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古典詩詞
-
2 # 吳婉絢
解讀這句話,絮絮還先得從這首詞說起。這句話出自蘇東坡的《定風波》
原詞如下: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綜合創作背景及作者經歷來看,脫離創作背景講創作無異於空中樓閣,因此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定風波》此詞的創作背景:
蘇東坡其人生性放達,才動京師,深受歐陽修賞識——“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嘉祐六年蘇軾入京為官,由此開啟了自己的宦海沉浮經歷。元豐二年,蘇軾身陷“烏臺詩案”,三年後因此被貶黃州。而這首《定風波》就是蘇軾在被貶黃州期間所作。
可以說,這首詞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仕途多舛的蘇軾的心境與處世態度。
從翻譯的角度來看,“一蓑煙雨任平生”做這樣的解釋:
煙雨之下,我雖隻身著蓑衣,卻照樣度此一生。
從內涵的角度來看,這首詞記錄了蘇東坡酒後在沙湖道遇雨又轉晴時的經歷和心境。那時與蘇東坡同行之人皆狼狽避雨,唯獨蘇東坡手持竹杖,腳蹬芒鞋,淡然穿梭雨間。當是時,微風輕拂,酒初醒,山頭的斜陽徐徐落下。所謂雨過天晴即是如此。只是再回首時,卻突然有種或“風”或“雨”或“晴”不過爾爾的感覺。
也是因此,世人往往稱讚“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為佳句,而忽略了這句“一蓑煙雨任平生”。
在我看來,如果說“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是作者經歷大起大落後對所謂的“風”“雨”“晴”的看淡,那麼這句“一蓑煙雨任平生”就是作者在狂風忽作,大雨傾盆前的自白:
以這一蓑,任平生。
這是一種自我鼓舞,也是一種面臨風雨時的大氣度。
其實,《定風波》也是我最喜歡的一首詞。
如今初涉江湖,我可以有底氣說“一蓑煙雨任平生”,以大無畏的精神和氣魄去迎戰人生路上所謂風雨。
當然,我更期待自己在將來時,也能如蘇軾一般一邊回首往事,一邊嘆一句“也無風雨也無晴”。
解鎖更多歷史趣談&偉人事蹟,與你一起趣讀詩書,遊走於國風|文史|時評間~
-
3 # 磊落故人
這是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中的一句,表現了詩人曠達的胸襟,從容不迫的生活態度。
堅守本心,不容於朝堂朝堂從來就是一個大染缸,但蘇東坡卻始終能夠堅守本心。他政治觀點傾向於保守一派,但對王安石變法一派的某些政策也表示肯定和支援。對他自己來說,他只是認為他的觀點更加利國利民。但是在大多數人看來,權力鬥爭向來都是非此即彼,而以蘇東坡的才能和影響力,足以動搖當政者的政治策略。所以當王安石等變法派當政時,蘇東坡遭到打壓;當司馬光等保守派當政時,他也被排擠。變法派保守派水火不容,卻不約而同的把蘇東坡視為“異類”,使得這位滿腹才華,也不乏政治才能的天才人物,大部分的時間,都遠離朝堂,投閒置散,正如蘇東坡在《自題金山畫像》所說的:
問餘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甚至,蘇東波的潔身自好,像一面鏡子,使那些為了權力、利益違背本心、出賣良心的人,照見了他們的卑劣和醜惡,於是他們製造了“烏臺詩案”,幾乎將蘇東坡置於死地。
樂觀豁達,從容不迫然而,“文章憎命達”,蘇東坡的不幸,卻是我等後來人的大幸,因為多苦多難的生活,給了蘇東坡創作的素材,他最好的一部分詩詞,正是他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後所作,這首《定風波》便是如此。
“烏臺詩案”後的第二年,也就是1080年蘇東坡來到黃州,開始時寓居在定惠禪院。直到1081年,在老朋友馬正卿的幫助下,蘇東坡開始經營黃州城東的一片荒地,這也是“東坡居士”一號的由來。1082年,蘇東坡已經四十七歲,在黃州日久,以為此生已不過如此,便有老死此地的打算,於是開始購買經營農田。這一年的春天,他到黃岡東南三十里的沙湖看新買的農田,路上遇到驟雨,因為沒有雨具,同行的人都狼狽不堪,只有他從容不迫,妨吟嘯徐行。事後,他寫詞記述了這次經歷,便是這首《定風波》。
