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海縣蘭舍矽藻泥

    影視劇為了體現宏觀場面誤導了大家,真正衝鋒的時候是有隊形的,班進攻、排進攻、連進攻都有相應的戰術隊形進行交替、掩護等,可以搜班進攻看三三制如何展開的

  • 2 # 行駛在鋼鐵大道上的人

    戰場衝鋒?你見過?還是經歷過?你是從影視劇中看的吧?影視劇是為了視覺效果,一大堆人擁擠著向前跑,其實完全違背了戰場實情,影視劇中的衝鋒,不耍說後面打中前面的,敵人的防禦火力就把衝鋒的人都掃倒了。衝鋒是種作戰形態,按解放軍的戰術條令規定,攻佔敵方的防守陣地的衝鋒叫進攻,在打退敵方進攻後,向敵方退兵發起的衝鋒叫反突擊,進攻時,攻擊部隊要先進入出發陣地,象電影英雄兒女志願軍在發起攻擊前開的誓師大會就是在進攻出發陣地召命的,然後部隊利用隱蔽物及戰術動作到達攻擊陣地待命,攻擊陣地般距敵方防線也就二三十米遠,手榴彈可以投到的距離,待己方用炮火或爆破將敵方防禦工事摧毀,向後延伸時,發出衝鋒命令,先向敵方投彈,然後乘爆炸煙塵的掩護急速衝鋒,在相互能看清時己是面對面,這時就用拼刺刀和衝鋒槍解決,因此發起衝鋒時,人都在向前跑,沒人去開槍,擔任支援火力的機槍,他是佔據較高陣地進行跨越射擊,所以不用擔心衝鋒時不用擔心後面人擊中前面人,這是打仗,不是在趕羊。

  • 3 # 大華子1688

    機槍佈置在側面的,和衝鋒隊形有角度。衝鋒隊形人和人之間有10-20米的距離,不要被電視劇電影誤導,衝鋒的正面會很寬的。

  • 4 # 夜吻之翱翔的土豆

    唉~,影視劇把你坑了啊!

    衝鋒不是一股腦的壓上去,一般情況是根據戰線分佈攻擊點或者面,一般投入的連排一級,營級都不多,如果超出這一級就相當於全面衝鋒或者集團衝鋒了!

    連排如果單獨作戰不會出現這種衝鋒的情況,畢竟火力及其人員比較稀薄,漏洞很大,多是防禦行為!營團作戰畢竟要考慮的是為一線衝鋒部隊提供火力壓制!

    你提到衝鋒時後面的人開槍的問題,其實分為大概兩個階段:

    一:群體性攻擊,這種是衝鋒人員打擊點目標,為了縮短攻擊距離往往都是硬性衝擊,前方開槍的機會都不多,後面的人在高速移動的時候更難找到射擊視窗,只能儘快推進到敵方戰壕打近戰!這種方式對沖鋒的戰士考驗極大,畢竟傷亡太大(相當於給對方機槍手送人頭,即使近了,手雷的傷害也非常大)!

    二:線型衝鋒,比如中國的三三制,這種攻擊使得對方的機槍壓制大打折扣,而且人員補位快速,使得前方能開槍壓制,由於拉開了一定的距離,也同樣讓後面戰士獲得有效的射擊視窗,這種攻擊快速有效,這也奠定中國陸軍強盛的基礎之一!

    這些說的是衝鋒部隊的情況,後面還有陣地上火力壓制力量,畢竟重機槍什麼的不可能衝鋒,還有就是影視劇的一個巨坑,抱著輕機槍衝鋒,說是坑事實證明我們太窮了,機槍手都是精挑細選的作戰人員,如果有人抱著輕機槍衝鋒那這個人很有可能倒在自己人手裡!

    最後給大家補充一下,衝鋒部隊是不能亂串的,需要給後方預留出來火力通道!亂跑只有兩個特點,一個是不能給予及時的火力支援,你倒在敵人槍口下,二是你胡來擋住了己方的火力輸出,威脅到其他戰士,你倒在自己人手裡!(不要說擋住了,讓後面的火力攻擊別的地方,你以為支援火力重武器是隨便安排的啊?這需要根據情況合理分配)

    大體意思就是這樣,大家瞭解一下就行了!有不足之處希望大家諒解!但是我想說,影視這東西,很多的不要太認真!

    祝大家新年快樂!!!

  • 5 # 瘋狗的輕武

    電影中的衝鋒.... 擱這拍喪屍片呢?那麼大一坨的叢集目標,對面的機槍手看到不樂開花啊?

    這是侮辱誰家的智商呢?即便是為了展現志願軍戰士英勇無畏,也不能把他們都描述成這樣啊,當年南韓人拍太極旗飄揚的時候喜歡這麼玩。擱這我們自己還要自黑呢?

