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陳2610142095868

    長平之戰的慘敗,趙括當然要負責,我認為並不是全部的責任。

    趙括領兵前,趙軍統帥是廉頗,廉頗身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對上秦軍都不敢說戰而勝之,所以採取的是防守策略,而這一守就是三年,而趙國的國力已經沒法再撐下去了,所以趙國希望儘快結束戰爭。趙王希望透過一場決戰結束戰爭,而廉頗認為主動出擊必敗,趙國換帥已成必然。

    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之子,學識淵博,軍事理論甚至強於他的父親,趙奢曾打敗過秦軍,趙國存了一份僥倖心理,加上秦國故意散佈的謠言,相信趙奢的兒子也能打敗秦軍。李牧遠在雁門關,年輕有才的趙括因此得以統帥趙軍。

    秦國雪藏了秦國的軍神,使趙國認為秦軍統帥不是白起,秦國暗中換帥,白起在趙括進軍時詐敗誘敵,實施包圍,最終全殲趙軍。這就是長平之戰。

    那麼戰敗的原因呢?首先是兩國的國力對比,無需贅述,秦國遠強於趙國。

    國君對比,趙王曾求和,秦王利用此次機會宣傳秦趙和好,防止他國支援趙國,使趙國孤立。戰爭中秦王調動河間郡15歲以上男子去堵趙軍退路。趙王希望結束戰爭,導致趙括只有全軍出擊這一個選項。所以秦王強於趙王。

    大將對比,秦國是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百戰百勝的秦國軍神武安君白起。趙國則是初出茅廬經驗不足的趙括,秦將強於趙將。

    另外情報,細作等秦都強於趙,趙國怎能不敗?

    趙括戰敗,但最後戰死沙場也不失軍人本色,被貽笑千年卻令我嘆息。

  • 2 # 甬城阿斌

    長平之敗的原因有二:

    一是趙括初出茅廬,實戰經驗不足,遠不及白起;這一點世所公認,毋庸置疑。

    二是雙方君主對戰爭支援力度大有不同:即使白起水平遠超趙括,但在冷兵器時代,要以其三十萬人全殲四十五萬趙軍也是不可能的。關鍵是秦昭襄王親赴河內,下令徵發黃河兩岸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全部開赴前線,把趙軍圍得鐵桶一般,這才決定了趙括最終失敗的命運!

    這時,若是趙王下令全國總動員,起碼還可組織十五萬以上的兵力(從後來邯鄲堅持抗戰,沒有陷落來看,這點兵力還是有的),由廉頗統率前去援救,長平也不會敗得如此之慘!

    所以,長平之敗,趙王的責任一點不比趙括小!

  • 3 # 石坤387

    打仗就是拼後勤,沒有糧草補給,就算是有800萬大軍,那也只是個笑話,斷糧46日,40萬人軍隊都沒有譁變,還能奮勇殺敵,光憑這一點,趙括就算是能算是名將,軍事家了!韓信之所以成功,他的背後有蕭何!曹操能成功,他背後有荀彧!楊堅能成功,他背後有高潁!李世民能成功,他背後有杜如晦房玄齡!朱元璋能成功他背後有李善長!趙括背後有什麼,只有一個自顧不暇得國家,和40萬堅守幾年,嗷嗷待哺計程車兵!如果要是白起跟趙括互換個位置,白起也將會落得個紙上談兵的下場!縱觀中華上下五千年,出了多少名將,但又出了幾個名相!古人云三軍易得,良將難求,但是事實良將易得,名相難求!

  • 4 # 龍行龘龘龍行天下

    恰恰相反,他不但不無能,還有點才能,長平之戰換誰都得輸,不過趙括雖然全軍覆沒但是秦國白起也好不到哪裡去,死傷一半以上!還有戰後白起對趙括的評價是:雖然戰爭結束了我和趙括一個還活著一個死了...

