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50717057939

    黃鱔吃食較少,但對蛋白質的要求較高,而且對蚯蚓、蠅蛆等具有特別的喜食性。廣泛利用豬糞、牛糞、雞糞等畜禽糞便,加入EM菌劑發酵後,大量養殖蚯蚓和培育蠅蛆。生產出的無菌蚯蚓、蠅蛆,既迎合了黃鱔的喜食習性,又提供了廉價的高蛋白飼料,這樣可大大降低育肥成本,提高育肥利潤。其它動物性餌料還可選擇利用小魚蝦、田螺、河蚌、動物內臟等。

    投餵餌料可直接購買鰻魚料、江團料、鯉魚或蛙料,加入蚯蚓等、濃縮料和粘合劑加工成軟條餌料。具體法:把魚料粉碎,加入絞碎後的蚯蚓等動物餌料和濃縮料,再加入少量粘合劑和適量水拌勻上機,用絞肉機(備3-5毫米模孔,根據黃鱔大小選擇使用)絞成細條狀的軟條飼料,稍晾一會兒,用手輕輕翻動,讓較長的條自然斷開即可。小規模養鱔可採用拌團的方式:粉碎的魚料加入切碎的蚯蚓等動物餌料,再加入濃縮料和少量粘合劑並加入適量的水拌成團即可,配合料要現配現用不宜久存。

    飼餵黃鱔為了減輕勞動強度,我們可以採用新的育肥方法:先加入少量的配合飼料進行馴化,然後可以達到直接投餵魚飼料。這樣我們可以先把魚飼料顆粒加入濃縮飼料和少量粘合劑後再澆入適量的水,直接灑入鱔池喂鱔。投量要適度,以在10分鐘內吃完較好,待鱔吃完顆粒料後,再投蚯蚓或蠅蛆等動物餌料。在動物餌料缺乏的時候,我們可以全部投餵魚飼料顆粒。

    一、修建鱔池:選擇向陽空地、田塊、舊水溝建池。為了便於換水,最好在有水源保障的地方建池,採用水泥池、磚砌池、亂石池和三合土池均再用水泥經或三合土勾縫,要求池底和四周不漏水和不易跑鱔。鱔池大小根據飼養規模決定,可大可小,從幾平方米到幾十平方米都行。一般池大小20—30平方米,池深1米左池形因地而定。水深春夏秋三季一般保持在10—15釐米上下,冬季放幹留一雨水,為便於換水放水,鱔池底部及上方各開一水口或置進排水管。並安裝攔魚肉。池底在建成不漏水後,要鋪放3—5寸深的泥土,可用河泥和青草漚製成的泥土墊池底(有的地方池底墊厚達60釐米),池中心或四角上放亂石堆,以利黃鱔保暖或乘涼,適應黃鱔的定居習性。池水溫度以10—25℃最適宜。池的四中栽樹、種瓜、栽竹搭棚,或栽茨菰若干棵,以減少夏天日照,池內可適當種植些水浮蓮等水生植物,供黃鱔夏天避暑。

    二、選種投種:選用良種,以黃色為好,青色次之。最好與養鱔戶聯絡,購買大小均勻、體強無病、無傷的種鱔,也可到市場上去購買,或到野外捕捉。鱔種每斤15—25條左右為好,在驚蟄(三月五、六日)以後的三、四月間投種,一般每平方米投種2?5—3斤,如飼養條件好,可投到5—10斤左右。投種時,每池投一至二個癩蛤蟆共池混養,可起到防治黃鱔常見病的並向池內投放一些瓜絡或稻草團,便於小鱔藏身。鱔種來源也可用在4—10月間到稻田或淺水的泥穴中徒手捕捉幼鱔(或籠捉),但徒手捉時要戴紗手套,用中、食指夾住鱔魚的前半部,以免幼鱔受如用鐵鉤捕捉的幼鱔會有內傷,不能養殖。

