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7682849907825
-
2 # 草原那裡花如海
【金聖嘆之死與評《水滸傳》沒有直接關係】實際上,金聖嘆還是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而朝廷並沒有因為金聖嘆評《水滸傳》而降罪與他,相反還得到了順治皇帝的誇獎。
順治十七年(1660年),順治帝誇讚金聖嘆的作品“此是古文高手,莫以時文眼看他。”金聖嘆聽說後“感而泣下,因向北叩首。”金聖嘆還在詩中表達了想得到朝廷重用的期望。
俺不知道,順治皇帝可曾見過金聖嘆這樣評《水滸傳》的文字:宋江被捕後,李逵嚷道:“吟了反詩打甚鳥緊,千萬謀反的倒做了大官!”金聖嘆批道:“駭人語!快絕,快絕!”想必順治皇帝是大度的。如果,這位欣賞金聖嘆的皇帝能夠再多活幾年,說不定金聖嘆真能得到重用呢。可是,第二年出大事了。
就在第二年,順治十八年(1661年)皇上駕崩。此前,新任蘇州府吳縣縣令任維初使用雷霆手段追繳欠稅,當然也包括令百姓承擔不起的苛捐雜稅。他還把公糧高價賣給百姓,中飽私囊。這就激起了民怨。藉著順治皇帝新喪,一百多名蘇州生員到孔廟哭廟,據說沿途跟隨的群眾有上千人。
可這縣令面對有關部門訊問時,卻說撈錢是為向上司進貢。堂堂巡撫大人朱國志居然索賄。朱國志害怕牽連到自己,就製造了“抗糧哭廟”冤案。本來最初的11人名單裡沒有金聖嘆。在朝廷主持工作的鰲拜等人為了震懾江南的知識分子,加上當時南方發生了金壇義士抗清事件,金聖嘆等7人也一起被殺。從這件事情來看,金聖嘆之死和他評《水滸傳》還是有些關係的。因為他鼓勵造反。
不過,製造冤案的3個人也沒有好結果。這是後話。當然,朱國志死在吳三桂刀下,算是留下美名了。
-
3 # 史遇春之塵境心影錄
讀清人筆記,孫靜庵(生平未詳)在《棲霞閣野乘》捲上有《金聖嘆之死》一節。
本文就以清人筆記為據,說說這位大文人、後世稱之為著名文學家、文學批評家的金聖嘆的死事。
農曆辛丑年〔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順治十八年,即公元1661年,筆記作者誤作庚午〕的“哭太廟案”中,吳下(泛指吳地)名士同時被清廷殺害的,有十八人,他們分別是:
金人瑞,倪用賓,沈琅,顧偉業,張韓,來獻琪,丁觀生,朱時若,朱章培,周江,姚剛,徐玠,葉琪,薛爾張,丁子偉,王仲儒,唐堯治,馮郅。
這一案中,除了這十八位名士死去以外;另外,他們的家財也被籍沒入官;同時,因為此案株連,被處以充軍、流放、禁錮的人,也可以說是不計其數。
早先,大明王朝覆亡之後,吳下講學、建立學社的風氣非常昌盛。當時,不同的學者,在講學過程中,各有所持,各有體系,並各自建立派別、樹立門戶。這些不同的派別和門戶之見,或者互相推崇,或者互相排斥。因為這是一種民間性質的學習組織,即便相互之間有所排斥,猜想,大多都體現在思想層面,是相互之間思想和意見的碰撞和交鋒。
關於其時的吳下講學之風,可概括述之如下:
一來,大清王朝初立,其根基尚不穩固,這些學習組織多有明朝遺民存在其中,他們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無論他們有沒有政治意圖,清廷對他們都心存戒備,這是掌權者的通性;
二來,異族統治之下,清廷在獲取政權和行政的過程中,必有很多可議之處,立社講學,過程之中,難免會談及當下、難免會延及政治,清廷必然對其防範、對其心存忌憚,這也是掌權者的通性;
三來,滿清的文字獄,在順治帝時期,就已經有了具體的實踐和案例,由此可知,他們對文人的管束、對清議的監督,已經開始著力。
基於以上,吳下講學立社之風大盛時,按照常理,清廷不可能不會沒有耳聞,也不可能熟視無睹。
當日,金聖嘆因為才華驚人,文辭瑰麗,遨遊吳下學林,為一時引領當地的翹楚人物。
而且,因為金聖嘆的才氣讓人折服,他能在各個學社之間調和,故而,其名聲更加顯著。凡金聖嘆所到之處,多能使仰募者為之傾倒。