  • 5 # 歷史在記錄

    長平戰爭開打2年半後,趙括因此一戰斷送己方40萬將士性命和趙國前途而成為千古笑柄,其事蹟成為成語“紙上談兵”。

    近年不少為趙括翻案之文章引用《史記》:“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戰國策》亦說長平之戰使得秦“國虛民飢”,主張趙括突圍時也重創秦軍,不失為驍勇善戰。雖然有人指出長平之戰前後由一連串的軍事衝突和大小會戰組成,秦軍和廉頗對峙消耗,后王陵兵敗,秦軍折損五位大將。直到秦王與白起談論時,白起所言“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當指多年來秦國擴張戰爭中累計的兵力傷亡的結果。然而考慮秦國於此戰初期攻勢受阻,以及第3、4階段動員全國男丁,再加上呂氏春秋、戰國策的記錄,秦國於此戰中、尤其是後半段的傷亡有相當的毀滅性、若此時六國合攻,秦即必亡。

  • 6 # 史論縱橫

    王夫之曾經評價趙國長平之戰:有良將而不用,趙黜廉頗而亡!

    雖然肯定了廉頗的作戰能力,實際上卻並非公允,長平之戰作為中國古代早期最大規模的殲滅戰,這麼大的鍋不是哪一個人就能背得動的,全怪趙括顯然是高估了趙括。

    五國伐齊之後,秦國獨霸戰爭時期,唯一能夠和秦國匹敵的國家就是經過胡服騎射的趙國,當時秦昭襄王在范雎的勸說下,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攻打身邊弱小的南韓。

    公元前262年,秦國大將白起攻佔南韓野王,將南韓的上黨郡與南韓本土之間的聯絡切斷,在這樣的情況下,南韓只能被迫求和,將上黨割讓給秦國,然而隨後上黨郡守率領上黨百姓投降給趙國。

    南韓本身是中原小國,能夠成為戰國七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南韓君主擅長詭詐,透過陰謀來對外交流。此舉明顯是在自己無法與秦國對抗的情況下將趙國拉下水,藉助趙國的力量與秦國相爭。

    當時平陽君趙豹認為“韓氏所以不入於秦者,欲嫁其禍於趙也!“

    趙孝成王以“今發百萬之軍而攻,逾年曆歲未得一城也。今以城市邑十七幣吾國,此大利也。“決定接受上黨。

    如果趙國以援助上黨的方式來進行此戰,一定會獲得道義上的支援,然而平原君趙勝卻認為秦趙之間必有一戰,不如接受上黨,趙勝親自去上黨接收,平原君趙勝的策略就是趙國變成劫掠鄰國的國家,反而遭到了各國的一致反感。

    可以說,在一開始,趙國就自己給自己挖了一個坑,已經失敗了一半。

    此舉,最終爆發長平之戰,實際上當時秦國能夠聯合他國完全可以瓜分趙國,但是秦昭襄王見識比較差,選擇了下下策,與趙國硬剛,長平之戰因此爆發。

    長平之戰爆發後,秦趙之間互相加碼,最終成為雙方誰都輸不起的戰役,而趙國名將廉頗在初期對秦作戰的過程中失利,所以採取了堅守的策略。

    在秦趙長期對峙的情況趙國發生糧荒,不得已的情況下,秦國統治者急於與秦國決戰,而廉頗卻不願進行決戰,在這樣的情況下,趙國才決定換將,換句話說,廉頗要是行,趙國要換將嘛?固然這裡面秦國的間諜可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可以說,廉頗在長平初期屢戰不勝,才最終導致趙國換將。

