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於小小

    很多人想當然的認為郭德綱這個名字就是他的藝名,其實不然,郭德綱本名郭大剛,上小學時,他把名字改成了郭德綱,所以說,“郭德綱”這個名字是學名不是藝名。其實郭德綱是有藝名的,而且他的藝名非常有意思,讓人聽過之後絕對分分鐘齣戲!

    郭德綱2004年拜相聲名家侯耀文為師,這個時候的郭德綱多少已經有些名氣,並且各種場合的演出中,使用的都是“郭德綱”這個名字,所以,侯耀文就沒有給他按照相聲界的輩分給他取藝名。而郭德綱在相聲界是第八個代“明”字輩傳人,大家覺得叫什麼好聽呢?

    郭增壽

    郭德綱在相聲界雖然沒有藝名,但不妨礙他在其他領域有啊!這不,2006年他和高峰、于謙、李菁四人,共同拜著名的民間藝人,西河大鼓大家金文聲為師,金文聲給他們四人分別賜字“福、祿、壽、喜”,加上他們四人在西河門的輩分“增”,郭德綱藝名是郭增福、高峰是高增祿、于謙是於增壽、李菁是李增喜!

    真沒想到吧,郭德綱還有這麼一個接地氣的藝名呢,想想就覺得可愛,而且感覺郭增福這個名字和郭德綱的外形以及生活態度都非常匹配呢!而且這個名字,聽起來能讓你分分鐘“跳戲”!你想啊,主持人報幕說,下面請聽相聲《你要高雅》,表演者郭增福、於增壽,現場不笑作一團才怪呢!郭增福這個名字就是一個有趣的“包袱”呢!

    為什麼一直不用郭增福這個藝名呢!

    這個得從兩方面理解:

    一方面,郭德綱當年拜師金文聲前輩的時候,正是德雲社異軍突起的時候,觀眾們只認郭德綱的相聲,只要有他的演出,門票必定很早就買光光,可謂一時之間風光無限!

    在這樣的背景下,郭德綱攜于謙等人拜師金文聲,金文聲非常感動,覺得西河評書終於有了傳人,並把自己所有的本事毫無保留的傳給了他們,給他們取了藝名。但是這個藝名他們四人卻沒有一人使用,原因就是,郭德綱這個名字已經叫響神州大地,如果此時貿然改名,勢必會引起大眾的不適應和輿論的譁然,對他的發展十分不利!

    另一方面,郭德綱的主業還是相聲,而郭增福這個名字是按照西河門的輩分取的,所以老郭在舞臺上表演相聲的時候,就沒有必要用這個藝名了。

    在表演評書的時候,由於郭德綱這個名字已經名聲在外,有這個名字,就能賣出票去,如果換成郭增福這個名字,多少會造成觀眾的疑惑,人們不可能一下子就聯想起他就是郭德綱。在名字就是標籤、就是票房保證的年代,想讓郭增福這個名字和郭德綱一樣家喻戶曉,需要時間,而已經走紅的郭德綱恰恰沒有這個“時間”!

    一方面是已經成名的“郭德綱”,一方面是需要重新吸引大眾注意的“郭增福”,老郭自然不會捨近求遠了!

  • 2 # 雨天論娛樂

    郭德綱和于謙的相聲師父並沒有給他們起過藝名,所以他們一直用本名。

    相聲是最注重師承的一門藝術,往往相聲演員拜師之時,師父要給徒弟起一個藝名,為的是保護弟子,方便出去之後知道是誰的弟子,這也是相聲的一個傳統。郭德綱又極其重視傳統,給弟子們起藝名“雲鶴九霄龍騰四海”排字。可是,郭德綱和于謙二人為什麼用的本名呢?

