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嗽散是清代醫家程鍾齡所著《醫學心悟》一書中的名方,由桔 梗、荊芥、紫菀、百部、白前、陳皮、甘草組成。對因感 冒引起的咳嗽,如能辨證靈活應用此方,則療效頗佳。 《醫學心悟》一書,其多半內容乃成書於獄中。據民間流傳,巡撫之母,因年邁體弱,乃患咳嗽病,經諸醫治療不效,程鍾齡乃以他自創之方”止嗽散”治之,使巡撫母親之病竟然痊癒。該方也救了程鍾齡一條性命。 風寒咳嗽因風寒襲肺,肺氣失宣引起咳嗽頻頻,聲重不揚,咳吐 稀薄痰液,色清多沫,並伴有惡寒發熱,全身疼痛,無汗,流清鼻涕, 舌質淡紅苔薄白,脈象浮緊者,宜疏風散寒,宣肺止咳。用止嗽散原 方加防風、蘇葉、羌活各10克,生薑3片,水煎服。 風熱咳嗽因風熱犯肺,肺氣宣降失調而引發劇烈咳嗽,痰稠色黃, 咳吐不爽,伴有發熱頭痛,惡風汗出,鼻塞濁涕,口乾咽痛,舌質紅 苔黃,脈浮數者,宜疏散風熱,清肺止咳。用止嗽散加桑葉、菊花、 薄荷、川貝母、連翹、蘆根各10克,水煎服。 風燥咳嗽因風燥傷肺,肺失宣肅而致咳嗽聲嘶,乾咳無痰或少痰, 難以咯出,或痰中帶血,鼻咽乾燥,咳引胸痛,舌質紅苔薄黃,脈數 者,宜清燥潤肺,宣肺止咳,用止嗽散加桑葉、麥冬、知母、玉竹、 枇杷葉、川貝母、栝樓皮、黃芩各10克,沙參、茅草根各15克,水煎 服。 痰熱咳嗽因痰熱犯肺,肺失肅降而致咳嗽頻作,痰黃黏稠,嗆咳 氣逆,咳劇嘔吐,或伴有發熱不適,口乾咽痛,舌質紅苔白膩,脈滑 數者,宜解表宣肺,化痰止咳。用止嗽散加桑白皮、地骨皮、麥冬、 前胡、黃芩、川貝母、竹茹各10克,魚腥草15克,水煎服。 在臨床應用止嗽散時,需根據患者性別、年齡、體質強弱、病情 輕重,辨清寒熱虛實,靈活運用,掌握好藥味加減和劑量,方能起到 祛病的效果。 [止嗽散在臨床上的運用 “止嗽散”是清代程鍾齡所著《醫學心悟》一書中治療咳嗽證的一個方劑,其藥物組成:桔梗、荊芥、紫菀、蒸百部、白前各兩斤,甘草十二兩,陳皮一斤,上七味藥共研細末,每服9克,食後或臨臥溫開水或薑湯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而本人在臨床上多采用湯劑,經驗證,療效較為滿意。其劑量為:紫菀12g,荊芥8g,百部12g,白前12g,陳皮6 g,桔硬12 g,甘草6g,水煎分三次內服。 在臨床上運用時,當病員初診主訴為咳嗽,首先問其發病時間,因時間的長短,對病情的演變關係很大,繼問其繼往證是否有咳嗽病史,圍繞其主訴重點詢問其自覺證狀。同時對天氣之陰晴,氣候的寒溫與咳嗽的關係也很大,以便運用時加減化裁。“止嗽散”是治療由外感風寒而引起咳嗽所適應的一個方劑。現舉五型介紹如下: 一、風寒咳嗽 主證:咳嗽痰多色自而清稀,兼有鼻塞流涕,惡寒發熱或頭痛無汗,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浮緊。 證候分析:咳嗽是肺經清稀受邪氣刺激而引起的一種症狀。由於風寒犯肺,肺氣不宣,故咳嗽痰白而。肺開竅於鼻,竅不通,故鼻塞流涕。肺主皮毛,主一身之表,外感風寒,腠理被束,衛外之陽被鬱,故惡寒發熱或頭痛無汗。