    三、投餵餌料:池養黃鱔,因其活動範圍受到限制,必須投餌精養。飼餵的黃鱔吃投餵的河蚌肉、螺螄肉、小雜魚蝦、畜禽內臟和螟蟲、蠶蛹、食品廠下腳料、菜籽餅,並且喜食人工繁殖的蚯蚓、蠅明等。還可以用燈誘飛蛾入或用豬血招引蒼蠅生明以作飼料。黃鱔是肉食性魚類,很貪食,餌料嚴重不足時,黃鱔有互相殘殺或大吃小、強食弱的食性。由於黃鱔白天不出來活動,因此,每天晚上8—10時投料為好。以投動物性餌料為主,植物性餌料(如皮、米飯、瓜果等酸甜食物)為輔。一般每天投料一次,投餌量早期為黃鱔體重的3—5%,隨著黃鱔體重增加投餌量也相應增加。投餌最好全池均勻遍撒。餌料不足時,也可輔投一些浮萍、桑葉,抓住春後到冬前黃鱔生長的黃金季節,做到適時喂料,。為避免黃鱔停食,要求投餵混合飼料,投餌的原則是新鱔、營養、多樣、吃盡。人畜糞必須經過腐熱發酵後才能潑灑餵養。嚴禁用酸敗黴變的酒糟、豆腐渣、薯渣等腐臭、變質食物。投料如定時定點,可便於鱔魚攝食和人工捕撈。投料後的第二天清早清除殘餌或注入新鱔水,保持池內有較多的氧氣。當然,投餌也要適中,過多會使水質變壞,過少則食餌不足。

    四、精心管理:管理上要“三查三防”。一查水情,保持水質的清爽,保持池內清潔衛生。要勤觀察,發現水質微臭或不常時,應立即換水。水源較差的每隔5—8天換水一次,做到季勤換,天氣炎熱水溫過高時還要搭蔭棚遮蓋或適當加深水位。冬季儘量不換。池內可混養些泥鰍。每平方米放養1—2斤,以改善水質,並防止黃鱔互相纏繞。二查餌情,應注意缺餌、單餌、混餌的觀察,注意打雷下雨與缺餌時,黃鱔受驚向外逃,不進食,不入洞;缺餌時黃鱔會出現大追小,互相秘。改喂新餌料應從少到多。三查病情,只要提前預防,注意觀察,鱔病是可以控制的。

    “三防”是:一防逃跑,建池要牢固,防止洪水沖垮池子或鱔魚翻池,雷雨時要排水以防外逃。二是防害,鵝鴨不得入池。三是防毒,嚴禁香菸頭、化肥、農藥汙染或有汙染的水放入池內,特別是化肥、農藥對魚類有劇烈的殺傷一旦發現中毒,應徹底放乾池水,用新水衝換池內毒水、汙物。然後將大蒜搗爛兌水,按每平方米5克投入池內,以免黃鱔大批死亡。

    五、疾病防治:黃鱔常見有發燒病、感冒病、膚毒病和毛細線蟲病。發燒病是因黃鱔密度過大引起的。防治方法是池內可混養少量泥鰍(以每200條黃鱔搭配1條泥鰍為宜)。當黃鱔發病後,立即換水,或在池中加入萬分之七的,每平方米可潑灑一大兩左右。黃鱔感冒是由於注入的新水溫度過低引起的。用溫度很低的泉水、井水、山礦水或水庫水換水之前,應讓水溫升高後再放入池中。秋末冬初水溫低到12℃以下時,黃鱔開始入泥土下30釐米左右深處過冬。這時,要排去池水,只保持泥土溼潤,並在泥土上蓋一層5寸左右的稻草防凍,避免結冰。黃鱔背部出現黃豆或蠶豆大小的梅花斑,是黃鱔常見的病害,預防方法就是經常在鱔池內投放一些癩蛤蟆,因為癩蛤蟆身上的分泌物具有防這種病的功效。如黃鱔已患此病,立即取1—2只剝皮的癩蛤蟆用繩繫好,在池內拖幾趟,即可病除。膚毒病是因黃鱔相互咬傷或被敵害生物侵襲造成傷口而導致引起的。病鱔體生“白毛”,,瘦弱而死。在黃鱔入池前應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發現病鱔,可用萬分之四的食鹽和小蘇打合劑全池遍灑。黃鱔飼養早期易患水黴病,可用5%碘酒塗抹患處或用3—5%食鹽水浸泡3—4分鐘。黃鱔毛細線蟲病是由於毛細線蟲寄生在黃鱔腸內引起的疾蟲破壞腸壁組織,使病菌腸壁引起發炎,造成黃鱔消瘦死亡。亦是應在養鱔前用生石灰清池殺死蟲卵。發現這種鱔病,按每百斤鱔魚用5克90%敵百蟲晶體拌入豆餅粉3斤,做成藥粒投

