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夜風塵
-
2 # 羽菱君
第一個原因是張無忌被朱元璋給設計了。
隨著抗元起義的形勢大好,明教起義軍的紅巾軍捷報連連,身在濠州城成為一方領袖朱元璋聲名赫赫,手下徐達、常遇春等個個虎將,大有席捲天下之志。但是作為明教教下的一名分壇壇主,即使有反元之功,自己千辛萬苦帶領弟兄出生入死得到的勝利果實也輪不到他親自品嚐,換誰誰都會心有不甘,特別是朱元璋這種寡義之人,更不想跟人分享他勝利的果實,更不要說拱手送給他人了。在這種情況下,他只有透過奪權把軍隊私有化才能真正有所作為。
於是在他的設計下,紅巾軍起義軍的名義首領韓林兒被灌上通敵賣國的罪名,等待教主張無忌駕臨濠州城。張無忌跟趙敏到達濠州之後,他瞞過徐達和常遇春兩名與張無忌情深義重的心腹大將,用蒙汗藥酒把張無忌毒暈,他知道張無忌功力深厚,很快就能醒來,待張無忌醒來之時,他又故意讓張無忌聽到他與徐達和常遇春的對話。對話中其實是商量殺了韓林兒,但他故意用“小賊”來代稱韓林兒,讓張無忌誤以為連徐達和常遇春也要殺他,而他朱元璋則念及恩情不敢叛變,他知道張無忌素以復漢王權大業為重,知道軍中對他叛變,但為了大業肯定會捨棄自己名利。張無忌果然中計,他誤以為徐達常遇春等明教兄弟為了個人榮華富貴,已經叛變,當下心灰意冷,但為了讓抗元的起義大業能夠成功,顧全大局,在國家大義面前,張無忌不計個人得失,決定成全朱元璋。於是他連夜離開濠州城,並修了一封書信,把教主之位讓給楊逍,證明自己並沒有貪戀教主甚至是皇帝之位。楊逍這時候畢竟已是老朽,隨著朱元璋殺掉韓林兒,勢力坐大,自然不能與之相爭了。
這一切皆是朱元璋暗中安排,要激得張無忌心灰意懶,自行引退。 朱元璋一來憚忌張無忌神勇,二來他是本教教主,眾所敬服, 要說殺他,究是不敢,縱然成事,倘若萬一洩漏,後果大是堪虞。他料張無忌素以復國大事為重,對徐常二人只是情若 兄弟,只要這番話給他聽在耳中,定會悄然而去。果然一切 皆如所料,張無忌武功當世無敵,說到機變計謀,與朱元璋 可差得太遠,終於墮入這一代梟雄奸謀之中。張無忌雖然從 來不想要做甚麼皇帝,但此後每當想起徐常二人的寡恩少義, 終身不免鬱郁。論武功朱元璋知道張無忌天下無敵,但論陰謀,張無忌在他面前只不過是小子一個,透過這一箭雙鵰的設計,朱元璋在不損自己聲譽的情況下踏著韓林兒和張無忌順利奪權,為他的帝王之夢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二個原因是張無忌本來就不是貪圖富貴和權力之人,他的人物性格也註定他成就不了大事。張無忌能成為明教教主,有太多的機緣巧合在裡面,系萬千教任於一身,很多並不是他所願的。小說中的張無忌,性格上懦弱,優柔寡斷,事事為他人著想,簡單的來說就是一個好人。這樣一個好人跟朱元璋那種心狠手辣,處處陰謀善變的奸詐之徒相比,在亂世之中,註定是成不了大事的,在奸謀權術上他也鬥不過人家。再加上他從來就沒有想過當皇帝,他不是貪戀權力貪圖富貴之人。他的人生目標,剛開始除了報仇,到最後希望復國,恢復漢室江山,但這些都是次要的,在安定了他的義父金毛獅王謝遜之後,最重要的是,也是他最希望的是他能跟趙敏,最理想的是幾個妹妹,周芷若、小昭、殷離都能跟他一輩子,白頭偕老。什麼王權富貴,什麼武功天下第一,這些對他來說都是鏡花水月,在他心裡從來就沒有因為這些泛起過漣漪。
第三個原因就是金庸先生寫作尊重歷史的原因了。我們都知道金庸先生是個十分尊重歷史的大作家,他本身也是一位歷史學家。歷史上,朱元璋的紅巾軍可能真的與摩尼教的明教有些瓜葛,但朱元璋並不是摩尼教教徒,他的成功是靠自己的才智和能力一步步打下的,雖然他在位後期,誅殺功臣,落下不好名聲,但他也是為了他的孫子朱允文繼位後的統治消除隱患。金庸先生在小說中也是因他後期的聲名把他刻畫成寡恩少義的陰謀家,但卻不能更改他的結局,畢竟他就是歷史上建立大明王朝的開國之君。張無忌雖然是小說主角,一生際遇奇蹟開掛,但也不能違背歷史把他寫成建立政權的王者,這也就註定了他的結局是不可能登上帝位的,畢竟他不同於原本就是以大理皇帝為原型創作的段譽。