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浮緊為邪在表證。證屬風寒犯肺,邪束肌表,肺氣不宣。 治法:疏風散寒,宣肺止咳。 方藥:止嗽散加味,紫菀12g,荊芥8g,百部12g,白前12g,陳皮6 g,桔硬12 g,甘草6g,防風9g,蘇葉9g,姜半夏9g,雲苓9g,生薑三片,水煎服。 此證由於有風寒表證故加防風,蘇葉配荊芥以發表。加生薑,姜半夏,雲苓以溫肺化痰。 案例:李××,女,27歲,農民,於2004年10月4日就診。患者因陰雨外出,雨溫衣服,回家後下午出現:咳嗽吐清稀痰色白,惡寒微發熱,鼻塞流清涕,身微痛,有微汗,舌淡,苔薄白,脈浮緊。證屬風寒犯肺。肺氣失宣所致,治宜:疏風散寒,宣肺止嗽。用上方水煎服一劑。 10月5日又診:諸證好轉,現服前方二劑而全愈。 二、久咳未愈 主證:咳嗽不已,咯痰不爽,痰白而粘,喉中發癢,無惡寒發熱,頭痛無汗等證。舌質淡紅,苔白略厚,脈弦滑。 證候分析:外感已除,留有咳嗽餘恙,痰白而粘,咯而不爽,是肺系餘邪未解,將有化熱之機,脈已不浮,但兼有滑象,是屬痰壅肺系所致。 治法:宣肺肅降,化痰止嗽。 方藥:止嗽散加味:百部12 g,紫菀12 g,荊芥4.5 g,白前12 g,陳皮6g,桔硬12 g,甘草6 g,杏仁12 g,川貝母6 g吞服,水煎服。 此證由於表證已除,故將荊芥減量,但有肺系餘邪故加杏仁,肅降肺氣,加川貝以潤肺,使其咯痰易出,防其化熱燥肺。 案例:陳××,女,61歲,居民,2004年8月29日就診。患者自述:因咳嗽痰多不爽,色白,惡寒發熱頭身痛。已用桑菊飲合西藥治療,證狀有所好轉。今日再診,現證:咳嗽不已,咯痰不爽,痰白而粘,不易咯出,喉中發癢,已無惡寒發熱,頭身痛等證。舌質淡紅,苔薄微黃,脈弦略數。證屬外感已解,咳嗽未愈。治宜:宣肺化痰,肅降止嗽,用上方水煎服三劑全愈。 三、溼熱咳嗽 主證:咳嗽痰量較多,色黃白相兼,並粘連不清,苔黃而膩,口乾不欲飲。脈滑而說、略數。 證候分析:素有溼熱內蘊又感外邪,易轉為肺經溼熱,故痰色黃粘膩不清,苔黃而膩,口乾不欲飲水,脈滑而略數。證屬溼熱蘊肺之證。 治法;利溼清熱止咳。 方藥:止嗽散加減:紫菀12g,荊芥4.5g,百部12g,白前12g,陳皮6 g,桔硬12 g,甘草6g,前胡12g,白叩6,苡仁15g,菖蒲12g,杏仁12g,滑石12g。此證由於痰溼咳嗽,故減量荊芥,加菖蒲、白叩化溼濁。前胡清溼熱而止咳。滑石,苡仁清熱利溼。杏仁肅降肺氣。 案例:扈××,男,47歲,農民,2004年6月12日就診。患者咳嗽痰多粘連不清,其色或黃或白,胸膈痞悶,口乾不欲飲水。苔黃膩,脈滑略數。證屬溼熱蘊肺,肺失宣降。治宜:利溼清熱止咳。用上方水煎服二劑。 6月15日又診,諸證好轉,出現苔白膩,脈濡滑。此時熱去溼減。治宜:燥溼化痰,處方:二陳東加蒼朮,厚朴水煎服三劑全愈。 四、肺火咳嗽 主證:咳嗽氣促,咯痰不爽,痰黃而稠,胸脅悶痛。口乾欲飲,舌質稍紅,苔黃燥,脈弦滑而數。 證候分析:咳久不愈,肺失肅降,肺氣久鬱而化火,故痰黃而稠。氣機不利故胸脅悶痛。口乾欲飲,苔黃燥,脈弦滑而數屬肺經鬱火之證。 治法:清肺火而止嗽。 