一蓑煙雨任平生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詞上片寫冒雨徐行的心情。風雨驟至,穿林打葉聲聲入耳,同行的人都狼狽不堪,只有東坡竹杖芒鞋,一身蓑衣,且吟且嘯且徐行,泰然自若。“一蓑煙雨任平生”,冒著漫天風雨,行走在崎嶇的旅途上,是東坡慣常的經歷,所以自在從容。當然,我們也很容易聯想到蘇東坡在歷經了人生的風雨之後,仍能夠堅持本心,風雨不動。從“莫聽”、“何妨”、“誰怕”、“任平生”這些詞裡,可以看到他廣闊的胸襟和倔強的性格。
下片寫雨後的景物和感受。驟雨已過,春風猶寒,前路山頭夕陽斜照,東坡的酒意早被風雨驅散。他欣賞著雨後的清新風光,回首剛剛走過的風雨蕭瑟之處,風流雲散,斜照也不復存在,一切都已過去。風雨過後不一定有彩虹,卻一定有輕鬆平靜,和一絲清爽。這是經歷風雨後的感受,也是經歷過人生風雨後的內心體驗和反省。
-
4 # 冬月的書影小屋
一雙草鞋,一件蓑衣,即使在充滿煙雨的人生路上,也能逍遙自在,這是蘇軾的豁達大度。
2017年,電視劇《我的前半生》火了,離婚後的家庭主婦羅子君(馬伊琍飾)開啟了職場新篇章。假如以古人為例拍個續集《我的前半生2》,男主角非蘇東坡莫屬。
《我的前半生》羅子君
一個是前半生的家庭主婦,養尊處優,後半生重整旗鼓,在職場大放異彩;
一個是前半生少年得志,後半生:30歲喪妻,31歲喪父,42歲差點死去,45歲起不停被貶謫,卻練就了不一樣的豁達人生觀。
那麼蘇軾是從什麼時候變成蘇東坡的呢?這還要從著名的“烏臺詩案”說起。
元豐二年(1079年)四月,蘇軾到湖州上任不久,就被御史臺(舊稱“烏臺”)派人逮捕了。
御史何正臣在宋神宗面前彈劾蘇軾,說蘇軾在湖州到任後寫的謝恩表暗譏刺朝政。
隨後御史中丞李定也在後面添一把火,一件一件數落蘇軾的罪行,並列舉了四項理由來說明對蘇軾處極刑的理由,他說:“蘇軾初無學術,濫得時名,偶中異科,遂叨儒館。”
因為這個案件是先由監察御史告發,後面又在御史臺獄受審,這裡的“烏臺”,即御史臺,所以此案被稱為“烏臺詩案”。
還好當時當朝有很多人為蘇軾求情,再加上神宗太后和仁宗太皇太后婆媳倆出手相救,蘇軾才免去一死,被貶為“校尚書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
黃州,是他的終點,也是他的起點。他在黃州沙田的東坡買下了一塊地,還把自己號為“東坡居士”,從此,“蘇軾”變成了“蘇東坡”。
本來以為經過“烏臺詩案“之後,蘇東坡會安分一些,在詩詞寫作方面會保守一些。萬萬沒想到,他在黃州期間也沒閒著。
被貶黃州之後,蘇東坡已經做好了迎接悲慘命運的準備,並決定在這裡安家。
就在他和朋友到沙田買地的那天,他看到天氣還不錯,就讓僕人先把雨具送回家了。沒想到在回家的路上,卻下起雨來。當時正是農曆三月初七,春雨淅淅瀝瀝,雖然下得不大,但雨滴格外密實,反而淋得更加透徹。
面對突如其來的雨,人們表演了一幅“雨中眾生相”,有的人驚慌失措,有的人怨天恨地,有的人無可奈何,只有蘇東坡顯現出不一樣的姿態。
他不僅不跑不躲,反而放慢了回家的腳步,主動去迎接風雨的洗禮,並樂在其中道:
這有什麼好怕的呢?不就是一場雨嗎?老天爺,我就是讓你淋了,你又能將我怎麼樣呢?又有誰會去在意“穿林打葉聲”呢?
這就是蘇東坡著名的《定風波》,從這樣一件生活小事中,我們就能讀出蘇軾的瀟灑與曠達。
《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條雨中之路和人生之路不是很相似嗎?人生在世,我們都有可能面對這突如其來的風雨。與人們的驚慌失措、怨天恨地相比,蘇軾的人生境界立見高低。即使只是一雙草鞋,一件蓑衣,在充滿煙雨的人生路上也能逍遙自在。
尤其是最後一句,最能體現蘇軾的人生態度。回家之後,再去看剛剛經歷過的這場風雨的時候,好就像從未發生過一樣。
“也無風雨也無晴”,說明無論是風雨天氣,還是晴天,都已經成為過去時了,它已經不能影響到我現在的生活了。
這裡的“晴”一語雙關,“晴”字既是指雨後天晴,也指“情”字,即人們在面對風雨時的主觀感情。
既然一切皆“無”,人生經歷過的興衰榮辱都將轉為空,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去坦然面對它呢?
