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能量平衡德行天下

    必須有所謂的暗物質,但這不是大家認為的那樣的暗物質或說與物質對應的負物質。其實暗物質只是表面充滿電子雲的星球體。或由於這種星球的密度非常大質子間距超級小,將電子置換出在星球表面。當然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星球體而且這個過程也不是一兩句話就可以說清楚的。這裡面只是假設,現在人類的科技水平還不能證明這一點。其實物質本身就是正負能量的平衡體。一般情況下物體是一個平衡體,但是在外力作用下物質就會發生變化,其變化就是能量轉移造成的原子吸收和釋放能量的過程。這種變化產生的力稱之為電磁力。萬物所有的力都是電磁力的表現形式。其實量子力學也已經證明了這一點。至今為止現在還沒有證明有純粹的暗物質,黑洞現象是唯一人類“觀察”到的暗物質。其實暗物質(也就是說負能量物質)無處不在,電流的正負波段就是正負能量物質的表現形式。也就是所謂的暗物質和正物質。其實量子通訊也是這個原理,正負能量一定是高度相關的。這邊的變化一定在那邊對應著反方向的變化(這應該在一定距離之內,也許是光速所能達到的距離)。以上就是暗物質的解釋,純屬推理,沒有科學證明。有待論證。謝謝閱讀

  • 2 # 微觀創業

    暗物質(包括暗能量)被認為是宇宙研究中最具挑戰性的謎題,它代表了宇宙中90%以上的物質含量,而我們可見的世界只佔宇宙物質的10%不到。暗物質無法直接觀測,卻能干擾星體發出的光波或引力等,其存在能被明顯感受到。

    幾十年前,宇宙暗物質(dark matter)剛被提出來時僅僅是理論的產物,但是現在我們知道宇宙暗物質已經成為了宇宙的重要組成部分。宇宙暗物質的總質量是普通物質的6倍,在宇宙能量密度中佔了1/4,同時更重要的是,宇宙暗物質主導了宇宙結構的形成。宇宙暗物質的本質現在還是個謎,但是如果假設它是一種弱相互作用亞原子粒子的話,那麼由此形成的宇宙大尺度結構與觀測相一致。不過,最近對星系以及亞星系結構的分析顯示,這一假設和觀測結果之間存在著差異,這同時為多種可能的宇宙暗物質理論提供了用武之地。透過對小尺度結構密度、分佈、演化以及其環境的研究可以區分這些潛在的宇宙暗物質模型,為宇宙暗物質本性的研究帶來新的曙光。

    大約65年前,第一次發現了宇宙暗物質存在的證據。當時,弗里茲·扎維奇(Fritz Zwicky)發現,大型星系團中的星系具有極高的運動速度,除非星系團的質量是根據其中恆星數量計算所得到的值的100倍以上,否則星系團根本無法束縛住這些星系,之後幾十年的觀測分析證實了這一點。儘管對宇宙暗物質的性質仍然一無所知,但是到了80年代,佔宇宙能量密度大約20%的宇宙暗物質以被廣為接受了。

    在引入宇宙暴漲理論之後,許多宇宙學家相信我們的宇宙是平直的,而且宇宙總能量密度必定是等於臨界值的(這一臨界值用於區分宇宙是封閉的還是開放的)。與此同時,宇宙學家們也傾向於一個簡單的宇宙,其中能量密度都以物質的形式出現,包括4%的普通物質和96%的宇宙暗物質。但事實上,觀測從來就沒有與此相符合過。雖然在總物質密度的估計上存在著比較大的誤差,但是這一誤差還沒有大到使物質的總量達到臨界值,而且這一觀測和理論模型之間的不一致也隨著時間變得越來越尖銳。

    當意識到沒有足夠的物質能來解釋宇宙的結構及其特性時,暗能量出現了。暗能量和宇宙暗物質的唯一共同點是它們既不發光也不吸收光。從微觀上講,它們的組成是完全不同的。更重要的是,像普通的物質一樣,宇宙暗物質是引力自吸引的,而且與普通物質成團並形成星系。而暗能量是引力自相斥的,並且在宇宙中幾乎均勻的分佈。所以,在統計星系的能量時會遺漏暗能量。因此,暗能量可以解釋觀測到的物質密度和由暴漲理論預言的臨界密度之間70-80%的差異。之後,兩個獨立的天文學家小組透過對超新星的觀測發現,宇宙正在加速膨脹。由此,暗能量佔主導的宇宙模型成為了一個和諧的宇宙模型。最近威爾金森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各向異性探測器(Wilkinson Microwave Anisotrope Probe,WMAP)的觀測也獨立的證實了暗能量的存在,並且使它成為了標準模型的一部分。

