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孟勇醫生

    第一招

      看病須有臨床經驗

      為什麼要強調臨床經驗?因為健康科普面對的是人的生命,責任重大!看看被推下“神壇”的張悟本、馬悅凌,以及自行隱退的曲黎敏,他們都沒有從醫資格,沒有真正幹過臨床,但講的不少內容卻涉及疾病診治。醫學是非常嚴謹的科學,只有幹過臨床,給人看過病的人,才能體會到什麼叫“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臨床上,說錯一句話,甚至寫錯一個字,都可能帶來危及性命的嚴重後果。從中國的醫學培養機制來推算,一般來說,至少要有5年的臨床經驗才可能搞懂某個學科,才有資格出來做科普宣傳。

      第二招

      “雲山霧罩”啥都敢說

      所謂的“民間專家”,最大的特點是敢說。他們會斬釘截鐵地告訴你“是這樣”、“不是這樣”、“這個百分之百能治”、“任何人都適用”等等。有辨別能力的人,每次聽到這些說法,就會想到3個字——“不科學”。這是一種不帶條件的表述,但科學是講究條件的,而這也恰恰是真正的醫學專家不太敢說的原因。因為他們知道,世界上不存在適用於任何人的治病方法。真正的醫學專家一般會說,“在什麼情況下”“對哪些人群有效”等等。可能你並不喜歡這種附帶條件的表達方式,但這卻是你辨別真偽的方法之一。

      第三招

      高度警惕“新鮮名詞”

      人們總是對新鮮新奇的事物感興趣。虛假的“養生大師”們正是抓住了大家的這一心理。由他們造出來的“新鮮名詞”層出不窮,如“掌紋治病”、“全息論”等。這是他們營造衝擊力、吸引眼球的一種手段。碰到這種新名詞,一定要先透過網路、圖書館等方式查閱,看看該詞是否在專業的醫學學術雜誌上出現過,如果沒有,可能就是他們生造的,而其目的往往是為了自圓其說,為了忽悠你。

      第四招

      “類比方法”害人不淺

      “因為生茄子吸油,所以常吃能降血脂”,“因為泥鰍能打洞,所以吃它就能疏通經絡!”張悟本等偽專家採用的都是“類比”的方法。這些說法,聽上去確實覺得很像那麼回事,實際卻毫無邏輯可言,經不起推敲,只需問個“為什麼”、“有什麼依據”就能讓對方啞口無言。這些看得見的物理現象,並不一定會以同樣的形式出現在人體中。拿生吃茄子來說,其對降血脂有效這一說法並沒有科學依據。當然,“打比方”本身並沒有錯,關鍵是要看是否具有可比性。

      第五招

      多問多思敢於懷疑

      科學是經得起推敲的,而偽科學則會在質疑聲中原形畢露。面對各種醫療保健資訊,老百姓一定要有基本的批判和懷疑的精神。在現在的養生市場上,流行著很多簡單易行的小方法,若是作為保健的一種方式,不涉及治療疾病,可能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如果說,只要照做就能治病,那就需要非常警惕了。不管是什麼說法,在付出你的信任之前,都應多問幾個“為什麼”。比如,為什麼他這樣說?他的說法醫學界是否認同?科學依據在哪?如果他連這幾個問題都解釋不清,那就不是科學的。

      第六招

      食品藥品不可互代

      在中國的傳統醫學中,確實自古有“藥食同源”的說法。但是,這種說法本身並不嚴謹。食療不可能代替藥療,它的作用只是輔助。那種一味迎合讀者心理,讓讀者放棄用藥,放棄常規治療的觀點,都應該高度警惕。如果疾病已被確診,就一定要堅持治療,否則病情惡化,得不償失。經常有年輕人求救,家裡的老人就愛輕信“神醫”,林光常說地瓜抗癌的時候跟著吃地瓜,張悟本說綠豆治病的時候就吃綠豆,連該吃的藥也停了。專家的建議是,老人平時最聽誰的話,就讓誰多跟他溝通。也可以帶他去看看醫生,讓醫生給他講講。