畢竟,風雨過後見彩虹。
-
5 # 三尺講臺兩袖清風
"一蓑煙雨任平生"彷彿讓我們看到了蘇軾身披蓑衣,在狂風暴雨中淡定前行的生活場面;讓我們銘記起蘇軾歷經人生風雨卻依然樂觀豁達的精神品格。
蘇軾,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有人這樣評價,"其作品都幾乎可以列入同類作品之最""詩文書畫和人品道德都趨於完美""中國的文化倘若將蘇東坡連根鬚帶枝蔓地挖取出來,整個中國文化史都會因之而失重。"
這樣一位天才詩人,人生經歷卻異常坎坷。蘇軾一生頻遭貶謫,為官四十年,被貶三十年,一生歷典八州,身行萬里;因才華出眾而一生受小人陷害,被無數小人中傷下獄,險些喪命;中年喪妻,老年喪子。那麼他是如何面對這些人生"風雨"的呢?且看他的這首《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詞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團練副使時寫的。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不要去聽狂風暴雨穿林打葉的聲音。這點風雨對我來說算得了什麼?只管吟唱著慢慢行走。可見蘇軾面對風雨何其從容、灑脫!
“竹杖芒鞋輕勝馬”,"我"拄著竹杖,穿著草鞋,走著卻感覺比騎馬還輕快。這當然是蘇軾的心裡感受。“誰怕?”一詞更是寫出蘇軾雖面對風雨卻豪氣沖天!
“一蓑煙雨任平生。”這一句可以說是蘇軾一生的人生寫照。意思是:披著蓑衣在風雨中度過一生,也要坦然從容面對。這是作者飽經滄桑之後領悟到的人生境界。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狂風暴雨之後蘇軾只感到微冷,並且他堅信風雨之後必定會有陽光!作者何等的樂觀豁達!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回頭看看剛才風雨蕭瑟的地方,一切都煙消雲散,哪裡還有什麼風雨和晴天!可見自然界的風雨晴天是常態,那麼人的一生不可能都是"晴天",有時也會有"暴風驟雨"。不管你的人生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坦然面對,從容處之!
蘇軾曾這樣描述自己的一生:“載歌載舞,深得其樂!”"風雨"對他來說猶如"歌舞",且"深得其樂",可見他是多麼的瀟灑脫俗,樂觀豁達!
-
6 # 梅花先生君子謀
翻譯成現代話就是“去他媽地”
來往浮雲不遮心
笑罵功名任東西
難得風雨同協往
料峭冰寒?
去他媽“地”
-
7 # 秋水文瀾原創
“一蓑煙雨任平生”是什麼意思?
此詞作於蘇軾黃州之貶後的第三個春天。它透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於簡樸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景,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宋代: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譯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拿著雨具的僕人先前離開了,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我不這麼覺得。過了一會兒天晴了,就做了這首詞。
不要害怕樹林中風雨的聲音,何妨放開喉嚨吟唱從容而行。拄竹杖曳草鞋輕便勝過騎馬,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麼可怕?披一蓑衣任憑湖海中度平生。
料峭的春風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頭上斜陽已露出了笑臉,回首來程風雨瀟瀟的情景,歸去不管它是風雨還是放晴。
元豐五年三月五日,蘇軾去沙湖看田歸途遇雨後所作。三月七日,忽逢大雨,因為作者和同行的人都沒有帶雨具,同行之人皆覺狼狽。雨過天晴,作者聯想到自己人生的坎坷,加上遇見的大雨,寫下了這一首千古流傳的《定風波》。從文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豁達與樂觀。
關於“一煙雨任平生”,流行有這樣一種解釋:“披著蓑衣在風雨裡過一輩子,也處之泰然。(這表示能夠頂得住辛苦的生活。)”(胡云翼《宋詞軒》)從積極處體會詞意,但似乎沒有真正觸及蘇軾思想的實際。
這裡的“一蓑煙雨”,我以為不是寫眼前景,而是說的心中事。試想此時“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了,哪還有蓑衣可披?煙雨”也不是寫的沙湖道中雨,乃是江湖上煙波浩渺,風片雨絲的景象。
蘇軾是想著退隱於江湖!他寫這首《定風波》在三月,到九月作《臨江仙》詞,又有“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之句,使得負責管東他的黃州知州徐君猷聽到後大吃一驚,以為這個罪官逃走了(葉夢得《避署錄話》卷二);結合答李之儀書中所述的“扁舟草屨,放浪山水間,與樵漁雜處”而自覺可喜,他的這一種心事,在黃州的頭兩三年裡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白出來,用語雖或不同,卻可以彼此互證。