    六、繁殖與貯運:黃鱔有性轉的特徵,從胚胎到第一次性成熟都是雌性。黃鱔二月齡開始性成熟,魚體先雌後雄,其體長10釐米左右時,一般為雌體,長到5釐米左右時第一次產卵,以後逐漸出現性逆轉,在體長達到35釐米左右時雌雄各佔一半,體長53釐米以上時,都是雄性。黃鱔的生殖季節為4—8月,產卵盛期為5—6月。池內要放穀類葉子,以利產卵。一般7天左右,卵粒自然孵化成幼鱔。粘上卵粒的葉子應放入另一鱔池,以便孵化後用精料餵養。為了防止成年鱔和水鼠殘害幼鱔苗,在繁殖期間,池內放的絲瓜絡和稻草團不能撈掉,以便幼鱔苗居避。鱔苗貯運得當,成活率可達90%以上。方法是籮筐要消毒,內墊無黴薄膜。每筐裝50斤左右。筐內不放水,不封口,防止缺氧。筐內放入適量肥皂泥,每筐一天用4個雞蛋打破攪勻倒入筐內,用手攪散,以保持一定的養份和水份。每筐內放泥鰍1—2斤。每隔12小時,用手插入筐內攪動,避免鱔體發燒。

    捕捉黃鱔時必須取大留小,保持池中留有足夠數量的種苗,以利繼續飼養。最好採用鉤釣的辦法,即在鉤上裝上蚯蚓,伸向鱔洞中釣捕。也可先用網捕1—2次,然後放幹水捕捉,捕後用清水洗淨。捕黃鱔的網一般用捕撈魚種的夏花網。當黃鱔在冬眠期間,可翻土取捕。

    怎樣選擇種鱔的放養時間?怎樣控制放養密度?

    種鱔放養時間既可在年底冬眠前,也可在春天黃鱔開食活動後,一般均採用上一年的幼鱔作種鱔。無論何時放養,種鱔都要在2%-3%的食鹽水中藥浴10分,並徹底剔除有傷、有病的黃鱔。人工養殖黃鱔,放養的種鱔密度主要取決於餌料來源和管理水平。如能放養50克大規格的種鱔更好,因其成活率高,增重快,產量也高。放養的種鱔一般選用每千克40尾左右的為宜,1米2水面放養體重25克的幼鱔100尾-150尾,即1米2放養幼鱔2.5千克-4千克。如果管理水平高,飼養條件好,餌料充足,1米2可增加到200尾左右(5千克)。

    怎樣做好黃鱔的養殖馴化工作?

    黃鱔對餌料的選擇性較強,在長期投餵一種餌料後,就很難再變換餌料。一般在放養後2天-3天內不投食,以後投餵混有蚯蚓的混合餌料,並在飼養過程中逐漸減少蚯蚓的成分,直到習慣後完全投餵混合飼料。如有條件培育蚯蚓,保證長期飼餵,將更有利於黃鱔的生長髮育。

    如何防止鱔苗逃跑?

    養殖幼鱔要加強管理,勤觀察。黃鱔是極易逃跑的魚類,因此要特別注意防逃。一般春、冬季節,天氣經常晴朗時,黃鱔並不逃走,但夏、秋季節下雨漲水時,只要池壁有一個手指粗細的小洞或進出水口未攔網,黃鱔就會逃走,而且向鱔池的高處逃走,特別是在夜晚逃走的可能性最大。所以,雨天應注意溢水是否暢通,攔魚柵是否牢固,以防止鱔魚外逃。還要防止鴨入水吞食幼鱔。

    放養鱔苗應注意哪些問題?