    郭德綱小時候曾用名字郭大綱,可能是由於太接地氣了,上初中的時候就改名郭德綱。郭德綱的相聲師父是侯耀文,于謙的相聲師父是石富寬,這大家都是清楚的。

    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相聲界開始樹新風,打破舊的習俗和門派劃分。在那個時候開始,相聲界就不興給徒弟起名字,徒弟們也只稱呼師父為老師。馮鞏、姜昆、師勝傑等等知名的相聲演員,也都是在那個時候學習相聲的,並沒有起藝名。

    侯耀文和石富寬也是那個年代學習相聲的,本身就沒有藝名。所以當郭德綱和于謙拜師的時候,也就沒給他們再起藝名。同時,郭德綱拜師之時,已經小有名氣,更加不適合改名字。

    郭德綱和于謙是有藝名的,不過不是相聲師父起的。

    相聲講究說學逗唱,所以很多的相聲演員都有幾個師父,比如快板師父,評書大鼓師父等等。郭德綱和于謙有一個共同的師父,那就是評書師父金文聲老先生。同時拜師的還有李菁和高峰。

    金文聲老先生按照規矩給四人起了名字,分別叫做郭增福、於增壽、李增祿、高增喜。四人的藝名還是非常喜慶的。對於金文聲老先生,郭德綱是十分感恩的。當年闖蕩北京,報名號是楊志剛的徒弟,遭到否認後,是金老先生告訴郭德綱報他的名號,讓郭德綱有了一個師承。

    為什麼郭德綱和于謙不用金老先生起的藝名呢?一方面金文聲並不是他們的相聲師父,而既然如今二人作為相聲演員,當然就不能隨便報出金文聲給的藝名。另一方面二人的名字實在太喜慶,一報幕“下面有請郭增福、於增壽為大家帶來相聲《我要反三俗》”,是不是有點太搞笑了?

  • 3 # 閒白社

    最近問題怎麼又糾結到別人的藝名上面了。

    演員用藝名是為了在行業內行走方便,一個好聽的藝名很明顯能夠起到響蔓兒的作用,但是對於一些已經成名的藝人,改用後來師父給的藝名這樣對觀眾來說需要增加一個再熟悉的過程,是損蔓兒的。

    比如劉寶瑞這個名字很響亮了,但是張壽臣的徒弟都是立字輩兒的,劉寶瑞的藝名是劉立棠,他也沒有用過。

    常寶堃的藝名是常立桐,同樣也沒有用過,大家對常寶堃的本名已經很熟悉了,甚至他的外號小蘑菇都很熟悉,但是常立桐的藝字就很少或者幾乎不用。

    常寶堃的徒弟蘇文茂用的也是本名,他有兩個藝名,一個是蘇伯光,一個是蘇仲仁,兩個藝名都沒有叫響,反而是本名蘇文茂更廣為人知。

    對於名字已經叫響的藝人來說,讓他們改名其實是一件很難的事了。

    有時候改名是一件很損人氣的事情。

    歌手裡面也一樣,比如最近鄧紫棋要改名,勢必會影響她的人氣。

    作家裡面也有例子,我總覺得安妮寶貝改名叫慶山之後,整個氣場都不一樣了,勢必影響人氣的。

    只有我這種沒人在意的自媒體作者,沒事兒改個名字沒啥影響而已。

    何況,郭德綱和于謙他們相聲門的師父並沒有給他們起藝名呀!

    那個和高峰一塊的增福增壽是評書門的名字。

  • 4 # 宋擬飛揚

    在我們心中有一個傳統的觀點,“藝人就要取藝名”,比如說成龍原名陳港生,成為藝人之後就改為了成龍。所以看見藝人本能的就會想到,”你的藝名是什麼“?其實這個想法在德雲社裡是比較複雜的存在。

    首先說一下郭德綱徒弟藝名的由來,德雲社給徒弟們排字是已故的德雲社元老張文順先生根據舊時候的戲班排字,按照"雲鶴九霄,龍騰四海"來排的,這裡論科而不論輩,所以說這幾科的學員或者說徒弟都是師兄弟的關係,並不存在輩分的關係。但每一科都有名額限制。所以說郭德綱的徒弟們都有藝名也有本名,在舞臺上用的基本都是藝名。

    同時,藝人們取藝名的有很多,比如嚴屹寬,本名嚴寬,海清本名黃怡,張國榮本名張發宗,張藝興本命張加帥。也可以看到,在娛樂圈混藝名起了很大的作用,比如一個擁有眾多粉絲的明星,取個名字叫狗剩兒,估計會瞬間掉粉到終結吧?

