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的到什麼,就必須先付出或給予別人什麼。 “欲先取之,必先予之”出自《道德經》,《道德經》又稱《老子》,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道德經》常會被歸屬為道教學說。其實哲學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為一談的,但《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同時,前面所說的哲學,並不能涵括《道德經》(修身立命、治國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道德經》提出了“無為而治”的主張,無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作為一種政治原則,“無為”在春秋末期已經出現。儒家也講“無為而治”,如《論語?衛靈公》:“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朱熹認為“聖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為也。“,實則表達了儒家的主張。使“無為而治”系統化而成為理論的是《老子》。他們認為統治者的一切作為都會破壞自然秩序,擾亂天下,禍害百姓。要求統治者無所作為,效法自然,讓百姓自由發展。“無為而治”的理論根據是“道”,現實依據變“亂”為“治”;“無為而治”的主要內容是“為無為”和“無為而無不為”。 《道德經》並不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樣,是一部論述道德的著作。事實上,道德二字各有不同的概念。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 原文節選: 老 子: 「道 德 經」: 第 一 章 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 無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萬 物 之 母 。 故 常 無 , 欲 以 觀 其 妙 ﹔ 常 有 , 欲 以 觀 其 徼 。 此 兩 者 , 同 出 而 異 名 , 同 謂 之 玄 。 玄 之 又 玄 , 眾 妙 之 門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二 章 天 下 皆 知 美 之 為 美 , 斯 惡 已 。 皆 知 善 之 為 善 , 斯 不 善 已 。 有 無 相 生 , 難 易 相 成 , 長 短 相 形 ,高 下 相 盈 , 音 聲 相 和 , 前 後 相 隨 。恆 也 。 是 以 聖 人 處 無 為 之 事 ,行 不 言 之 教 ﹔ 萬 物 作 而 弗 始 ,生 而 弗 有 , 為 而 弗 恃 , 功 成 而 不 居 。 夫 唯 弗 居 , 是 以 不 去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三 章 不 尚 賢 , 使 民 不 爭 不 貴 難 得 之 貨 , 使 民 不 為 盜 ﹔ 不 見 可 欲 , 使 民 心 不 亂 。 是 以 聖 人 之 治 , 虛 其 心 ,實 其 腹 , 弱 其 志 ,強 其 骨 。 常 使 民 無 知 無 欲 。 使 夫 智 者 不 敢 為 也 。 為 無 為 , 則 無 不 治 。
如果你想的到什麼,就必須先付出或給予別人什麼。 “欲先取之,必先予之”出自《道德經》,《道德經》又稱《老子》,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道德經》常會被歸屬為道教學說。其實哲學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為一談的,但《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同時,前面所說的哲學,並不能涵括《道德經》(修身立命、治國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道德經》提出了“無為而治”的主張,無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作為一種政治原則,“無為”在春秋末期已經出現。儒家也講“無為而治”,如《論語?衛靈公》:“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朱熹認為“聖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為也。“,實則表達了儒家的主張。使“無為而治”系統化而成為理論的是《老子》。他們認為統治者的一切作為都會破壞自然秩序,擾亂天下,禍害百姓。要求統治者無所作為,效法自然,讓百姓自由發展。“無為而治”的理論根據是“道”,現實依據變“亂”為“治”;“無為而治”的主要內容是“為無為”和“無為而無不為”。 《道德經》並不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樣,是一部論述道德的著作。事實上,道德二字各有不同的概念。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 原文節選: 老 子: 「道 德 經」: 第 一 章 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 無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萬 物 之 母 。 故 常 無 , 欲 以 觀 其 妙 ﹔ 常 有 , 欲 以 觀 其 徼 。 此 兩 者 , 同 出 而 異 名 , 同 謂 之 玄 。 玄 之 又 玄 , 眾 妙 之 門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二 章 天 下 皆 知 美 之 為 美 , 斯 惡 已 。 皆 知 善 之 為 善 , 斯 不 善 已 。 有 無 相 生 , 難 易 相 成 , 長 短 相 形 ,高 下 相 盈 , 音 聲 相 和 , 前 後 相 隨 。恆 也 。 是 以 聖 人 處 無 為 之 事 ,行 不 言 之 教 ﹔ 萬 物 作 而 弗 始 ,生 而 弗 有 , 為 而 弗 恃 , 功 成 而 不 居 。 夫 唯 弗 居 , 是 以 不 去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三 章 不 尚 賢 , 使 民 不 爭 不 貴 難 得 之 貨 , 使 民 不 為 盜 ﹔ 不 見 可 欲 , 使 民 心 不 亂 。 是 以 聖 人 之 治 , 虛 其 心 ,實 其 腹 , 弱 其 志 ,強 其 骨 。 常 使 民 無 知 無 欲 。 使 夫 智 者 不 敢 為 也 。 為 無 為 , 則 無 不 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