      第七招

      書名忽悠千萬別買

      《降壓不用藥》這是本只看一眼就會被專家“斃”掉的書。得了高血壓一定要用藥物控制,這是最基本的醫療常識,何來“不用藥”一說?老百姓接觸養生保健類書籍,首先看到的是書名。有些書商為了吸引眼球,書名一看就很不嚴謹。如果是醫學專家選書的話,類似《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求醫不如求己》的書名,是不會考慮的。因為這些書名本身就有誤導,健康是要靠自己,但若是得病了還是得靠醫生。此外,如果發現有的書觀點“打架”,建議看看作者的背景。通常,研究方向專一、業界聲望較高的作者可信度也較高。

      第八招

      專業出版更有保證

      有些虛假的“養生專家”是靠出版養生書籍火起來的。

      這些養生書為什麼火?有人將原因歸結於張悟本、馬悅凌之流太能說,直忽悠得百姓猛吃綠豆、茄子,生吞泥鰍。其實還有一個原因,看養生書是最廉價的“自我醫療”。

      實際上,如果按照出版規律出書,很多低質量的養生保健類圖書都無法出現在市場上。大家買書時,一定要選專業的醫藥健康類出版社,這些出版社對內容的把關較為嚴格,圖書內容有專業人士把關,相對有保證。

  • 2 # 珠海市場監管

    導讀:假冒偽劣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打假識偽甚囂塵上。

    在我們的養生健康活動中,那些偽專家、偽神醫也無處不在,本文教你如何識破那些“偽養生大師”,避免上當受騙!

    涉及看病就必須有臨床經驗

    為什麼要強調臨床經驗?因為健康科普面對的是人的生命,責任重大!

    看看被推下“神壇”的張悟本、馬悅凌,和自行隱退的曲黎敏,他們都沒有從醫資格,沒有真正幹過臨床,但講的不少內容卻涉及疾病診治。

    醫學是非常嚴謹的科學,只有幹過臨床,給人看過病的人,才能體會到什麼叫“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臨床上,說錯一句話甚至寫錯一個字都可能帶來危及性命的嚴重後果。

    從中國的醫學培養機制來推算,一般來說,至少要有5年的臨床經驗才能搞懂某個學科,才有資格出來做科普。

    “民間專家”最敢說

    民間“專家”最大的特點是敢說,他們會斬釘截鐵地告訴你:“是這樣”、“不是這樣”、“這個百分之百能治”、“任何人都適用”......等等。

    對於學習和研究過科學方法的人來說,每次聽到這些說法,就會想到3個字——“不科學”。

    這些都是不帶條件的表述,但科學是有限的,是講究條件的,而這也恰恰是真正的醫學專家不太敢說的原因。因為他們知道,世界上不存在適用於任何人的治病方法。

    真正的醫學專家一般會說,某種方法“在什麼情況下”“對哪些人群有效”等等。可能你並不喜歡這種附帶條件的表達方式,但這卻是最科學的,也是你辨別真偽的方法之一。

    對新名詞要保持高度警惕

    人們總是對新鮮新奇的事物感興趣。

    “偽養生大師”們正是抓住了大家的這一心理,由他們造出的新名詞層出不窮,如:“掌紋治病”、“全息論”、“隔空診治”......等等。這是他們營造衝擊力、吸引眼球的一種手段。

    碰到新名詞缺乏認知,一定要先透過網路、圖書館等方式查閱,看看該詞是否在專業的醫學學術雜誌上出現過,如果沒有,可能就是他們生造的,而其目的往往是為了自圓其說,為了忽悠你。

    “類比”方法很害人

    因為生茄子吸油,特別是在炒茄子時用油量就會很大,所以常吃茄子能“降血脂”應運而生;因為泥鰍能打洞,所以吃它就能疏通“經絡”!

