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與時代隨行
-
2 # 以德行天下
揭開土耳其的面紗
“像一匹烈馬,從亞洲狂奔而來,一頭撞進歐洲大陸”。這是土耳其詩人用生動的語言,形象地描述了土耳其的地理位置及國土形狀。如果把亞洲比成一匹馬,那麼安那託利亞高原,或稱小亞細亞,就是那馬頭。從地圖上看,土耳其的地形活脫脫就是一個馬頭形。馬頭撞到了歐洲的屁股,鼻子裂開了一條縫,這條縫就是博斯普魯斯海峽。而留在歐洲鼻尖的部分,叫特雷斯,也就是土耳其的歐洲部分,佔全國面積的3%,雖然只有3%,但決定了土耳其這個國家的性質和地位。
地球的十字路口
從地理位置上看,土耳其共和國是一個橫跨歐亞兩洲的國家,國土包括西亞的安納托利亞半島和南歐、巴爾幹半島的東色雷斯地區。它三面臨海,北臨黑海,南臨地中海,東南與敘利亞、伊拉克接壤,西臨愛琴海,並與希臘以及保加利亞接壤,東部與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和伊朗接壤。在安納托利亞半島和東色雷斯地區之間的,是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和達達尼爾海峽,屬黑海海峽,別稱土耳其海峽,是連線黑海以及地中海的唯一航道。海岸線長7200公里,陸地邊境線長2648公里。土耳其地理位置和地緣政治戰略意義極為重要,是連線歐亞的十字路口。
土耳其不“土”
土耳其是一個歷史悠久的伊斯蘭教國家,被稱為“文明的搖籃”。自從史前時代以來,土耳其就一直是不同民族和文化的熔爐。穆斯塔法·凱末爾於1923年10月29日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國。歷史上的土耳其曾經是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奧斯曼帝國的中心,有著6500年悠久歷史和前後十三個不同文明的歷史遺產,加上三面環海的優勢和內陸複雜的地理環境使其擁有了豐富的旅遊資源。與它的名字不同,同時它也是一個現代化國家,在我們的思想或印象中,“土”一般是指人窮,沒見識,不洋氣,教育水平低下等。但其實不然,在網上可以查得2004的時候是人均GDP為4000美元,到2011年人均GDP為10443美元,而中國此時人均只有5432美元為土耳其的一半。從國民經濟結構看,已然是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或許我們大部分人還以為它還在盛產安卡拉羊呢。他們居者有其屋,出入有私車,短假去海邊,長假去歐洲。此外,土耳其的識字率卻高達95%,小學到高中實習義務教育,國立大學的學費也很低,一年學費才幾百美元,最貴的也不過一千多美元。充分保證了國民的知識水平。如此比較,可以充分說明土耳其不土。
土耳其一般被認為歐洲國家,全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均實行歐洲模式,目前已成為歐盟的候選國。憲法規定土耳其為民主、政教分離和實行法制的國家。土耳其外交重心在西方,在與美國保持傳統戰略伙伴關係的同時加強與歐洲國家的關係。綜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聯合國對2012年世界各國名義GDP統計,土耳其已是全球第十七、歐洲第七。
永恆的伊斯坦布林
伊斯坦布林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和港口,土耳其的文化、經濟和金融中心,歐洲最大的都會區之一,是世界上唯一地跨兩個大洲的大都市。由於位居博斯普魯斯海峽,控制了黑海的進出,故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全市98%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伊斯坦布林曾經是羅馬帝國(330–395)、拜占庭帝國(395–1204,1261–1453)、奧斯曼帝國(1453–1922)拉丁帝國(1204-1261)與土耳其共和國建國初期的首都,至土耳其獨立戰爭期間才遷都至安卡拉。
從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到伊斯坦布林。這座坐擁極有利的地形和海上良港的城市,不僅擁有浪漫且富有詩意的名字,還擁有著名字背後所代表的宏偉的歷史,見證著歷史的發展與進步。而歷史悠久的古國名都伊斯坦布林建於公元前668年,舊址是古希臘的城邦國--拜佔廷,後來經過戰爭和重建,成為東羅馬帝國的首都,於公元330年改名君士坦丁堡,別稱新羅馬;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人取得該城以後,才開始叫伊斯坦布林,從那時起一直是土耳其帝國的首都。1923年土耳其共和國遷都安卡拉,但伊斯坦布林仍然是土耳其經濟、文化的重心所在。
伊斯坦布林不僅地理上橫跨兩洲,而且還兼收幷蓄歐、亞、非三洲各民族思想、文化、藝術之精粹,從而成為東西方思想文化的一個重要交匯點,隨之遺留下許多源遠流長的名勝古蹟。伊斯坦布林現有40多座博物館、20多座教堂、450多座清真寺。這些美麗的建築本身及其收藏的大量文物,都是東西方交匯點的生動見證。城市裡的一切都蘊含著歷史曾經發生的一切。