    暗能量同時也改變了我們對宇宙暗物質在宇宙中所起作用的認識。按照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在一個僅含有物質的宇宙中,物質密度決定了宇宙的幾何,以及宇宙的過去和未來。加上暗能量的話,情況就完全不同了。首先,總能量密度(物質能量密度與暗能量密度之和)決定著宇宙的幾何特性。其次,宇宙已經從物質佔主導的時期過渡到了暗能量佔主導的時期。大約在“大爆炸”之後的幾十億年中宇宙暗物質佔了總能量密度的主導地位,但是這已成為了過去。現在我們宇宙的未來將由暗能量的特性所決定,它目前正使宇宙加速膨脹,而且除非暗能量會隨時間衰減或者改變狀態,否則這種加速膨脹態勢將持續下去。

    不過,我們忽略了極為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正是宇宙暗物質促成了宇宙結構的形成,如果沒有宇宙暗物質就不會形成星系、恆星和行星,也就更談不上今天的人類了。宇宙儘管在極大的尺度上表現出均勻和各向同性,但是在小一些的尺度上則存在著恆星、星系、星系團、巨洞以及星系長城。而在大尺度上能過促使物質運動的力就只有引力了。但是均勻分佈的物質不會產生引力,因此今天所有的宇宙結構必然源自於宇宙極早期物質分佈的微小漲落,而這些漲落會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中留下痕跡。然而普通物質不可能透過其自身的漲落形成實質上的結構而又不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留下痕跡,因為那時普通物質還沒有從輻射中脫耦出來。

    另一方面,不與輻射耦合的宇宙暗物質,其微小的漲落在普通物質脫耦之前就放大了許多倍。在普通物質脫耦之後,已經成團的宇宙暗物質就開始吸引普通物質,進而形成了我們現在觀測到的結構。因此這需要一個初始的漲落,但是它的振幅非常非常的小。這裡需要的物質就是冷宇宙暗物質,由於它是無熱運動的非相對論性粒子因此得名。

    在開始闡述這一模型的有效性之前,必須先交待一下其中最後一件重要的事情。對於先前提到的小擾動(漲落),為了預言其在不同波長上的引力效應,小擾動譜必須具有特殊的形態。為此,最初的密度漲落應該是標度無關的。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把能量分佈分解成一系列不同波長的正弦波之和,那麼所有正弦波的振幅都應該是相同的。暴漲理論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它提供了很好的動力學出發機制來形成這樣一個標度無關的小擾動譜(其譜指數n=1)。WMAP的觀測結果證實了這一預言,其觀測到的結果為n=0.99±0.04。

    但是如果我們不瞭解宇宙暗物質的性質,就不能說我們已經瞭解了宇宙。現在已經知道了兩種宇宙暗物質--中微子和黑洞。但是它們對宇宙暗物質總量的貢獻是非常微小的,宇宙暗物質中的絕大部分現在還不清楚。這裡我們將討論宇宙暗物質可能的候選者,由其導致的結構形成,以及我們如何綜合粒子探測器和天文觀測來揭示宇宙暗物質的性質。

    暗物質的構成

    科學家曾對暗物質的特性提出了多種假設,但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驗證。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下屬的太空望遠鏡研究所,藉助3年前安裝在“哈勃”太空望遠鏡上的“先進測繪照相機”,觀察到更遠處星系發出的光在兩個星系簇中的暗物質干擾下產生的引力透鏡現象,進而透過計算機模擬,得到了暗物質的分佈圖。這兩個正在誕生中的星系簇位於南部天穹中,距地球約70億光年,各擁有約400個星系。 所謂引力透鏡現象,是指當光在經過具有引力的天體附近時,會像透過凸透鏡一樣發生彎曲。從理論上說,暗物質也會造成引力透鏡現象,但其效果非常微弱,只有“先進測繪照相機”這樣的高靈敏度觀測裝置才能拍攝到,而地面的天文望遠鏡會因為大氣干擾難以看清。 研究人員將這一成果發表在10日將出版的《天體物理雜誌》上。論文第一作者、韓裔助理研究員池溟國博士說,他們得到的影象清楚地顯示出,我們可見的物質(即觀測到的兩個星系簇)是在暗物質的網路包圍中,處於暗物質最密集的地方,就好比海浪頂端的泡沫。他們認為,這支援了暗物質和可見物質會在引力作用下聚集到一起的猜想,即暗物質集中的地方會吸引可見物質,從而幫助恆星、星系和星系簇的形成。 分佈圖還顯示暗物質是聚成一簇簇地密集存在。研究人員據此認為,這驗證了暗物質粒子是“非碰撞粒子”的假設,即暗物質粒子如果碰到一起,不會像分子、原子等經典粒子那樣發生反彈,而會“若無其事”地繼續原先的運動。他們解釋說,如果暗物質粒子彼此發生碰撞,那麼它們在頻繁碰撞後就會分佈比較均衡,而不是密整合簇。 科學家早就得到共識:廣袤的宇宙是由暗物質、暗能量以及我們人類能感知到的正常物質組成,其中正常物質最少,只佔4%,暗物質其次,佔有23%的比例,其餘都是暗能量。顧名思義,暗物質是人類無法看到的物質,科學家雖然早就斷定暗物質以及由暗物質組成的星系的存在,卻一直沒有發現它們,更不知道他們究竟是由哪些粒子組成的。因此,這次發現實際上是揭開了宇宙一個大秘密,是一次重大的發現。 一個由暗物質組成的星系,與正常的星系(如我們的銀河系)一樣具有極其大的質量,並在宇宙空間中旋轉。但是,它與正常的星系不同,裡面沒有發光的恆星,人們也看不到它。那麼,科學家又是怎樣發現了這個被他們命名為“室女座HI21”的星系呢? 原來,科學家透過射電望遠鏡觀察的資料可以推算一個星系的旋轉速度。他們發現“室女座HI21”星系的旋轉速度很大,推斷它的質量比完全由正常物質組成的要大。進而,科學家推算這個“室女座HI21”星系的質量是太陽的1億倍,這個質量對於一個星系來說,雖然不是很大,但如果它是由正常物質組成,就應該包含明亮的恆星,本身應該很亮,但它卻是一片黑暗,表明不含有恆星。這樣科學家就作出了該星系是由暗物質組成的結論。