    當然,要說趙國失敗,主將趙括沒有責任是說不過去的,但是話又說回來了,戰國時期各國又有幾個將領跟白起比起來算是作戰有經驗。

    趙孝成王並不是傻子,即使趙孝成王是傻子,平原君趙勝也不是傻子,可以說換下廉頗應該是趙國統治階層都認定的。

    能夠選擇趙括去接替廉頗,說明趙括並非只是紙上談兵,春秋戰國時期,沒有大事就沒有記錄,關於趙括的很多資料,大家也都不清楚,最後只是根據長平之戰失敗後來評價的。

    我們常說不以成敗論英雄,實際上,我們就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價值觀。

    趙括上任後迅速改變了廉頗時的作戰策略,而是與秦軍尋求決戰,在趙括率軍進攻秦國的時候,白起讓秦軍佯裝戰敗潰退,趙括趁勝追擊,最終導致被秦軍包圍。

    趙括率領趙軍主力在斷糧46天的情況下,因為始終無法突圍,趙括在突圍過程中戰死,最終導致趙軍戰敗。

    如果,趙括能夠穩紮穩打,不冒險突進,即使失敗,也是兩敗俱傷。

    總結起來,趙國長平之戰的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趙軍佔領上黨而不是援助上黨就從道義上失敗了;其次,廉頗為將時未能擊潰秦軍,反而是被壓著打,這也是失敗的因素;最後趙括在決戰的時候急於求勝,陷入埋伏,最終導致失敗。

  • 7 # 或躍在淵64400836

    趙括只是被歷史的車輪推上了前沿。如果沒有趙括,還有李括,王括等。始皇帝攜六世之餘威。是經濟基礎發展到了一定程度。長平之戰是中國歷史上無數次這樣的戰爭中的一次而已。

  • 8 # 陳40727566

    政治上的完敗,拖著軍事的後腿,這是趙國的頑疾。個人認為趙括的確是個大才,沒經過戰爭的洗禮就直接指揮了傾國大戰,能得到廟堂權利者的肯定就已經是成功了,也正因為由於實戰經驗的缺失而敗的太徹底,才掛著紙上談兵的惡名。其實無能真談不上,碰上百戰戰神,不給成長髮育時間,直接秒殺,還能說什麼呢,當權者的失誤更多,扼殺了成為戰神的可能。

  • 9 # 大小王攬天下

    長平之戰趙國大敗,有兩個人要負主要責任。在政略戰略層面,趙王要負責;在戰役層面,起括要負責。趙王負責:1.用人不當,中了秦國的反間計,把正與敵對峙的廉頗換下來,比臨陣換將還糟糕,直接影響就是軍心不穩。2.後勤供應跟不上,尤其是不能保證糧道的安全。四十多萬大軍,一旦缺糧,還打什麼仗?讓前線作戰部隊自己去保障後方安全和供應,何況面對的是六十萬秦軍,怎麼抽得開兵力?3.首戰即決戰,把全部兵力壓在第一線,僅靠一位主帥統領,孤注一擲,風險太大。由於千萬繫於一身,主帥的選擇成為勝敗的關鍵。選擇錯了,仗未打先敗。主帥趙括要承擔戰役失敗的主要責任。1.上任伊始,把防禦部署改為進攻部署。這一戰略性的改變是完全錯誤的。本來兵力就是敵多己少,秦軍挾攻打韓魏取勝之威勢,銳不可當。廉頗的戰役指導方針是據險守要,煞敵一鼓作氣之威勢,待敵三鼓而竭,再尋機反擊。我去過長平古戰場,這是一個狹長的谷地,兩側是起伏的丘陵地,丘陵之間低處都是谷地,間或有村莊。很多村莊兩千年來未曾改名,都與軍陣有關,什麼營、口、倉、道之類。這個地方地形狹窄,隘口眾多,展開不了多少兵力,易守難攻。只要把相關高地設為營寨,互為犄角,控制通道,進攻方很難打進來。反之亦然。趙軍主動轉守為攻,已是未戰先敗之勢。2.隨意否定廉頗的作戰指導。廉頗是本土作戰,總體上是以逸待勞。秦軍六十萬大軍越過韓魏,供應線拉長,供應鏈薄弱,隨時可斷。廉頗堅守不出,耗死秦軍。或採取心理戰,派小股斥候襲擾,讓秦軍急燥,暴出露洞,精準擊之。或派出精銳騎兵繞過秦軍正面,襲擊其糧道糧倉,斷其供應。六十萬大軍斷糧,結果比趙軍還更慘。就如抗戰時毛澤東的持久戰,強敵如日本,八年後不也疲了嗎?3.當大規模會戰失利,不能驚慌失措。要冷靜分析形勢,盡力找到敵之薄弱環節。敵也消耗了二十萬人,約總兵力的三分之一。趙的剩餘兵力不比秦的少多少。問題是態勢極端不利,士氣低落,後勤供應不上,亟需後撤以接續糧草。找準問題,應對之策就有了。從後來看,秦對邯鄲進攻失敗,說明趙還是有一定實力的。趙括在處理危局時,驚慌失措,不能及時和正確地應對,說明趙括確實太嫩,不宜充當大任,害國害己。知子莫若母啊!