    真實的作戰從來不可能出現這類叢集衝鋒,拿下邊個英軍的步兵排舉個例子

    進攻之前一般都是三個班拉成橫隊或者半包圍型,當一個班行進時另外兩個班往往會做好火力掩護,依次抵近,尤其是班組輕機槍火力會是個進攻的主要支點。

    當對面有重火力點時通常也會呼叫排或者連的迫擊炮班打煙霧彈掩護抵近,參與進攻的一組人往往都不會在自己的直射火力線上,所以也自然不會出現題主所謂的誤傷前面人。

    上邊這個圖是二戰德軍傘兵打山頭時的陣型,正前方三挺輕機槍分開,2,3線迫擊炮火力準備,然後各個步兵班伺機交替掩護進攻。

    而且正規戰場上戰線拉的很開的,人員的密度不可能像電影裡那麼密集

  • 6 # 兔哥哨位

    這個問題你不能以影視劇做為參照,影視劇中使用的槍械用的都是空包彈,沒有彈頭。而且演員們也沒有經歷過實戰,並且衝鋒時槍聲大作,亂放槍也是為了烘托氣氛,看著熱鬧,這是影視劇的的套路。

    戰場上環境複雜,難免會出現誤傷的情況,例如,黑夜中由於判斷失誤出現誤傷,手榴彈脫手,投擲手榴彈時造成誤傷,在所難免。即便是現在,通訊技術如此先進,美軍和它的小盟弟們還經常出現誤擊的情況。

    不過,也不能把誤傷看成家常便飯,衝鋒時士兵都有預定的進攻路線,而且是交替掩護,並不是向影視劇描述的那樣,一窩蜂的往上衝,放羊一般。如果是這樣,對手也就沒什麼可害怕的了,機槍伺候你就是了。實戰中,即便是衝鋒也是本著首先儲存自己,然後消滅敵人的原則,面對敵人的火力壓制,也需要隱蔽自己,組織火力反制。衝鋒時,並不是扎堆,而是散開隊形,我軍就有三三制的進攻戰術,相互掩護交替進攻,這種情況下並不是隨便亂放槍,有目標才能出槍射擊,沒有目標不可能瞎打。

    衝鋒作戰時,並不是衝鋒號一響士兵們就躍身而起,槍聲大作向前衝的。而是迅速前進至敵前沿,越快越好,由於有炮火準備,通常是抓住這個空窗期,猛衝,炮火延伸射擊後,如果沒有阻擋就衝上陣地,中途如果遇到火力壓制,就迅速臥倒,交替掩護,這個時候,才會開槍。

    背後打槍屬於“打黑槍”,過去舊軍隊中,土匪窩裡經常出現“打黑槍”的情況。過去舊軍隊土匪作風盛行,欺負士兵,缺乏思想教育,士兵被逼急了打長官黑槍也不奇怪了。

    衝鋒時,不會亂放槍,想打黑槍很難不被發現,彼此都相互關照,也都處於指揮員的視線內。同伴之間彼此信任,相互託付是軍隊中的特色。總之,雖然戰場上情況複雜,但衝鋒時,不會出現誤擊的情況,最起碼是很少出現。

  • 7 # 陶清流

    影視劇裡為了效果當兵的都是一窩錐的衝鋒,實際戰場衝鋒不是這樣,三人一組成品字形互相掩護突進,經過正規訓練的軍人不可能亂打槍,更不可能敵我不分亂打,當然誤傷是不可避免的比如己方流彈,但這是很小几率。

  • 8 # 平衡問

    部隊衝鋒時,後面的人誤傷前面衝鋒的人,肯定是有的,但很少。電視劇裡那種部隊成堆的衝鋒,現實中基本上沒有。我的理解,部隊打仗,首先就是部隊展開,只有行軍遭遇戰來不及展開,才會打堆,損失會很大。部隊展開成進攻或防守隊形,這是部隊戰前無數次演練的,都刻在軍人的大腦裡的基本動作。炮位佈置哪裡,機槍位佈置哪裡,團連班排組個人,都是按平時演練展開的。電視劇裡經常把機槍位置佈置在正後方,或跟部隊攪在一起,實際是進攻或防守,都是佈置在部隊側面的,根本不可能誤傷自己人。電視劇里人很密,實際是每個士兵之間,前後左右都離開二三十米,成三角形佈置,射擊方向根本不在隊友方向,幾乎不會出現誤傷。

  • 9 # 國平軍史

    美軍似乎也不像以前電影中所表現的那樣怕死,畢竟在二戰有和德軍、日軍的殘酷較量,經歷了血與火的洗禮,有了豐富的實戰經驗,且武器裝備領先對手,增強了美軍官兵的自信心。