方藥;止嗽散加減:紫菀12g,百部12g,白前12g,陳皮6 g,桔硬12 g,甘草6g,桑皮12g,地骨皮12g,黃芩12g,炙枇杷葉去毛12 g,杏仁12 g,全瓜蔞12 g,炒枳殼9 g。 此證由於肺已化熱,故去荊芥,加桑皮,黃芩,地骨皮以瀉肺火,杏仁炙枇杷葉,肅肺清熱止嗽。全瓜蔞潤肺,炒枳殼以開胸利膈。 案例:王××,男,48歲。信用社幹部,2004年8月7日就診,患者形體消瘦,自述咳嗽已5月餘 。現證:咳嗽上氣,喉中有痰,咯而不爽,痰黃而稠,胸脅悶痛。咽喉時時作癢,口乾欲飲,舌質紅,苔黃燥,脈弦滑數。證屬肺火咳嗽。治宜清肺火而止嗽。用上方水煎服三劑。 8月10日再診,以上諸證減輕,繼而乾咳少痰,咽喉乾燥。治宜原方去陳皮,白前加沙參12g,麥冬12g,又進三劑而愈。 五、燥熱咳嗽 主證:咳嗽痰少,或乾咳無痰,或帶血絲。咽乾而痛,或聲音嘶啞,舌質紅,苔乾燥,脈沉細數。 證候分析:咳嗽日久化燥傷津,肺失潤澤,故乾咳少痰。灼傷肺絡故痰中帶血絲。咽喉失津潤,故咽於而痛,聲音嘶啞。舌質紅,苔乾燥,脈細數,屬燥傷陰之證。 治法:止嗽散加減:紫菀12g,百部12g,白前12g,桔硬12 g,甘草6g,川貝母9g吞服,沙參12g,知母12g,玄參12g,胖大海12g ,蟬蛻9g。 此證由於肺已化燥傷津,故去荊芥,陳皮,白前,加川貝潤肺止咳,沙參,麥冬玄參知母茲陰生津,胖大海、蟬蛻潤咽喉開聲音。 案例:朱××,女,59歲,居民,2004年9月15日就診,患者數日來,咳嗽痰少,有時乾咳無痰而帶血絲,鼻燥咽乾而痛。咳甚胸痛,聲嘶啞,身微發熱,舌尖紅,苔薄黃而幹,脈細略數。證屬肺燥咳嗽。治宜:清肺潤燥止嗽。用上方水煎服四劑而愈。 止嗽散的幾個加減法 止嗽散出自程鍾齡《醫學心悟》由荊芥、百部、紫箢、陳皮、甘草、桔梗、白前組成,是用於外感咳嗽的通用方。程鍾齡說“溫潤平和,不寒不熱,既無攻擊過當之虞,大有啟門逐賊之勢”。臨床上使用法非常多,近日看書時將手邊一些常用加減運用稍加整理以供大家參考。 《醫學心悟》中加減:風寒初起加荊芥、防風、蘇葉、生薑以散邪;暑氣傷肺,口渴煩心尿赤,加黃連、黃芩、花粉;溼氣生痰,痰延稠粘者加半夏、茯苓、桑白皮、生薑、大棗;燥氣傷肺,乾咳無痰者加栝樓、貝母、知母、柏子仁。 龔士澄止嗽散加減法:風寒咳嗽,鼻塞聲重者加蘇葉、杏仁;寒束皮毛,喜暖畏冷咳嗽且喘加杏仁、蘇子,以麻黃易荊芥;喉間有痰作哮再加射干; 風熱咳嗽,咽喉紅腫,身熱有熱不退去百部、紫箢、荊芥加牛蒡子、大貝、蟬衣、金銀花、連翹;咳嗽而胸脅作痛加栝樓殼、橘絡;熱甚加黃芩;寒熱往來加青蒿或柴胡;發熱夜重晨輕加白薇或地骨皮; 秋感涼燥而咳嗽,狀如感冒風寒,但有津氣乾燥,如唇乾溢幹,乾咳連聲等,去荊芥、桔梗、白前,加松子仁、冬花、杏仁,冰糖為引;溫燥咳嗽,去百部、荊芥、陳皮,加北沙參、麥冬、川貝、桑葉,枇杷葉為引; 《紹奇談醫》治療外感咳嗽時,傷風咳嗽常嫌祛風解表之力不足,加薄荷、杏仁;涼燥用杏蘇散和止嗽散,或僅取止嗽散中紫箢、百部與杏蘇散合方; 吳震西加減止嗽散:百部15紫箢10橘紅10甘草4桔梗10白前10去荊芥加旋復花10法夏10白茯苓10殭蠶10蘇子10臨床加減:發熱加銀翹或黃芩、知母清熱解毒;痰多加大貝、冬瓜仁或二陳;喘急加地龍、蘇子;咽癢加殭蠶、蟬衣;瘀重加當歸、丹參;咯血加花壘石、白芨;咳而吐加旋復、枇杷葉;陰傷加沙參麥冬;體虛易感加玉屏風散。 