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巴伐利亞下士

    個人認為,在甲午戰爭期間,日本不攻擊江南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就國際環境來看,由於江南地區乃是富庶地區,與外國交往頻繁,在該地區內列強在華利益非常集中,一旦日本用兵江南地區,容易受到列強的干涉。例如,在1895年,英國政府就曾命令駐華海軍司令費裡滿德採取必要措施保證在華利益,後者也在吳淞口布置軍艦以防範日本。

    2、在戰略上,自明治維新後,日本不斷在北韓擴張殖民勢力,也正是借北韓東學黨起義增兵北韓,最終引發了甲午戰爭。所以,在戰爭初期中日兩國的陸上戰場在北韓,日軍也在擊敗駐朝清軍後從鴨綠江一線進犯中國本土而非出兵江南。日本在1887年制定的《征討清國策》中就曾言明:“欲使清國乞降於陣前,以我海軍擊敗彼之海軍、攻陷北京、擒拿清帝,是為上上之手段。”並且清廷的政治中心位於北京,祖宗陵寢也在河北和遼東,日本用兵中國北部,能夠直接威脅到清廷的統治核心,打擊清廷的抵抗意志,以最快的速度實現戰爭的目的。

    3、就當時的戰況來看,黃海海戰後,日軍實際上已經獲得制海權。陸地戰場上,清軍在北韓和遼東戰場上一敗塗地。透過初期的戰鬥,日本已經擊敗了清廷的海陸軍主力,兵鋒直指北京,已經具備了實現其“上上之手段”的條件,這種情況下也沒有了出兵江南的必要。

  • 2 # 獨釣寒江

    歷史上日本但凡對中國有侵略企圖,無不是從北韓半島開始。以萬曆年間的北韓之役為例,1592年,豐臣秀吉就是想以北韓為跳板對中國進行入侵,最後被李如松帶軍擊敗。

    又1894-1895年的甲午戰爭,也是以北韓作為切入點。最現實的原因,當然是北韓半島在地理上是最接近日本的。日本可以以北韓半島為入口,快速的對中國輸出兵力和後勤補給。從北韓進攻,就避免不了要和北洋水師正面衝突。

    當時的大清海軍力量除了李鴻章的北洋水師之外,還有兩江總督張之洞的南洋水師。當時大清的經濟重心確實是在江南和南方一帶,包括廣東、福建、江西、江蘇和浙江等省是財稅重點地區,兩湖則是大清的糧米基地。但是如果日本選擇在東南開戰,他將要面臨以下問題:

    一是佔線過長。從日本本土攻擊東南地區,距離上就增加了近三倍。以日本佐世保港為起點,到達北韓半島的釜山需要航行近300公里。而如果要攻擊中國東南,從長崎到上海需要航行近900公里。這對後勤吃力的日本來說確實是個問題。要知道日本為了打這場戰爭是傾盡了全國之力的,絕對不會去冒這種危險。

    二是戰爭切入點的問題。日本要攻擊江南地區,就不可避免的和西方列強發生衝突,當時的廣東是法國的勢力範圍,江浙一帶是英國的勢力範圍,山東是德國的勢力範圍,唯有福建是日本唯一的登入地點。但是與福建隔海相望的臺灣當時還不是日本殖民地,只一個琉球不足以倚仗。日本在南方根本找不到落腳點。

    這兩大問題是當時的日本解決不了的。還有一個事件成為了日本以北韓做為切入點的關鍵原因,就是1894年北韓發生的東學黨運動。東學黨領袖全俸準藉助農民騷亂的契機,發動了席捲大半個北韓半島的起義運動,起義人群一度達到了十幾萬規模。日本當局便以維護僑民的身份派遣軍隊登入北韓半島,而當時清庭派駐北韓的袁世凱,由於清庭方面的猶豫不決和判斷失誤,最終失去了掌握北韓政局的機會,只好回國。至此北韓落入日本掌控。而此時以北韓半島為跳板和中國開戰,便成為了日本當局的必選之項。

  • 3 # 荒野歷史

    論甲午海戰日軍最終目的所在,劍指北洋艦隊!

    1894年所發生的中日甲午戰爭一直刺痛和困擾著如今的華人,其中最讓人費解的就是為何日本不攻打富庶的江南地區?而是選擇在黃海海域和渤海海域與清軍戰鬥?根據上面這張地圖我們不難看出,日軍選擇的兩個登陸點:花園口、榮城。首先說花園口扼守大連旅順軍港的要塞之地,然而此處清軍兵力薄弱一觸即潰。日軍佔領大連旅順後北可撼動渤海南可幫扶黃海。與此同時榮城也為日軍的登陸點,此處清軍兵力依舊薄弱勢如破竹一路攻破威海衛軍港,沿線近海防禦炮臺均被攻陷,大清組建的固若金湯的防禦工事就這樣土崩瓦解。然而日軍的真正目的卻不在此!

