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zhanxiu

    這個問題你問得挺籠統的,表述也不清楚哦,你怎麼知道他知道錯了呢?

    或許只是你以為他知道錯了吧,這種情況其實很普遍,相同的問題上,你們見解和意見不統一,在不是原則性的問題上,他也許會選擇退步,但並不代表他不會堅持自己的意見,只是說不願意在一些無關緊要的問題和你爭吵,不得不說這也是一種因為愛著對方而選擇妥協的方式,而在你看來,他是知道錯了,可就是不承認錯誤在。我想有時候你也應該靜下心下想想,而不是鑽牛角尖,認為自己的就是真理,其它都是錯的,而且必須讓對方告訴自己他知道錯了!

    還有一種就是你所說的,明知道自己錯了卻死不承認錯誤。說白了,這是一種自卑的表現,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典型,表面現很自信很強大的人或許也藏著軟弱的內心,知道錯了,只是面子上下不來,只能死不承認,感覺自己面子上會好看,這樣的人是可惡的,也是可悲了。如果你瞭解對方,不妨給個小小的臺階,好讓他能順式下來。

    另一種極端的就是這類的人的加強版,即使你給他臺階,他也不下,他不是不知道自己錯了,而是知道了卻打心眼裡不願意承認,彷彿就算是錯了也要跟著他的思路往下走,如果你真的跟他較真,而他又言塞的情況可能發展成動手了。因此,碰到這類人,能躲就躲,惹不起的,也不值當,離得遠遠的才是上策。

  • 2 # 健康養生之鐵葫蘆

    今天看了劉未鵬的書《暗時間》,發現許多想法都不約而同。因此看到《逃出你的肖申克》一文時,心有慼慼焉。

    文中給我印象最深也是我個人經歷中最有感觸的便是這一個事情:人總是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 劉未鵬在書中的解釋是這樣:人有兩個大腦,一個負責情緒,一個負責理智。大多數情況下,人們總是被情緒大腦去“要挾”或者“誘使”做某事。

    比如為了面子在公共場合發怒——實際上理智地說,這樣的行為反而是很失面子的。但大部分人依然願意情緒化;比如在判斷該學習還是該遊戲的時候,情緒大腦會優先給出答案——打遊戲,在強大的情緒大腦面前,理性大腦很容易屈服。然而還會出現另一種焦灼的情況,腦子裡面有兩個小人在打架。為了儘快緩解這個問題,理性大腦往往屈服了之後,還會給自己找一個心安理得的理由:“玩遊戲可以讓我工作更有效率!我現在不玩遊戲,學習也用不上心不專心,還不如直接打遊戲呢!”

    不知道各位朋友是否遇到過類似的場景?估計你們不願意承認自己被情緒大腦挾持了,在情緒大腦面認輸了。這就是另一個有趣的問題:為什麼人不願承認自己犯錯了?

    我的故事

    我從小就是一個聰明的孩子,雖然不愛說話,但是心裡都很清楚要做什麼。因為成績也好,所以也沒有人會找理由批評我一頓,導致我有些許自戀和自得——這種自得一直到現在都沒消除,讓許多人覺得我“這個人挺拽的”。實際上,我並非一直如此——小時候的自得,是因為覺得學習很簡單,我比別人聰明,現在的自得是因為自己在做自己的事情,有自己的原則和信念。

    導致我發生這種轉變的因素,究竟是時光呢,還是環境呢?其實都不是,成長這東西不是線性的,不是隨著年齡就會長大的——心理年齡相對於生理來收,簡直就是另一個平行宇宙。我之所以發生了這些轉變,和我前幾年的生活發生了許多事情,有重大的關係。

    1 )承認自己的失敗

    我初中的成績一直是年級前10,但中考卻相差兩分去一中(當時市裡最好的中學);我的高中成績在班上屬於中等偏上,高考以為可以輕鬆上一本(當時夢想是武漢大學和復旦大學),但實際上我離二本線還差2分,於是我去唸了一個三本學校。

    這只是一系列失敗中的兩個關鍵點,其中還不包括我個人對於感情、學習等等的失敗。總之,那段時間我稱之為“黑色青春”。如果早點多看書學習,早點意識到承認自己的錯誤,我估計高中就開始學習程式設計,或者學到更多有意思的東西。現在後知後覺,已經浪費了許多時間,當然,這些是後話。