    包括徒步的志願軍第180師在突圍中,被坦克、軍卡等機械化追趕的美軍包了餃子,官兵們在突圍無望以後絕望眼神,這些都是忠實於歷史的,也有了大膽的展現,闖了以前藝術作品的禁區。

    比起國內層出不窮、倒了觀眾胃口的抗戰神劇,許久未反映抗美援朝題材的這部連續劇《跨過鴨綠江》,不但被全國的軍迷熱捧,而且也成了其他各個年齡段觀眾所喜愛的藝術作品。

    但《跨過鴨綠江》畢竟是藝術作品,包括敵我雙方榴彈炮、火箭炮炮擊的震撼場面,實際上不是榴彈、火箭彈爆炸,而是炸藥預先埋設,炸點準時開炸。

    鏡頭中只有火藥開炸,沒有碎片的爆炸,與真實的榴彈和火箭彈爆炸時,震天動地,爆炸的碎片,能將士兵撕成碎片,炸成肉泥,氣浪能把士兵送到空中,再重重地摔下來,不死也會被摔得稀里嘩啦。

    《跨過鴨綠江》中,敵我雙方的步兵衝鋒的鏡頭特別多,槍戰場面也拍攝得非常精彩,讓觀眾明明知道是假的,只是電視劇的藝術效果而已,仍然情不自禁地隨著鏡頭沉湎其中,足見此劇的藝術感染力。

    至於鏡頭無處不在的雙方步兵持槍邊射擊邊衝鋒的場面中,人員似乎非常密集,這點反倒有別於真實的戰場,電視劇中反覆出現的人員密集衝鋒,可能有編導自身的考慮,反映戰爭的殘酷性,增強鏡頭的視覺衝擊力,營造怯鬼神的藝術感染力。

    人海戰術在有了衝鋒槍、輕重機槍等自動槍械以後,基本上就失靈了,加上步兵連一般都配上了60mm迫擊炮,1枚60mm迫擊炮彈,在人群中開爆,就能炸翻一大片。

    因此,在真實的作戰中,很少會出現人海戰術,參考我軍步兵在進攻作戰時,採用的是我軍某高階指揮員根據實戰經驗總結出來,並早在全軍推廣的步兵分隊作戰“三三制步兵戰術”。

    三三制戰術,最早起源於抗日戰爭期間,成熟於解放戰爭,大量運用於抗美援朝戰爭,成為志願軍一種步兵“班組突擊”戰術。

    以班為作戰單位,分成三個戰鬥小組,每個戰鬥小組三人;三人戰鬥小組,呈三角進攻隊形,每名士兵分工明確,進攻-掩護-支援。

    在進攻中,作戰小組用口語、手語、軍號、無線電等來傳達戰術指令,一個總數27人的作戰單位,完全展開可以覆蓋800米寬的戰線,而絕非《跨過鴨綠江》中所展現的敵我雙方步兵,成建制地成群結隊地密密麻麻地進攻。

    志願軍對美軍陣地發動進攻時,大都使用“三三制”戰術,在面對火力有壓倒性優勢的美軍面前,“三三制”戰術有效地避免了人員的大量傷亡,彌補了志願軍與美軍之間的武器代差,有效地達成了戰術目的,讓志願軍從勝利走向勝利。

    “三三制”在北韓戰爭中,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以至於接替麥克阿瑟五星上將,成為聯合國軍司令的李奇微四星上將,此人發明了“磁性戰術”,讓後勤常供應不上的志願軍吃了大虧,堪稱美軍的一代名將,都不得不承認志願軍的步兵戰術非常靈活,是世界上最強悍不易對付的步兵。

    如果是採用人海戰術,人員擠在一起衝鋒,則後面人乒乒乓乓地亂射一起,打在前面的自己人身上,也就不能倖免了。

    作戰時,要根據戰場的形勢,要進行有的放矢地衝鋒,不可能是人群相互扎堆在一起,這豈不是對方防線上輕重機槍最佳的且非常醒目的射擊目標,一把30發彈匣供彈的衝鋒槍,面對密密麻麻的衝鋒人群,一梭子出去,也能放到五、六個甚至七、八個人。

    在軍事上,衝鋒時最忌諱的就是人員密集的人海戰術,如果對方防禦陣地,輕重機槍、衝鋒槍、迫擊炮數量足夠充裕,非旦突不破對方的陣地,反而成了對方收割的戰場“韭菜”了。

    索姆河之戰的案例,數百挺馬克沁重機槍,成了對手死神收割機,衝向德軍防禦陣地的英國軍人,像割麥子似的一片片倒下,一天之內,竟然高達6萬餘人成了馬克沁重機槍的槍下之鬼,讓馬克沁重機槍一戰成名。

