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浙江小神兔網路科技有限公司

    這個說法是錯誤的,是一種挑撥是非的行為。因為成長是一個過程,自信是這個過程結束時產生的結果之一。被陪伴者從一開始被陪伴主張人認為是一種不自信繼而出現被陪伴成長。是教育的一種完善,而不是缺乏教育自信,而是對教育更加自信。陪伴成長是一種增強成長的一種方式;在過去,皇帝都有伴童和陪讀,以此來促進皇帝的理解能力,溝通能力,相處能力和協調能力以及指揮能力。陪伴成長能夠讓對方更加快速的理解社會結構和快速融入社會,提高社會辨別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是一種可取的人生成長方式!相輔相成,使教育更加完善!

  • 2 # 學記

    《陪伴成長是最美的教育姿態》【作者簡介】姜志崗,江蘇省白蒲高階中學,南通市優秀教育工作者,南通市優秀班主任。

    適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在我看來,“陪伴成長”就是最適合的教育、最好的教育。陪伴學生成長,是一種教育姿態,也是一種教育情懷和教育境界。擔任班主任14年來,無論是帶初中班,還是高中班,不管是帶學習基礎較好的實驗班,還是帶文化基礎薄弱的藝術班,我一直都是以陪伴的姿態,將自己植入班級中,與學生一同成長;盡我所能,努力引導他們在學業發展、人際關係、生活態度等方面日有所得、月有所成。

    一、融入是陪伴的第一要務

    班主任應融入學生。我不願成為一棵大樹,俯視他們,吆喝著他們成長,我更願意蹲下身來,平視他們,甚至放低自己,為他們的成長提供合適的教育。

    近幾年,我連續帶了兩屆高三藝術班,這兩屆學生的高考成績都很優秀,班級的本科上線率和全國重點高校錄取率均居年級首位,而且他們所在的班級還被評為“學校特色標兵集體”。來自方方面面的朋友總會追問我這樣的問題:“治班有無絕招?”“如何帶領學校藝術班衝出南通,走向全省的?”說真的,我說不出高大上的一、二、三來,但我清晰地記得與學生們在一起的日日夜夜、點點滴滴。2016年8月底,我送完2015屆藝術班後又接手了新一屆的藝術班,這個班的學生更為另類、叛逆。我很急,但沒慌。我從手把手地教他們打掃衛生、整理物品做起,從要求自己在三天內記住並叫準全班39名學生的名字入手。我堅持每天第一個到教室,最後一個離開;我關心他們的一日三餐,關注他們成績的起伏,在乎他們的一顰一笑。一週後,我能說出每位寄宿生的房號和床號,能背出每個學生家長的手機號;一月後,我能準確辨認每一個學生的筆跡,能熟練說出每個學生的生日,能模仿部分學生的語音、語調和招牌動作,能從背影和走路姿勢中區分出他們中的大多數。

    苦心者,天不負。第一次考試,我班的成績大幅度提升。我緊緊抓住這一難得的教育契機,在班級開展主題教育月系列活動。我組織了三個層面的“我想對你說”活動,包括家長和孩子間的相互說、家長和教師間的相互說、孩子對自己的理想說。這個活動後,我們班師生、生生之間的和諧互動交流成為常態,班級的氛圍愈發溫暖和諧。

    我常對調皮搗蛋的學生說:“青春就是一場叫人不斷犯錯的‘劫’,每一次錯誤都是一次自我糾偏、自我教育、自我成長的極好機會。”我常對暫時落後的學生說:“別急,慢慢來,我懂你,我陪你!”學生們常對我說:“老師,我聽懂了,謝謝您!”家長常對我說:“老師,我的孩子又進步了,我的孩子更懂事了,上次放月假在家搶著做家務,還給他爺爺搓背了。”……總之,我們班有說不完的奮發圖強、Sunny向上,說不盡的師生情誼、班級榮光。

    所以,我認為,教育者想要促進受教育者的成長,首先必須融入其中,而融入的第一步就是學會耐心傾聽。有時,在傾聽中能使看起來無法解決的問題自然而然地得到解決,使千頭萬緒的問題變得清晰起來。我以為,耐心傾聽就是教師真愛的外顯。我始終將自己定位為學生成長共同體中的首席,而不是首腦;我努力做到融入其間,有“站位”而不“越位”。

    二、容錯是陪伴的核心

    容錯與體諒是德育之最高人性美。在我眼裡,只有學生的“問題行為”,沒有無藥可救的“問題學生”。我總是盡最大努力體諒和包容學生的一時之失,一事之過,因為我知道沒有容錯就絕對沒有真正的陪伴。

