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龍一歐

    如果要把一顆小行星投到敵國,如果這顆小行星個頭小了,對敵國影響不大,如果能達到毀滅敵國的程度,對整個地球的生物生存環境絕對是毀滅性打擊,要滅敵國的技術現在就有,不用等將來,但這種技術在戰爭中使用,後果是滅敵滅己,人類全滅,只有瘋子才會做這種事情。

  • 2 # 自然風57778401306

    科技的快速發展,未來的人有可能實現小行星變軌技術,使人類不會上演恐龍那樣的悲劇。如果發現有威脅到人類生存安全的小行星,會提前早做準備,起動最拿手的技術實行變軌,遠離災難。是否能用於戰爭?文明發展到一定高度,人類會意識到戰爭給環境帶來的破壞性,對生命的藐視和摧殘,會遠離戰爭。不會以這種方式滅絕人類。

  • 3 # 蒼藍觀察

    你問的應該是小行星武器,其實這方面的傳聞早就有了。

    美國宇航局從2013年起,開始實施一項名為“小行星重定向任務”的小行星捕捉計劃。在2014年6月19日,NASA表示捕捉小行星行動正在穩步推進當中,並公佈了任務最新進展、資金投入情況以及未來的計劃。該計劃引起全球範圍的廣泛重視。當時國內的許多學者認為,美國捕捉小行星的真實目的是進行將小行星改造成為太空武器的研究。

    美國小行星捕捉計劃正式名稱為“小行星重新定向計劃”,計劃共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尋找並發現一定數量滿足條件的小行星作為候選,然後從這些小行星中選定要捕獲的目標;第二階段主要由機器人來完成,對選定的小行星進行捕獲並搬運到月球遠端逆行軌道上;第三階段,由“獵戶座”載人飛船搭載航天員與小行星交會,並從小行星上採集標本,然後返回地球。在這三個階段中每一階段都有各自的目標,任務和關鍵技術。

    在第一階段,更準確的說應該是小行星任務的準備階段,這一階段雖然沒有明確的關鍵技術,但該階段的結果對整個小行星計劃的完成至關重要。

    NASA尋找小行星的計劃分地面和太空兩方面進行:地面的搜尋主要是亞利桑那州的“卡塔利娜巡天計劃”(任務就是發現小行星和彗星);透過使用夏威夷的全景巡天望遠鏡和快速反應系統;還有就是使用新墨西哥州的太空監視望遠鏡。太空尋找主要透過天基廣角紅外探測望遠鏡。NASA的專家說,透過使用多種尋找手段,該局每月可找到1000多顆小行星。目前已經找到1萬多顆,而且95%是直徑在1千米以上的小行星。

    找到小行星後還要按一定標準進行篩選。在小行星重新定向計劃中候選小行星有A、B兩個方案。A方案是捕獲一顆完整小行星,規定直徑在4~10米,質量不超過1000噸,然後將其搬運到月球遠端逆行軌道上;B方案是在一顆直徑為100米以上的大型小行星上抓取一顆大卵石,直徑估計在2~4米,卵石重量在10~70噸之間。

    小行星重新定向任務的第二階段是發射無人飛船與小行星交會並對其予以捕獲。除了交會和捕獲外,在這一階段飛船接近小行星時要對小行星的特徵進行近距離觀測。在對小行星的特徵觀測時,飛船的運動是以小行星為中心參照系,不斷調整自身的姿態和運動方向,並透過不同角度對小行星的照明來進行觀察,以進一步確定其外形和旋轉姿態。

    小行星的具體位置應該在飛船交會前幾個月就透過影象和測量儀器確定。由於小行星的體積最寬只有7~10米(按第一方案),所以飛船隻有在距離其10萬~20萬千米時才能發現目標。當雙方距離1.6千米時,飛船開始靠近小行星並在小行星周圍環繞巡航;當距離接近到150米時,飛船就需要較長時間保持這個位置,並用雷達高度計來協助,在用1~2赫茲的幀頻攝像機來確定小行星的旋轉狀態的同時,使用光譜儀來測量小行星的表面成分。

    由於小行星都是處於不停的旋轉或翻滾狀態的,所以這也是捕獲操作最大的困難。不過多數小行星的自旋速率都低於每分鐘2轉,當然也有少數自旋速率比較高的。NASA為此準備了被動式捕獲和主動式捕獲兩種策略。