    上面這張圖示明瞭北洋艦隊基地的位置,大連旅順、榮城威海衛失守後,劉公島已然成為了甕中之鱉!來自南北幫炮臺日以繼夜的轟擊,加之日本聯合艦隊的全軍出擊最終北洋艦隊全軍覆沒了!

    不用多說了吧,日軍此行的最終目的就是消滅北洋艦隊這顆眼中釘,其實早在1891年北洋艦隊訪日,日軍就有了擊沉定遠的目標,當時強大的北洋艦隊讓日本朝野震動,威嚴的定遠艦更是讓日本人膽寒,於是擊沉定遠成為了日軍首要目的,甚至日本民間都流傳著一個“打沉定遠”的遊戲,可見日本對北洋艦隊恨之入骨。海戰期間,日軍聯合艦隊更是遍海地尋找北洋艦隊以求決戰,而清廷則要求避免正面衝突。

    話說回來,如果日軍攻打江南:

    首先他便會失去海上機動的優勢,由於與本土佔線拉得太長,補給很難跟上,長途的奔波也會讓海軍戰力大減。攻打江南日本海軍將失去與陸軍的協同作戰,日本陸軍必須要透過北韓當做跳板登陸中國,遠在江南日本陸軍很難與海軍形成夾擊之勢。攻打江南,將會讓大清的北洋艦隊有喘息的機會,這個真正的大清主力沒有受到遏制,將會讓日本海軍處境艱險,加之軍港內森嚴的防禦工事不破,日軍將會舉步維艱!

    所以日軍肯定會先找北洋艦隊決一生死!

  • 4 # 陳悅漫步海邊

    有關甲午戰爭的問題,問海研會就對了,陳悅來解答。

    甲午戰爭中,日本沒有選擇攻打中國的富庶之地江南地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日本大本營的戰略目標並不在中國的江南地區。而日本大本營之所以制定這樣的目標,一是考慮到江南地區獨特的外交形勢,另一點則是考慮到攻打距離首都遙遠的地區,並不會對清王朝產生太大的威脅,所以必須要直取要害。

    (日本美術作品,甲午戰爭開戰前的御前會議)

    日本大本營的戰略目標不在於江南

    1894年日本挑起甲午戰爭,並不是無目標地亂打一氣,所以日本軍隊的攻擊方向,要服從日本政府的戰爭總目標。

    1894年6月5日,日本成立以天皇為首腦的戰時大本營,以便指揮即將挑起的對中國的戰爭,當時即制定了戰爭的總目標,稱為《作戰大方針》,具體內容為:“將陸軍主力輸送到渤海灣內登陸,於直隸平原實施大決戰,和清國最終決出勝負”,乃至攻佔北京,迎天皇進北京城。

    由此可以看出,日本挑起甲午戰爭的最終目標,在於直接掐住清王朝的咽喉,即進軍清王朝的首都京師北京。

    所以開戰之後,日本海陸軍的軍事行動全都圍繞這一總目標展開。

    陸軍第一軍從北韓半島攻入中國東北,而後向山海關方向運動。為配合第一軍攻打平壤的行動,海軍聯合艦隊在大東溝外黃海海域和中國北洋海軍發生主力決戰。戰後,為了徹底消滅北洋海軍,為運兵進渤海灣掃清威脅,日本陸軍編組第二軍,在遼東花園口登陸,一路攻向北洋海軍的維修基地旅順口。由於在旅順口未能實現殲滅北洋海軍的目標,又在1895年初編組陸軍山東作戰軍,在山東半島榮成灣登陸,最終攻佔威海衛,和聯合艦隊一起實現了在絞殺北洋海軍的目標,為原定在1895年春天發動的直隸平原大決戰鋪平了道路。後來只是因為李鴻章赴馬關議和,直隸平原大決戰才最終未能實施。

    所以,日本挑起甲午戰爭的戰略目標是在中國華北,不會去旁生枝節,攻打江南地區。

    不過,對於江南地區中國的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南洋輪船水師,日本情報機構則採取了嚴密監控、掌握其動向的態度。

    作為這個問題的延伸,再展開一點談日本大本營為什麼不選擇攻打富庶的江南地區,而選擇了直接卡清王朝的咽喉。

    一、江南地區獨特的政治地理形勢所致

    常有人說,日本人不選擇攻打江南地區,是因為江南是英華人的勢力範圍。這個說法其實有很大的岐誤,當時中國的江南地區還談不上是什麼列強的勢力範圍,淪為列強勢力範圍,實際是甲午戰爭之後的事情。

    那麼為什麼日本人不選擇攻打江南地區呢?因為江南地區中國的港口城市實際上就是吳淞口、上海,而當地是中國重要的對外通商口岸,幾乎西方主要國家都在此處有貿易往來,城市裡也有大量的外國租界區,攻打上海地區,難免擦槍走火。作為一個尚未崛起的東方小國,日本顯然不會去冒這種可能引起列強幹涉的風險。

