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20921143138

    看到這個問題其實還蠻期待一些專業方面的指導,不過現在的話題主一不小心好像成了大家的眾矢之的了,小生不是心理學專業的,但是因為蠻理解題主心情的,姑且來表達一下自己的拙見吧。

    坦白說小生以前也有這個問題,比如和同學見面不小心遲了十分鐘啊,去車站接站卻傻兮兮的去到了入口啊,等等等等。其實想來雖說也是失誤,但畢竟無傷大雅。不過,小生回去就回想:“哎呀,我怎麼這麼笨啊,這麼點小事竟然搞砸了,太丟人了怎樣怎樣……”後來自己察覺到這些自責無助於解決問題,甚至會讓時間精力損耗的毫無價值,於是乎make the change.

    記得《金剛經》裡有一句話:“念起既覺,覺已不隨”心理學有種理論,大致意思就是,如果你產生了負面情緒,不要緊,找個地方平靜下來,閉上眼睛,單純去感受這種情緒,既不要認同,也不要反對,什麼情緒想產生,就讓它去產生,你的意識就像一個局外人一樣冷眼去旁觀它們,這樣這些負面情緒不久就會自動消亡。

    當然,小生覺得這就像止痛藥,解一時之急,但不能真正去除病灶。其實啊,真正的問題至少小生自己是這樣,就是把自己的價值完全等同於外界評價。父母說自己是好孩子,就覺得自己天下第一,老師忽然罵自己笨就會不開心一整天,同學說自己好沒用就會去想好想他們說的真的有那麼幾分道理。所以,這種“絕不能在人前出醜”的想法佔據了我們的心,在我們做事的時候,偷偷的把我們的標準提到高的離譜,把受挫(注意我是說“受挫”而沒有說“失敗”哦)之後的後果想的嚴重到離譜,所以,我們就會感覺有一把無形的刀子無時無刻頂在我們後背,自然我們會極度恐懼犯錯。但是啊,沒有人可以不犯錯,這就是糟糕的地方,而更糟糕的是我們意識到了沒有人會不犯錯,所以我們自然也認識到這種恐懼毫無意義,瞧,這就是我們的問題。

    其實啊,你要和你自己講和,把自己當成一個朋友一樣去相處,去接納。白巖松說過一句話:“無論朋友也好,戀人也好,我們都是因為優點相互走進,而因為能夠接納對方的缺點才可以相處”,和自己相處也是這個樣子,現在的你,之所以和自己相處的不好,也許就是你只能接受那個完美無瑕的自己,而不能接受那個會犯錯的真實的自己。小生覺得,任何有條件接納自己的人,都註定是痛苦的。道理就好像你永遠也無法抓著自己的頭髮把自己拉離地面一樣,你不能接納別人大不了離開從此相忘於江湖,而對自己卻不能,你必須傾聽“自己”的想法,你的願望必須要透過“自己”的行為才可以達成,所以,這個“自己”要麼成為你最得力的助手,要麼成為你最頭痛的煩惱製造者,這取決你和“自己”相處的如何。

    你要知道,你是跑不掉的,那麼為什麼不試著和他講和呢?試著和自己說,也許我有時會犯錯,也許我有時會把什麼都搞得一團糟,但是我還是一個值得被愛的人。“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現,你不是你的成功,也不是你的失敗。這些外在的東西,絲毫動搖不到你那個內在的真我”語出張德芬老師《遇見未知的自己》

    別人指責你的話不適合用來指責自己。我有一個同學,他的父親曾經教育他:“當你身處絕境一無所有的時候,你也一定要自信,因為那樣你至少還擁有自信,但是如果你不自信,那你就真的一無所有了”

    當然有人會說,自信也是需要怎樣怎樣怎樣的,不是無條件的,是的,但是那不是你要的東西。有條件的接納自己,有條件的自信,一切都是有條件的才造成了這樣對自己極盡苛刻的要求。我們都是因為幼年處於父母無條件的愛才會心智健全的不是嗎?你對於自己,也許也正是缺乏了這樣無條件的愛,無條件的接納。不要去想,我怎樣怎樣了之後就能得到別人的讚賞,得到ta的芳心……要記得,你本來就配得上這些,你本來就是一個值得被愛的人,僅僅因為你是你,與你做出的成績等等等等東西都沒有關係。張德芬老師在她的《遇見未知的自己》裡面寫到“價值是自己給自己的,不能把這個權力拱手讓給他人”

    你自己其實更像一個你因為忙碌而被冷落的孩子,這個孩子不可能一直這樣被冷落下去,你不理他他就會纏著你,給你製造麻煩讓你頭疼,糟糕的是你們被鎖在一個屋子裡,實際上能依賴的只有彼此。其實這個孩子很聰敏的,好好待他,他不開心時你去哄他,開心的時候和他一起瘋,他想安靜下來的時候一起聆聽彼此的沉默,這樣他會幫你處理大堆大堆高難度的問題啊。

    所以,好好照顧好你心裡的那個孩子,靜下心來,好好和他談一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粉畫怎麼調顏色啊?調色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