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鍾銘聊科學

    我來說說的想法,我覺得這裡的核心在於:守恆率的存在。

    我們高中都學過質量的定義,是改變物體運動的難易程度。而兩個重量不同的物體同時下落,其實改變質量大的物體的運動的難易程度要大一些,而受到的引力也要大一些,兩者竟然抵消掉了,這也是引力質量和慣性質量嚴格相等。

    其次,在庫侖力的計算中,也有這樣的情況,發現沒有,只要和平方反比有關的,都會出現這種情況。這其實和空間球面的表面積有關。

    我們想象一下,一個氣球單位面積上點上同樣數量的點,然後把氣球吹大,地球在變大的過程中,總得點數不變,但單位面積上的點在發生改變,這其實和引力和距離的平方反比是一樣的道理,而總體的量是守恆的,所以這裡涉及到的是守恆律。

  • 2 # KongZWang

    在勻速行駛的火車上,應該可以說火車質量巳經獲得慣性力,在火車上的人,以及人手裡拿著一塊石頭也與火車同等的獲得慣性力,這個問題像我這樣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都知道,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在寫狹義相對論時,不知道是否忘記了,或者真的不知道這種火車質量慣性的作用,競將這主要慣性因素沒有考慮進去,我們現在看到的流傳到現在的課文,說明他一生都沒有察覺到這個失誤,當他在火車車廂視窗鬆手落下一塊石頭,只剩下地球引力的作用,成直線落下。並將錯誤認識當作一種新發現,改變物理關係,這使狹義相對論得不到客觀事實的支援,狹義相對論可以說是在勻速行駛的火車上,由於作者對事物的內部運動與子母關係運動不理解,形成一個錯誤的思想。在勻速行駛的火車上產生的錯誤思維,作者並且將與在勻速行駛的火車上有關聯理論的科學家伽利略,洛倫茲連線在一起,伽利略在勻速行駛的火車上,將人在火車上走動的速度與火車速度相加,這種結果使人在火車之外運動,客觀存在是沒有的。洛倫茲做了一個運動速度與光速度對比的因子,但在勻速行駛的火車上是沒有這種因子存在的。在學習相對論過程中,感覺作者是在勻速行駛的火車上思維的,愛因斯坦,伽利略,洛倫茲三位科學家在勻速行駛的火車上留下的是經不起考驗的知識。為了簡單明瞭,我假設作者坐在一列掛有十節車廂以每小時100公里勻速行駛的火車中。

    在狹義相對論使用在交通工具上觀察是一條垂直線,在地面觀察是一條斜線,來推匯出來方程式。我在看狹義相對論,從火車視窗鬆手落下石頭是垂直線,與客觀受力原理不合,開頭不對,怎麼思維下去,相對論的基礎,最近正在學習一些相對論的課程,我學習的是PDF板,下面是第七頁的一部分課文,課文中在 車視窗鬆手丟下石頭是直線落下,我們知道人或物在勻速行駛的火車中,已經獲得與火車同步的慣性力,在視窗鬆手落下的石頭,應該是受慣性力與地心引力的共同作用下,是一種合力的作用,無法垂直成直線落下,直線落下與客觀事實不符。課文:設一列火車正在勻速地 行駛,我站在車廂視窗鬆手丟下(不是用力投擲)一塊石頭到路基上。那麼,如 果不計空氣阻力的影響,我看見石頭是沿直線落下的。從人行道上觀察這一舉動 的行人則看到石頭是沿拋物線落到地面上的。現在我問,石頭所經過的各個“位 置”是“的確”在一條直線上,還是在一條拋物線上的呢,還有,所謂“在空間 中”的運動在這裡是什麼意思呢?根據前一節的論述,就可以作出十分明白的答 案。首先,我們要完全避開“空間”這一模糊的字眼,我們必須老實承認,對於 “空間”一同,我們無法構成絲毫概念;因此我們代之以“相對於在實際上可看 作剛性的一個參考物體的運動”。關於相對於參考物體(火車車廂或鐵路路基) 的位置,在前節中已作了詳細的規定。如果我們引人“座標系”這個有利於數學 描述的觀念來代替“參考物體”,我們就可以說,石塊相對於與車廂牢固地連線 在一起的座標系走過了一條直線,但相對於與地面(路基)牢固地連線在一起的 座標系,則石塊走過了一條拋物線藉助於這一例項可以清楚地知道不會有獨立存 在的軌線(字面意義是“路程——曲線”);而只有相對於特定的參考物體的軌線。