    而郭德綱原名叫郭大剛,後來改為郭德綱,屬於本名,後來拜入侯耀文的門下,侯耀文也沒有給他取藝名,直到2006年年底,郭德綱,于謙,李菁,高峰,一起拜評書界的泰斗級的金文聲老先生為師,金老先生為他們四人分別取了藝名;郭增福,於增壽,李增祿,高增喜,合稱“福壽祿喜”,真是喜慶。

    但郭德綱于謙在相聲界就沒有用這個藝名,一來呢,因為那是評書界的老師給起的藝名,不在相聲界使用並不算違反什麼尊師重道之德,再呢就是這郭增福、於增壽的藝名過於的喜慶,就像前面我們舉例說明的,英俊瀟灑的大明星叫狗剩兒那個道理,相聲專場一出來,報的是:“表演者郭增福,於增壽”,可能底下就要“籲”聲一片了吧?這掉粉的趨勢可能不會比明星掉粉好到哪兒去,所以,這藝名和本名的使用,還是要看場合和整體的情況的。

  • 5 # 岑詮

    郭德綱和于謙確實有藝名,還有個共同的師父——金文聲,只不過是評書門。而這對當下相聲界黃金搭檔成名於相聲,觀眾自然記住了本名,評書也只是郭德綱在成名之後的另一“空閒”時演出,于謙老師貌似從未見過其表演評書,閒暇時光都給了馬場、以及“抽菸喝酒燙頭"。

    評書這門傳統曲藝,相比於時下相聲的繁榮,顯得有些落寞,有新時代娛樂元素衝擊、也有人才青黃不接之故。郭德綱如果不是因為極具江湖名氣,其評書也未必能吸引觀眾眼球,這點和麒麟劇社、太平劇社同理同因。

    金文聲老先生在2006年一口氣收下了郭德綱、于謙、高峰、李菁等四位高足,並分別賜字“福祿壽喜”,郭德綱評書門藝名就是郭增福,有些俗氣但很健康、喜慶,不過知道的人甚少,郭德綱也極少提及。

    藝人就是這樣,被觀眾所記住並熟悉的名號,不管是本名還是藝名,都是一個響噹噹的品牌——可以轉化成現實利益的標籤,不會輕易放棄或更改。提起相聲,繞不開的話題就是郭德綱,但絕對繞得開“郭增福”。

    京劇神童陶陽,郭德綱給藝人陶雲聖,雖然在相聲舞臺上郭德綱一再介紹陶雲聖,可惜觀眾還是記住了“陶陽”,所以現在德雲社在公佈演出名單時都是直接用陶陽這個本名,“陶雲聖”這個藝名只能留給德雲社“家譜”了。

    這也就很好理解,為何曹雲金、何雲偉等郭德綱曾經的愛徒,離開了德雲社並被郭德綱公開宣稱收回“雲”字,至今仍舊頂著罵名也不願意捨去藝名、用回本名。至於何雲偉最近的改名,給雲注水,成了“何沄偉”,耍聰明之伎倆爾,考慮的還是藝名的品牌效應。

    假如郭德綱因為評書而名震江湖,並且在成名之時一直用“郭增福”報幕、演出,那如今的相聲界也就沒德雲社什麼事了,反而是評書界多了一個小黑胖子。

    當然了,郭德綱少用評書藝名,並非對師父金文聲的不尊重,恰恰相反是尊崇有加,德雲社總店後臺,掛著五幅遺像,其中一幅就是金文聲老先生。和“睚眥必報”一樣,有恩必報也是郭德綱真性情的一面。

  • 6 # 世沫歌者JoKer

    郭增福,李增壽,聽起來充滿了傳統文化求好向善的意味,福祿壽喜也是順手拈來的字,再來個增,嘿,起的還挺灑脫不羈的,but,新的娛樂背景,大家都習慣了簡潔明瞭的,線條,事物,文字等,冷不丁冒出來個增福增壽,無貶義,感覺蠢萌蠢萌的~試想一下,相聲開始了,或者結束時經典致意觀眾環節變成這樣子——:江山父老能容我,不使人間造孽錢,郭增福於增壽代表德雲社向我的衣食父母致敬,破費了各位~