  • 10 # 何安華168

    電視劇看多了,衝鋒的時侯是三人一組跟上的補位,掩護的在兩側,指揮員也不會在正中央。連最起碼的可能都不懂你以為打仗是鬧著玩,看了黃繼光堵槍眼嗎?沒有可能是決不會衝鋒的。

  • 11 # 為人排憂解難

    只有在戰爭年代上過戰場計程車兵,才能瞭解衝鋒陷陣的真實場面。電影電視劇中的衝鋒,都是導演的安排佈局表演的故事情節。

    在上個世紀80年代,我聽一位參加過解放戰爭的老兵講他的親身經歷;衝鋒有時是為了搶佔有利的地形。在衝鋒時如果是一個排的兵,正排長帶著士兵衝鋒在前,副排長提著短槍督促在後以監督臨陣脫逃者。在一次的衝鋒中,一士兵蹲下去裝作提鞋,被副排長一槍屍命。

    在衝鋒時都是為了搶時間爭速度,一般情況下很少開槍。如果對方火力太大,無法衝鋒時,排長可根據情況立即臥倒,尋找掩體,描準敵人目標進行射擊。

    他講在一次衝鋒時,對方火力太猛,他們幾個士兵趴在一座墳堆旁作掩護,有兩個新兵沒有經驗,剛一抬頭就中彈身亡了。

  • 12 # 兵器知識譜

    打槍誤傷算什麼,就連打炮同樣會誤傷自己人!誤傷是一種偶然現象,在戰場上是很難避免的,也就是說不管如何努力去避免,誤傷的機率總是存在的,所以誤傷現象不僅僅在於衝鋒時,從科學的角度來看,任何一種作戰行為都存在著誤傷風險,只是機率不同罷了。

    就拿裝備了先進的敵我識別系統的美軍來說吧,在對低水平裝備的塔利班武裝實施降維式的打擊時,同樣會發生誤傷事故,可見高科技裝備也只能降低誤傷機率,是無法避免的。

    比如說二戰時期的美軍,從參戰到戰爭結束,一共有962927名士兵傷亡,其中10%的傷亡是誤傷造成的,越南戰爭期間甚至飆升到了驚人的20%!到了阿富汗戰爭,誤傷率就下降到了5%,這也是美軍常常調侃“被自己人打死的比被敵人打死的還多”的原因。

    我軍的誤傷率同樣高的嚇人,就拿79年自衛反擊戰來說吧,零星誤傷事故可以說已經到了“頻發”的地步,僅1979年2月~3月間,上報的誤傷事故就高達6起。

    然而這只是如實上報的誤傷事故,那些發生在戰鬥中無據可查的誤傷就太多了,比如說1984年自衛反擊戰收復老山主峰的戰鬥中,1.5%的烈士都是背後中槍,也就是說他們就是在衝鋒的路上被隨後的戰友誤傷致死的。

    下圖為越南戰爭中使用直升機投送兵力的美軍,在複雜的叢林條件下進行這樣的複雜作戰,誤傷是難以避免的,這就是越南戰爭期間美軍誤傷率遠遠高於二戰的原因。

    造成衝鋒時誤傷事故發生的原因有兩種,第一是新兵情緒過度緊張,第二是支援火力過於密集。前者是造成槍彈誤傷的主要原因,後者是造成火炮誤傷的主要原因。

    咱們先來分析槍彈誤傷事故,由於自動武器的普及,一旦操作不當就會引發重大事故,比如說過去裝備的栓動步槍,即便誤擊發也只能發射出一發子彈,產生誤傷的機率是比較低的,而自動步槍就不一樣了,只要扣著扳機不放,它可以一直髮射子彈,直到彈藥耗盡,所以誤傷機率極高。

    當自動武器交到新兵手中時,這樣的風險就會成倍提高,這是因為新兵相對於老表而言心理素質要差許多,一旦身處血與火相交融戰場時,精神勢必會無比緊張,在這樣的精神狀態下是非常容易犯錯誤的,扳機扣著不放的胡亂開槍行為就會在這樣的狀態下發生。

    新兵因精神過度緊張造成誤操作引發事故的事不但在戰時容易發生,即便是平時訓練中也屢見不鮮,比如說手榴彈實彈投擲訓練。

    儘管在使用實彈之前,新兵們已經使用模擬彈進行過無數次的訓練,基本上已經養成了肌肉記憶和條件反射,但是手中一旦換成實彈以後仍然無法剋制精神過度緊張引起的慌亂,已經拉響的手榴彈往往會從手中脫落引發事故。

    下圖為手榴彈實彈投擲訓練事故瞬間動圖,雖然使用模擬彈經過反覆訓練,但是一旦用上實彈,新兵難免出現緊張情緒,如果沒有貼身監護的老兵,從手中滑落的手榴彈將會造成人身傷亡。在實戰中諸如此類的事故是無法避免的,新兵過於緊張,在“草木皆兵”的情況下誤傷就會發生。