俞慎初加減止嗽散:荊芥10百部10陳皮6甘草3去桔梗白前紫箢加杏仁10冬花6大貝10。因為白前多用於肺氣壅塞痰多氣逆之內傷咳喘而去之,加杏仁止咳降氣大貝清熱化痰,冬花比紫箢更長於止咳而易之。臨床加減:風熱合用桑菊飲或銀翹散;風寒加蘇葉防風;痰燭合二陳湯;痰多氣逆合用三子養親湯;肺熱加桑白皮枇杷葉黃芩。 1.止嗽散的臨床應用 止嗽散出自清代名家程鍾齡的《醫學心悟》,原方組成如下:炒桔梗、荊芥、蒸紫菀、蒸百部、蒸白前各二斤,陳皮(去白)一斤、炒甘草十二兩。用法:共為末,每服三錢,開水調下,食後,臨睡服,初感風寒,生薑湯調下。功用:止咳化痰,疏表宣肺。主治:風邪犯肺。咳嗽咽癢,或微有惡寒發熱,舌苔薄白等。現代常用藥物劑量為:紫菀15g,百部12g,白前12g,桔梗15g,荊芥10g,陳皮15g,甘草6g。作湯劑,水煎服。筆者在臨床實踐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根據病人的不同情況,辨證論治,運用加、減、裁、採、穿、合、化等七種方法對止嗽散靈活使用,治療各種型別的咳嗽取得了良好的療效。 對於外感風寒咳嗽伴發熱惡寒,咳聲重濁,舌苔薄白,脈浮或浮緊者,加用防風、杏仁、羌活等疏風解表散邪止咳。對於外感風熱咳嗽伴身熱咽痛,咳聲音啞、咳嗽頻劇,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者,去陳皮、紫菀,加用桑葉、薄荷、菊花等輕清止咳。對於咳而兼喘者加用麻黃、杏仁、地龍等宣肺止咳平喘。對於風燥傷肺乾咳,連聲做嗆,無痰或痰少難吐,舌質紅,苔乾燥,脈浮數者,可去荊芥和陳皮,與桑杏湯合用。對於痰溼雍肺咳嗽伴有咯痰,痰液為白色粘稠,舌苔白膩,脈濡滑的可加用半夏,茯苓化痰止咳,加用生薑,大棗和胃去溼;還可與三子養親湯合用。對於肺胃陰虛久咳無痰或痰少難咳者,可去陳皮,加用瓜蔞、貝母、杏仁、沙參、麥冬、百合滋陰潤燥止咳。對於肺熱咳嗽伴有咯痰色黃,咯吐不爽,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的患者,可加用黃苓、前胡、桑白皮、知母、石葦等清熱化痰止咳。對於氣逆作咳咳時面紅,咳引胸痛,舌質紅,苔薄黃少津,脈弦數者,可去荊芥、陳皮,加用黛蛤散配絲瓜絡、丹皮、鬱金等疏肝理氣活絡。 2.討論 以上在實際病例中絕大多數並不是單一存在的,而是錯綜複雜地交溶在一起,這就需要臨床醫生根據實際情況辨證施治,合理靈活地應用,掌握好藥物的劑量和加減,才能達到去病的療效,共同為發揚中國的傳統醫學做出努力。肺屬金,如鍾,非叩不鳴。叩鐘之器,不外兩端,一為外感,一為內傷,而其中又以外感首居其位。外感與內傷關係密切,常相互影響致病情複雜或加重,止嗽散以其疏風散寒,宣肺止咳,在臨床上透過靈活加減,對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百日咳等表邪未盡、肺氣失宣者所導致的咳嗽治療作用顯著而得到諸多醫家廣泛的應用。