因為金聖嘆的個性之中,有稜角突出、鋒芒畢露的一面,所以,在遇到權貴人等時,他都是嬉笑怒罵、無所顧忌,以逞一時之快。這也使得一些人對他記恨在心,為其後來的哭廟案遭禍種下了引子。
清廷最初意圖構成大獄的緣由,主要就是想羅織吳下諸位名士,以杜絕地方上的清議。雖然清廷有此想法已久,但是,苦於找不到合適的藉口,所以,就無從下手。正好哭廟案興起,清廷就藉機剪除吳下名士,堂而皇之的理由是悖逆之罪。可以說,要羅織地方名士,似乎找不到比哭廟案更過分的狀況了。清廷推斷,以此為藉口,不但可以將吳下諸名士連線起來,一網打盡,而且世人應當不會有不同的意見。
哭廟案的始末,大略如下。
順治帝駕崩,滿清遭遇國喪。按照當時的禮制,國喪期間,各省的撫按(明清巡撫和巡按的合稱),都必須在地方上設立已故皇帝的靈位,並進行哭臨。
所謂哭臨,是指,帝后死喪,集眾定時舉哀。
按照朝廷的相關規定,國喪進行過程中,民間是禁止婚嫁、禁止樂事的;另外,無論老少,都不得喧譁嬉戲,都必須斂聲靜息。
這期間,朝廷的官員,爵位越是尊崇,越是要加倍地哀慼。
這一切,都是為了顯示國喪的嚴肅隆重。這也是以官方政令的形式,要求民眾必須從內心重視國家的大哀。
蘇州在王土之中,自然也不能例外。
國喪期間,蘇州也和其他地方一樣,舉辦了哭臨大典。
地方主政者,對於國喪一事,也是戰戰兢兢、深刻惕厲。因為,一旦在禮儀制度上有所欠缺,就可能要面對朝廷明文規定的法律制度的懲處。
在這個所謂人與神都缺少主上、億兆的民眾都沒有依恃的時候,沒有誰敢損壞朝廷的禮法,對國喪有半點的不恭。
但是,偏偏就是在這個舉國臨喪的日子裡,金聖嘆卻率領諸位生員,進入蘇州的哭臨大典現場,並且遞進了控訴案狀的揭帖。
金聖嘆帶領諸生首先起來之後,接著,就有上千人也來到了哭臨大典的現場。
那時節,因為人員眾多,群情激奮,所以,後來對這一場面的文字記述,有“聲如雷動”的形容。
金聖嘆帶領諸生進入哭臨大典現場、民眾千人以上跟進,究竟是所為何事呢?
原來,一切事出有因。
其主要起因是:
吳縣的主事者,動用酷刑,預徵賦稅,造成了不良的後果(即,有致人活活被打死在刑杖之下的情況),引起了極大的民憤。
事發之後,經過了解,在得知撫按在蘇州主持辦理哭臨大典之後,金聖嘆便與諸生持揭帖進入哭臨大典現場,為民請命。
在國喪期間,面對如此嚴肅隆重場面,先是看到金聖嘆帶領諸生進入,接著又有大批群情激憤的民眾不斷湧來,哭臨的官員們都大驚失色。為了維護秩序,為了保住自己烏紗,也是為了保住自己的項上人頭,哭臨的官員們不分青紅皂白,先是將前來現場的一部分人械拿入獄。
哭臨的官員們這樣的操作,不但沒有平息亂事、撫慰民心,反而使得眾情洶洶、眾議譁然。
事發之後,作為領頭人之一的金聖嘆,自然最先在現場就被械拿入獄了。
入獄之後,金聖嘆還在獄中向朝廷上書。他寫了一篇一千多字的長文,繼續為民請命。
金聖嘆的這篇上書文字當中,語言較為激烈,其中指斥了當時存在的很多不良現象。
其時擔任蘇州撫臣的朱某人〔即蘇國治,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被吳三桂所殺。〕秘密向朝廷上疏具奏,其中說道:
“竟然敢在先帝駕崩,哀悼詔書剛剛下發的時候,聚攏成百上千的群眾集會。這種行為,在上,驚擾了先帝的在天之靈;像這樣目無法紀的舉動,在下,讓人深深憂慮,可能會動搖人心。”
其實,滿清早就對諸位名士論說規諷朝廷的事情深惡痛絕了,只是苦於找不到合適的動手理由和機會。
在接到朱國治的密奏之後,清廷的主政者馬上命令大臣,在江寧大獄中進行審訊,以聳觀聽。
大獄定讞,參與此事的名士,不分主從,皆判凌遲處死,沒收其財產、妻女。
此案一成,名士凋零,士大夫的意氣頓時萎靡。
自此以後,吳下講學立社的風氣,幾乎完全就斷絕了。
行文至此,很是對金聖嘆的骨氣和任事所感動。
金聖嘆曾成一聯,感題時勢,其聯雲:
真讀書人天下少;
不如意事古今多。
最後,就來再來介紹一下這位“真讀書人”:
金聖嘆,後改名人瑞,字聖嘆,別號鯤鵬散士,自稱泐[lè]庵法師,明末清初蘇州吳縣人,著名文學家、文學批評家。
主要成就在文學批評,對《水滸傳》、《西廂記》、《左傳》等書都有評點,曾修訂《推背圖》。
乩降才女葉小鸞,寫下動人篇章,成為江南士人佳話,亦為曹雪芹構思和創作《紅樓夢》的素材之一。