    2015屆高三藝術班有位男生小C,小C非常叛逆,文化成績平平,專業水平也很一般,但是他情感細膩、文字優美。距離高考僅剩70多天時,外校一個Y姓的女生來我班借讀,三天後就有學生告訴我,C和Y的關係似乎特別“好”。一日午自習,我到班巡查,正巧趕上C向Y放飛紙飛機,只見那愛情航班穩穩地降落在了Y的課桌上……我沒有當場責備質問,只是輕輕地拿起紙飛機,靜靜離開了教室。當天晚自習下課後,我在教學樓的樓梯口等到了小C,悄悄地把紙飛機塞到他手裡,一語未發,只是那紙飛機兩翼上留有我寫下的一句話——“愛情的火苗是青春最美麗的燃燒,無罪無過。願君無怨無悔!”第二天清晨,我5點36分到辦公室,發現辦公桌上有一封長達八頁的信,是小C寫給我的。在信中他寫了他家三代人的紛爭、雙親的婚變、自己的叛逆,字字含情,句句動人。他在這封信的結尾處這樣寫道:“這麼多年來,我第一次遇到沒有當面責備我的老師,這也是我第一次向他人訴說這些不堪的往事。老師,再過五天,我就滿十八週歲了。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成人禮,沒有之一。”那八頁信箋上留下了他已經乾透的淚痕,這些都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我該做些什麼呢?我不停地追問自己。當天,我就想辦法與他的父親取得了聯絡,並透過微信將這封信件發給了他。收信後,這位多年對兒子不管不顧、不聞不問的父親即刻啟程,他驅車八小時,從青島趕來,一路狂奔,一路飆淚……當天晚上9時40分許,我與C等到了他的父親。一見到我,兩眼通紅的C的父親便對我說:“老師,你挽救了我與兒子的感情。你讓我懂得了怎麼去做個父親。”C在我身旁淚眼婆娑地看著我……我知道,我已走進了孩子的內心深處。後來,C如願考上了南京的高校……2016年元旦,C回學校看我,順道完成高校佈置的“回訪母校,感恩師長”的社會實踐作業。臨別時,他紅著臉,怯生生地對我說:“老師,我想跟你合個影,帶在身邊,行嗎?”合影時,他緊緊地握著我的手,沒有一絲做作,有的都是感動和友誼。我深深知道:寬容有愛,始有教育,最美的教育應是喚起學生的內心覺醒。當我們千方百計地將教師的換位體諒、有度容錯與學生的設身體悟、自我糾偏巧妙地結合起來,就必定能更好地促成學生和教師自身的不斷裨補缺漏、向善向上。

    三、“多評少批”是不二法寶

    我一直遵循這樣一條治班之道:引導千回不嫌多,批評謹記慎且少。高中的學生已經形成了對外界的自我認知,單純的批評很容易造成師生間的對立,學生很可能會因為逆反而做出背離教師期待的行為。所以,在教育實踐中,我重“導”慎“批”,即使是非批不可的情況,也在“導”中“批”,努力做到寓“批”於“評”。

    2016屆有個M姓男生,他身材瘦小,聰明靈活,但時間觀念不強。一個冬日的早晨,M又遲到了,我便坐在他座位上一邊看他的筆記,一邊等他到班。上課鈴響後約三分鐘,他神色慌張地出現在了教室的後門,伸頭掃視教室一圈後,不見我身影,長舒一口氣,神氣活現地向座位走去,邊走邊往前門處張望。此時,我站起身來,他驚愕道:“老師……”我沒有責問他為何遲到,而是指著後門說道:“你原路返回,再進來一次。”他木訥地返回,站在後門小聲地說了句“報告”,我示意他進來,又說:“你出去,再進來一次。”他垂著頭,又一次走向後門。走出教室後,若有所思的他突然轉身徑直走向前門,站在門口高聲喊道:“報告!”那日清晨,在一聲響亮的“報告”聲中,M迎著全班同學的目光,緩緩地回到座位上。自那天起,M遲到的次數越來越少,高考百日衝刺期間,他竟成了我們班最早到班的成員之一!直到現在,我總會想起那個早晨M被我從後門“導”向前門,從遲到“導”向早到的畫面,耳畔總縈繞著那聲清脆的“報告”,像是小苗破土而出的聲音,我堅信,這棵萌芽的小苗終將長成參天大樹。

    校園裡最多的是人,要做好人的教育工作,班主任首先要讓學生在“導”的過程中冷靜下來,心平氣和地糾錯改過,從而逐步實現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我覺醒,這樣的教育才有實效,才溫情而聰慧,才能潤澤學生的生命。在陪伴學生成長的過程中,班主任只有與學生以及家長相師,才能更好地與事俱進,與人俱進,與時俱進,與學生們同頻共振,與教育同在。