止嗽散是清代醫家程鍾齡所著《醫學心悟》一書中的名方,由桔 梗、荊芥、紫菀、百部、白前、陳皮、甘草組成。對因感 冒引起的咳嗽,如能辨證靈活應用此方,則療效頗佳。 《醫學心悟》一書,其多半內容乃成書於獄中。據民間流傳,巡撫之母,因年邁體弱,乃患咳嗽病,經諸醫治療不效,程鍾齡乃以他自創之方”止嗽散”治之,使巡撫母親之病竟然痊癒。該方也救了程鍾齡一條性命。 風寒咳嗽因風寒襲肺,肺氣失宣引起咳嗽頻頻,聲重不揚,咳吐 稀薄痰液,色清多沫,並伴有惡寒發熱,全身疼痛,無汗,流清鼻涕, 舌質淡紅苔薄白,脈象浮緊者,宜疏風散寒,宣肺止咳。用止嗽散原 方加防風、蘇葉、羌活各10克,生薑3片,水煎服。 風熱咳嗽因風熱犯肺,肺氣宣降失調而引發劇烈咳嗽,痰稠色黃, 咳吐不爽,伴有發熱頭痛,惡風汗出,鼻塞濁涕,口乾咽痛,舌質紅 苔黃,脈浮數者,宜疏散風熱,清肺止咳。用止嗽散加桑葉、菊花、 薄荷、川貝母、連翹、蘆根各10克,水煎服。 風燥咳嗽因風燥傷肺,肺失宣肅而致咳嗽聲嘶,乾咳無痰或少痰, 難以咯出,或痰中帶血,鼻咽乾燥,咳引胸痛,舌質紅苔薄黃,脈數 者,宜清燥潤肺,宣肺止咳,用止嗽散加桑葉、麥冬、知母、玉竹、 枇杷葉、川貝母、栝樓皮、黃芩各10克,沙參、茅草根各15克,水煎 服。 痰熱咳嗽因痰熱犯肺,肺失肅降而致咳嗽頻作,痰黃黏稠,嗆咳 氣逆,咳劇嘔吐,或伴有發熱不適,口乾咽痛,舌質紅苔白膩,脈滑 數者,宜解表宣肺,化痰止咳。用止嗽散加桑白皮、地骨皮、麥冬、 前胡、黃芩、川貝母、竹茹各10克,魚腥草15克,水煎服。 在臨床應用止嗽散時,需根據患者性別、年齡、體質強弱、病情 輕重,辨清寒熱虛實,靈活運用,掌握好藥味加減和劑量,方能起到 祛病的效果。 [止嗽散在臨床上的運用 “止嗽散”是清代程鍾齡所著《醫學心悟》一書中治療咳嗽證的一個方劑,其藥物組成:桔梗、荊芥、紫菀、蒸百部、白前各兩斤,甘草十二兩,陳皮一斤,上七味藥共研細末,每服9克,食後或臨臥溫開水或薑湯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而本人在臨床上多采用湯劑,經驗證,療效較為滿意。其劑量為:紫菀12g,荊芥8g,百部12g,白前12g,陳皮6 g,桔硬12 g,甘草6g,水煎分三次內服。 在臨床上運用時,當病員初診主訴為咳嗽,首先問其發病時間,因時間的長短,對病情的演變關係很大,繼問其繼往證是否有咳嗽病史,圍繞其主訴重點詢問其自覺證狀。同時對天氣之陰晴,氣候的寒溫與咳嗽的關係也很大,以便運用時加減化裁。“止嗽散”是治療由外感風寒而引起咳嗽所適應的一個方劑。現舉五型介紹如下: 一、風寒咳嗽 主證:咳嗽痰多色自而清稀,兼有鼻塞流涕,惡寒發熱或頭痛無汗,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浮緊。 證候分析:咳嗽是肺經清稀受邪氣刺激而引起的一種症狀。由於風寒犯肺,肺氣不宣,故咳嗽痰白而。肺開竅於鼻,竅不通,故鼻塞流涕。肺主皮毛,主一身之表,外感風寒,腠理被束,衛外之陽被鬱,故惡寒發熱或頭痛無汗。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浮緊為邪在表證。