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沂州一墨
-
2 # 山城木子1
謝邀。這是從清朝碑學興起後的一個誤區,提倡碑刻的認為碑帖有金石氣,雄強、剛勁;說帖學柔媚、纖弱,不容易寫出筆力來。但是我認為這個說法有偏面性,碑帖從上石、雕刻、拓印、製版、印刷多道工序已失去了原來的原目,有的還相差甚遠。初學用墨跡帖可以清楚的看到書家的用筆、結構、牽帶的本來面目,對初學者入門打好基礎是很有益處的。一家之言,不妥之處請行家指正。
-
3 # 書法影響力
這個是要從書法等級上看的。
初學者初學書法的人,沒有基礎,那麼他要學習的就是筆畫和字的外形。碑帖無疑是最好的選擇。因為初期學習,不會涉及過於高深的書法技法。只需要掌握筆畫寫法和文字的正確結構。這對於初學者來說,無疑是最重要的。
初學者打打好關於字型結構的基礎,為以後的理論與技法實踐營造良好條件。
中級學習者這個階段的學習者已經掌握了基本筆法和文字的準確結構,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做深入的研究和練習。那麼無疑墨跡字帖會提供更好的協助。
這個階段讀帖對於他們來說是很重要的。讀墨跡字帖則更加直觀。對於書法單字的起筆,運筆和收筆都要仔細默讀。然後扔掉帖子,直接默寫筆意。這個階段必須學會默寫筆意,因為到了高階階段後,就要涉及創新書風問題了。所以,默寫筆意必須在中級階段的完成。
高階學習者這個階段對書法理論和默寫碑帖及墨跡筆意都有極高的水準了。也是創造個人書風的階段了。對於好的書法墨跡更是如魚得水。
所以,對於初學者來說,墨跡不太適合臨摹。但是在臨摹碑帖期間,可以學著讀墨跡字帖。對臨摹也有幫助和推進作用。當然,不排除部分天賦學習者的良好天資水準,初學時,就可以對墨跡進行學習。對於常規學習者來說,循序漸進才是正道。
-
4 # 為龍書法
非常感謝邀請。有人說墨跡雖好不太適合初學,你覺得有道理嗎?這個問題,應該說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是絕對化。實際上,墨跡最適合初學。因其筆意清晰,墨跡明顯,睹物思人,猶見揮毫之時。但是,為什麼反而學習效果不是很理想呢?那是因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就是太過於真實,使大多數學書者“亂花漸欲迷人眼”,失去了方向,而不能自己。流於圓滑、軟弱、無力、小巧、俗氣,從而落入格調低下,缺乏正大、陽剛、雄渾、沉實之氣象。所以說,臨摹墨跡者大都誤入此途,難以自拔。由此可見,初學者在熟悉用筆書寫方法之後,應該選取碑刻進行臨摹學習,強其骨力,壯其筆跡,增其澀意。然後再碑帖互補,陰陽平衡,面對法書遊刃有餘。如此這般,進展神速,不日即見佳績。
-
5 # 石千石519
謝謝邀請。 學習藝術,講究的是方法。墨跡也好還是其他什麼形式,我以為都是眼睛、大腦去吸收。吸收的方法很多,並不侷限在某些範本上,這樣導致孤陋寡聞呢。很多人實際上犯的就是這個嚴重錯誤呢,可能還會認為前人方法是正常的,也不敢、不會懷疑呢。這個錯誤不在前人,而是學習者的問題了。前人方法是死的,書是死的,人是活的,活人應該把死的東西變活,才是學習者的任務!活人讀書,可不要把自己讀死了哦,
-
6 # 周輝明心跡
對於初學書法的來說,能現場看到書法高人創作是初學者學習書法最佳的選擇!其次是看墨跡學習!因為墨跡更容易理解字的用筆和字的間架結構!再其次是碑拓,碑拓經歷了雕刻再拓印幾經反覆已和原字型有了區別,不容易學到其精神!以上僅僅是本人學習書法的體會,僅供參考!妄言之處,敬請原諒!末了發幾張圖片相互學習!相互進步!