    鱔苗放養時期,以早春為宜,早放養,生長期長,產量高。黃鱔有大吃小的習性,放養的鱔苗要大小一致,切忌大小混養,避免相互殘殺和吞食。放養規格,以每500克15尾-20尾為宜,1米2可放養1500克-2500克鱔苗。人工精養,放養密度可適當大些,1米2放養體重25克的幼鱔100尾-150尾,即1米2放養幼鱔重量2500克-4000克。放養規格大的鱔苗,密度可相應地減少些。放養規格小的鱔苗,密度可相應地增加些。餌料充足,可多放養一些。餌料不太充足,可適當少放養一些。如果溫差過大,應調節水溫,使接近鱔池水溫後再下池。如果從外地運回的鱔苗,要立即下池。鱔苗要放到水面下,再輕輕地倒入池中。

    鱔苗下池要計數,一般用杯量法比較方便。即先把鱔苗放在小型苗箱中,一人抬起箱的一側角,稍離水面,使鱔苗集中在箱的另一端,另一人用細小絹網舀取鱔苗,逐匙記數,算出一杯的鱔苗尾數,接著按上法輕快平穩地用杯舀取所需要的鱔苗總尾數放入鱔池。

    鱔苗入池後,可入為地在鱔池內放養水葫蘆。水葫蘆發達的根鬚能為幼鱔苗創造一個棲息、鑽空穿遊的良好環境,可加速鱔苗生長。

    另外,池不也可適當搭配養些泥鰍,使黃鱔吃剩下的食物殘渣加以採食利用,並達到清潔水質的目的。泥鰍的放養數量可佔黃鱔的1/10。

    鱔苗的生長速度,在保證餌料充足供應的前提下,鱔苗的生長速度非常快。剛剛孵出的鱔苗體長為12毫米-20毫米,孵出後4天-5天的幼苗,主要攝食水蚯蚓、輪蟲、小型水蚤、新鮮魚漿和藻類等,以水蚯蚓、水蚤為最佳。到第15天體長為27毫米-30毫米。鱔苗經1個月的飼養,可長到51毫米-53毫米,到11月中旬,鱔苗已長到150毫米-240毫米。隨著溫度的降低,小鱔魚會鑽入泥下穴中越冬,停止生長。

    怎樣做好幼鱔的越冬管理?

    11月份,長大的鱔苗隨著溫度的降低,會鑽入泥下穴中越冬。這時要做好幼鱔的越冬管理,可將池水排幹,為保持池泥溼潤和溫度,可在上面覆蓋10釐米-20釐米厚的稻草或草包。保持池上溫度在0℃以上,避免黃鱔凍傷,並防重物壓沒洞穴氣孔,保證黃鱔安全越冬。若附近有其它熱源,也可以加以利用,這樣可使鱔魚冬季不休眠,延長生長期,有利於生長。平時要把不同規格的鱔苗隨時進行分養,防止自相殘食。

    怎樣選擇親鱔?

    要想選到產卵量多,受精率、出苗率高,質量好的種苗,就必須選擇有一定年齡、體重、體質健壯、無嚴重疾病及外傷的黃鱔作為親鱔。在非繁殖季節,雌、雄鱔在外觀上很難鑑別,一般以體長來選留。黃鱔在體長20釐米-35釐米時絕大多數是雌鱔,體長在45釐米以上時多數為雄鱔。一般情況下可按以上兩種體長組3:1選留。

    怎樣培育親鱔?

    親鱔的培育方法與養殖黃鱔基本一樣。不同的是飼養管理要更加仔細,清池徹底,放養密度比養殖鱔魚稍低,以每平方米1.0千克-1.5千克為好。放養時雌雄相差不要太大,防止互相殘食。親鱔池中最好投餵蚯蚓等優質活餌料,並在水體中放些水生植物,如水葫蘆,或放些稻草,其面積約為水體總面積的1/10。池中經常加註新鮮水,水深控制在10釐米-20釐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相電能表顯示的度數怎麼算得?