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軍華書法

    學好楷書對於學習行草書是有非常大的幫助,因為楷書橫平豎直,一筆一畫都要交待清楚,胡弄不得!我認為學習書法必須要學習楷書,就像蓋房子,地基非常重要,沒有堅實的地基房子不會牢固,學好了楷書寫行草書就會事半功倍。有人說二田楷書寫得好,但行草書寫不好,我說他是睜眼說瞎話!下面的田英章的行書

  • 2 # 錦清霖

    練書法的人都知道,楷書是行草的基礎,為什麼呢?

    1 緣起

    1.1 “楷書是書法(學習)的基礎”、“楷書如立、行書如行、草書如走(跑),先立,再走,再跑。”其微言大義是強調,學習書法必須從楷書開始。這是書法圈子裡面常見的說法,被很多書法老師奉為圭臬,很多學員也深信不疑。

    1.2 但是很遺憾,這樣的說法是錯誤的。無論是從書法史的發展歷程來看,還是從書法學習的效果來看,這樣的判斷都不成立。

    2 從書體歷史發展的過程來看,後出的楷書不可能是更早出現的諸多書體的基礎

    2.1 書法各書體的出現和演變,有先後之別。假如按照粗略地按照出現、成熟的時間來說,大體依次應當是甲骨文、金文、秦篆、隸書、草書、行書、楷書。在各類書體之中,楷書絕對是小弟弟。毫無疑問,之前的書體不會基於楷書這個基礎。猶如唐詩不能基於宋詞,宋詞不可能基於元曲。

    2.2 具體以草書和楷書的關係來看,草書的出現,要先於楷書,特別是以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為代表的唐代楷書。因此,從秦、漢、魏晉的絕大多數書家的經歷來看,尚未出現的楷書,他們根本沒有學習的可能,因此“楷書是草書的基礎”說法,對於他們而言,自然是不成立的。或許草聖張芝等早期的草書大家們初學另有簡便入門的基礎內容,但肯定不會是楷書。

    3 那麼,對於後世書家來說,比如唐之後的元、明、清,以及當代,“楷書是書法的基礎”成立嗎?

    4 從社會的影響來看,毫無疑問,科舉時代楷書是人們學習的第一步。

    4.1 在科舉時代結束之前,書寫首先的目標是要滿足社會的基本功能性要求,比如記錄、溝通、標識、科舉,其次才是藝術性的要求,例如題榜、酬答、作為藝術品被欣賞和交易等等。

    4.2 在功能性要求中,國家的力量、科舉的導向,塑造了每個時代的主導的風格。無論是秦代“書同文”的篆、漢代的石經、還是唐代的幹祿字書,以及後來館閣體的歐底趙面、萬字如一的追求,都體現了社會主流力量的影響。

    4.3 儘管有歷代書家的不願拘於“規範字體”、期待樹立“自家面目”的創新挑戰,以及民間書寫者(刻者)的“自由發揮”,但在印刷術的普及、國家政權力量的塑造下,規範的楷書自從唐代開始,依然成為最為主流的書體,其他書體越來越退居文人的雅好和展現藝術個性的工具的小圈子中,實用性上遠不能和楷書同日而語。

    4.4 因此,自明清以來,教育子弟讀書寫字,則讀限於五經四書,寫限於館閣,成為一種標準配置。至於金文之拙、篆籀之古、行草之變,對不起,書法學習,特別是初學者的選單上,統統要剔除的。如果你長大了自己有興趣,可以自己學習,但是如果從科舉的角度來說,這些“雜學”,是必須讓位於“寫大卷子”這個最重要的目標的。

    4.5 這樣的結果,就是初學者的書法學習之路,被社會“規範”到了從楷書入手這個幾乎是唯一的路徑上了。從個人的學習體驗上,就變成了“先學楷,再學其他”,由此就產生了“楷書是書法的基礎”這個誤判。

    4.6 正如秦代人學習的第一步是篆,漢代人學習的第一步是隸,社會的巨大力量,塑造了“第一步學什麼”。但是我們必須指出,“第一步學什麼”,是社會的需要,而不是學習書法的必由路徑。如果“先學楷”就可以說“楷書是書法的基礎”,那麼至少“篆”、“隸”都有資格聲稱自己是“書法的基礎”。 “楷書是書法的基礎”,顯然是把明清以來的傳統的慣性當作了歷史的必然。

    4.7 這就必然涉及另一個問題,什麼是“書法的基礎”?或者另一個不盡等價但是關聯的問題:“什麼是學習書法的基礎?”

    5 什麼書法的基礎?