故此,張無忌在金庸先生的安排下中了朱元璋的詭計,把權力讓出,最終成全了朱元璋成為一代開國君王。而他帶著趙敏,甚至可能還有周芷若過上了神仙眷侶般的小日子。朱元璋在登基之後,反下令嚴禁明教,將教中曾立大功的兄弟盡加殺戮。常遇春因病早死,徐達終於也不免於難,明教教眾分支發展,其中一支繼承明教教義,後來發展成為“日月神教”。(圖片來源於網路)
-
3 # 一覽眾河小
金庸先生的小說情節曲折動人,武功層出不窮,而且喜歡穿插在歷史大背景下展開故事。所以再怎麼天馬行空也跳不出歷史的執行軌跡。
如果看金庸武俠小說,會發現除了《鹿鼎記》那一部不是武俠的武俠小說,其餘幾乎所有的主角都是心性純直之輩,只有一個楊過是一個例外,不過他最終也被敦厚朴實的郭靖郭大俠感化,終成一大大俠。整體來說,每個人物的性格形象安排都是比較妥當的,只有一個人物比較違和,那就是張無忌。
張無忌的父親張翠山,聰明精細,就是有點過於正直不豁達,母親殷素素可以說是一代妖女,機靈狡詐,心狠手辣。但是生出來的兒子張無忌除了遺傳兩人的高智商之外,其他就一點不像了,張無忌性格溫和寬厚,又有些優柔寡斷,有時候甚至軟弱可欺。但是看一下張無忌的成長經歷,剛回到中土就被耍蛇的欺騙,後來又被玄冥二老打了一掌,從此半死不活。再後來張無忌的經歷就更慘了,父母被天下武林人士活活逼死;被醫仙胡青牛折磨;眼瞅著紀曉芙被滅絕師太劈死;護送楊不悔路上,幾個路人甲乙都要把他倆吃掉;遇到崑崙掌門何太沖,好心救人,人家恩將仇報;遇到朱九真一家,以為遇到了女神,結果被騙慘。在修煉九陽神功之前,張無忌一路被人欺負、被人欺騙,而且不是小小的欺侮,每次都是生死攸關,如果沒有主角光環,張無忌早就掛了。從張無忌後來習武和為人處事可以看出來,張無忌智商很高,是個聰明人,一個聰明人從小遭遇磨難,生死大關,按照正常一點的軌道發展,一定會變得精明無比,甚至由此變的憤世嫉俗、心狠手辣都不奇怪。可是張無忌卻是一個奇葩,遭遇了這樣的人生,他依然如九歲前在島上一樣的白蓮花,雖然聰明,心地卻一直善良如斯。
張無忌這樣的成長實在是大大違背正常人的成長規律,這怎麼解釋呢,唯一的解釋就是說因為張無忌從小在冰火島長大,只接觸了父母和義父謝遜,不知有惡,從小練就一身純真無邪天真爛漫護體神功,從此百毒不侵,任何世俗邪惡都改變不了他的純真本性。但是這樣解釋也確實牽強,根本原因還是金庸先生為了歷史發展的真相,硬生生把張無忌塑造成了這樣違和的性格。
以前看過一篇文章,說金庸先生本來寫的張無忌是一個心狠手辣、城府很深的少年,但是後來寫不下去了,不知道真的假的。張無忌現在這個性格就好寫多了,優柔寡斷、心地善良之輩是絕對當不了開國皇帝的,所以管他朱元璋也好,牛元璋、馬元璋也罷,只要夠膽略夠才幹,歷史上又是那個人,那皇帝就是那個人好了。
其實如果看王晶導演的《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裡面就把張無忌塑造成了一個野心勃勃,胸有韜略之輩,這倒符合張無忌一路成長的性格,不過那也只是電影了,這樣下去沒法收尾了。
還是原著裡的張無忌,胸無大志,純真善良,每天想著給美女畫畫眉就好了。
-
4 # 小史微課堂
當我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一臉懵逼,張無忌稱帝?首先來說張無忌只是小說中的人物,沒有你想象中那麼強(或許都沒有這個人)。
那就看看朱元璋怎麼一步一步走向皇帝的寶座的吧。
早先投靠郭子興,娶了他的義女也就是馬氏,加上戰功,得到提拔,1355年,郭子興死,被韓林兒封為左副元帥。1356年,領兵攻佔集慶,改名應天府,建江南行省,稱吳國公。實行“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之計,積畜實力,1364年,滅陳友諒,自稱吳王,1367年,滅張士誠,後以徐達為徵虜大將軍,舉兵北伐,進攻元大都。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在基本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和掃平元的殘餘勢力後,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在位三十年(1368年-1398年),建立了全國統一的封建政權。
可以看出明朝的天下是朱元璋一點一滴打下來的。
-
5 # 成哥聊娛說影
