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知常容

    你確定祖大壽名聲不錯?他有一個赫赫有名的外甥叫吳三桂,他自己也是最終投降滿清的漢奸,雖然在彈盡人亡之時,但變節終為人不齒。如果漢奸的名聲不錯,那麼誰的名聲不好?所以漢奸就是漢奸,不管什麼理由都沒用。

    有人對他的評價是,一代名將據關外,收關內堪稱往復有忠義,兩朝二臣,博前主,負後主,真是裡外不是人。

    1628年的時候,因為寧遠大捷升為前鋒,後來因為袁崇煥下獄,怕受到牽連逃出山海關,最後崇禎皇帝讓袁將軍寫信,祖大壽才返回明朝。1631年大淩河之戰,祖大壽彈盡糧絕,於詐降逃往錦州抗擊清軍。皇太極屢次招降階不從,這個時候我給他大拇指。如果祖大壽這個時候死掉他就是民族英雄。

    十年之後,松錦大戰祖大壽因為孤立無援,率部降清成了一個無恥的漢奸。我覺得變節者你無需替他找理由說洪承疇兵敗,導致大壽變節。因為民族氣節高於一切。不管任何理由。變節無恥。

  • 2 # 歷史茶坊

    祖大壽為什麼在歷史上的名聲不錯,原因其實非常簡單,祖大壽是在彈盡糧絕,孤立無援,實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才投降清朝的,比起他的外甥吳三桂來說,強的可不只一星半點。人物生平就不說了,就給大家講三個與祖大壽有關故事。

    大淩河之戰,祖大壽被後金軍突然包圍,被困城中三個月之久,皇太極多次勸降都沒有成功。祖大壽多次率兵突圍,均被擊退,沒辦法只好固守在城中待援。大淩河城中的糧食吃完了,就殺戰馬吃,馬殺完了最後殺人吃,大淩河城中百姓被充作軍糧殺盡,卻最終也沒有等來援軍,無可奈何之下,祖大壽投降了皇太極。可這次投降多長時間呢?僅僅只有五天,1631年十月二十八日祖大壽獻城投降,十一月一日,祖大壽進入錦州城,開始組織防禦,崇禎皇帝聞奏,不僅沒有怪罪祖大壽投降之罪,反而提升他為左都督,鎮守錦州。

    後金軍第一次圍困京城,袁崇煥被崇禎皇帝抓捕入獄,過了三天之後,祖大壽率領最精銳的關寧鐵騎撤離北京,臨走時留下話,不會投敵,只是回寧遠守城。當時京城被後金軍團團包圍,崇禎帝急得不行,派人到獄中找袁督師寫信讓祖大壽回來,袁督師一開始不幹,崇禎派出豪華探監團,使盡了軟磨硬泡的功夫,才讓袁督師寫了一封信給祖大壽。祖大壽當時都已經到錦州了,看到書信,大哭失聲,二話不說就帶領部隊回到北京,抵擋後金軍。

    松錦大戰就是為解祖大壽被圍困錦州而展開的,祖大樹被圍了三個月之後才想向朝廷求援,而且還跟朝廷打包票說可以堅持七八個月。可實際上祖大壽固守了近三年,從1640年被包圍,到1643年洪承疇被俘之後,朝廷再無能力救援,無計可施的祖大壽才宣佈投降。

    不知這樣的祖大壽,諸位是如何看待的呢?

  • 3 # 仁勇校尉

    祖大壽在歷史上名聲不錯只是題主的錯覺,實際不是那麼回事。舉例來說,清朝時北韓使臣出使北京時一般要經過寧遠城,寧遠城中有明朝當年為祖大壽祖大樂兄弟修建的富麗堂皇的牌坊。北韓使臣觸景生情,往往會寫詩痛罵祖大壽這個背棄崇禎皇帝的無恥之徒。

    祖大壽歷史上的名聲比起外甥吳三桂,要好不少,但要說名聲不錯就是扯談了。當然,現在某些人連秦檜甚至汪精衛之類都能洗白,更別說吳三桂了,祖大壽比起這些人肯定還是名聲好得多。