    再來說一說支援火力過於密集造成的誤傷事故,這類誤傷事故主要發生在衝鋒發起時的戰鬥中,因為軍隊在展開衝鋒之前的火力準備以及火力延伸是全面針對敵方的,此時擔負衝擊的突擊隊遠離火線,遠端、近程炮火很難造成誤傷。

    而在衝鋒過程中,因伴隨火力支援的密度過大時,誤傷就難以避免了,比如說擔負衝鋒的尖兵使用曳光彈向連部60mm迫擊炮、營部80mm迫擊炮指示目標,正常情況下尖兵會與目標保持一個安全距離,倘若頻繁發射曳光彈要炮時,連部和營部就會判斷為前方吃緊,伴隨火力就會增大在單位面積內的火力投送,當連部和營部的火力出現交叉覆蓋時,誤傷就會發生。

    這樣的事在84年對老山主峰攻堅時就曾經發生過,許多影視劇也重現過這樣的場景,比如說《我們曾是戰士》,它真實還原了美軍以一個營的兵力對決越軍一個師的場景,美軍為了確保該營不被全殲,出動了大量攻擊機、戰鬥機、武裝直升機、遠端火炮進行火力支援。

    密集的火力固然能有效打擊敵人,但是誤傷機率就變得很高了,重複的、交叉的火力覆蓋在殺傷敵人的同時也對友軍產生傷害。

    可見士兵衝鋒陷陣時,不僅要面對敵方的火力殺傷,還要承受來自己方火力支援的傷害,更要命的是一不小心還會被後面的新兵戰友閉著眼睛掃射,真的太難了。

    下圖為向地面投擲凝固汽油彈的A-10攻擊機,如果在戰場上呼叫火力支援的人下錯一個口令,這一片炸下去所造成的誤傷可就太恐怖了,因空襲造成的誤傷一直是現代戰爭中造成誤傷的主要方式之一。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第一、部隊戰場衝鋒時,後面的人打槍誤傷前面衝鋒的人是一種很難避免的現象,它是戰場造成士兵傷亡的原因之一,不同的作戰方式存在著機率不同的誤傷,其中就包括“背後開槍”造成的誤傷事故。

    第二、誤傷機率受士兵戰場表現和火力投送密度的影響,當士兵戰場表現太差、支援火力過於密集時,誤傷機率就會上升,所以衝鋒時計程車兵不僅存在後面打槍的人誤傷的風險,也存在後面打炮的人誤傷的風險,如果天上還有飛機支援,那麼天上扔炸彈誤傷的風險同樣存在。

    結語

    誤傷事故不僅存在於衝鋒陷陣的陸軍,海軍、空軍在作戰中同樣存在這樣的機率,所以解決戰場誤傷歷來都是各國軍隊的重要研究課題。

    隨著作戰思想的改變、敵我識別技術的實用化、精確制導彈藥的普及,誤傷風險已經大大降低,即便如此也很難完全避免誤傷事故的發生,尤其是多兵種聯合作戰時,誤傷率的控制更是難上加難。

    這一點不僅表現在戰場上,就連大型軍事演習都很難避免,這也是每次開展大型實兵實彈軍事演習前都要制定一個傷亡率指標的原因,軍事演習尚且如此,更何況是衝鋒陷陣的實戰呢!

    下圖為實兵實彈軍事演習中使用曳光彈射擊為炮兵指示目標位置的步兵,伴隨炮兵的標準依據就是曳光彈的彈著點,在實戰中這樣的“炮兵轟,步兵衝”戰術最容易造成誤傷,所以衝鋒時不但後面打槍的人會造成前面的人誤傷,而且打炮同樣如此。

  • 13 # 滄海一聲笑ha

    真滴會,我當兵訓練的時候,班長在後面10來米趴著一槍(他這次居然不知道槍裡有子彈),差一點打中我們前面並排走的3人其中一個,打在我們身後不到一米的地方,然後跳彈不知道哪裡去了,可能從我們腿縫穿過去了,當時我們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訓練如此,更別說戰場了!

