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知識就是力量啊

    首先呢,向後發射導彈倒還是可能的,但是機炮嘛。。。。轟炸機到是早就普及了,今天只是淘汰了而已,完全雞肋。

    空對空導彈分:中距空對空導彈和近距格鬥空對空導彈。對於中距導彈來講,沒有什麼意義,因為距離遙遠,你完全可以轉個機身在發射就可以了,幹嘛要捨棄導彈的自身的動力射程呢?就算你飛機本身具備了超級機動能力,你甩身向後發射一枚導彈意義也不是太大,因為遠端空空導彈的發射要素就是你要先用雷達鎖定它。我們都知道戰鬥機後方是沒有雷達的,就算有,效能也非常雞肋,是不可能發現遠距離目標的。

    對於格鬥導彈來講。意義也不是太大。現在近距格鬥導彈的最大離軸發射角已經達到了120度,也就是說無論向左還是向右,向上向下,都有60度以上的離軸發射角。如果超出這個角度向後發射的話,它必將會大大消耗導彈的燃料。導彈末端動力不足的話,對精度影響很大。刻意追求對尾後目標的直接打擊並不是最好的辦法。

    其實世界各國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提高飛機本身的機動效能。尤其是大仰角機動,在利用導彈本身的大離軸發射角就可以達到向後發射的目的。同時也不會太大的影響導彈的射程和命中精度。

  • 2 # 九品侍衛

    首先對於戰鬥機能否把導彈和機炮反方向朝後安裝,這是可行的,因為無論是導彈或是機槍,都可以反向安裝併發射,但這樣做根本就沒有好處,只有壞處。

    首先是機炮,雖然目前的戰鬥機普遍都屬於第四代戰鬥機,像是美國的F15\16,俄羅斯的蘇27、30、33、34、35,中國的殲10、11、15、16等。雖然其內部的火控系統都十分的先進,但作為發射炮彈的機炮而言,使用的則是熱線瞄準具。

    熱線瞄準具計算機控制,無論是否開火都會時刻將高度、速度、迎角、側滑角、俯仰度、坡度、彈頭初速、彈道係數等資料計算出來。熱線瞄準具的十字線代表炮口,最遠的橫線則代表最大射程。在瞄準具上有一個移動的瞄準圓,它代表的是機炮的彈著點。通常熱線瞄準具的測距由雷達完成,無需人工干預,但必要的情況下仍然可以使用光學測距。

    也就是說由於機炮的瞄準方向通常位於正前方,所以如果要想向後射擊的話,就必須在機身上安裝能看到後面的攝像頭,而座艙內還得多加一塊顯示屏還得外加瞄準功能。這種做法外面會破壞飛機的氣動效能,內在會佔用本就緊張的座艙空間,根本就不划算。

    再來說一說導彈,導彈的發射一般都是先用機載雷達找到敵人,然後再用火控雷達鎖定敵人,最後發射導彈。由於機載雷達的體積較大,一般情況下都會安裝在飛機的機頭位置。可如果導彈向後發射,那麼就必須在機尾找地方裝雷達,可除了目前蘇系戰機之外,其它飛機的尾部還真沒有空間。

    另外導彈向後就無法使用熱追蹤導彈了,因為熱追蹤導彈的導引頭都是尋找熱源,如果導彈朝後安裝,那麼導彈很有可能剛一發射就爆炸,畢竟導彈都是掛在機翼上,而位於機翼後面的不遠處就是飛機的尾噴口,那可是最大的發熱源。

    這個導彈機炮向後安裝的想法是很好的,可能最初的想法是覺得再被敵機咬尾時,只要一發射就可以擊毀後面的敵機,但真要做起來可就不現實了。畢竟空戰是一門非常複雜的技術,而飛機是集合火力與機動力的空中載具,所以一旦被敵人咬尾可以透過自身的靈活機動來擺脫。

    如果只管在天上悠悠的飛,一旦發現敵人就靜靜的360度發射導彈,這種場面恐怕只有在高達動畫片裡才會出現,但那也只是動畫片而已。飛機的本質任務就是機動打擊,而不是漂浮在天上的移動炮塔。