奧斯曼王朝的興起與覆滅
在伊斯坦布林的歷史中,最著名也是不得不提的是奧斯曼帝國,不僅是因為換了天下的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林,同時也將這個基督教之城變成了一個伊斯蘭教的帝國之都。在此後幾百年裡讓全歐洲望而生畏的東方軍事勢力的大本營。也是從此時起,伊斯坦布林一直就是土耳其帝國的首都。
奧斯曼帝國創立者為奧斯曼一世,1453年,21歲的穆罕默德二世繼位不到兩年,親率八萬大軍進攻君士坦丁堡,鉅戰53天,終於5月29日攻克並遷都於此,東羅馬帝國滅亡。穆罕默德二世將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林,意為“伊斯蘭教的城市”。征服了君士坦丁堡同時亦穩固了帝國作為歐洲東南部及地中海東部地區霸主的地位,接下來帝國進入了漫長的征服擴張期,將疆域擴至歐洲及北非。奧斯曼帝國在一些賢能蘇丹的統治下繁榮興盛。繼後的蘇萊裡曼一世並沒有停止征服步伐。這樣,僅百餘年的時間,幾乎所有的阿拉伯國家都被奧斯曼帝國所征服,只有摩洛哥和阿曼仍獨立於土耳其之外。龐大的版圖囊括了以前存在的阿拉伯帝國和拜占庭帝國的大部分土地,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稱雄一時。在以後300~400年的時間裡,這些阿拉伯國家飽受奧斯曼帝國的封建壓迫。直到19世紀~20世紀則為歐洲資本主義列強更為沉重的壓迫所代替。
十九世紀的奧斯曼帝國逐漸收縮疆土,偏向安逸奢靡的生活,此時的蘇丹王已雄心不再,長期的征戰使得國庫空虛,過度借債的結果使得西方新型的強權有機可趁,得以插手該國的內政,全國民眾滋生的不滿激起了廣大範圍的反抗,加上近三個世紀的土奧戰爭(是奧地利和奧斯曼帝國為爭奪東南歐和中歐的霸權而進行的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加速了帝國的沒落。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又不幸站錯陣營,結果跟著盟友德國和奧地利一起戰敗,王朝瓦解,英華人掌握了政權,直到開明的阿塔土克為首的土耳其解放運動的多年奮鬥,結束了它長達六百三十年的輝煌。
為了擺脫伊斯坦布林舊王朝的沉重影響和伊斯蘭教作為國教打下的烙印,1923年成立的土耳其共和國將首都遷往了新城安卡拉。伊斯坦布林雖然不再是名義上的首都,卻仍舊是土耳其人心中永遠的精神之都。
宗教文化
在土耳其人們宗教信仰的變化也見證著這座城市的歷史里程。公元324年,君士坦丁大帝頒佈了米蘭赦令,宣佈宗教信仰自由。隨後的公元330年,他將東羅馬帝國的首都遷到了拜占庭,從最早的國教基督教,到今天的伊斯蘭教,伊斯坦布林的宗教發展也走過了一段分分合合。
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林有許許多多的古代建築,如:清真寺,教堂,博物館等。而建於公元330年的聖索菲亞大教堂,是土耳其宗教歷史發展中極具代表性的文化建築物。它不僅是拜占庭式建築的代表作,也是古典美的榮耀。創造了以帆拱上的穹頂為中心的複雜拱券結構平衡體系。是世界上唯一由神廟改建為教堂、並由教堂改為清真寺的聖索菲大清真寺。聖索菲亞大教堂是由君士坦丁大帝修建的,6世紀時查士丁尼大帝把教堂改建成現在的模樣。奧斯曼帝國時期,聖索菲亞教堂改建為清真寺,周圍矗起四座高塔。教堂主體為長形,內壁全用彩色大理石磚和五彩斑斕的馬賽克鑲嵌畫裝點鋪砌。同時坐落在藍色清真寺對面。
在公元1453年以前,一直是拜占庭帝國的主教堂,此後被土耳其人佔領,才改建成為清真寺。拜占庭建築最光輝的代表是君士坦丁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是東正教的中心教堂。是拜占庭帝國極盛時代的紀念碑。公元1453年,奧斯曼帝國的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後,突厥人將高度文明的伊斯蘭教藝術根植到此,。這些信奉伊斯蘭教的征服者們對教堂進行了一些改動,以符合他們的宗教觀。就這樣,九個世紀的基督教堂從此變成了清真寺,開創了接下來500年的另一段獨特的伊斯蘭光輝歲月。隨著土耳其共和國的建立,開始實行宗教與政治的分離,該教堂也失去了其宗教意義。之後這座建築重新以博物館的身份對世人開放
成為博物館之後的聖索菲亞教堂被改名為阿亞索菲拉博物館。不管如何,它見證和記錄著著歷史的發展和宗教的演變過程,極富歷史意義。
總結
土耳其因其悠久的歷史,世界重要的考古遺址,美麗的自然地貌和環境,以及兼收幷蓄的多元文化,長期以來一直成為世界各地的旅遊者嚮往的地方。此外東羅馬帝國和奧斯曼帝國時代留下的建築遺蹟是世界建築藝術的珍品。史前時代以來,土耳其就一直是不同種族和文化的熔爐。悠久而豐富的文化傳統建立在波斯、阿拉伯、拜佔廷、奧斯曼和西方文明的基礎之上。一直都是個值得人們不斷研究和探索的民族。
回覆列表
土爾其被稱為亞歐非十字路口,他與西亞丶東歐丶北非相連所以他愛說是那個洲都行其戰略價值決定了最好做牆頭草。誰強就跟誰一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