微觀的問題。

    通臨是宏觀,宏觀著眼於“這是什麼”;選臨是微觀,微觀著眼於“要怎麼做”。

    當我們選擇好了一本法帖,我建議可以先通臨一遍,然後再重點選擇區域性臨寫。這麼做的好處在於,通臨,有助於我們初步瞭解法帖整體的筆法結構和風格。當做到心中有數後,再選擇經典、有代表性的區域性揣摩,才能將法帖研究得更深入。

    通臨是宏觀,宏觀著眼於“這是什麼”

    要知道“這是什麼”,就要用心觀察。正所謂“讀帖是得於心,而臨帖是應於手”。臨帖在於用手,而在動手之前,更重要的是用心。即我們所說的讀帖。讀什麼?讀背景,讀內容,讀技法,讀風貌。認真細緻的讀帖,可以讓臨帖事半功倍。

    就比如,我們在臨蘇軾的《黃州寒食詩帖》時,我們首先了解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的《黃州寒食詩帖》,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創作出來的,蘇軾當時的心境是怎樣的。

    他惆悵孤獨心境的,使他的這幅作品籠上了一層沉鬱、蒼涼的意境,這是第一感受。而他情緒的起伏,直接影響到書法線條節奏的變化,結字的錯落,行氣的跌宕。

    選臨是微觀,微觀著眼於“要怎麼做”

    在有了初步瞭解之後,再選擇區域性,對照臨習用筆用墨、結字規律、章法行氣、精神風貌等。透過反覆揣摩,體會“要怎麼做”。

    比如《黃州寒食詩帖》,線條節奏什麼時候快,什麼時候慢,哪裡粗,哪裡細;用筆何時是中鋒,何時是側鋒,又是如何轉換的;結字的大小、疏密、輕重又是怎麼佈置的,等等。

    無論如何,臨帖前要仔細分析,將筆法、字法、章法、墨法都瞭然於心,再動手臨帖,才可能少做無用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假如隋唐兩代沒有滅掉高句麗,後世的歷史會走向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