  • 3 # 孔乙己亂彈

    優勝劣汰是自然法則、作戰武器裝備也是一樣的,隨著科技進步一些傳統的模式也會隨著改變、同樣的,飛機(作戰飛機)最早出現時是有尾炮和(機載機槍)向後射擊的尾炮塔、堅持到70年代逐步被“拋棄”淘汰了!(一戰時期的空戰模式、直接把步兵裝備搬到飛機上固定好、就開打)

    飛機✈進行空戰、一戰時期就已經出現了,那時候空戰模式是雙方飛行員直接使用步兵槍支彈藥在空中近距離相互射擊。(一戰時期還有這麼玩的/把手槍捆綁一起“冒充機槍”)(一戰的作戰飛機✈機頭、後座就是射擊手)二戰時期只不過有了專用機載機槍和射擊手、更專業。二戰時期的轟炸機也是機頭、機身上部、機尾設定槍/炮塔,用於對地/對空射擊。(50年代的蘇製圖-16轟炸機仍然保留了尾炮)(大名鼎鼎的美國“B-52”戰略轟炸機也有自動尾炮)(美/B-52戰略轟炸機的多管尾炮)(今天,一些型號的伊爾-76運輸機的尾炮仍然保留著)隨著火控雷達系統的不斷進步功能不斷完善、導彈裝備到戰鬥機、尾炮/機槍已經消失了!現代戰鬥機的屁股都弄成這副“德行”麼有給尾炮/機槍留位置。

    那麼,能不能給現代戰鬥機按裝向後發射的導彈?

    好像前蘇聯曾經給米格-23弄過向後射擊的導彈、效果不咋地。(現代戰鬥機的空空導彈)(現代戰鬥機空中發射導彈)

    隨著航電技術水平的不斷髮展、智慧化技術、先進的火控系統不斷裝備作戰飛機,部分功能已經達到“發射後不管”空空導彈已經出現了、只不過受限於火控雷達照射範圍的侷限、導彈自身制導技術水平、要做到全方面“無死角”打擊、還需要一段時間。

  • 4 # 兵器知識譜

    轟炸機、運輸機等大型飛機倒是曾經在機尾安裝過朝後射擊的後置炮塔;戰鬥機也有安裝在機艙外向後射或者360度無死角覆蓋的機槍;但是能朝後發射導彈飛機……這種神操作還真沒有。導彈與直瞄攻擊的機槍或機炮不同,在發射前必須透過火控雷達搜尋空域並鎖定目標,發射出去以後還要用雷達繼續照射目標為導彈提供製導;即使是現在具備發射後不管的先進空對空導彈,在發射前使用火控雷達鎖定目標這道工序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要為飛機設定可向後發射的導彈系統,那就必須在機尾安裝與機頭一樣的火控雷達,同時還要在機身上掛載面朝機尾的導彈,如此不倫不類的設計,戰鬥機的體積和重量恐怕要趕上轟炸機,試問這麼搞的戰鬥機還具備應有的機動性嗎?下圖為位於戰鬥機機頭的火控雷達。

    軍用飛機安裝後置炮塔的原因

    在二戰時期到冷戰初期這段時間裡大型軍用飛機在機尾安裝後置炮塔的做法十分普遍,這是因為這段時間內的飛機大多為低空低速飛行螺旋槳活塞發動機,空戰都是在肉眼視線使用機載槍炮進行相互攻擊。以號稱飛行速度最快的螺旋槳戰鬥機P-51為例,其最大飛行速度僅為700公里/小時,機載武器為傳統的槍炮和火箭彈;而冷戰初期的噴氣式飛機如著名的米格-15,其機載武器同樣為傳統的槍炮和火箭彈,最高航速也只到0.88馬赫(即1078公里/小時)。如果在遭受上述的亞音速戰鬥機咬尾,完全可以使用後置炮塔對其進行攻擊,即便不能擊落也可以起到驅離的作用。因此這個時期的大型飛機在機尾安裝後置炮塔是非常實用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標配。下圖為具備向後開火的B-52轟炸機後置炮塔,它安裝了4門20mm速射機炮。