    張悟本等偽專家採用的都是“類比”的方法。這些聽上去確實覺得很像那麼回事,實際卻毫無邏輯可言,經不起推敲,只需問個“為什麼”、“有什麼依據”就能讓對方啞口無言。

    這些看得見的物理現象,並不一定會以同樣的形式出現在人體中。拿生吃茄子來說,其對降血脂有效這一說法並沒有科學認定。

    當然,“打比方”本身並沒有錯,關鍵是要看是否具有可比性。

    多問幾個“為什麼”

    科學是經得起推敲的,而偽科學則會在質疑聲中原形畢露。面對各種醫療保健資訊,老百姓一定要有基本的批判和懷疑的精神。

    在現在的養生市場上,流行著很多簡單易行的小方法,若只是作為一種保健方式,不涉及治療疾病,可能會起到一定的效果。

    但如果說只要照做就能治病,那就需要非常警惕了,造成的後果也會很嚴重,耽誤就醫,得不償失。這次的權健、華林、無限極虛假宣傳事件......就是鮮活的例子。

    不管是什麼說法,在付出你的信任之前,都應多問幾個“為什麼”,比如為什麼他這樣說?他的說法醫學界是否認同?科學依據在哪?如果他連這幾個問題都解釋不清,那就不是科學的,不值得信任。

    以食品代替藥品別輕信

    在中國的傳統醫學中,確實自古有“藥食同源”的說法,但從科學角度來看,這種說法本身就不嚴謹。食療不可能代替藥療,它的作用只是輔助。

    那種一味迎合讀者心理,讓讀者放棄用藥,放棄常規治療的觀點,都應該高度警惕。如果疾病已被確診,就一定要堅持治療,否則病情惡化,得不償失。

    有的老人就愛輕信“神醫”,林光常說“地瓜抗癌”的時候跟著吃地瓜,張悟本說“綠豆治病”的時候就吃綠豆,連該吃的藥也停了。我的建議是:老人平時最聽誰的話,就讓誰多跟他溝通。也可以帶他去看看醫生,讓醫生給他講講科學原理。

    專業的出版社多一些保證

    關於選擇養生讀物,市面上有很多,讀者要學會分辨。實際上,如果嚴格按照出版規範出書,很多低質量的養生保健類圖書根本就無法出現在市場上。

    買書時一定要選擇專業的醫藥健康類出版社,專業出版社對內容的把關較為嚴格一些,內容有專業人士把關,相對有保證。

    不過,我一直覺得,在當今浮躁的養生保健市場環境下,出版社一定要耐得住誘惑。對於一些背後隱藏著某種利益的養生保健自媒體,有關部門也應該嚴格把關,打擊“偽科學”傳播渠道,杜絕老年人被“洗腦”。

    書名太忽悠別買,標題太神話別看

    《降壓不用藥》這本書,對於稍有常識的人來說一眼就會被“斃”掉。得了高血壓一定要用藥物控制,這是最基本的醫療常識,何來“不用藥”一說?

    老百姓接觸養生保健類書籍和閱讀媒體文章時,首先看到的是書名和標題。有些書商、媒體為了吸引眼球,書名、標題一看就很不嚴謹。如果換成我來選擇,類似《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求醫不如求己》、《這個東西家家有,常吃它,一年不得XX病》......這樣的書名和題材,我絕不會考慮開啟閱讀它。因為這些書名本身就有誤導,健康是要靠自己,但若是得病了還是得靠醫生。

    此外,如果發現有的書或文章觀點“打架”,建議看看作者的背景。通常,研究方向較專、業界聲望較高的作者可信度也較高。

    北京市衛生局最近公佈了首批健康科普專家名單,251位專家“持證上崗”,參與各種健康科普宣傳及相關活動。老百姓要學會辨別真正的醫學科普專家,識別瞎忽悠的“偽養生大師”。

  • 3 # 土生木番茄樹

    舉個例子,古代學習武術的人,拜師學藝,通常是挑戰對方,被打敗了,心服口服,就立馬跪地拜師學藝。得先試下大師是不是真的有真功夫不是?

    對所謂的養生大師也很好判斷,大師自身的氣色健康狀態如何,仔細觀擦一下基本就能立判。

    1.頭髮還在嗎?禿了沒有,髮際線是否高高在上。健康的人毛髮光澤濃密。

    2.面板是否光滑有彈性。

    3.身姿端正挺拔否?

    4.眼睛是否明亮有神。

    5.跟大師聊聊【黃帝內經】,請他談談對黃帝內經的看法。

    很難理解,沒有怎麼看過黃帝內經的人是可以做到養生大師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佳能1300D這款相機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