  • 14 # 小約翰

    俄國文藝理論家,尼古拉·加夫裡諾維奇·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一句非常經典的話:“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

    我們看到的電影,由於種種原因,不可能以複製貼上的方式再現生活。那樣的話,就是紀錄片了,而不是故事片和電視劇。

    即使紀錄片,也是有所刪減,也要進行編輯的。

    有時候為了考慮觀眾感受,要將戰爭畫面拍得好看一些,要避諱戰爭的殘酷;有時候為了刻畫戰爭的殘酷,又要刻意進行誇張。

    北韓戰爭題材的電影,為了表現志願軍的英勇和悲壯,採用了特殊的創作方式,讓觀眾誤以為,戰爭中大家可以保持密集隊形衝鋒,也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真實再現戰場情形,無法表現出場面宏大和戰爭激烈程度。

    其實戰場上軍隊作戰是一門學問,有科學規律,是不能違反的。

    即使是業餘的土匪和蠢笨的指揮官,也懂得戰場作戰的規則。

    戰場上有多種作戰方式,有游擊戰、陣地戰、伏擊戰。

    陣地戰又分為進攻戰和防禦戰。

    在北韓戰場上,志願軍小規模進攻或者穿插的時候,一般都會採用解放戰爭時期,東北野戰軍發明的三三制戰術。

    華人民志願軍裝備雖然不先進,但是他們都是抗戰和解放戰爭中千錘百煉、身經百戰、戰術素養很高計程車兵。

    在小規模的戰鬥中,志願軍的步兵戰術隊形是分散的,分成一個個小組,每個小組3到5人進行突擊穿插。

    每個戰鬥組之間,一般都要保持20米到100米合理距離。

    這樣做的好處多多:

    一是不會發生誤傷;

    二是可以相互支援配合;

    三是迷惑敵人、打得他暈頭轉向;

    四是敵人在進行炮擊的時候,減少傷亡。

    即便每個小組,隊形也不亂。

    進攻時,他們是以三角形隊形前進。

    兩人突出在兩側,位置比較靠前、頂在前面。

    一人位置在中間,比較靠後。

    三人互相接應,互相掩護,各自距離50米左右。

    這種戰術在軍事教科書上的正確名稱是:間隙(或翼後)射擊,其核心內容是靠安全形來保證己方戰鬥人員的生命安全,防止誤傷。

    也就是說,在安全形以外戰鬥人員就是相對安全的。

    但是在進行大兵團作戰的時候,這種方法顯然不適合。

    大兵團作戰用軍事術語說,是集團衝鋒。集團衝鋒是在相對狹窄的地段,投入較多兵力進行突擊。

    如果採用三三制,就會被敵人一口一口給吃掉,根本不夠他們塞牙縫。

    比如在上甘嶺戰役中,我軍一次投入的兵力有15個連。進攻的時候,1200米寬的陣地,只能投入兩個營,1000人左右。

    這就是說戰士之間的平均距離,在1米左右。

    即使排成多排,距離也非常小。

    上甘嶺戰役戰況慘烈,陣地幾次易手。

    10月16日,我軍發動進攻的時候,敵人四個連(南韓第32團第1,2營)防守。

    我軍兩個連(第134團6連,第45師偵察連),在第15軍集中44門重炮和1個喀秋莎火箭炮團掩護下進行攻擊,僅僅用了20分鐘就奪回了陣地。

    這可以說明兩個問題:

    一是在北韓戰場上,部隊攻堅主要靠炮火壓制。

    說白了就是將敵人壓得抬不起頭,步兵衝上去進行近戰。

    二是在進攻中,士兵是分梯隊壓上去的,隊形一定要緊湊,不然也會被敵人零敲碎打吃掉。

    也就是說,前排的戰士首先開火;後排士兵無論多少,不能同時射擊。

    在進攻的時候,在有迫擊炮、重炮的情況下,機槍是排不上多大用場的。

    而且上甘嶺上守軍都是待在工事裡的,機槍射擊沒用,在我軍進攻的時候,頭上有炮火,敵人被壓制,都躲在工事裡。

    等炮火停下,我軍士兵都衝到了跟前,機槍更沒有用了。

    無論如何,我軍步兵在衝鋒的時候,前排士兵不是一窩蜂往前衝,是要保持相對固定隊形的。

    具體來說前排戰士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保持在5到10米安全距離。儘量齊頭並進,充分火力優勢。