    現代軍用飛機取消後置炮塔的原因

    1947年10月14日,美國空軍上尉查爾斯·耶格駕駛X—1在12800米的高空飛行速度達到1278公里/小時,即1.1015馬赫,人類首次突破了音障。時隔8年後的1955年,蘇聯空軍裝備了一種最高飛行速度達1.35馬赫的戰鬥機——米格-19戰鬥機,就是廣大讀者所熟知的殲-6原;而一年以後的1956年美國空軍開始裝備紅外製導的AIM-9空空導彈,即著名的響尾蛇導彈。超音速戰鬥機和空對空導彈的正式服役標誌著人類空戰正式進入現代空戰時代,雖然AIM-9響尾蛇導彈的射程只有17公里,但是這個距離已經超出人類肉眼觀察距離;而再過一年以後的1957年,美國成功研製射程超過60公里的AIM-7中程空對空導彈,從此人類空戰進入了超視距時代。如今的空對空導彈最遠射程已經超過了200公里,在高空高速的導彈現代,空戰中已經很少能使用到機載機槍和機炮,雙方往往還未謀面戰鬥可能就已經結束了,因此再安裝視距內直瞄攻擊的後置炮塔一毫無意義。下圖為發射後正在飛離機翼的響尾蛇空空導彈,世界空戰史上首例被導彈擊落的戰機為中國的殲-5。

    後置反向發射的導彈系統可行性分析

    假設將已經無用的後置炮塔改裝為反向導彈發射系統將會起到什麼作用呢?前文我們已經講述過導彈系統的核心是雷達而不是導彈本身,如果需要飛機具備向後發射導彈的能力,那就必須在飛機上安裝兩部火控雷達系統,機頭安裝一部,用來對前方發射導彈;機尾再安裝一部,以獲得向後發射導彈的功能。咱們就以著名的蘇-27“側衛”重型戰鬥機作為實驗品來例舉吧,首先要了解該型戰鬥機的基本效能引數:空重1745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33000千克;內載燃油9400千克;最大航程3790千米;最高飛行速度2.35馬赫(2500千米/小時);最大武器載荷7000千克。蘇-27的火控雷達型號為N001多普勒脈衝雷達,重量為900千克,對轟炸機類目標的最大探測距離是285公里,對機頭前半球反射截面為3平方米的目標的探測距離為80千米,對後半球的探測距離為30-40千米,可使蘇-27SK同時跟蹤10個空中目標,並對其中的2個發動攻擊,探測高度為50米—27千米,空戰模式下蘇-27可掛載2枚近程格鬥導彈和4枚中程空空導彈。現在開始對其進行反向導彈發射改裝:為了在機尾安裝一部重量接近一噸的N001多普勒脈衝雷達,必須將蘇-27進行大刀闊斧的氣動外形改動;由於裝置的增加空重將由原來的17450千克上升至不低於18000千克;同時由於機體空間被體積碩大的雷達系統大量佔據,最大載油量將下降至4500千克;由於空氣阻力的增加,最大飛行速度也從2.35馬赫下降至0.8馬赫;最大載彈量從7000千克下降到3500千克,8枚導彈的攜帶量也下降到4枚。下圖為空戰模式下的蘇-27雙機編隊。