  • 3 # 科技和生活

    我們所看到的世界都有物質組成,已知的物質量也非常多,比如我們的地球的物質質量高達近60萬億億噸,太陽的質量是地球的33萬倍,而銀河系中又有數千億顆類似太陽這樣的恆星,此外還有行星、小行星、星雲等,而在可觀測的宇宙中,又有著數萬億個類似銀河系的星系,由此也可知宇宙中的物質質量有多麼的巨大了。

    然而,已有的天文物理學理論認為在我們的宇宙中可見的物質只是少量的,更多的物質是不可見的,這種不可見的物質被叫做暗物質,總量在可見物質的5倍以上,天文學家們結合宇宙中微波背景輻射各向異性觀測和標準宇宙學模型(ΛCDM模型)已確定宇宙中暗物質佔宇宙全部物質總質量的85%左右,是與這種可見物質總量的5.67倍,如果計算暗物質在宇宙總質能中的比例,那麼暗物質大概佔26.8%左右。

    可見,暗物質是宇宙物質的主要組成部分,比可見物質要多得多。它並未存在於我們的宇宙之外,而是和可見物質共同存在於這個宇宙之中,只是由於我們目前還無法直接觀測到暗物質,不知道暗物質中的世界是什麼樣的。

    那麼暗物質到底是什麼組成的呢?實際上暗物質不屬於構成可見天體的任何一種已知的物質,目前物理學家大多認為暗物質是“弱相互作用有質量粒子”組成的,其質量和相互作用強度都在電弱標度附近,但也有假說認為暗物質是由其他型別的粒子組成的,例如軸子,惰性中微子等。

    為了觀察到暗物質的真面目,中國曾經於2015年12月17日發射了“悟空”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它是目前世界上觀測能段範圍最寬、能量解析度最優的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有效載荷質量約1410公斤,它的主要功能相當於一架空間望遠鏡,可以探測來自宇宙深空中的高能伽馬射線、電子和宇宙射線等,其主要科學目標是以更高的能量和更好的解析度來測量宇宙射線中正負電子之比,從中找出隱藏的暗物質訊號。

    目前的理論物理學認為,如果暗物質粒子相互碰撞而且湮滅掉,那麼將會轉化為高能電子出現,因此若能精確地探測到與之相關的高能電子能譜,那就可以發現暗物質存在的蛛絲馬跡。

    2017年的8月底,《自然》雜誌首次線上發表了中國“悟空”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的探測成果,文章中稱該衛星成功獲得了目前世界上最精確的高能電子宇宙線能譜,探測資料表明宇宙空間中有著“質量為1.4萬億電子伏左右的新物理粒子”,推測認為它應該就是人們長期尋找的暗物質粒子,不過暫時也不排除它是某種奇特的新型天體釋放的單一的高能電子。

    目前悟空號在軌工作3年8個月,最終的觸發率平均在60赫茲左右,四個子探測器工作正常,實現了高分辨的核素探測,悟空號即將發表的質子能譜的測量能段範圍也超過國外同類衛星CALET的10倍。其在TeV裡能段範圍寬,能量分辨好,粒子鑑別本領強,期待它能在暗物質的觀測上給我們一個證據確鑿的答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今時代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