  • 10 # 吉月文

    一場戰爭的勝負,從來都不是隻靠戰場本身決定的。長平之戰打的其實是秦趙兩國的國力,由這一點可知,秦國最終一定會戰勝趙國。

    長平之戰是一場消耗戰,曠日持久。趙括之前的主將廉頗,採用以守為主的方式。他認為,趙國的國力不如秦國,硬拼起來肯定落於下風。因此他希望透過固守的方式讓秦國知難而退。這種想法當然沒有錯。但問題在於,白起和秦莊襄王都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們也不怕消耗。其實就這種方式而言,秦國依然佔有優勢。秦國在之前已經佔領了巴蜀,也就是現在的四川重慶地區。並且開始興修水利,獲得了一個大糧倉。趙國相比秦國而言,本來在糧食產出上就有劣勢,正常年景都需要向其他國家購買糧食。在戰爭時期,採購糧食的成本又迅速上漲,所以趙國更難支援下去。

    在這種情況下,趙國方面因為國力不濟不得不率先進行戰略調整。很多人認為趙王愚蠢而趙括善於誇誇其談,所以才將廉頗替換下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趙王意識到了,就算按照廉頗的方式,也不可能贏下這場戰爭,秦國不會主動撤退。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趙括提出主動出擊,爭取一線生機的辦法,就被趙王採納了。

    對於趙括個人能力的討論,其實不會影響到整個戰局的結果。無論是採取固守還是主動進攻的方式,由於都是依託國力而進行的大規模戰爭,趙國先天的國力缺陷就決定了不可能取勝,所以,無論是聰明的廉頗還是愚蠢的趙括,都不會影響整個戰局的結果。當然話又說回來,恰恰是因為趙括孤軍深入,最後導致趙軍在此戰當中損失了數十萬兵員。如果採取廉頗固守的模式,損失很有可能沒有這麼大。換句話說,聰明與否不會影響勝負結果,但是對於具體的傷亡數量來說是有影響的。有部分人士為趙括翻案,認為他其實還是很有能力的,只是時運不濟。我個人不認可這種觀點。戰略判斷能力本來就是軍事將領的一個基本素質,不能夠判斷長平之戰背後的國力之爭,貿然的主動進攻導致了慘敗,這本身就反映了其軍事能力素養的不足。

    長平之戰奠定了秦國在之後統一六國的基礎。趙國作為秦國在軍事上最大的一個對手,經過長平之戰之後,再也沒有能力對抗,其他國家也就失去了最主要的一道軍事屏障。之後,雖然透過六國協力,在短期內迫使秦國處於守勢,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長平之戰本身也消耗了秦國很大的國力,所以需要恢復。在經過二三十年的休養之後,秦國國力恢復,東方六國再也沒有辦法阻止秦國的對外征戰步伐。統一大幕正式拉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同樣是一團發酵的麵粉,麵包是烤的,饅頭是蒸的,為什麼都會覺得麵包高階而饅頭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