證屬風寒犯肺,邪束肌表,肺氣不宣。 治法:疏風散寒,宣肺止咳。 方藥:止嗽散加味,紫菀12g,荊芥8g,百部12g,白前12g,陳皮6 g,桔硬12 g,甘草6g,防風9g,蘇葉9g,姜半夏9g,雲苓9g,生薑三片,水煎服。 此證由於有風寒表證故加防風,蘇葉配荊芥以發表。加生薑,姜半夏,雲苓以溫肺化痰。 案例:李××,女,27歲,農民,於2004年10月4日就診。患者因陰雨外出,雨溫衣服,回家後下午出現:咳嗽吐清稀痰色白,惡寒微發熱,鼻塞流清涕,身微痛,有微汗,舌淡,苔薄白,脈浮緊。證屬風寒犯肺。肺氣失宣所致,治宜:疏風散寒,宣肺止嗽。用上方水煎服一劑。 10月5日又診:諸證好轉,現服前方二劑而全愈。 二、久咳未愈 主證:咳嗽不已,咯痰不爽,痰白而粘,喉中發癢,無惡寒發熱,頭痛無汗等證。舌質淡紅,苔白略厚,脈弦滑。 證候分析:外感已除,留有咳嗽餘恙,痰白而粘,咯而不爽,是肺系餘邪未解,將有化熱之機,脈已不浮,但兼有滑象,是屬痰壅肺系所致。 治法:宣肺肅降,化痰止嗽。 方藥:止嗽散加味:百部12 g,紫菀12 g,荊芥4.5 g,白前12 g,陳皮6g,桔硬12 g,甘草6 g,杏仁12 g,川貝母6 g吞服,水煎服。 此證由於表證已除,故將荊芥減量,但有肺系餘邪故加杏仁,肅降肺氣,加川貝以潤肺,使其咯痰易出,防其化熱燥肺。 案例:陳××,女,61歲,居民,2004年8月29日就診。患者自述:因咳嗽痰多不爽,色白,惡寒發熱頭身痛。已用桑菊飲合西藥治療,證狀有所好轉。今日再診,現證:咳嗽不已,咯痰不爽,痰白而粘,不易咯出,喉中發癢,已無惡寒發熱,頭身痛等證。舌質淡紅,苔薄微黃,脈弦略數。證屬外感已解,咳嗽未愈。治宜:宣肺化痰,肅降止嗽,用上方水煎服三劑全愈。 三、溼熱咳嗽 主證:咳嗽痰量較多,色黃白相兼,並粘連不清,苔黃而膩,口乾不欲飲。脈滑而說、略數。 證候分析:素有溼熱內蘊又感外邪,易轉為肺經溼熱,故痰色黃粘膩不清,苔黃而膩,口乾不欲飲水,脈滑而略數。證屬溼熱蘊肺之證。 治法;利溼清熱止咳。 方藥:止嗽散加減:紫菀12g,荊芥4.5g,百部12g,白前12g,陳皮6 g,桔硬12 g,甘草6g,前胡12g,白叩6,苡仁15g,菖蒲12g,杏仁12g,滑石12g。此證由於痰溼咳嗽,故減量荊芥,加菖蒲、白叩化溼濁。前胡清溼熱而止咳。滑石,苡仁清熱利溼。杏仁肅降肺氣。 案例:扈××,男,47歲,農民,2004年6月12日就診。患者咳嗽痰多粘連不清,其色或黃或白,胸膈痞悶,口乾不欲飲水。苔黃膩,脈滑略數。證屬溼熱蘊肺,肺失宣降。治宜:利溼清熱止咳。用上方水煎服二劑。 6月15日又診,諸證好轉,出現苔白膩,脈濡滑。此時熱去溼減。治宜:燥溼化痰,處方:二陳東加蒼朮,厚朴水煎服三劑全愈。 四、肺火咳嗽 主證:咳嗽氣促,咯痰不爽,痰黃而稠,胸脅悶痛。口乾欲飲,舌質稍紅,苔黃燥,脈弦滑而數。 證候分析:咳久不愈,肺失肅降,肺氣久鬱而化火,故痰黃而稠。氣機不利故胸脅悶痛。口乾欲飲,苔黃燥,脈弦滑而數屬肺經鬱火之證。 治法:清肺火而止嗽。 方藥;止嗽散加減:紫菀12g,百部12g,白前12g,陳皮6 g,桔硬12 g,甘草6g,桑皮12g,地骨皮12g,黃芩12g,炙枇杷葉去毛12 g,杏仁12 g,全瓜蔞12 g,炒枳殼9 g。 