    後排士兵只能在前排士兵受傷陣亡的時候頂上去,不能隨便開槍。

    如果像三三制戰術那樣,50 米間距,10個人就需要500米寬,那就不是打仗是過家家了。

    我們只需要搞清兩個問題。

    一、組織進攻的時候,投入兵力不能少;進攻士兵間距不能太大,否則不能形成威脅,不能組織有效進攻。

    二、投入兵力再多,不是排成一隊;後排士兵不能跟前排士兵同時射擊。

    儘管如此,在實際操作中,也會有士兵違規,誤傷事件難以避免。

    充滿了不確定性,這就是戰爭。

  • 15 # 注重品質880

    提問者你好!你在影視劇中看到的情景與戰場上的真實情況是不一樣的,起碼是在衝鋒時的情景是不一樣的。眾所周知,戰爭是殘酷的,戰場上的情況是複雜的,是瞬息萬變的,戰鬥中的各個環節是相互聯絡,互為依存,密切協同的,請注意是“密切協同”,不是各自隨性,要在相互配合,密切協同下統一行動,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集中表現在軍種之間、軍兵種之間、空中部隊與地面部隊之間的相互配合,密切協同,僅地面部隊內部更有密切協同的具體細節,以反映此前戰爭(今後戰爭形式如何不好判斷)的進攻場景為例,就涉及到營與營,連與連,班與班之間的協同配合,以最基礎的最小的戰鬥小組(三人)為例,三個人都有明確的戰鬥職責,互為倚角,相互掩護,交替前進,這些要靠平時嚴格的訓練養成,專業講就是仗怎麼打,兵就怎麼練,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從單兵戰術到班(組)動作,直至營團合練,這是部隊訓練的一個週期,練好了這些,這就叫訓練有素,才能根據戰場不同地形,不同情況應對自如。這就是練為戰的具體體現!當然,當戰役戰鬥進行到最後程序即你看到的“集團衝鋒”場景也是會出現的,只不過表現形式不同罷了。畢竟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反映戰爭場面的影視劇也是如此!

  • 16 # 鐵桿軍迷

    我們經常在影視劇中看到,軍隊在衝鋒的時候,前赴後繼,並且後面也在開槍,那樣會不會誤傷到自己人?

    一般來說軍隊前面的人專門衝鋒,後面的人專門掩護,進行火力壓制,這樣相繼的重複性衝鋒,就能有效地減少傷亡的數量,另外衝鋒的時候步兵散開呈進攻衝擊隊形,在運動中交替前進,一般後面掩護計程車兵都會根據移動的跡象進行攻擊。

    其實電影和真實戰爭是不同的,那就說下我們解放軍的早期的三三制吧,所謂三三制不復雜,就是徹底摒棄人海戰術,採用步兵班突擊戰術。

    具體作戰時,每個步兵排分為三個作戰班,每個班分為3個小組,每個小組是3個人。

    即便這3個人,分工非常明確。進攻時,他們是以三角模式,兩人頂在前面,一人在後負責掩護,三人互相接應,互相掩護。

    同時,往往是一個戰鬥班的3個小組同時行動,但小組之間分散得很開,防止本敵人炮火密集殺傷。

    即便是3人小組,往往前面兩個人和後面一個人,距離也有15米以上。

    三個戰鬥班形成一個戰鬥排或者說戰鬥群。而戰鬥群也必須分散開,往往正面寬度高達800米距離。

    所以,實際戰鬥時,根本看不到電影中人貼人衝鋒的場面,而是攻擊小組區區幾人,在己方強大炮火掩護下互相掩護,交替前進。

    如果採用人海戰術,衝上去一百死一百,衝上去一千死一千,完全是送死,敵人傷亡卻很少。

    還有就是如果後面機槍射擊,那會怎麼樣?

    首先,重機槍不可能放在衝鋒部隊的正後方。

    正確的做法是把機槍佈置在衝鋒部隊的兩翼,一般都高於前面的衝鋒部隊,在發起進攻前,指揮官通常會給機槍劃分好攻擊射界,衝鋒計程車兵就在機槍射界的扇面中間前進。這樣既不容易誤傷自己人,又能對敵方進行很好的火力壓制。

    當然,重機槍如果想要攻擊衝鋒士兵前面的目標,還有一種射擊方法,叫“超越射擊”。這種射擊方法就是將機槍的槍口抬高一定角度,讓子彈以拋物線射出,以避過友軍,攻擊到更前方的敵軍。

    其次,就是要遵循射擊線不能與自己人位置相重疊的原則,也許你會說,戰場上衝鋒的部隊人山人海,射擊線怎麼可能不和己方軍隊位置相重疊呢?其實人海戰術在一戰之後基本上已經消失了,林彪就曾經說過用集團衝鋒的方式傷亡太大了,我們要三五成群地去戰鬥,一個兩個地去戰鬥,後來林彪的這種戰術進一步完善為三三制,也就是每個班拆成幾個戰鬥小組,衝鋒時每個小組之間都要保持30米開外的間距,即便是在一個500米的正面寬度上發起衝鋒,一眼望去也只是幾十個人而已,當然如果影視作品真這麼拍,觀賞性就大打折扣了。

    所以說,很多影視劇往往都是騙人的,機槍在後面掃射,步兵在前面衝鋒是不合理的,這樣做會造成大量的誤傷,在真實戰場中是不存在的。

  • 17 # 白勞先生

    一般不會?但也不能說是絕對,戰場上不排除有一些心理素質不太好的戰友亂開槍的可能。我的父親參加過抗美援朝,在北韓戰場上,跟美國佬打了6年仗,可以說是出生入死。打仗的時候一般分為幾個梯隊?第一個梯隊先上,佔領陣地之後,彈藥打得差不多時換第2個梯隊。打仗時一般以班為單位,3個人為一個小組,互相配合。一般不會存在前面的人跟敵人打仗時,後面的人亂放槍的這種現象。所以誤傷的機率比較小。

  • 18 # 康復醫人2004

    據參加過抗戰解放戰爭和北韓戰爭的離休老首長講,部隊衝鋒都是抱著槍向前跑,沒有開槍的,因為衝鋒的時機是敵人基本被我方壓制,零星的抵抗已經少見。

    後面的人開槍大機率會打到前面的人!