-
7 # 中州耕牛堂主
對於這個問題,我的觀點是:墨跡也適合於初學書法者,只要熱愛,只要有興趣,並有一定的悟性,學碑學帖都一樣。
不過,我還是建議初學書法者先學碑,後學帖(墨跡)。古人也提倡“學書法,應以碑為上,帖為下”。
所以說,初學書法者,臨摹碑帖才是正道。
比如,《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就是碑,唐之後的文人有多少不是臨摹著這個經典之作走過來的啊?有多少文人的行書成名之作中沒有《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的元素啊?說實話,對《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古人的繼承才叫真正的繼承,因為他們對這個經典名碑是敬畏的,在學習中是一絲不苟的。古人的學書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啊!
按照常理來說,初學書法之人應該先選擇碑帖學之,為什麼呢?古人不是說過這樣一句話,叫:學書先從碑入手,其目的是先正其"形”(形似),之後再寫出“神”(神韻),學碑數年後,可臨其帖(墨跡)。
古人還說,學習書法,技法是關鍵,如果沒有過硬而熟練的技法,何來自己的書法風格?
在這裡,我並不是說古人的話句句字字都是真理,但我認為古人的還是有深刻的道理的。因為這是古人學習書法的經驗啊!我們為什麼不採納、不學習呢!
各位看官,您認為古人的說法對嗎?
-
8 # 中和之水
我贊成先先臨墨跡字帖。我記得啟功先生對臨帖有過論述。他講:“圓錐形的毛筆頭,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那麼“刀斬斧齊”的方筆畫,碑上那些方筆畫都是刀刻時留下的痕跡。所以,見過那時代的墨跡之後,再看石刻拓本,就不難理解未刻之先那些底本上筆畫輕重應是什麼樣的情況。”
墨跡基本就是書寫者的書法原貌,比較忠實的反映出了書法的真實形態。一些筆法,提按使轉等行筆過程也易於學習。而初學者一開始就接觸碑帖,對筆畫就不好掌握了,一方面他要學習字形,另一方面還要照顧到刀刻斧鑿留下痕跡的效果,顧此失彼。往往難以全面把握好。
當然,由於時空的限制,古人留下的書體多數是碑刻,墨跡很少。只有近代還有一些。如果要臨晉唐或更早的書法,只能臨碑帖了。
-
9 # 書法內參
@千千千里馬 通常所用的書法字帖,都是由石碑上摹拓下來的,因年代久遠,多多少少會有破損,初學者應該選擇版本好的臨摹。碑上的字,由書寫到上石鐫刻,有一個二次加工的過程,過程中對原作多少會有折損。好在古代的刻工大都是深諳書法之道的高手,能夠最大限度的保證原作的筆畫和風神。經過勒刻的文字,筆畫清晰,稜角分明,但石頭無法保證書寫時墨色的濃淡變化,很多細節的筆觸,其起承轉合也很難一一體現,這是材料所限。針對初學者,主要掌握所學書體的結構特點和筆法規律,書體的差別主要體現在筆法上。摹拓下來的碑帖,線條幹淨,筆畫邊界清晰,有助於初學者瞭解物件的基本特徵,便於觀察模仿,理解運筆規律。墨跡本等同原作,作品氣息呈現完整,用墨的濃淡枯溼變化以及飛白效果等非常直觀,而對於初學者來說卻很難把握和駕馭。等到具備一定基礎後,再對臨墨跡本,效果會更好。
-
10 # 春秋墨海
學習書法一定要繼承傳統,有了繼承才能發展、提高、傳承。
對初學者來講,一定要選一個自己喜歡、適合自己的字帖,最好找一個行家根據你的特點和喜好幫著你選。無論墨跡還是碑,都可以作為臨摹的字帖,沒什麼合適不合適的問題。
找對了帖,關鍵是要:
1.認真讀帖。初學者者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抄字,看一眼寫一片,根本看不細緻、準確。讀帖,其實是研究字帖,研究每個字每個筆畫的特點、筆畫與筆畫之間的關係。讀帖不細心,永遠臨不好。
2.刻苦練習。練字要有耐心和苦心,要反反覆覆地練,早晚先練到形似。要吃得了苦,不能遇到點困難就退縮,要持之一恆地苦練,方能出成績。
3.專心用心去練。幹什麼都要專心,三心二意可不行,練習時要旁若無物,一心只在字中。每筆每畫都小心翼翼,看準看對,全身心投入。
回覆列表
宏觀意義上講 ,除了甲骨文以直接刻字的方式直接刻上去的外,石刻碑都是用筆寫上去再臨刻的。
初學當學用筆,石刻是很難推敲的。建議初學者學碑的同時多以墨跡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