    5.1 如果不涉及更高的審美要求,從操作角度,筆法、結構、章法等才是書法的基礎。

    5.1.1 一筆的基礎,筆法,在於入筆、行筆、轉折、收筆等基本操作;

    5.1.2 一字的基礎,字法,在於筆畫和偏旁部首的佈局、相對的位置、筆畫長短粗細的對比以及重心的配置、內部空間分割以及外部的關係等等。

    5.1.3 一篇的基礎,章法,包含行、列、題款、用印,甚至字的大小、整篇的規模、採用的材料(紙、絹、磚、石、金、竹木等等),墨法墨色、乃至時間的影響(例如碑刻的剝蝕),都有可能成為構成書法基礎的要素。

    5.1.4 此外,作品的氣韻、作者本身身份地位歷史影響、書寫的內容、相關的史事、歷代觀念潮流的變化,這些因素也有影響。

    5.1.5 如果說,楷書是書法的基礎,顯然認為,楷書裡面涵蓋了各種書體所需要的上述所有的要素--這顯然是不能成立的。6 什麼是書法初學者應該關注的基礎?

    6.1 書法學習,我個人認為,筆法是重中之重。趙孟頫講“用筆千古不易,結體因時而宜”,大體就表達出了對筆法的重視,特別是,明確提出了筆法優先於結構的觀點。

    6.2 筆法大體可以範圍楷行草和篆籀兩大系統。前者豐富、細膩,後者簡明、古拙。如果能夠認識到這個差別,從用筆入手,應該可以比較快地掌握書寫的基本技能。楷書的學習,對於前者部分有用,對於後者幾乎沒有什麼幫助。

    6.3 從哪種書體入門,並不是最關鍵的因素。要注意到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入筆、行筆、轉折、收筆、搭接等基本的操作,以及在這個基礎上的提按、絞轉等變化,才是書法學習的正道,而不是光靠“寫盡三缸水”的稀裡糊塗的苦練。

    7 小結

    7.1 “楷書是書法的基礎”,是一種誤讀,至少是相當不準確的一個表達。如果引申到“學習書法必須從楷書開始”,這個“必須”,肯定是錯的。

    7.2 能夠作為書法基礎的,從操作層面看,筆法是重中之重。

    7.3 學習書法,可以從楷書入門,也可以從隸書、篆書入門,甚至從行草入門都可以(特別是成年人學習,自由度更大)。但是必須要注意,這個入門的核心,不是書體本身,而是構成這種書體所需要的基礎的筆法。掌握了筆法,才算真的入門。

  • 3 # 一念疏忽是錯起頭

    學好楷書是學習書法最基本的基礎功力,沒有楷書基礎,就沒有其他字型的基本功。因為楷書一筆一劃、橫平豎直點都需要工整地寫,不得有半點馬虎和潦草(就跟做人一樣,最基本的人情世故和道理必須懂,基本的為人處世規則必須遵守,有了基本素養和條件,我們才能成為以後的各個領域的大師或大家)。第二,楷書的結構是上中下、左中右必須講究有標準的對稱,書法之美,無論是隸屬、草書、行書都要講究對稱之美,但前提是要把一個字寫對,寫正確,這也是要從楷書開始的,掌握了結構之後;最後一點,就是要把字寫對、寫正確,對我們以後寫草書、行書等其他書法做基礎。我們很多人學寫書法,尤其是行書和草書,連本身字型的結構和如何寫都不清楚,就希望用潦草去掩蓋或糊弄,殊不知,草書也有規則也有講究,並不熟胡亂潦草就是草書。所以,想要學好書法,一是要練好楷體,字帖臨摹開始,聯絡落筆運筆的規則和力度;二是,臨摹行楷,行楷是行書和楷書的過度字型,必須掌握其中的執行力度和筆鋒。不到之處,歡迎指教。

  • 4 # 中州耕牛堂主

    對於這個問題,我談談個人的觀點,供參考之。根據漢字演變和發展過程來看,楷書晚於草書而早於行書,怎麼能說楷書是草書的基礎呢!草書,在東漢時期就趨於成熟,其草書代表人物是草聖張芝。也就是說,當草書成熟的時候,楷書還沒出現呢。

    (上圖為東漢時期草聖張芝的草書作品)

    行書雖然晚於楷書,但楷書與行書之間根本就沒有任何關係,怎麼說楷書是行書的基礎呢。

    那麼,哪種書體是草書,楷書和行書的基礎呢?我的回答是:篆書和隸書是草書,楷書和行書的基礎。而篆書又是隸書的基礎。

    (上圖為晉人的楷書作品)

    所以說,楷書,草書,行書之間是沒有任何關係的。如果硬要說楷書是草書和行書的基礎,那就是沒有任何根據的說法。這種說法是不可信的!