    為什麼會提到這兩個關鍵點呢?相信每一個從小被教育要好好學習的人都會心裡默默認同,這兩個東西坑了我們太久了。

    回到話題,正是這系列的失敗,我的信心被打得粉碎,家裡也並不會安慰我(傳統教育如果可以進化到理性層面,那得多放心孩子),當時還沒發育完全,又總是被欺負,導致整個人根本沒有心思學習,也沒有空去想清楚這些問題。渾渾噩噩地讀完高中,來到三本學校——我開始決定承認自己的錯誤了。

    承認自己的錯誤有多難?我心裡鬥爭很多次,我怎麼可能承認自己錯了呢?一定是改卷老師不好,一定是別人老是讓我無法專心學習(歸咎於外因)。回到家裡,一定是家裡總是罵我,父母也看不起自己,所以我覺得自尊受到了不公平待遇,這是導致我不能專心學習的原因(還是歸咎於外因)。總之,一切都是外因。

    劉未鵬解釋說,只要我們的情緒大腦首先認定了一件事情,我們那點可憐的理性思維便很容易屈從於情緒大腦發下的命令——把事情往利於自己的方向解釋。

    在自我辯護中,這種歸咎於外因的情況很常見——難道真的不是找不到自己的原因嗎?大多數還是不願意承認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自尊,總是希望做順從和迎合自己的事情。但高考的事情的確打擊太大了,尤其是這種高考不上一本便要回家打工的社會環境壓力,讓我到了大學依然一蹶不振。最有意思的是,當時我內心依然覺得自己很牛逼,毫無依據地牛逼。

    我是如何嘗試圖承認自己的錯誤呢?一是多看書,二是多找有經驗的人聊天。當時我和幾個老師都玩得不錯,學習到了許多東西。三是重新塑造自己對於世界和價值的認識——所謂的認識自我。

    2 )認識自我

    我常常對我的好朋友說,你鬱郁不得志,你可以抱怨,但你一定要嘗試去認識自我——認識自我,並非是看到自己多麼優秀,而要批判而理性地看待自己,旁觀自己。畢竟,與其讓別人指出自己的錯誤,不如自己試著去發現自己的錯誤,去承認自己的錯誤。

    承認自己的錯誤有什麼大不了——別人可能會笑話你,但是不承認更加會笑話你,還會覺得你傻;自己內心承認自己犯錯,不過是和自己微薄的自尊過不去。如果內心對自己都不坦誠,自己欺騙自己,最後如何進步呢?在積極心理學上有這樣一個方法:當你覺得受不了的時候,可以想想最差也不過是這個結果,大不了怎麼這麼地。

    於是,我開始承認錯誤,先從自己內心出發,每天反省自己的過錯,強制自己改正——千萬不要找理由推脫,錯了就是錯了。這個在西點軍校似乎也是一條不成文的規定。這個是尋找內因的過程。

    分析外因則是我從看書,向他人討教中獲得——有時候自己沒錯,因為外因發生了錯誤,該怎麼辦?承認錯誤,分析出為什麼出錯,把這個變成自己的經驗——最關鍵是,你知道自己錯在哪,沒有內心的負罪感和未知的擔心,而且這一經驗成為你後續生存的一個成功積累。

    基於以上兩點,我形成自己的原則,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該承認什麼,不該承認什麼——現在依然有人把自己的錯誤推脫為是組織的錯誤,然後歸結到其他人身上的情況發現。對此,我一點都不在意,做好自己,做自己該做的事情即可。

    3 )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

    如果說我的網路傳播學老師教會我理解事物,在房地產網站實習時的餘總教會我看書去學習,那麼秋葉教會我的便是獨立思考。

    我初識秋葉是因為他做的一個PPT《學會提問》。那個PPT真是做得贊,讓我立馬去買了一本《學會提問》的書,然後囫圇吞棗地看完了,然後開始不斷看這類書。武大的vivian同學推薦我看《批判思維》,我在網上認識的許多人也提供了許多參考範例——不得不稱讚,投身網際網路是改變我許多的大事,也讓我學會“開放、分享”的理念。

    很多人不願意花時間去看書,也不願意花時間去思考——這一點我曾經理解,但現在我理解不了。一個人如何不好奇自己如何成長,不去探求答案,每天不知所然地活著,那種生活的意義便是隨遇而安——我更願意解釋為懶惰。

    勤快點,有好處——畢竟,人是會思考的蘆葦,重點在於思考的力量,而非蘆葦的脆弱。

    承認錯誤,習慣的力量

    人是存在弱點和偏見的。正是如此,很多人的習慣改不回來,抱怨自己努力去和情緒大腦抗爭了,最後勝利一兩次,還是敗下陣來。

    這種自制力,其實很難得。我自己平時也做不到。比如我去年說要學習吉他,並且試圖把學習日記發到微博上,讓別人監督我,結果也是不了了之。雖然外因(工作太繁重)是主要原因,但別人問起這個事情來的時候,我還是承認,自己失敗了。但另一件事情讓我欣喜,我學習程式設計的事情開始形成了習慣,我看書看電影的習慣也已經養成——業餘時間我也慢慢制定自己的目標,一步一步去實行。這也讓我意識到另一個事情:我對於自我的認知要加上一條,我是一個有信念有自制力的人!我想做的事情一定可以堅持。