再看看別人對“一蓑”的用法,如陸游《題繡川驛》的“會買一蓑來釣雨”,和《舟過小孤有感》的”商略人生為何事,一蓑從此入空濛”,不儼然是
蘇軾“一義煙雨任平生”、“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那幾句的翻版嗎?陸游也是個宦途不得志的詩人,以放翁詩證東坡詞,則“一蓑煙雨任平生”之為歸隱的含義,也是可以瞭然的。
蘇軾對於張志和的《漁父)詞“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極為稱賞,恨其曲調不傳,曾改寫為《浣溪沙》入歌(吳曾《能改齋漫錄)巻十六)。江湖上的“斜風細雨”既令他如此南往,路上的遭遇幾點雨自然就不覺得什麼了。
-
8 # 樹德漢碩
蘇東坡的詩詞年輕時就讀,他寫的《定風波》有多首,“一蓑煙雨任平生”是其中一首中的一句。這句寥寥七字就簡練概括了蘇軾對淡泊人生的嚮往,也表達了博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豪邁與喜悅之情。
《定風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兩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當年,元豐二年,蘇軾因被誣作詩“謗訕朝庭”遭御史彈劾,被捕入獄,史稱“烏臺詩案”。蘇軾在獄中飽受折磨,幾近生死邊緣,後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一個無權的閒職。雖懷才下遇,抱負未展,但不因此消極避世,依然有曠達超脫胸襟情懷,有人生理想。就在其中,偶遇風雨而作此詞,飽含哲理,很值得一讀。上闋以“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作結,下闋以“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作結,都表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懷,與寵辱不驚,淡泊從容的人生態度。言簡意賅,內涵豐富,意境深邃。
人生充滿機遇轉化,寒冷之後會有溫暖,逆境中蘊藏著無限希望,為人不能一遇困難挫折就一味消沉悲苦,一蹶不振,而要的未來充滿希望。
-
9 # 王小滿滿滿
這是蘇軾的一首詞,詞牌名為《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一蓑煙雨任平生”意指:披著蓑衣在風雨裡過一輩子,也處之泰然。
這句話的完整背景蘊意可從蘇軾大起大落的仕途說起。嘉佑元年,父親蘇洵帶著二十一的蘇軾進京應試,憑藉獨特清新的文筆,讓當時的主考官歐陽修稱讚不已,而後蘇軾名聲傳遍京城。蘇洵病逝後,蘇軾守孝三年,三年後還回朝廷,但是這會兒宰相王安石變法開始了,蘇軾因為反對新法,被迫無奈離開京城,退居到朝野邊角,離開這個已經不是昔日和諧的政壇。
此後幾年,蘇軾因為一封《湖州謝表》被個別人士過分解讀,差點惹來殺身之禍,這次打擊徹底讓蘇軾對朝野失望透底。直指宋哲宗上位後,蘇軾有機會東山再起,但是他還是無法與諂媚之臣同流合汙,再次申請外調離京。最後在一次調任途中猝死,享年65歲。從滿身抱負到仕途不順再到客死他鄉,蘇軾一生起起伏伏,卻做事鞠躬盡瘁。
“一蓑煙雨任平生”寫出了蘇軾豁達的心態,他已經學會了用超凡脫俗的心看待人生百態、世間冷暖。
-
10 # 平安是福152552271
“一蓑煙雨任平生”意思是:披上蓑衣那麼煙雨就用不著在意了,就可以灑脫地走了。此句如果更深一步由眼前再推向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充滿清蕩豪放之氣,韻味無窮,令人深思!
回覆列表
逢蘇軾必答!
首先此句是出自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原詞是這樣的: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此詞為醉歸遇雨抒懷之作。詞人借雨中瀟灑徐行之舉動,表現了雖處逆境屢遭挫折而不畏懼不頹喪的倔強性格和曠達胸懷。
下面詮釋一下“一蓑煙雨任平生”:
詩人竹杖芒鞋行走在風雨中,本是一種艱辛的生活,而蘇軾卻走得那麼瀟灑、悠閒。對於這種生活,他進一步激勵自己:“誰怕?”意思是說,我不怕這種艱辛和磨難。這是一句反問句,意在強調這種生活態度。為什麼要強調這種生活態度呢?因為對於蘇軾,這就是他一生的生活態度,所以他說:“一蓑煙雨任平生”。“一蓑煙雨”,是說整個蓑衣都在煙雨中,實際上是說他的全身都在風吹雨打之中。這“一蓑煙雨”也象徵人生的風雨、政治的風雨。而“任平生”,是說一生任憑風吹雨打,而始終那樣的從容、鎮定、達觀。這一句簡直就是蘇軾一生生活的寫照。
本人更喜歡詞中的“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也成為我的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