    特喵的,聽起來這是一個多麼喜感又魔幻的致意

  • 7 # 長劍不出鞘

    師傅給徒弟藝名這事很重要,是對師徒關係的一種確認;新中國後,傳統曲藝傳承方式大幅變化,取不取藝名就不是必須的了。

    首先說郭德綱這個名字。郭德綱,曾用名郭大剛,上初中後改名郭德綱。郭德綱8歲開始學評書,之所以十幾歲改了這個名字,沒有什麼資料可查,但是應該和他學評書後內心有一定追求,評書又是透過帝王將相興亡故事講述道德文章,宣揚三綱五常,受到啟發;“郭德綱”不是藝名,是身份證上的真名,與原來的“郭大剛”發音相近。

    郭德綱相聲方面跟著學習過的老師包括楊志剛,常寶豐,侯耀文等。楊志剛是較早教過郭德綱的,不過雙方後來鬧僵各不認賬;既然不是師徒關係,沒起藝名正常;常寶豐先生算是“開蒙”老師,不過不算入室弟子,否則郭德綱後來也不用拜在侯耀文先生門下了。侯先生收郭德綱為徒時候,郭德綱已經在相聲方面已經成名多時,侯先生本身就是一個大氣、創新的人,沒起藝名也就順理成章。

    郭德綱評書方面,自己說早先是跟西河門名家高慶海學習。高先生比單田芳、田連元這樣的大名家都要高一輩;郭德綱沒有正式拜師高。評書方面正式拜的師傅是金文聲,按“連”的輩分,收的郭德綱應該是“增”字輩,有藝名,叫郭增福。

    郭德綱西河大鼓老師是王田雨先生;郭德綱拜壽時雖師傅相稱,但應該沒拜師,談不到藝名。

    郭德綱京劇方面拜了麟派傳人趙麟童先生為師。不過,趙先生2018年去世,生前未行拜師禮;郭德綱在趙先生去世後補辦了拜師儀式,親自下跪為師孃奉茶,郭德綱也正式成為麟派的一員。趙先生去世,應該也沒有給賜藝名。

    于謙老師,早年的相聲受趙世忠先生影響最大,後經李金斗撮合,自己努力,拜石富寬先生為師。石先生與侯耀文相交多年,做派相似,應該從新俗,未給於謙起藝名。

    郭德綱扛起恢復傳統大旗,收徒弟起藝名。但是他弟子按雲鶴九霄龍騰四海八個字排,一輩徒弟因年份不同排字不同的做法,應該也沒有先例。郭德綱自己不用藝名,一是成名早,二是主業師傅未起。郭的徒弟卻確實是他一手帶起來的,規矩自然是這個當家人定了。

  • 8 # 心如火水

    我記得好像2006年他和高峰、于謙、李菁四人,共同拜著名的民間藝人金文聲為師,金文聲給他們四人分別賜字“福、祿、壽、喜”,加上他們四人在西河門的輩分“增”,郭德綱藝名是郭增福,我想他們沒有用是因為他們本身名字郭德、于謙這名字在當時相聲中是已經有名聲了,大家都都認識了,如果突然改名字,應該會讓觀者迷茫吧

  • 9 # 口哨哥說娛樂

    郭德綱是有藝名的,不過不是相聲門的而是評書門的。他和于謙評書都拜在金文聲門下,金老給他們取了藝名:郭增福、於增壽。但為什麼沒用這兩個藝名呢?

    首先,他不管是相聲門拜侯耀文,還是評書門拜金文聲,都是在他有了一定知名度之後才拜的。那時候,他個人品牌是有了,但德雲社還沒有發展起來,一旦換藝名,誰認識郭增福是誰?相當於推倒重來,對德雲社發展不利。他的藝名是評書門的,而他主業還是說相聲,不改也說的過去。隨著德雲社的不斷髮展,郭德綱這個名字已經成為一個很有分量的個人品牌了,如果更換有可能帶來經濟利益的損失,所以這個名字是不可能換的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多個形容詞修飾名詞的排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