    或許有人會問,什麼樣的習慣才是好習慣?很簡單,不要讓自己屈服於情緒大腦。我知道這樣做很辛苦,因為我也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甚至現在還是會被情緒把控,但多讀點心理學的書,瞭解大腦和自己,會讓人安心,也會改變情緒化的一面。

    除此之外,每個人都應該有目標。我成為產品經理學到最深刻的一課就是:每個決策都要有目標。

    要有目標,前提便是先認識自我。在這基礎上的目標才是合理的。我作為一個新聞學生想要投身網際網路,來到騰訊做產品經理,大多時候並不是因為我能力多強,而是我找到了目標,用對了勁。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中,Stephen·R·Covey第一章就提到了“重新探索自我”,當我看到時,真的是心有所觸。

    承認錯誤不難,更難地在於吸取教訓

    人的大腦是基於反射機制,即很多時候下意識的行為都是與生俱來,或者是經驗使然。

    雖然《黑天鵝》的作者塔勒布對此不是很贊同(我也開始承認經驗主義的謬誤了),但大部分時候這種機制還是進化中最有效,也是最穩妥的方法。

    馬雲說過一句話:很多人晚上想想千條路,白天依然走老路。這就是執行力的問題。

    改錯其實也是一個執行力的問題——首先是內心承認並且學習,然後是大腦強制建立了這種神經迴路,要求人去執行。

    任何強制的東西,人都不喜歡(我也不喜歡),也很痛苦,但不得不這樣做。不然,情緒大腦可能又隨時把控了你,這一切豈不是浪費了?

    承認錯誤有多難?不難,內心承認-認識自我-分析原因-積累經驗-立馬執行,這是一個封閉的過程,少了一環都不行。其中最重要的是,每個人都要學會用理性大腦去分析,學會批判性思維,從對立面看問題。

  • 3 # 博睿迪

    為什麼人都不願承認自己犯錯?

    如果我告訴你,人不願意承認自己犯錯是人的本能,包括你,我,他在內,你的心裡可能是很難接受的。我們經常會說自己勇於面對錯誤,實際上這是很難做到的一件事情。

    什麼叫錯誤?

    錯誤指的是人的認知和客觀事實不相符合。

    什麼是客觀事實?

    被社會大眾普遍認可的事實。

    沒有絕對的正確,也沒有絕對的錯誤。想想看,你能找到絕對的正確或錯誤嗎?找不到的,唯一我們可以找到的,就是這個事實是不是符合當下的認知,是不是符合發展的要求。

    過去的時候,人認為太陽繞著地球轉,這是很正確的。今天呢,你還認為太陽繞著地球轉就是錯誤的。因此,所謂的錯誤指的是在特定時間段,特定情境中與社會認知不相符的認知。

    在每個人的主觀中,都不會記載已知的錯誤認知,除非有主觀的故意。比如,社會認知到偷竊是一種錯誤。人去偷竊就是錯誤行為,被抓了。你問他錯沒?他會毫不猶豫的說:錯了。

    換個情境就不一樣,特工去偷竊機密,被抓了。你問他錯沒?他會說自己錯嗎?不會的,這是為了國家的利益。

    所以,我們不要把錯誤當成是絕對的,它只是相對的。

    由於我們的大腦中只存在認知為對的資訊,因此每個人在發動行為時,都不會認知到自己是有錯誤的。你一個兩個人評價他是錯的,高自知力的人可能很快會覺察到,我的行為是不符合當下情境需求的。他會認識到在這個情境,發生這個行為是錯的。對情境認知力低的人,很難覺察的。你說他錯,他一萬個不樂意:怎麼了?我一直都是這樣弄的,怎麼到你們這兒就不行了,我就錯了!

    大街上,有人摔倒了,你扶不扶?扶是對的,不扶是錯的。是不是?你扶了,被訛了。你對了,他也對了。你扶了,人家感謝你了,你對了,他也對了。你不扶就不知道對錯,也不能說你就錯了。

    所以,我們從不評價人的行為的準確度,我們只評價人的行為的效度。

    我們對於常識性的知識還是要去了解的,否則,我們就會感到困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英魂之刃哪個英雄比較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