  • 19 # 常流水4

    部隊向敵人發起衝鋒,如地形允許的情況下,如居高臨下,為了有效的掩護戰友衝鋒,居高部分戰士在指揮員的統一指揮下如,機槍手會掩護戰友衝鋒,一般不會傷到前方衝鋒戰友的!

  • 20 # 歷史看歷史

    我們村原來有個民國時國軍的機槍手,後來回鄉務農,老年賦閒時小孩子們常常會好奇地圍著他問東問西,拿80、90年代戰爭片裡的情節問他,中間就有擔心後面打槍時誤傷前面人的問題。

    他總是笑笑不說話,最多說一句“你們看著樂呵一下就好了反正又不是真打仗”,那個年紀的我們都把影視劇裡的場景當成真的了,於是就不服氣般“挑釁”地說他作為機槍手是不是打死過戰友,他一聽就嚴肅起來,講起了真實的戰場是個什麼樣子。

    老人在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當兵,主官是馮玉祥將軍,具體番號忘記了,他當時是機槍連的機槍主射手,軍閥混戰內戰打過,抗戰也打過幾次,最後在陝西一地負傷後醒來部隊已經撤離了,被當地好心村民救起養了些時日,能走路了就回了老家,從此在農村務農一生。

    據老人講,當時的機槍連是一個團才有一個,機槍原來是進口馬克沁,後來為中中國產二四式馬克沁水冷,一分鐘打6、700發子彈,一挺槍百十斤,緊急時整槍2、3個小夥子抬著才能跑起來,平時拆開時一人扛槍身,兩人抬槍架,還有一人扛彈藥箱,當時我們都不信一個機槍有那麼重。

    進攻作戰時,因二四式射程可以達到2000米,所以一般都是在後面幾百米的隱蔽處,在步兵衝鋒時對前方几百米甚至上千米的敵方陣地進行火力壓制。

    他說,看到步兵戰友衝鋒時,不停的有人倒下,但可不是後面誤傷的,都是前面中彈,在山地進攻時,倒下的步兵不少都是頭朝後的,就是正面被敵人機槍打中衝勁太大翻倒的,甚至在平緩的地方被打中也會仰面栽倒。

    步兵們衝鋒時一般很少超過一個班的兵力一起往前衝的,像電視上那種黑壓壓成群結隊正面衝鋒的更是瞎扯,要是那樣我這個機槍手可省子彈了,一發機槍彈可以穿透幾個人,一個長點射一個班就報銷了,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如果真像電視演的那樣前後一起衝鋒,後面計程車兵只能沖天放槍了,要是也槍口衝前,那自己就把自己消滅了,還怎麼打仗?

    步兵的戰術都是平時經過反覆訓練的,一個班為什麼基本上都是配8、9個士兵加上一正一副2個班長,那是有講究的,一般1個老兵帶2個新兵,衝鋒時幾股子(方言“幾堆”的意思)人相隔一定距離,互相掩護,都精(方言“警惕性高”)的很呢。

    電視你們就當玩笑看得了,別較真,其實也並不是演戲的人(導演)傻,他們可能也知道怎麼回事,但要是那樣演一是不好看,再就是會嚇著你們,真正的戰場你們這些小孩兒看了估計嚇得哭都哭不出來。

    說著說著,老人清亮的聲音開始沉重下來,甚至有點哽咽,說你們知道士兵中彈之後的樣子嗎?別管是日本人還是我們自己人中槍,都一樣,可不是你們看到的像木偶一樣倒下去,那樣的其實少的很,除非一槍打到致命之處,都是要在地上掙扎好久,戰場上鬼哭狼嚎的聲音此起彼伏,你們願意聽見嗎?

    結語:按照題主這個問題的想象,後面的人開槍肯定有誤傷前面人的可能,可真實的戰場衝鋒時,這樣的場景基本上是不存在的,負責火力掩護的機槍也會在比較隱蔽的高地向目標射擊,所以後面開槍誤傷前面人的可能基本不存在。

    以上原創回答,碼字不易,喜歡的朋友請點贊轉發、評論關注,感謝支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冠心病患者各項指標正常後可以停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