    由於小行星捕捉計劃在選定目標小行星時有兩個方案,所以為不同方案就需要研發不同的捕獲機構。目前比較成熟的是為A方案設計的捕獲機構,為了能夠捕獲一顆完整的小行星,NASA設想使用一種呈圓筒形的高強度的軟式充氣袋。捕獲時要求飛船在靠近小行星同時迅速膨脹空氣袋,並和小行星同步旋轉,將小行星“鎖進”袋中,然後拖進船艙內。這種捕獲系統除了透過快速充氣來展開捕捉袋以外,還有配有輔助用捕獲臂以及用來束緊袋子口的纜繩。當袋子充氣並硬化時,至少4條捕獲臂伸出加強其剛性並將袋子口張開。捕捉袋子張開後大約長10米,直徑15米。這種捕獲機構的最大特點是可以適用於捕獲各種在形狀、強度、結構和旋轉速率都不同的小行星。

    小行星所謂捕獲過程大致分為五個階段:一是捕獲小行星,並用袋子將它牢牢套住;二是將小行星拖進飛船內;三是晃動一下小行星,以便讓小行星在袋子內保持穩定;四是將捕獲過程中從小行星外表上不慎脫落下來的結構材料重新黏貼在小行星上,儘可能恢復其完整性;最後將小行星固定好,用飛船拖到月球遠端逆行軌道上。整個過程都是由機器人自動完成。

    如果執行B方案,就需要從一顆大型的小行星表面取樣,抓取一塊2~4米寬的大卵石,對這種大卵石的捕獲機構NASA提供了兩種設計:懸停式和接觸式。顧名思義,所謂懸停式就是飛船懸停在小行星上空,沒有直接降落在小行星表面;而所謂接觸式就是飛船直接降落在小行星表面,與其接觸。

    按照NASA的小行星重定向計劃,當負責小行星重定向的無人飛船將捕獲到的小行星經過漫長的空間航行拖送到月球附近並放置在月球遠端逆行軌道上時,任務的第二階段才算完成。

    在被捕獲的小行星被放置在月球遠端逆行軌道上後,計劃就進入第三階段。在此階段航天員將乘坐“獵戶座”多用途飛船奔赴月球遠端逆行軌道,在軌道上“獵戶座”飛船將與先期發射的小行星重定向飛船交會和對接,然後航天員要透過兩次(每次4小時)出艙太空行走,爬到小行星上,對小行星進行直接的觀察研究,同時採集小行星樣品,最後帶著樣品返回地球。

    有觀點認為,美國宇航員登陸小行星的目的,是要將自然小行星改裝為小行星武器。因為美國如果要將小行星開發為太空武器,直接使用自然的小行星是不現實的,必須對小行星進行改裝,即對自然小行星進行武器化處理,使其成為小行星武器。只有將這種經過改裝的小行星放置在月球遠端逆行軌道上,小行星才能作為太空武器使用,但是改裝自然小行星並使其武器化不是一件簡單或容易的事情。小行星的改裝必須要根據小行星的體積和質量,在小行星上安裝各種相應的推進裝置或裝置,才能將小行星“投向”地面指定目標。從月球遠端逆行軌道到地球的直線距離大約有33萬千米,小行星不僅要順利走完這段遙遠的旅程,而且在到達終點時還要保持一定的飛行速度。對於被當作武器使用的小行星,飛行速度極為重要,因為根據動能公式,有些直徑較小的小行星,提高飛行速度以後可以發揮出直徑較大的小行星同樣的威力。除了要確保小行星高速完成這段遙遠的航程以外,還要保證小行星的精度,也就是最後能準確的命中目標。因為小行星都是一些外形極不規整的“石頭”,質心、密度和內部結構都不確定,在長距離的高速飛行途中甚至還會發生“解體”,如何讓這樣的“不規則體”最後準確命中目標,可能是小行星武器化過程中的最後一道難關,也是最具技術含量的。試想:如果這些從天上飛來的石頭最後不能指哪打哪,而是命中其他地方,甚至落到自己的頭上,真可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目前太空武器專家雖然已經想出一些方法,但能不能最後解決問題還有待實踐的考驗。

    因此改裝自然小行星並使其武器化,不是一項簡單航天任務,而是一項需要複雜技術和大量人力和裝置的武器改裝工程。因此可以說,在小行星上採集樣品可以不用航天員,但是要將自然小行星改裝為小行星武器,就只有航天員才能勝任了。

  • 4 # 前瞻經濟學人

    這片棲息地的特點是在火星或月球的“水泥”上覆蓋充氣式艙和模組,以保護它們免受輻射和小行星撞擊。

    英國建築師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以其在地球上的設計而聞名,但現在他的公司Foster + Partners正尋求將其影響擴充套件到宇宙中,並設計了火星和月球上的未來的棲息地。