    乾隆時代,滿清坐穩江山後,將當年降清並且對滿清有大功的明朝官員編入《貳臣傳》,作為負面典型。坐穩江山的滿清也極力提倡忠貞節義,對這些漢奸功臣們卸磨殺驢,輿論上作為負面典型貶斥。祖大壽同樣也被列入了《貳臣傳》。

    崇禎年間,大明朝廷為褒獎祖家兄弟的功績,在寧遠城(今遼寧興城)耗費巨資修建了古代來說極為富麗堂皇的功德牌坊。祖大壽吳三桂先後降清後,這兩座牌樓得以繼續保留,對已經降清的祖大壽來說極具諷刺意味。

    (祖家牌樓現在還是遼寧興城即明朝寧遠城的重要古蹟)

    北韓出使北京的使臣們在必經之地寧遠城看到富麗堂皇的祖家牌樓,感念崇禎皇帝對祖家兄弟的厚恩,無不極度鄙視無恥降清的祖大壽,留下很多痛罵祖大壽的詩作。

    順治年間出使北京的北韓使臣麟坪大君李渲,連續寫了三首詩痛罵祖大壽。

    第一首《過祖將牌樓》:擁節臨沙漠,虛名動塞垣。欵降金虜壁,遺臭石牌門。縱被專城陷,寧忘四世恩。千秋定唾罵,忍恥至今存。

    第二首《次子由過祖將舊第》:田第朱甍起石門,豪華四世總君恩。曾聞漢塞傳雄略,今見燕氓唾苟存。破堞雲寒餘舊宅,荒原日暮哭新魂。天殃竟是胡庭辱,何不當年救我藩。

    第三首《途中望錦州懷古》:一片孤城萬匝圍,紛紛天下羽書飛。偷生老祖還迎賊,堪愧身邊舊戰衣。

    乾隆年間的北韓使臣李晚秀乾脆直接作詩名為《恨祖大壽》全詩如下:寧遠城西石樓高,大字勒功三世譜。雲是天聰舊俘奴,萬人戟手嗤且怒。嗟乎一死終須有,壽也胡不念曾祖。淩河軍沒款書通,錦州城破降幡堅。只緣惜潯劍頭魂,矢窮力竭甘為虜。鞮汗山前一椎髻,胡面漢腸誰能睹。寄語來世掌鉞人,全軀保妻徒自苦。

    北韓使臣們痛罵祖大壽的詩文還有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

    清代北韓雖然臣服清朝,但其君臣大多實際經常懷念明朝,暗中視清朝為胡虜。北韓使臣的詩作可以看做擁明反清勢力對祖大壽的態度。滿清朝廷編著《貳臣傳》,對祖大壽也持鄙視態度。

  • 4 # 從557234846378

    袁令趙率教赴遵化守城、這是皇太極破長城抵北京最後大城!趙四千騎趕到、卻被拒絕入城、要求趙去三屯即可!守備王元雅以為清兵不多遼兵擾民、趙只好以疲憊去三屯、三屯守備朱國彥怕遼兵擾民也拒絕!趙只好再返遵化!中途遇上清先隊二萬多人!趙拒絕降、全軍沒、生還只十多人!建驅趕明民攻城、消費城內資源、再攻下蹲化、王元雅自殺!

  • 5 # 古今通史

    名聲不錯那是不可能的,只是由古至今,很多人對祖大壽這個不像漢奸的漢奸抱以基本同情和有限程度的理解而已。

    在我看來,“移民”加拿大的祖大壽簡直就是幸運神獸,死了死了還能漂洋過海去旅遊,最後“定居”在加拿大才安生下來。其一生多少次遇難成祥,當真讓人瞠目結舌。

    比如,崇禎絕不是個大度的人,但他偏能忍祖大壽,袁崇煥第三次平臺召會被抓,祖大壽大軍開拔,走了!崇禎被嚇得肝顫,這也讓袁崇煥在大牢裡都不得清靜,一個人來勸不行就一群人來勸,最後袁崇煥煩的不行,也是礙於面子終於修書一封把祖大壽調回來了。