此證由於肺已化熱,故去荊芥,加桑皮,黃芩,地骨皮以瀉肺火,杏仁炙枇杷葉,肅肺清熱止嗽。全瓜蔞潤肺,炒枳殼以開胸利膈。 案例:王××,男,48歲。信用社幹部,2004年8月7日就診,患者形體消瘦,自述咳嗽已5月餘 。現證:咳嗽上氣,喉中有痰,咯而不爽,痰黃而稠,胸脅悶痛。咽喉時時作癢,口乾欲飲,舌質紅,苔黃燥,脈弦滑數。證屬肺火咳嗽。治宜清肺火而止嗽。用上方水煎服三劑。 8月10日再診,以上諸證減輕,繼而乾咳少痰,咽喉乾燥。治宜原方去陳皮,白前加沙參12g,麥冬12g,又進三劑而愈。 五、燥熱咳嗽 主證:咳嗽痰少,或乾咳無痰,或帶血絲。咽乾而痛,或聲音嘶啞,舌質紅,苔乾燥,脈沉細數。 證候分析:咳嗽日久化燥傷津,肺失潤澤,故乾咳少痰。灼傷肺絡故痰中帶血絲。咽喉失津潤,故咽於而痛,聲音嘶啞。舌質紅,苔乾燥,脈細數,屬燥傷陰之證。 治法:止嗽散加減:紫菀12g,百部12g,白前12g,桔硬12 g,甘草6g,川貝母9g吞服,沙參12g,知母12g,玄參12g,胖大海12g ,蟬蛻9g。 此證由於肺已化燥傷津,故去荊芥,陳皮,白前,加川貝潤肺止咳,沙參,麥冬玄參知母茲陰生津,胖大海、蟬蛻潤咽喉開聲音。 案例:朱××,女,59歲,居民,2004年9月15日就診,患者數日來,咳嗽痰少,有時乾咳無痰而帶血絲,鼻燥咽乾而痛。咳甚胸痛,聲嘶啞,身微發熱,舌尖紅,苔薄黃而幹,脈細略數。證屬肺燥咳嗽。治宜:清肺潤燥止嗽。用上方水煎服四劑而愈。 止嗽散的幾個加減法 止嗽散出自程鍾齡《醫學心悟》由荊芥、百部、紫箢、陳皮、甘草、桔梗、白前組成,是用於外感咳嗽的通用方。程鍾齡說“溫潤平和,不寒不熱,既無攻擊過當之虞,大有啟門逐賊之勢”。臨床上使用法非常多,近日看書時將手邊一些常用加減運用稍加整理以供大家參考。 《醫學心悟》中加減:風寒初起加荊芥、防風、蘇葉、生薑以散邪;暑氣傷肺,口渴煩心尿赤,加黃連、黃芩、花粉;溼氣生痰,痰延稠粘者加半夏、茯苓、桑白皮、生薑、大棗;燥氣傷肺,乾咳無痰者加栝樓、貝母、知母、柏子仁。 龔士澄止嗽散加減法:風寒咳嗽,鼻塞聲重者加蘇葉、杏仁;寒束皮毛,喜暖畏冷咳嗽且喘加杏仁、蘇子,以麻黃易荊芥;喉間有痰作哮再加射干; 風熱咳嗽,咽喉紅腫,身熱有熱不退去百部、紫箢、荊芥加牛蒡子、大貝、蟬衣、金銀花、連翹;咳嗽而胸脅作痛加栝樓殼、橘絡;熱甚加黃芩;寒熱往來加青蒿或柴胡;發熱夜重晨輕加白薇或地骨皮; 秋感涼燥而咳嗽,狀如感冒風寒,但有津氣乾燥,如唇乾溢幹,乾咳連聲等,去荊芥、桔梗、白前,加松子仁、冬花、杏仁,冰糖為引;溫燥咳嗽,去百部、荊芥、陳皮,加北沙參、麥冬、川貝、桑葉,枇杷葉為引; 《紹奇談醫》治療外感咳嗽時,傷風咳嗽常嫌祛風解表之力不足,加薄荷、杏仁;涼燥用杏蘇散和止嗽散,或僅取止嗽散中紫箢、百部與杏蘇散合方; 吳震西加減止嗽散:百部15紫箢10橘紅10甘草4桔梗10白前10去荊芥加旋復花10法夏10白茯苓10殭蠶10蘇子10臨床加減:發熱加銀翹或黃芩、知母清熱解毒;痰多加大貝、冬瓜仁或二陳;喘急加地龍、蘇子;咽癢加殭蠶、蟬衣;瘀重加當歸、丹參;咯血加花壘石、白芨;咳而吐加旋復、枇杷葉;陰傷加沙參麥冬;體虛易感加玉屏風散。 