有“六才子書(《莊子》、《離騷》、《史記》、《杜工部集》、《水滸傳》《西廂記》)”之說。
提高通俗文學地位,使小說戲曲與傳統經傳詩歌並駕齊驅,被推崇為白話文學運動的先驅,在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明神宗(朱翊鈞)萬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三月初三,生於蘇州。
幼年貧困孤獨。
九歲入塾,刻苦勤奮,思想獨立,喜愛閱讀,尤沉迷於《水滸傳》。
後考取秀才,因耗費無度,以致常處貧困。
篤信神佛,喜讀佛經,常結交僧人。
擅長扶乩降靈,自稱佛教天台宗祖師智顗弟子轉世化身,託名“泐庵”法師,士大夫尊稱為“泐公”或“泐師”。
二十歲起,在吳縣扶乩,自稱收納三十多個已逝女子為冥間弟子。
明思宗(朱由檢)崇禎朝(公元1628年~公元1644年,共17年)中期最為活躍,曾到葉紹袁、錢謙益、姚希孟、戴汝義等士大夫家中扶乩,寫出優美感人的篇章,往往說中事主的心思,受葉紹袁等人的崇信。錢謙益直言其似乎受某種神靈支配。
後絕意仕宦,埋首書本。
約在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評點《水滸傳》。
清世祖順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刊行評點王實甫《西廂記》。
此外,編輯唐詩選集《唐才子書》8卷,編寫八股文應試範本《制義才子書》,並註釋杜甫詩集。
亦開堂招生講學,旁徵博引,頗受當地士庶讚賞。
為人狂放不羈,能文善詩,因歲試作文怪誕而被黜革。
後為應科試,改稱金人瑞,考第一,但絕意仕進,以讀書著述為樂。
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皇帝對金聖嘆的作品加以讚美“此是古文高手,莫以時文眼看他。”聽說此事後,隨即“感而泣下,因向北叩首”。
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吳縣新任縣令任維初為追收欠稅,鞭打百姓,虧空常平倉的漕糧,激起蘇州士人憤怒。三月初,與一百多個士人到孔廟聚集,悼念順治帝駕崩,藉機發洩積憤,到衙門給江蘇巡撫朱國治上呈狀紙,控訴任維初,要求罷免其職。朱國治下令逮捕聚集士人十一位,併為任維初遮瞞迴護,上報京城,說是諸生倡亂抗稅,並驚動先帝之靈。清廷有意威懾江南士族,再逮捕金聖嘆等七名士人,在江寧會審,嚴刑拷問,後以叛逆罪判處斬首,於七月十三日行刑,終年54歲,是為哭廟案。
臨死前,看見家人,神色自若說:“蓮子心中苦,梨兒腹內酸。”他的家人一聽,忍不住嚎啕大哭,圍觀的人也都為之鼻酸,而潸然淚下。
財產充公,家屬發配滿洲。
僅向巡撫示威,並無意造反,卻遭貪官陷害,在獄中悔恨交加,念念不忘、難以釋懷的是才子書評點尚未完成,辜負生平志業。
死後,族兄金昌收集編輯其著作與遺稿,題為《唱經堂才子書匯稿》出版,兒子金雍則編集他對唐詩的評解,題《唐才子詩甲集》出版。
傳說聖嘆死後託夢給朱眉方,說他已成為鄧尉山神。鄧尉山在蘇州西南七十里光福鎮,又名萬峰山,前瞰太湖,風景極佳。鄧尉山多梅樹,花開時一望如雪,如頌聖嘆人品之高潔。
墓葬在蘇州吳中區藏書五峰山下博士塢,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傳在今河北省阜城縣曾有衣冠冢一座。
(全文結束)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回覆列表
金聖嘆的死跟水滸無關係。金聖嘆生於1608年∽166l年,明末清初人。著名評論家,金聖嘆有奇才,把水滸傳第從七十一回宋江招安,徵方臘等內容全部刪除,以盧俊義夢迴水泊梁山好漢被朝庭全部所殺結束。在清順治年間不滿清朝統治,跟眾多學子哭拜孔子廟不起,被清朝庭殺頭。又稱哭孔廟之死。他的死跟水許傳沒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