    捋一捋,皇太極兵臨城下,祖大壽“臨陣脫逃”,沒事......這算是把崇禎擺了一道。

    首次降清跑回來,崇禎還信任他,就像這事從來沒發生過一樣,不僅沒有降罪,反而升祖大壽為左都督,領錦州。崇禎真的那麼幼稚麼?當然不是,我覺得所謂的升官其實就是打消祖大壽的戒備之心,所以才有了後面的三次京師召會,祖大壽自帶幸運神獸的光環,不去!

    再說皇太極,祖大壽初次投降,皇太極高興瘋了,與代善、莽古爾泰及眾貝勒眾大臣,一齊隆重迎接,並以女真人最高貴的禮節抱腰禮相見。對其十分信重,哪怕祖大壽假意內應,返回錦州,皇太極還就同意了,祖大壽剛到錦州反手就把監督他的清兵殺了,直接擼起袖子,一如既往的大戰清軍。

    皇太極不太急,反反覆覆沒完沒了的寫信給祖大壽,讓他守諾,祖大壽嘴上還找著藉口,手裡可沒閒著,大刀猛砍清軍,即便這樣......後金軍營中的祖大壽之子祖可法等人不單沒事,一群人還被以禮相待。

    皇太極真的奈何不了祖大壽?當然不是,大明式頽,不是一兩個名將就可以解決問題的,明崇禎十五年,被圍困了整整一年的錦州糧盡,城中殺人相食的慘狀再度重演。祖大壽無奈開城出降。

    祖大壽被抓後,自己還沒找藉口,皇太極就找了一大堆漂漂亮亮的光鮮理由給他:

    “你上次背叛我是為了你的主子,為了你的妻子兒女和宗族。我曾經對大臣們說過,祖大壽一定不能死,如果以後再次投降,我也決不會殺他。事情過去就過去了,只要以後能夠盡心盡力地侍奉我就可以了。”

    真不知道明清這兩個皇帝到底欠了祖大壽什麼^_^

    曾經有一句很矛盾的話:祖大壽既對得起大明,也對得起大清。

    歷史上最不象漢奸的漢奸,雖然不能擺脫漢奸的定位,但如果排名漢奸捱罵榜的話,如無意外,祖大壽鐵定墊底,連個露臉的機會都沒有。兩次降清的祖大壽捱罵真的比較少,我是說比較......大多數人對他抱以同情的態度,祖大壽真盡力了。

    出於什麼原因只是投降,而沒有殉節,這我們不知道,他本人也沒深入剖析過自己的心理歷程,但作為降將,至少他不似洪承疇、吳三桂這類超級漢奸。您想吧,耿仲明、孔有德、尚可喜都能混個王爺噹噹,憑祖大壽的能力,真的盡心當奴才會比這三塊料差?

    在歷史上,祖大壽為何投降滿清後就銷聲匿跡了?

    因為銷聲匿跡才能少缺德。皇太極那麼器重祖大壽,祖大壽降清後沒有任何訊息才是最好的訊息。

    大明頹勢已不可逆、崇禎傻瘋了也不會再相信他第二次、器重、照顧自己的袁崇煥“無辜”被殺、等待支援錦州?援軍覆滅、親人充當人質留在敵營、城內的一切資源殆盡,兩次降清都是錦州城內已經開吃人肉的時候,他才開城投降,他是漢奸,這沒錯,但他保全城內絕大多數人,為了全己名節犧牲全城真的好麼,而城都沒了,尋死於事無補,殉節何益?已然不能為國,那便為家吧。

    1656年(順治十三年),祖大壽在病死於北京祖家街的府宅,葬於北京清河附近的永泰村。 大約1918年,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委託英籍皮貨商克羅夫茨在中國採購一套完整的明清高官顯爵墓葬,克羅夫茨最終選擇了祖大壽墓,經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認可後,克羅夫茨掘墓後整體倒賣給了加拿大。