歷史上是朱元璋為明朝的開國皇帝,金庸的小說都是以現實歷史為背景的,張無忌是他小說虛構的人物,金庸不可能不尊重歷史亂寫,在金庸的小說裡,儘管張無忌是明教教主,朱元璋是張無忌的下屬,但他在寫小說的時候,最後千方百計也得突出朱元璋,陽謀也好,陰謀也罷,得讓朱元璋取代張無忌,成為明教最終勝利果實的竊取者,最終成了明朝的開國皇帝,這樣才能和歷史相呼應。如果不這麼寫,而是寫成張無忌成了明朝的皇帝,那這個虛假的情節太明顯,會影響作品的質量和吸引力。關注我,一起探討哦。
-
6 # 第一歷史視角
從正史上回答呢,張無忌是金庸先生所著小說<<倚天屠龍記>>中虛構的人物,真正的歷史上根本就沒有此人,從小說裡看呢,張無忌更看重愛情,無心於權力(放棄教主身份,無意爭奪天下),也許能和心愛的女人趙敏攜手相愛在一起,遠離塵世的紛擾,逍遙快樂的隱世於江湖,可能更會讓他們感到快樂和滿足……
換個角度來看,這也可以理解為是一種人生境界吧,當一個人“金錢、權力、地位”,都得到了,才發現自個過的並不快樂,和愛情相比,這些都是可以取捨的身外之物……自個真正需要的是"守著一份真愛,陪她到地老天荒……"
-
7 # 暢說歷史
張無忌和張三丰別後,一路巡視至應天府。過不多日,明教眾首領紛紛自各地來到應天府相聚,包括楊逍、範遙、韋一笑、五散人、五旗使等。這次相聚的目的便是眾首領推舉張無忌稱王為“明王”。但張無忌堅決不肯答應,一是他心性淡然,不喜權力紛爭,加上身邊有個可人兒,趙敏相伴,後來周沚若也來到他身邊,有二美相伴還何苦操這些煩心;二是他自從救不了廖永忠的性命,也幫不了韓林兒申冤,他已潛生了退隱之心;三是他除了武功蓋世,在權謀智慧上,著實不是朱元璋的對手。最後眾人見知執意如此不願稱王,也就任由他心意了。而且朱元璋領導的義軍,紀律嚴明,不擾百姓,處處均是吳國公朱無璋,大將軍徐達的讚美之聲,這也讓張無忌認識到,自己的群眾基礎也不如朱元璋。綜上所述,所以張無忌在綜合實力上輸於朱無璋。然後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駕駛不了朱元璋,就退赴蒙古,和趙敏過起了風吹草低現牛羊的生活,倒也不失為一種雅趣。
-
8 # 玉崔嵬
張無忌談不上領導力吧。
首先看看對他心悅誠服的手下們,他三番四次救過他們的性命,江湖人士本就講義氣,救命之恩湧泉相報;再看看那些明教還在幾大使,張無忌千里迢迢給楊逍送女兒、金毛獅王他義父、鷹王他外公、治好了韋一笑的吸血的毛病……小嘍囉一般歸他們管;又陰差陽錯練了明教教主才能練的乾坤大挪移,那個時候的人還是都比較信守規則的,一開始大家爭是互相不服氣,來了個會乾坤大挪移還救過大家的自然捧他做教主沒什麼不可以,武功也夠高……但是領導力就真的沒有了。
另外他本身也不是一個看著權力的人(電影版除外),他選擇了曾經坑過他們很多次的敵人蒙古郡主趙敏,註定得不到大流的認可,怎麼可能做皇帝?當然,張無忌也無志於皇位,他更看重的是當下吧,大概吃了很多苦,還能保持善良,很珍惜眼前的點滴幸福。
-
9 # 庸者智也
當然不能!
金庸先生給張無忌的人設是優柔寡斷,沒有給張無忌設定郭靖這樣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大俠形象。
1,小說不能破壞歷史的軌跡,張無忌不走,朱元璋怎麼能出來呢?元亡明立,明朝朱元璋朱重八才是創始人。
2,金庸先生讓張無忌選趙敏作為最後的愛情伴侶,趙敏是誰,是蒙古郡主,趙敏為了張無忌,背叛了自己的民族,父兄,為了愛不顧一切跟著張無忌,張無忌也只能為了趙敏放棄明教大業,合情合理。
3金庸先生為了不讓張無忌選擇周芷若,把周芷若在後半部《天龍八部》中塑造成陰險毒辣的周大掌門,彷彿滅絕師太附身。
4,金庸先生建立武林傳奇人物最後絕大多數選擇的是歸隱山林,除了郭靖為大宋死守襄陽,其他人物,楊過,陳家洛,袁承志,甚至韋小寶都是隱居,讓張無忌也選擇隱居,也算沒有違背金庸武林世界的規律。
然否?
回覆列表
大家看過玄幻小說的,一個家族裡,天賦高的追求武道,無心世俗權力,一般都不會做家主,天賦低的,管理世俗事物,為家族謀財。
真正到達一定境界了,就不會喜歡凡間的燈紅酒綠。
皇帝對於張無忌來說,沒有自由,武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