  • 3 # 貓佐大人

    陪伴成長,是缺乏教育自信的表現,這種說法我認為是有失公允的,難免有斷章取義之嫌,你不能說父母陪伴孩子成長便是不對,也不能說過度的陪伴干涉就不會對孩子造成影響。凡事都有個度,僅此而已。

    舉個小例子吧,美國佛羅里達海岸邊有座小城,沿岸水域有很多蝦,很多捕蝦船也在附近停泊,由於食物豐富,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吃到美食,很多海鷗便在這裡安了家,開始了衣食無憂愜意生活。後來水文環境發生了變化,蝦群南下,捕蝦船也跟著南下,但是已經成為留鳥的海鷗,並沒有離開已經適應的生活圈,因為他們沒有南下的意志,最終因為食物的減少大量死亡。這裡我們思考一下,父母是否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佛羅里達的海鷗呢?

    的確,有的父母是統治型父母,其中的傑出代表便是慈禧太后老佛爺,戴上美美的長指甲,畫上美美的妝容,在後邊搞出個垂簾聽政,一味地要求子女按照自己的指示行事,這種情況下,根本談不上什麼缺乏教育自信,要是自己有時間的話,簡直是要搶了老師們的飯碗。統治性父母往往喜歡指手畫腳,對系統教育強加干涉,這種情況下,教育機構往往會做出讓步,誰讓孩子是人家生的呢?

    這類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很難正確表達自己的意見,自己沒有做過主,談何自信心?孩子也最終會成為缺乏自發性和創造性的被動型孩子,雖然不滿父母的強硬態度,但是心理訴求卻得不到表達,最終往往會做出過激的事情。

    所以說,我認為在父母羽翼下長大的孩子,父母為孩子擋下了來自外界的有害物,試圖為孩子提供最優質的生存環境,雖然在羽翼下成長很安全,卻不能積累閱歷和克服困難的寶貴經驗,長大成人後也很難擁有離開父母獨自挑戰困難的能力。

  • 4 # 楊章林555

    這句話改成,很多時候陪伴成長實際上是缺乏教育自信的表現,可能要客觀一些。

    陪伴,主要指父母,成長是家長的殷切願望,物件自然是孩子。也就是說,陪伴的目的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不妨迷信一回,祈求神靈保佑,所有的孩子在家長的陪伴下都快樂而幸福的成長。遺憾的是現實生活往往都不盡如人意。發達地方的家長是不是都能如願以償?既能陪孩子共享天倫之樂,又能讓孩子健康成長,何樂而不為呢?你的身邊可能沒有這種現象:父母在旁邊,孩子在學習。“眼睛都眨不得,一不注意就跑得無影無蹤。”“你看你,心不在焉,人在家中,心老早跑到網咖頭去了。”“看書嘛,東張西望的搞哪樣?”你能說這不是“陪伴”?這樣的陪伴,應該叫“看守”。是不是可以同不信任不放心劃等號?講幾件讓“陪伴”臉紅的事。小學生都曉得,不能隨手扔垃圾,過斑馬線要紅燈停綠燈行,乘電梯要先出後進。我們不少“陪伴”全然不講規矩。不少“陪伴”的素質遠遠趕不上我們的學生,這是老師的驕傲。無辜的熊孩子應該是不良“陪伴”的“傑作”。陪伴成長是要“合格證”的,不良“陪伴”害了孩子,累了自己。老人無德,一家子的災殃。

    陪伴在一定的條件下,的確是最好的教育。

    我既是教師,也是父親。我女兒的同學說:有這樣的爸爸是幸福的。學生說;有你這樣的爸爸太好了。畢業多年的學生說:老師我們實際上是把你當作我們的父親。(都是真實的)

    理財。找錢是一門藝術,用錢也是一門藝術。給孩子一個存冊,用多少自己取,不用買一隻鉛筆,一個本子都伸手。用後結算。伸手要錢,總會有淡淡的尷尬。收穫:“還是學生,不能穿高檔服裝”。

    勞動。不管男生女生力所能及的事都必須會做。就是高中階段,日常的炒菜收拾家庭環境也是必須的。能不能上“廳堂”,看造化,至少能下“廚房”。

    生氣。發別人的脾氣感覺不好,被別人發脾氣呢?更不好。都不好,對吧?修養好的人,相對要快樂一些。

    佔別人的便宜,會讓人瞧不起。畢業以後,在“私企”工作。同單位的女生“敲”經理買包包。女兒:我肯定不要。事後成了“金庫”保管。

    再講,有嘮叨之嫌了

    陪伴教育,不是“陪讀”,時間最好不要多,父母和孩子各有“天地”,對孩子“放手”,也是對自己“減負”,關鍵在心靈的溝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揠苗助長這則寓言說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