    楷書,字之楷模也!大家喜歡楷書,這無可厚非。說楷書最難學,這也可以理解。但是,不能總認為學好楷書之後再學草書和行書就容易多了,而且還得心應手,實則不然,學好楷書之後,再學草書和行書時,還得從頭學起,因為楷書的用筆和結字與草書、行書的用筆和結字是完全不同的。

    我的觀點是:學書法,從哪種書體開始學起都可以,只要自己喜歡!

    我的建議是:在學草書、楷書和行書之前,最好先學學篆書和隸書,以便為學好草書、楷書和行書打打基礎。

    為什麼有的人認為楷書難學呢?那是有一個重要原因沒弄清楚。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就是接受了一些所謂的“書法大師”的誤導,沒從篆書和隸書入門,就直接奔楷了。

  • 5 # 德峰書法

    現在主要的五大書體是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所謂楷書,又叫正楷,正書,就是正宗楷模的意思,是最標準的中國字,先把字寫好,而後才能論及書法。但說寫不好楷書其他的書體也一定寫不好有點片面,畢竟在楷書誕生前,書法史上是有大家的,如:秦,李斯,漢,蔡邕,蔡文姬。但在楷書形成後歷史上大家輩出,自鍾繇(據傳為楷書之祖)之後大家輩出,到了唐朝更是達到了頂峰,大師如林:褚遂良,虞世南,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等,寫好了法度最嚴謹的楷書,會非常有利於其他書體的學習,但這需要長久的研習,看看“草聖”張旭的楷書就會知道楷書為什麼那麼重要了,楷書問世以來,歷史上書家無一不精小楷,今人想寫好行草書,或是其他書體,最好先練好基本功楷書。

  • 6 # 松風閣書法日講

    楷書是行草書的基礎,是說楷書在技法上是行草書的基礎,所有書體所需要用到的書寫技巧基本上透過透過學習楷書就可以掌握。

    這個問題,實際上這就涉及到楷書和行草書的關係。

    經常我們會看到的一個反駁就是,楷書產生、完善於中國書法書體形成的最末期,而行草書的成熟,是產生於楷書之前,那麼有些人就根據這些書體形成的歷史事實來下結論:

    行草書不應該以楷書作為基礎。

    確實,如果我們從書法史書體演變的角度來說,楷書的確是最後才成熟的,唐朝時期,狂草藝術是在已經成熟的今草基礎上發展的,而楷書到了唐朝才算成熟發展,所以在歷史發展的座標系上,它是位於最後面的。

    這樣就產生了一個問題,我們應該如何學習書法呢?是按照書法書體發展的歷史順序來學習,還是按照人們約定俗成的規矩呢?

    我認為按照歷史學習無可厚非,但對於歷史的發展程序而言,他強調的是一種事物漸變發展的過程。既然是漸變發展,那麼就是從不完善到完善的發展,所以不完善階段的書法,要不要學習?

    就好像我們說,以前古代人住過山洞、吃過生肉,茹毛飲血,我們如果效仿古人,是不是也要這樣?

    顯然不行,而我們按照古代書體發展的順序來學書法,就跟我們現在突然捨棄舒適的現代生活,去追逐原始生活一樣,是不明智的行為。所以,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挑選書法作品,篩選書法的過程,它不是全部照單全收,也不是一點都不涉獵,而是有所選擇。

    這個選擇,既有藝術水平上的考量,也有書法史上的考慮。

    所以,在書法學習順序上,我們完全可以先學習楷書書法,用楷書來為行書草書的學習打下基礎之後,再用行草書來反哺行草書。

    當然我們也有另外一種思路,那就是先學習篆書、隸書,用篆書隸書來為行草書打下基礎。

    篆書、隸書的學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為我們行草書的學習做鋪墊。但是這裡面存在的問題就是,篆書和隸書與行草書的結構差異很大,行草書的結構形體,尤其是行書,是按照楷書的結構來的,所以,在學習上,如果有楷書的基礎,實際上再學習草書、行書就很容易了。

    而實際上,行草書和楷書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楷書誕生時候,行草書就已經存在了。

    草書早期的形態是從隸書脫離演變而成,而楷書也是從隸書發展來的,所以楷書和草書從根源上來說,是屬於同一個源流的。

    從書法的學習角度來說,楷書和行草書在風格上有某些互補之處,楷書缺乏行草書的靈動,而行草書又沒有楷書的端莊,所以這兩者在風格上是互補的,楷書如果在保持莊重之時,還有靈動,而行草書如果能在靈動之時,含有莊重,就非常好了。

    因此,對於初學者來說,楷書確實是行草書的基礎。但是從書法學習者的書法學習來說,行草書和楷書的學習應該是互補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以喚醒心靈感受親情為題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