    在7月12日至15日在英國奇切斯特舉行的古德伍德速度節上,將展出月球和火星的棲息地模型。

    一場虛擬現實技術的演示將允許人們在這個紅色星球表面的棲息地中“行走”,參與者還將能夠駕駛微型遙控機器人在一個火星式的沙坑裡行走。

    2012年,Foster + Partners公司與歐洲航天局(European Space Agency)合作推出了一個月球棲息地的設計模型。

    透檢視展示了一個在月球土壤中被包裹的宇航員前哨,它具有一個外殼以保護它們免受輻射、小行星撞擊和溫度波動的影響。

    該公司將在三年後釋出火星棲息地計劃,作為NASA“3D列印棲息地挑戰”的一部分。

    Foster + Partners公司在2017年贏得了第二階段的挑戰。

    月球和火星棲息地的設計都採用了充氣艙,可以提前發射到月球或火星上。

    這些將作為定居點的基礎,然後機器人操作的3D印表機將把鬆散的土壤和岩石粘合在一起,形成一個豆莢式樣的圍繞中心的保護罩。

    在地球上的建築行業,使用機器人和大規模3D列印在建築過程中是相對少見的,“但當考慮到外行星結構時,它們就變成了絕對的需要,”Foster + Partners研發部門主管Irene Gallou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告訴媒體。

    “強迫我們自己將這些特性融入到相對較小但高度複雜的建築中,可以讓我們將自己的知識和專案投入未來所用。”

    這是這家建築公司設想的在火星和月球上建造棲息地的方式。

    先是半自主機器人在火星上挖一個坑,在降落傘和安全氣囊的幫助下,充氣式的生活艙被火箭送入火星,降落在這顆紅色星球上。

    這種軟著陸系統以前曾被美國宇航局用於火星探路者任務,該任務在1997年將一個漫遊者送到火星表面。

    棲息地的模型蜷縮在火山口中,透過氣閘膨脹和連線。Gallou說,國際空間站計劃明年測試充氣式模組技術。

    一些小型機器人將火星上的風化層或鬆散的岩石和土壤融合成混凝土,作為棲息地保護外殼的建築材料。

    Foster + Partners已經成功地對這種被稱為風化層新增劑建設的方法進行了實驗室測試,公司正在等待實地試驗,Gallou說。

    未來的棲息地將不僅是宇航員的家園,也是數十個機器人和自動化車輛的家園。

    模型中也包含內部實驗室模組,在那裡足夠四個宇航員生活和工作。在古德伍德速度節上,將會有一個關於火星艙內部的虛擬現實演示。

    就像火星的棲息地一樣,火箭將居住艙運送到月球,在那裡它們會膨脹,並準備進行風化物質的新增。

    自主機器人3D打印出一種環繞居住艙的蜂窩狀結構,它可以保護基地免受伽瑪輻射、隕石撞擊和溫度波動的影響。

    這些住所設計成可以容納四名宇航員。

    月球前哨基地將建在月球南極附近,在那裡月球幾乎一直受到Sunny的照射。

  • 5 # 雲際科技達人

    個人覺得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一定能夠掌握控制小行星的技術。但更多的不會運用於戰爭,而是看上小行星上豐富的礦藏了。如果真的把小行星直接砸到敵對國,那造成的死傷肯定是特別嚴重的,那樣的話始作俑者會被當做全民公敵一樣,剩餘的人類將竭盡全力追殺這個瘋子。

    小行星主要是指質量和體積比行星小得多的天體。小行星的大小差異很大,最大的小行星其直徑甚至能夠達到上千公里!目前發現的直徑240公里的小行星有16個,實際數量應該要大於這個數值。像這樣巨大的小行星人類如果想要將其俘獲並加以利用目前可能還是有點困難的,但並不排除以後會有類似的技術。個人認為這樣巨大的小行星將來用作建造深空探測的中轉站再合適不過:這些小行星有足夠的礦藏為中轉站提供原料;較小的質量導致其表面的重力很小,航天器毫不費力就可以脫離其引力。這樣的優勢對於未來的人類來說是萬萬不會放棄的。

    至於那些直徑在數公里至數十公里的體積更小的小行星,如果人類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可以改變其軌道,使其到達人類預定的位置,去發揮其作用:巨大的質量可以為將來的太空電梯提供一個頂端的配重,豐富的金屬資源可以為人類提供廉價易得的原料等。總而言之,小行星本身就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想象一下,將來某一天,人類憑空得到一個直徑十公里大鐵塊,會對人類社會造成多大的影響?

    總而言之,未來人類一定能夠掌握俘獲小行星並對其加以利用的技術,但絕不是應用於戰爭。如果真的有人這麼瘋狂,那他真的是人類文明的罪人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夢見舅舅死而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