    同理,日本在進攻山東半島時,對威海旁邊的通商口岸城市煙臺,也選擇了敬而遠之的態度。甚至於日本在規劃直隸平原作戰時,也繞開了直隸重要的通商口岸天津。

    二、打江南乃至其他地區並不會對清王朝形成特別的刺激

    日本之所以直接選擇攻打清王朝的心臟地區,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日本人已經注意到清王朝不見棺材不落淚的本質。關於此點,在1884年的中法戰爭中表現得非常徹底。

    當時法華人為了要挾清王朝在外交談判上就範,以攻打臺灣、馬尾相威脅,但是之後法華人驚訝地發現,在炮轟了臺灣,消滅了中國的船政水師後,並沒有能引起清王朝的緊張。最終法華人得出結論,認為清王朝的政治體制下,實際上地方和中央之間存在著某種隔閡,各地方之間也有隔閡,因而攻打一個距離首都北京遙遠的地區,並不會對清王朝中央產生什麼威脅和刺激,必須要直取其首腦。

    這一點在鴉片戰爭中也有所表現,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國艦隊首先在華南炮轟中國國門,並未能實現和中國締約,隨後英國艦隊北上,襲擾浙江、江蘇沿海,仍然未能發生對清王朝的直接威脅效果,直到英國軍艦出現到大沽口外後,才使得清王朝開始緊張起來。

    所以甲午戰爭中,日本最終選擇了直取清王朝中樞要害的戰略。

  • 5 # 探索號999

    甲午海戰是從援朝抗日的陸戰打起來的,清軍先是在北韓的失敗,而後才南下打起了海戰,怎麼能扯到幾千裡以外的南海。

  • 6 # 閉家鎖的紅楓

    因為在19世紀,要快速逼迫大清投降,最快的辦法是朝著首都進軍。

    大清是一頭巨大而反應緩慢的恐龍,封鎖它的貿易港口,奪取它的邊境省份,甚至搞屠城,都不能讓大清中央朝廷對局勢的嚴重有多少直觀的認識。

    要逼迫大清讓出領土,就必須把軍隊推進到北京朝廷的眼皮底下。推進到河北,山海關,天津大沽口,這些幾天之內兵鋒即可威脅北京的地方。

    (八國聯軍之所以直接去攻佔大沽口就是這個緣故,下一站就是八里橋了)

    例如《清代野記》中曾經列舉了兩個故事,可以表現出當時清朝官員們的普遍水平:其一是說,有個曾經擔任過黑龍江副都統30年的滿族官員,竟然不知道當朝曾經發生過太平天國運動,更不知胡、曾、李、左為何人。原來,他不懂漢文,平常除了滿文文牘之外,別的公文一概不看。其二是說,有個生長在京城世族的滿族翰林叫做麟趾的,有一天在校對史傳時,對於羅澤南、劉蓉等人的飛速升遷很是不滿,大罵“外省舉薦之濫”。別人提醒他說:不要妄言,你說的這些人可都是百戰功臣,若不是湘淮軍,我輩今天都不知道死在哪裡了。哪裡知道這個滿族翰林麟趾反問:你說他們是百戰功臣,現在天下這麼太平,他們和誰作戰來?湘淮軍是什麼東西啊?惲彥彬問他:難道你不知道南方曾經被太平軍盤踞了十多年,失去了大小五六百城嗎?麟趾聽了更是糊塗:奇怪了,你說南方這麼亂,為什麼北方卻這樣安靜?你說的什麼太平天國我更是聞所未聞。

    八旗子弟普遍如此,而從八旗子弟中出來的滿清王爺和貴妃們的見識也高不到哪裡去,即使江南某個城市失陷,對他們情感上的衝擊,也不會超過“今天小妾在家裡打架了”的影響。

    而正是這批人,掌握著北京朝廷的決策權。

    江南確實富裕,失去了江南確實會影響到大清的賦稅,但那卻不可能馬上威脅到北京朝廷官員和太后們的生活質量,既然如此,那急什麼?即使前線輸的再慘也沒什麼啊。

    而日本卻拖不起戰爭延長的損失,近代戰爭耗資巨大,需要各種工業資源,可不是搶劫江南能彌補的。何況當時江南已經是大英帝國的利益所在,也不可能搶劫。

    所以我們會看到甲午戰爭戰爭後期,日軍在攻佔了北韓後,反攻中國,發生激戰的地點主要是遼河平原,遼南旅順,山東威海等,把這些地點控制在手,渤海灣就隨意日軍馳騁了。

    實際上如果後來的馬關條約,李鴻章不讓步,日本還準備了一個"直隸決戰計劃“,由參謀總長小松宮擔任”徵清大總督,預計清朝會出動20萬部隊保衛北京,而日軍準備了全國所有的七個師團以及三分之一的預備部隊全部調往中國,至於國內只留下預備役防衛。總計80個步兵大隊,騎兵14箇中隊,野戰炮兵40箇中隊,工兵13箇中隊投入決戰。合計在30萬以上。

    這是真正意義的“傾國之兵”。憑藉清朝在華北湊數的軍隊是不可能擋住的。所以馬關條約並不是你不答應,就可以不籤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藥有哪些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