    也就是說一架經過改裝實現了向後發射導彈能力的蘇-27基本效能已經下降了50%,原本一架空優重型戰鬥機變成了不具備超音速、效能不如輕型戰鬥機的怪物,而且由於氣動外形的改變將使其完全喪失中央升力體空氣動力設計所帶來的高機動效能,從此不再擁有“側衛”這個霸氣外號的資格。好好的一架高空高速高機動的重型戰鬥機就因為具備了“向後發射導彈”的功能而變成一個大型低空低速在空中帶著4枚導彈(其中2枚還是反向掛載的)的蹩腳怪物······作者都不敢往下想了。所以說對付超視距背後咬尾的敵方戰機最好的辦法並不是要飛機具備向後發射導彈,而應該提高飛機效能,使其具備反制的高機動效能,從被動局面中扭轉態勢轉被動為主動攻反擊敵方戰機,即使反擊不成也可以利用自身高機動性規避敵方的導彈攻擊。調轉機頭對敵方飛機發起反擊尚且十分不易,更何況是調整機尾對準後方敵機以便於機尾雷達鎖定目標呢?下圖為修理中的蘇-27巨大的N001火控雷達。

  • 5 # 開著皮卡打坦克

    不管是戰鬥機還是在地面作戰的步兵或者海上的戰艦,你首先只有發現了敵人你才能進行攻擊然後才是判斷自己的攻擊是否摧毀了對方,如果你連發現敵軍在哪都做不到,那發動攻擊就只能是在放空槍。

    瞭解這個之後我們再來看你這個問題,其實戰鬥機上向後方發射的機槍或者機炮是有的,比如很多二戰的的重型戰鬥機就有向著後方發射的機槍或者機炮,因為重型戰鬥機和輕型戰鬥機不同他們通常會搭載多個機組成員,所以這就為向後方過來的飛機發動攻擊提供了機會。

    但進入導彈時代時代之後,人眼對目標的發現能力肯定是跟不上時代了,在導彈時代最重要的探測手段自然就是機載雷達了,但由於飛機設計的需要和雷達體積重量較大的原因,如今的雷達大部分依舊只能佈置在飛機機頭的部位,這就使得飛機主要的探測範圍都集中在前方。根據我們前面說的發現、打擊、擊毀三步走的思路,那飛機上轉載

    的導彈自然而然就都是朝前發射的了,因為你後方沒有探測工具,即使將導彈向後放置你也不能發現對方的戰機,這種情況下你總不能像後方放空槍吧。

    當然如今世界上也有一些飛機具備後視功能,比如蘇35戰鬥機和米格1.44實驗飛機,都在後方的尾椎之內安放了一個小型雷達用於向後探測,但由於這種小型雷達的視野與前向佈置的主雷達差距太大,如果對方咬住了你的尾巴這款小小的後視雷達並不能為你提供足夠的視野,所以飛機的導彈依舊只能像向前方佈置,這款小雷達在作戰之中也只是作為一種應急的替補手段。而且如今的導彈過載足夠大,如果真要用到後視雷達向後方發射導彈,如今的導彈也能透過快速轉向的方式轉到後面。

    但總體而言戰機向後方發射導彈的機會還是很少的,所以如今的大多數飛機都將導彈指向了前方。

  • 6 # 以武立國

    當然可以……

    但實戰中,多是編隊作戰!隊友和僚機會看護前面戰機的後半球,以防被咬尾。單對單的機率不大……所以一戰後,裝後射機槍的戰機,基本上就不多見了!二戰中,德國梅410、英國英俊戰士有後射機槍……但大多是當攻擊機使用!

    至於後射導彈,蘇俄搞過……但也是個雞肋!隨著資料鏈技術、網路中心戰、A發B射技術的出現,也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 7 # 寶樹白石

    在飛機上發射導彈是不行的,這樣會影響飛行。

    導彈應該從飛機上扔下後點燃導彈發動機,然後飛行,尋找目標。

    小型火箭能夠在機翼下發射,但是要注意火箭的噴射火焰不能燒壞機翼,所以多管火箭發射器應該吊裝離開機翼有一個合理的距離。

    機槍能夠在飛機前後安裝,能夠向後射擊,向前射擊。

    彈殼退彈口應該向下,這樣不會彈壞機翼,因為機翼裡面有油管,液壓系統,電路等。

    飛機的設計應該和飛機戰鬥作用配套。

    駕駛員坐在飛機的前方,觀察與飛行,都必須符合飛行與戰鬥需求,不然這個飛機的作用會打折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生上技校適合學什麼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