    本文並不是祖大壽的翻案文,對他持基本同情和有限程度理解的同時,我們要知道,他的降將身份並沒有變,而其後來也曾寫信給吳三桂,勸其投降,同時也獻計方略,議計攻取關外四城。

    不單祖大壽,他的兄弟祖大樂、祖大弼,在滿清入關後,也基本都銷聲匿跡了。

  • 6 # 有得觀史

    明朝投降清朝的官員有吳三桂、洪承疇、祖大壽、耿仲明、孔有德等,在這些人中,祖大壽名聲算最好的,原因有三:

    祖大壽重情義

    祖大壽是袁崇煥提拔起來的,兩人關係很好。公元1629年,皇太極從喜峰口入關,直逼北京城,袁崇煥奉命勤王,戰場形勢剛剛有所緩和,崇禎就急不可耐地把袁崇煥逮捕下獄。逮捕袁崇煥時,祖大壽也在場,他親眼目睹了與清軍殊死拼殺的袁崇煥被崇禎拿下。有功之臣被治罪,祖大壽心都涼了,三天後,他帶領關寧鐵騎回了山海關。

    袁崇煥下獄後,崇禎命滿桂為勤王部隊的首領。滿桂在與清軍交戰時戰死,北京城再次危機。崇禎命令祖大壽帶領關寧鐵騎回師勤王,祖大壽抗旨不遵。孫承宗建議崇禎,讓袁崇煥寫信叫回祖大壽。祖大壽看到袁崇煥的書信,以為戴罪立功可以救出袁崇煥,於是帶兵回到北京。

    祖大壽抗旨不遵是死罪,接到犯人袁崇煥的書信馬上回師,這是罪加一等,為救朋友不顧自己安危,可見他是講義氣之人。

    祖大壽講原則

    袁崇煥被捕入獄,祖大壽成了關寧鐵騎的頭領,沒有上級指示,祖大壽自作主張帶著關寧鐵騎離開北京回了山海關,崇禎沒有追究祖大壽擅自離崗,只是下旨招祖大壽回京勤王,祖大壽抗旨不遵。崇禎可不是大氣之人,有機會他一定會殺掉祖大壽,只是祖大壽不給崇禎機會,袁崇煥死後的十年時間裡,崇禎多次宣祖大壽覲見,祖大壽每次都推說有事而不去。

    頂頭上司崇禎對祖大壽不好,隨時可能殺他,按理說他是最該投降清軍的,可是他沒有。他不忠於崇禎但忠於明朝,忠於漢人的王朝,可見他並不愚忠。兩次投降清朝,都是城中缺糧,沒有救援,出現了人吃人現象,他被迫開城投降,按現代的說法叫以人為本。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能救那麼多了人,犧牲自己的聲譽難道不值得嗎?這就是祖大壽的原則,也是祖大壽的犧牲精神。

    祖大壽投降為別人

    祖大壽第一次被迫投降清軍後,皇太極對他非常重視,禮遇有加,祖大壽給皇太極玩心眼,騙皇太極讓他會回錦州,將來清軍攻錦州他可以做內應,結果回錦州後,馬上殺掉跟隨的清兵,據城對抗皇太極,可見他真心不願降清。

    為了保全人命,祖大壽才投降清軍,而且投降後心一直在大明,並沒有為清朝做什麼貢獻。

    相比之下,洪承疇、吳三桂、耿仲明、孔有德投降後為大清做出了很大貢獻,而且除了洪承疇之外,吳三桂、耿仲明和孔有德三個都是主動投靠清朝的,他們對大明的忠誠度比祖大壽低多了。

    清朝編明史,把祖大壽列為貳臣,這是統治階級為了穩固統治的需要。君不好好待臣,卻要臣以死效忠,這不符合人性。站在臣的角度看,站在要餓死的城中人的角度看,祖大壽投降沒錯。

    互關互助,互利共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開完金土地要多少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