俞慎初加減止嗽散:荊芥10百部10陳皮6甘草3去桔梗白前紫箢加杏仁10冬花6大貝10。因為白前多用於肺氣壅塞痰多氣逆之內傷咳喘而去之,加杏仁止咳降氣大貝清熱化痰,冬花比紫箢更長於止咳而易之。臨床加減:風熱合用桑菊飲或銀翹散;風寒加蘇葉防風;痰燭合二陳湯;痰多氣逆合用三子養親湯;肺熱加桑白皮枇杷葉黃芩。 1.止嗽散的臨床應用 止嗽散出自清代名家程鍾齡的《醫學心悟》,原方組成如下:炒桔梗、荊芥、蒸紫菀、蒸百部、蒸白前各二斤,陳皮(去白)一斤、炒甘草十二兩。用法:共為末,每服三錢,開水調下,食後,臨睡服,初感風寒,生薑湯調下。功用:止咳化痰,疏表宣肺。主治:風邪犯肺。咳嗽咽癢,或微有惡寒發熱,舌苔薄白等。現代常用藥物劑量為:紫菀15g,百部12g,白前12g,桔梗15g,荊芥10g,陳皮15g,甘草6g。作湯劑,水煎服。筆者在臨床實踐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根據病人的不同情況,辨證論治,運用加、減、裁、採、穿、合、化等七種方法對止嗽散靈活使用,治療各種型別的咳嗽取得了良好的療效。 對於外感風寒咳嗽伴發熱惡寒,咳聲重濁,舌苔薄白,脈浮或浮緊者,加用防風、杏仁、羌活等疏風解表散邪止咳。對於外感風熱咳嗽伴身熱咽痛,咳聲音啞、咳嗽頻劇,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者,去陳皮、紫菀,加用桑葉、薄荷、菊花等輕清止咳。對於咳而兼喘者加用麻黃、杏仁、地龍等宣肺止咳平喘。對於風燥傷肺乾咳,連聲做嗆,無痰或痰少難吐,舌質紅,苔乾燥,脈浮數者,可去荊芥和陳皮,與桑杏湯合用。對於痰溼雍肺咳嗽伴有咯痰,痰液為白色粘稠,舌苔白膩,脈濡滑的可加用半夏,茯苓化痰止咳,加用生薑,大棗和胃去溼;還可與三子養親湯合用。對於肺胃陰虛久咳無痰或痰少難咳者,可去陳皮,加用瓜蔞、貝母、杏仁、沙參、麥冬、百合滋陰潤燥止咳。對於肺熱咳嗽伴有咯痰色黃,咯吐不爽,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的患者,可加用黃苓、前胡、桑白皮、知母、石葦等清熱化痰止咳。對於氣逆作咳咳時面紅,咳引胸痛,舌質紅,苔薄黃少津,脈弦數者,可去荊芥、陳皮,加用黛蛤散配絲瓜絡、丹皮、鬱金等疏肝理氣活絡。 2.討論 以上在實際病例中絕大多數並不是單一存在的,而是錯綜複雜地交溶在一起,這就需要臨床醫生根據實際情況辨證施治,合理靈活地應用,掌握好藥物的劑量和加減,才能達到去病的療效,共同為發揚中國的傳統醫學做出努力。肺屬金,如鍾,非叩不鳴。叩鐘之器,不外兩端,一為外感,一為內傷,而其中又以外感首居其位。外感與內傷關係密切,常相互影響致病情複雜或加重,止嗽散以其疏風散寒,宣肺止咳,在臨床上透過靈活加減,對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百日咳等表邪未盡、肺氣失宣者所導致的咳嗽治療作用顯著而得到諸多醫家廣泛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