  • 3 # 惠元22

    慣性就是物質引力的一種表現形態。引力的表現形態有很多種,比如壓力、頂力、阻力、擊力。物質的各個層次的動態,狀態、變態、轉化。物質各層次的各種運動的慣性、間性、節奏、規律性等等,都是引力的表演。引力,就是物質各個層次運動以能量、能力。它在物質各種層次之間的傳遞,不是由正負和光子的形式傳遞的。而是由物與物之間,引力與引力的擠壓、推託、影響、干撓、震盪、跳躍、疊加、等等形態形式來交換、傳遞的。透過物質與物質之間的外在引力的相互作用、來影響物質內在的電磁相互作用力的變化,而影響物質的內在運動質量的變化發展。那些書本上的引力波照片、畫面,都是專家們人工藝技品,不是真實的。因為引力是不可見,不可測的,只能透過物質質量體態、表現的變化才能推測到它的存在和表現。引力的強度、速度也只能透過物質的變化影響、才能得到認識。

  • 4 # 語境思維

    這個問題,如果沒有愛因斯坦學派的量子理論(如普朗克,康普頓),那麼是難以令人釋懷的。

    本題,既適合高中在校生,也適合物理博士生,或淺或難。以下是筆者的新視野。

    要點1:物理空間是真空場,簡稱場。空間基本單元,也叫場量子。場量子有兩類,光量子與引力子。

    要點2:根據LHC電子湮滅方程,光量子質量=電子質量=引力子質量=場量子質量=m₀,即:m₀=9.11×10⁻³¹kg...(1)。

    要點3:光量子承載電磁波,引力子承載引力波。電磁波的發生機制是光電效應方程。引力波的發生機制是普朗克常數方程。

    推導答案與深入剖析

    其一:普朗克常數的物理意義

    根據普朗克常數方程:mc²=hc/λ...(2),可知h的定義:h=mcλ...(3),這裡有兩個疑問。

    方程(2)的左右兩個專案的物理意義是什麼?普朗克常數的物理意義是什麼?

    右邊是真空場中的一個光子的輻射能。左邊是一個粒子的自旋動量矩,也叫自旋勢能。為什麼這麼說?

    根據牛頓第二定律:F=ma=mv²/r...(4),該式既適合宏觀,也適合微觀。尤適合自旋粒子。

    式(4)中,v是粒子自旋線速度,r是粒子半徑,粒子自旋力矩或動量矩:M=F·r=mv²...(5)。

    考慮到脈衝星0.33倍光速自旋,費米子的密度至少是脈衝星的10倍,業可以光速自旋。

    可設:費米子的自旋離心力或慣性離心力為:F=mc²/r...(6),而不難推出對應的慣性勢能:Ep=M=mc²...(7)。

    對比方程(2)與(7),可以倒逼出普朗克常數的物理意義:

    慣性質量為m的1個費米子必然以光速自旋運動,才可能激發真空場波長為λ的1個場量子。

    其二:為什麼慣性質量≡引力質量?

    左邊的mc²,代表慣性場勢能/慣性離心力/慣性質量(m=Vρ)之費米子的固有能量。

    右邊的hc/λ,代表真空場勢能/真空吸引力/真空場質量(m₀=V₀ρ₀)之場量子的固有能量。

    關鍵是:這個場量子不是承載費米子激發電磁波的光量子,而是承載費米子激發引力波的引力子。

    ●普朗克常數方程:mc²=hc/λ...(2),描述的是——引力波的發生機制:

    1個費米子以光速c自旋的勢能,激發場量子以波長λ傳播。費米子的慣性勢能(維持獨立存在)與引力子的引力勢能之間的超對稱關係。

    ●光電效應方程:½mv²=hc/λ...(8),描述的是——電磁波的發生機制:

    1個(質量為m的)費米子尤其是核外電子,以速度v作正交切割質子磁力線的動能,激發真空場中1個(波長為λ的)光量子之電磁輻射能。

    ●費米子的慣性斥力場與光量子的真空引力場,之間是一種超對稱關係,是有形物質與無形物質的對立統一關係。

    ●費米子質量vs引力場質量之間的二重性,既對立相等又依存整合,這是超對稱的典型應用。

    ●費米子,不只限於費米子本體,還要延伸到其外空間的引力場,完整的說,叫費米子系。

    例如:電子整合到電子系,質子整合到質子系,中子整合到中子系。

    類推:原子整合到原子系,分子整合到分子系,地球整合到地球系,太陽太陽系。

    其三:慣性質量≡引力質量的計算公式

    ●物體的慣性質量是費米子質量的總和。由於電子質量很小可忽略,慣性質量(M)可以近似為核子質量(mi)的總和,即:M=Σmi...(9)。

    ●物體的引力質(M₀)量是費米子外空間的引力子質量(m₀)的總和,即:M₀=Σm₀...(10)。

    ●根據上述涉及的超對稱原理,公式(9)與公式(10)之間是恆等/互因/對應的關係,即:M=M₀,或:Σmi=Σm₀...(11)。

    ●採用體積密度的超對稱操作要領:

    ①實體質量是體積×密度,即:M=Vρ...(12)。

    ②引力質量是實體引力場體積×引力子密度:M₀=V₀ρ₀...(13)。

    ④公式(12)與公式(13)之間的關係也是恆等/互因/對應的關係,即:Vρ=V₀ρ₀...(14)。

    ⑤利用公式(14),可以估算太陽引力場與銀河系的半徑,即太陽系空間的半徑。

    其中,ρ₀是引力子平均密度,通常按微波背景的ρ₀=1.35×10⁻²⁵kg/m³估算。

    銀河系可另按ρ⁰=1×10⁻²⁸kg/m³估算,雖然數值不同,但物理本質不變。

    正確解讀:勢能Ep=mgh的物理意義

    其一:萬有引力的物理意義

    超過普朗克常數限制的物體(實體),諸如原子、大粒子、子彈、飛機、人造衛星、天體,的引力場勢能,本質上是所含費米子引力勢能錯綜複雜絕大部分被抵消的綜合效應。

    它們只服從萬有引力定律F=GMm/R²...(15)。依然服從牛二定律:F=ma=mv²/R...(16)。

    其二,按牛頓第二定律的引力勢能

    聯立公式(15)與(16)可算地球重力加速度,即:a=GM/R²=6.67e-11×6e24/6.4e7=0.98[m/s²]

    此a值,在教科書裡被定義為g。按公式(16),質量為m的物體接收地球的引力勢能為:

    Ep=F·R=mgR...(17),令地球引力場半徑在地表處的高度為R=h₀有:Ep₀=mgh₀...(18)。

    ●公式(17)的物理意義是:

    物體接收地球引力場勢能(Ep),與自身質量(m)以及引力場半徑(R)成正比。

    公式(18)是地表處的引力勢能。工作中,引力勢=地表勢+高度勢,即:Ep=Ep₀+mgh...(19)

    考慮相對勢能,令地表勢能為零:Ep₀=0,有工作中常用的重力勢能公式:U=mgh...(20)

    建議編寫教科書,把代表重力勢能的符號Ep改為符號U,以免誤解。其實,地表勢能≠0。

    其三:按萬有引力定律的引力勢能

    ●地球引力勢能:Ep(m,R)=GMm/R...(21)。公式(21)的物理意義是:

    地球系之內的物體(子系統),其接收地球引力場的勢能,與自身質量(m)成正比,與地球引力場半徑(R)成反比。

    換句話說,質量不變的物體,離開地表越高,其重力勢能越小。

    這顯然與公式(17)的表述以及公式(20)的意義是不一致的。問題出在哪裡?孰是孰非?

    當然公式(21)是毋容置疑的。而公式(17)與(20)是有特定條件的,即假設重力加速度在不太高的範圍內,可近似為常量:g=9.8[m/s²]。

    其實,g是一個變數。注意,在聯立公式(15)與(16)求重力加速度時假定:引力場半徑≡地球本體半徑,這有嚴重的概念錯誤。

    事實上,引用萬有引力定律中的引力場半徑R,特指地球引力場的半徑,是一個變數。

    而地球的重力加速度g與R成平方反比,即:隨著高度的上升,重力加速度急劇下降。

    為什麼水力發電,水位越高,所謂的重力勢能越大呢?其實,高位水作自由落體的運動,經歷一個較長的微移,高位引力小,低位引力大。本質上,這個勢能是一個變速度的動能。

    小結

    1. 等效原理是物理學重大懸案。筆者不用也不信愛氏相對論,因為祂否定真空場的客觀存在。

    2.建議物理教科書,對涉及重力勢能的部分章節,作必要的修正。

    Stop here。物理新視野與您共商物理前沿與中英雙語有關的疑難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拍過哪些有故事的照片?是什麼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